高等建筑教育 162 2008年第l7卷第6期 JOURNAL OF ARCHrrECTURAL EDUCATION IN INs删nON5 I'IIGHER LEARNING Vo1.17 No.6 200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冲突的教育对策 周守红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重庆400065) 摘要: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 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转变观念,理顺思路,努力探索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8)06-0162-04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 塔”,学子们也根本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现在的高校己经成为全社会 信息化程度最高、综合信息量最庞大的团体。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最大受惠群 体之一,他们不但是网络的积极登录者、信息的接受者与扩展者,同时也是新的 网络空间的开拓者。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 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 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们要主动面对全新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积极教 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适应网络环境,克服网络的弊端,防止网 络潜在副作用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道德观,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推 动高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优化德育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利时空 高校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学校 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网络环境的出现给高校德育既带来了无限希 望,也提出新的挑战。正是基于德育环境影响上的重要性和内容上的复杂性,因 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尤其要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引导网络环境 的发展方向,为搞校德育工作提供有利时空。 (一)清除网络文化垃圾,净化网络环境 从理论上分析,构成网络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人、网络系统和信息几个方 面。网络环境可分为网上环境和网下环境,二者都以网络系统为中介,经过社会 化整合构成网络环境。当前,对网络环境的优化有很强的技术可行性。网络本 身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信息靠技术手段传输和储存,网络环境建立在一定的 软硬件技术基础之上。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可以增加更多、更先进的硬件,改造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周守红(1974一),男,重庆邮电大学党办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政管理 研究,(E-mail)zsh@cqupt.edu.en。 周守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冲突教育对策 l63 传输线路,完善网络,使网络硬件环境更加优秀;可 (三)建立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的育 以研制特殊软件,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加以选择 人机制 控制,过滤有害信息;可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 自然、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了现实的高校德育 强对网站的监控,封堵删除违规网站和网页;可以制 环境,网络环境则构成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虚拟环 作和传输更多主流文化信息,在网络信息中加强思 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共同构成新时期高校德育 想和行为的引导。 的总环境。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社 网络环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维 会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和学校现实环境而外,家庭经 护这个环境的平衡,需要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相关的 济状况、社会地位、成员关系状况、家长文化水平、家 组织机构如教育、公安、文化、信息、司法、工商等部 庭文明程度、居住环境等家庭环境的影响将继续发 门提高认识,加强合作,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完善法 挥作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民主和法制 制,加强教育,加强检查监督,严格管理等办法来提 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 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伦理素质,让每个网民自觉爱护 响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 网络世界,维护网络环境不受污染,让大家共同担负 对高校德育的影响迅速增强。 起清除网络文化垃圾的重要历史责任,保护青年大 现实德育环境和网络德育环境之间既相互联 学生一代健康成长。 系、相互影响,又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这就需要建立 (二)加强网络时代校园环境建设 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网络德育环境是现实德育 对高校学生而言,学校是最直接的德育现实环境。 环境在信息网络上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镜像反映, 大学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社会环 而是经过主观加工后的深度反映。因为无论这种反 境还没有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因素。学校 映是否真实客观、科学合理,它都是经过反馈者的思 的办学观念和水平、发展现状和前景、师资质量和管理 考,将主观思想的实质附着在现实环境的形式上,通 水平、专业方向、教学方式方法、校风教风学风、师生关 过虚拟环境反映出来;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建设成 系与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生活、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学校 果是对现实德育环境建设的充分认同和高度提升; 周边环境状况等,是高校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环境因 而现实德育环境是网络德育环境的信息源泉;优秀 素,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 的现实德育成果为网络文化环境沿着健康发展的方 搞好学校现实环境建设,可为网络环境建设创 向前进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现实德育环境中的不良 造良好的现实基础。通过加强学校现实环境建设, 信息直接构成网络德育环境的消极信息或垃圾信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 息,从而污染网络德育环境;现实德育环境建设的成 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果为网络教育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在环境变化时发 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首先要转化观念,承认 生迁移。大学形成的习惯和品德既可为大学生走向 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的开放性;同时也要肯定网络 社会提供立身处世的依据,有助于他们成为社会的 环境也是影响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环境,在现实德 合格成员,又可对他们的网上活动给予指导,帮助他 育环境与虚拟德育环境之间总体协调,统筹考虑,根 们在网上实现“软着陆”。现实环境中思想品德素质 据高校德育环境自身的特点“两手抓”,既重视现实 高的大学生,在网上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的可能性相 德育环境建设,也重视虚拟德育环境建设,使现实环 对较小。因此学校现实环境建设是高校德育建设的 境和网络环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建立良性互动的 重要内容。 全方位育人机制,共同营造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良 加强学校现实环境建设要把握三方面重点,即 好环境。 重视大学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 二、调整德育战略。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特点的高 文化建设。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 校德育框架 础,校风学风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关键,校园文化 高校德育要更新观念、调整内容、拓展模式,构 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提升。 建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框架。 l64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l7卷第6期 (一)更新德育观念,确立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 三、倾注人文关怀,培育理性德育精神’ 心的德育目标 目前,网络道德规范的无序性要求学生有较高 今天的高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 的道德品质,而形成好的品德是与学生良好的情感 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高校围墙再也无法阻 分不开的。因此,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 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 须倾注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以人性唤醒大学生的 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 自觉和理性。 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年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 (一)关注大学生的心灵 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 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就此剥 注意分析其心态和行为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 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 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 络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 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 或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心理服务网站,及时帮 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 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 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 生心理导航等专题讲座;建立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 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 教育组织,建立档案、及早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 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 “危机干预”;面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 (二)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 育与咨询活动;通过宣传栏、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 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 途径,唤起学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 的自觉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而高校作为青年 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网民培养健康 大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 的心理。引导的关键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通过 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当修订德育大纲和德育教 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素养和鉴别能力,培养 材,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良好的网络健康心理。 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 (二)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 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 德育的人格化和人性化,就是要把大学生看作 网络道德观。 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为他们提供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络道 一个选择、反思、建构和改变自我的空间。开展一些 德发展的指导 不同类别的能吸引不同个性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 在道德建设方面,教育者是素质的传播者、倡导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部分大学生依恋网络的现状。 者和实践者,也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他们对学校内 (三)注重情感教育 外的道德状况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和评判,体现着对 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情感教育, 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道德理想的坚定信念。教师的道 只有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去从事某种道德行为,才 德素质和道德表现对高校道德氛围具有定向性和约 能纯正道德动机,提高道德情操。在开展网络道德 束性。所以,要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氛围,首先 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要抓住教师师德这一关键环节。一是教师在网上网 着手,让学生用理智来支配情感;以情育情,引起学 下都要加强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情操;以行育情,人的情感 价值观,在处理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利与义等 总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方面作出表率,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自身形象;二是 实践活动是情感的基础和源泉,教师的行为品质是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监督。在尊重学生人格和 以行育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对学生的关怀、爱 自尊心的同时,既要让他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也 护、尊重、信任等,通过无声的行动表现出来,学生更 不能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监督。 易接受,对他们的影响也更为持久与深远。 周守红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冲突教育对策 165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 主体性,从而增强“两课”教育实效性。 途径 3.主动出击,建立主流网站和网页,占领思想政 学校应当加大校园网络建设投入,组织专门力 高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大力推进高 治教育新阵地 校德育进网络,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 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 量,建立深得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开设合适 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 的具有吸引力的多种栏目,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引 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 导学生登录和点击。例如通过开设校园BBS栏目, 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 了解和收集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学生的 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人情、 思想状况,从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 人理的德育绩效。 .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渐 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投身 1.改进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德育 工作者的观念转变 为了适应新兴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变 其中,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各 化,德育工作者应实现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把单向教 方面力量共同来承担。也只有这样,才能建成一个 授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师生共同学习, 完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体系,从而使大学生网 并引导辨别良莠信息,抵制负面影响;变课程教学为 络道德健康有序地发展。 课程开发,变单向授课为双向合作,教育者不仅要与 同行合作,还要同学生合作,共同开发软件,既促进 参考文献:2002— 学生发展批评思维和创造能力,又将德育知识层层 [1]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青年报,渗透。 2.利用网络手段,改革“两课”主渠道的德育 方法 06—02. [2]田国秀,闰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 教育研究,2006(3):21. [3]时德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6 (5):116. 作为现代教育者,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充分利 用网络优势,改进“两课”教育的方式。利用网络现 [4]曹劲松.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2(2): 66. 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两课”理 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简洁地展示出来,充分发 [5]彭权群.网络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社 挥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 会科学,2002(2):83. 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将“灌输”转变为“参与”, [6]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厦门:复旦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强化其 学出版社,2001.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Web-based Moral Conflict of College Students ZHOU Shou—hong (Chongqing Univemi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even accompa— nied by“the loss of morality”to a certain extent,which makes the web—based morality worrying.Consequently,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put much more efforts to explore a new way for web..based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 ucation through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acs of internet,straightening out ideas and adopting new ideas. Key words:internet;college studetns;moral equcation (编辑王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