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4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l_26 No.4 2O06年12月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Dec.2o06 谈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王 静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它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内涵。本文就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 文化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作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47(2006)04—0004—0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 方式的影响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网络文化除具 时代,网络开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 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独有的特点。 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为深 1.以高科技作为基础。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 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心精神世界。它 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 在带给人们兴奋、惊喜之余,也给社会的伦理道德、 起来的,当代信息技术是它的物质基础,可以这样 价值观念带来诸多挑战。 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计算机、通讯网等物 如果说电脑的产生使数字开始负载思想,具有 质手段,这种文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以技术 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话,那么,网络则使这种能 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一种网络 力扩张开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一种 技术被加以运用,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特有的文化现象,即网络文化。翻开人类信息交往 2.传受空间成为虚拟。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 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次质的飞跃,都是信息 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字、任一性 载体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语言、文字到数字,从造 别登陆某・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成员,通过想象、 纸术、印刷术到以电波、电磁波方式发送的电报、电 借助文字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但是这一切都 视、广播,再到以数字为交往方式的电子计算机网络 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这 和电子信息通信,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信息交往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方式发展的影响远没有局限在形式方面,它正深刻 3.传受双方具有交互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 地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内涵。 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 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 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它的一个 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 显著特点是具有社会性。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深刻 的模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而现 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 在的ICQ、OlCQ、MUD等软件的不断完善和BBS的兴 和沟通方式,为文化传播与发展方式的突变和飞跃 盛,使网络文化的这种交互性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创造了条件,甚至直接影响到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 4.开放性和全球性。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 发展轨迹,使其具备了许多新的特征。网络文化是 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 信息时代的产物,其物质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 离,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将人们 技术的融合,其研究对象是网络时代的文化内涵、文 带进了一个直接相互影响的境地。而国际互联网络 化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文化对人们生存 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它是遵 收稿日期:2005—10—14 作者简介:王静(1973一),女,陕西彬县人,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静t谈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5 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起来的。任 征的局限,赋予人们的思维以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 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 性。这种世界性的信息文化在存在特点和表现形式 自己希望做的事:去自由地访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上都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 去和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因为具有开放性,所 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这大大促进了 以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融合,有助于促进各 全球。 文化间的互动影响,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 5.个体的自主性充分表达。网络文化的创造、 发展。 发展和运作,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 另外,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它 行的,没有人控制、管理,是一条无意间成型的“自 为每一个上网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对话的 组织”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中的每个个体遵循 领域。对普通人而言,网络出现的意义不在于它是 TCP/IP传输协议,约束自己的行为,组成高度回应 一种高速的传输手段,而是一种自由的媒体,在网络 性的综合体。 中又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自我。自由在网络中被公 6.人的创造性被高度激发。网络文化的自主 认为无上的至尊,网上交流的便捷和自由,使网络文 性和开放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 化成为社会信息的最便利、最集中也最真实的反映。 的认可,从而推动网络文化创造性地发展。现在,网 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随着网络的规范化 络语言的兴盛以及“文字图片”和“符号图片”的出 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也必然进入相对限制的状 现和盛行,都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创造性。 态,但毋庸置疑,它的自由度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通过自由的网络,网络文化不仅增强了不同 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而且扩大 网络文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方式、 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接触,为个体的异 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同时,与 地远程联系提供了方便。 这些形式相匹配的网络文化的内容极其复杂,对各 迅捷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 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化网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尽可能多 1.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积极调动起人 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积极意 们发展和创新的潜能。如今,利用网络欣赏全世界 义的,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 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使全球的艺术资源共享已成 的展现。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时间、地域、民族,由 为事实;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 于交通、传媒等多方限制,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 览馆、歌剧院;网络也大大拓宽了文化产品的交流互 中生长繁衍,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也会有千 通渠道,使网上交易更为便捷。 姿百态的文化内容、种类和形式。因缺少外部动力, 2.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文化的更新、嬗变也必然会产生惰性,某些民间文艺 首先,从网络文化的影响对象上看,网络文化作 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证。而网络的出现,正好为全 为一种出现不久的新生事物最先影响的对象是青少 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发 年。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青少年的 展空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不同文化进行良性整合 特点紧密联系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不良文化的认 的大舞台。 定尺度存在差异,有些对这种文化的传播还有各种 网络创造了一种可以进行全球沟通的“网络 制度的保证,因此使得淫秽、色情、暴力等丑恶内容 语言”,它能够超越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而把世界各 大量进入了网络,使网民受到心灵的伤害。网络作 地的人们联系起来,为建立“环球文化”提供了 为一种新兴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 一种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网络文化由此更新了人 网上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增。尽管我国有相 们的思维模式,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网民共 当多的青少年目前没有条件上网,但随着生产力和 同使用着统一的网络语言进行相互沟通时,人们各 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化将势不可挡, 自的民族文化特征非但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而且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会在交流中增进相互的了解,从而突破民族文化特 其次,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人的社会化是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第26卷 个过程,不同年龄段的人要完成不同层次的社会化 任务。对于社会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不断 融人并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但网络中信息的泛滥 和无限制的使用以及青少年的盲目接受,阻碍了原 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与此同时对自己民 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三、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不分国界和地区、建立在互 有的社会化进程。长期以来,青少年文化一直被认 为是亚文化,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很大程度上 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充分重视网 是从属于主流成人文化的。但在互联网中,青少年 是主体,他们能构建一套完全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 的模式,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将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这 种影响力减弱至一定程度时,不可避免会出现青少 年认知的茫然和混乱状态。 . 再次,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的负面影响十分明 显。网络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改变了原有的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 交朋友、交流感情。据美国著名的盖洛普调查机构 研究发现,l8至24岁的青年人热衷于在网上聊天、 交友和游戏等,29%的青年人有结交虚拟情人的体 验,75%的青年人常光顾娱乐站点。互联网满足了 青年喜欢交往的要求,使青年在交往过程中得到自 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容易成瘾。但是青年的 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 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 信任危机由此产生。因此,网络文化环境下将可能 出现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 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 最后,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受众而言,已经面 临着“殖民文化”的冲击。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内 容约占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 系只占5%。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O%在美国发 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 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 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 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 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服务器。有1O个在 美国。这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被 迫接受信息的群体,目前其惟一的选择是无奈地面 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控制。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文化 交流的地理距离消失了,但在这种消失中,众多的处 在相对落后的文化则逐渐被分化和边缘化。发达国 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将其 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受众 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会使受众产生 络文化的建设,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 积极的作用。 首先,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宣传阵地。 面对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们进行西化 和分化的强大攻势,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 西方的“信息霸权”。为此,建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的网站,大力开发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在内的信息资源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大对包括马克 思主义阵地在内的社会科学信息源建设的资金投 入,加紧培养一支既懂社会科学理论又懂网络传播 的高素质队伍。同时,还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阵地,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 唤起自觉维护真理、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 责任感,从容应对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针对网 络文化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负影响,我们在对 网络使用实行科学管理和法规约束的同时,应该重 点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要积极创建高 质量的中文网站,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大力拓 展我国信息的辐射空间,增强我国网络文化的内外 影响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各类健康向 上的信息,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要积 极开辟网络法规教育网站和健康的文化教育网站, 引导涉足网络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自觉遵守网络 法规,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一是要尽力构 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损害国 家利益、消磨干群意志并腐蚀人们灵魂等破坏性信 息的侵袭;二是要大力发展“政府上网”工程,实行 政务公开,使热心的网民能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在 网上帮助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总之,要通过充分 拓展我国网络信息的辐射空间,增强中华民族的自 信,减少信息垃圾对人们的危害,培养人们抵御各种 不良信息的能力,鼓励人们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贡献力量。 最后,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静:谈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7 思想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使网络文化内涵进一步扩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青少年思想素养的提升,如创办 展,必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教育的社会化,使每个 反映他们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网 社会成员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可能。教育者要充 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网页制作竞赛、网络文 分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 化艺术节等等。 图像等形式的思想教育信息,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 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现代科技革命深刻 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的目的,以提高人们的 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实现思想教育工 思想道德素质。如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 作网络化,能满足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需 课进网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 要,把思想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 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 体,把分散的个体聚成强大的社会整体,完成新的社 的交互性特征,在校园网和思想教育专题网站上精 会组合,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智 心策划各种交互式栏目,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教育的 力支持,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吸引力和实效性。如在线交流、BBS、留言本、社区 论坛等,通过思想教育专兼职人员或有关权威人士 【参考文献】 与青少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讨论,对他们在 [1]刘国建.“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J].学术研 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其排忧 究。2002,(2). 解难;还可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杜, 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2o03. (上接第3页)区政策等对经济生活起间接引导作 不断循环往复,恰恰体现了转型过程中的中央与地 用的部门进行充实和强化。只有不断提高中央政府 方关系的再整合的历史合理性。从表面上看,中央 部门的能力,在直接处理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具 与地方关系仍然是一放则乱,一乱则收,实际上每一 体事务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中央政府与 次周期性循环,均使市场化的程度上了一个新的台 地方政府关系在整体上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对于中 阶。从多次出现的周期性循环使市场化不断得以发 央地方关系而言,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提高 展的事实可以给人们一种启示,那就是,中央集权与 中央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强化中央协调地区发展 地方分权之间,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变化的动态中 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地方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面 寻找到妥协点与平衡点:给地方的自主性以发展的 小康的过程。 空间,给中央的调控力以合法地位。各方均在其 综而言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改革进入 “度”的界限内具有合法性,各方作为相互制衡的对 中期阶段以后必将面l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经济 立面,均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分化的速度,快于市场机制对分化出来的地方与个 体进行有效整合的速度。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在市 【参考文献】 场机制和契约性社会纽带发育尚不成熟的现实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下,在地方作为利益主体的发育过程并不完全成熟 1972. 的情况下,地方彼此之间尚不足完全以契约方式来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调节彼此之间的关系,中央国家这支“看得见的 [3] 王沪宁.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 手”,以指令方式来协调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 维护[J].探索与争鸣,1995(3).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 要的。随着市场契约关系这支“看不见的手”对国 [R].人民出版社,1995. 家与社会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有效整合能力日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益增强,国家的指令调控才有可能逐渐减弱。从以 [6] 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 往的经济改革过程来看,地方作为主角的经济扩张 1988. 冲动,以及中央作为主角的调控紧缩,这两者之间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