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中学教学
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1)含义:
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
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1、认识——发展说 2、认识——时间说 3、交往说
4、多重本质说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认识的间接性 2) 认识的交往性 3) 认识的教育性 4) 有领导的认识
二、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 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 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 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具体内容如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1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
基础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
在机制。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
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
习。
备课的要求: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
合。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的规律。
(提问:如何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地位?)□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
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
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
交往关系。
(二)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高
教版P87)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 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
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
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
2
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三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上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的要求:
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的要求;
2)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 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
业。
4、课外辅导的要求:
1)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
和措施;
2) 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
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 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
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 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
高辅导效果。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1)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
方法。
2) 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
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 3) 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
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4) 自我评价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考查、考试、考查和考试的结果。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含义: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
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分为: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量力性原则;(可授受性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具体内容如下: 1、直观性原则: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
接感知学习对象。 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要求:
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结
合;
3)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观点: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产婆术” “君子之教,喻也”。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要求: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3、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观点:《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
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
而精思”。
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
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很强调系统
知识的学习。 要求:
1) 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教学必须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
易到难,由简到繁。
4、巩固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观点: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量力性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
1)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观点: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6、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
要求:
1) 尊重学生的差异; 2) 充分了解学生;
3
3) 面向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
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办法:
1、国外常用的教学办法:
探究——研讨法(兰本达提出) 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提出)
暗示教学法(乔治·洛扎诺夫提出,被
称为“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
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提出)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发
B、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E、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
1. 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 2. 小组教学——分组教学制 3. 个别指导——个别教学制
4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
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之处: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
(2)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3)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4)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分组教学制:就是在按年龄编班或者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优点: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不足之处:
第一,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被分到快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慢班、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
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优缺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四、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人教版P103)
1、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
2、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 3、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 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补充知识点: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世图版P94)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4、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5、教学内容现代化、人本化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6、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7、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8、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 教学的改革实践需要教学理论的充
分支持;
2) 教学改革必须“理论先行”。
2、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
1) 关注课程组织的要素 2) 关注学科间的统整 3) 关注学科内的统整 4) 关注学科观的转变
3、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建设,加强德
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2) 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
教学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 3)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
的实效性。
4、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
1) 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的
影响;
2)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立足点
将从传统的技术本位转向课程本位。
5、关注教师的发展
1) 关注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
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 关注教学行为转变:强调教师之间
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3) 关注能力提高:提高课程开发的能
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 4) 关注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指导学
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