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生效日期:2015年12月31日 修订日期: 2018年10月1日
一、输同种异体血存在发生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建立本制度,以对相关病例进行诊断、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不良反应或感染源、采取控制和改进措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
二、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和处理。首先应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对尚不清楚的,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应视病情变化积极采取医疗措施。
三、荨麻疹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常见输血反应,一般可减慢输注对症处理;严重者可暂停输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必要时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四、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等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同时通知输血科和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在及时检查、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核对检查程序详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科值班人员须立即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报告市血站。
五、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须在病历中记录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并在输血后三天(长期住院患者)或出院前(短期住院患者),根据病历记载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交输血科存档统计。
药海无涯 学无止境 专注医学领域
【实用】医院制度文件
六、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科室应立即报告输血科,调查处理后再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输血科应及时记录处理。
七、经输血治疗患者均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一次多袋可只填写一张。有不良输血反应的,必须详细填写相应制品名称、袋号和不良反应情况。
八、血库将输血反应及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输血反应登记回报纳入临床考核。相关统计纳入输血科考核。
九、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放置2--6℃冰箱保存至少7天。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及时返回输血科至少保留1天。
十、严重输血反应原因不明的,尤其可能涉及医疗缺陷或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的,均须及时调查处理。
药海无涯 学无止境 专注医学领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