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lIlI 教学大参考・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撷英 的影子呢?确实,面对我今天的学生们.心中也时常感 慨,自己仿佛置身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而对于一个政 治哲学的行路人、一个历史的学生来说.又有什么能比 目睹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有意义呢?我们的年代。缺少的 不是创造力,不是批判精神之类的抽象观念.缺少的恰 字》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 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人之区别于世间 万物,在于人的思维,智慧对自我精神的构建及对文明 的传承与发展 而作为人文学科最典范的代表——语文科.却受 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机械主义”与“技术主义”盛行,语 恰是有如黄老师那样,能讲、敢讲、愿意讲鲁迅的先生 们。 在十余年辗转南北的求学途中.我有幸见到了许 多足以被称为“泰斗”的大儒.他们当中有人身处陋室. 文被肢解为大量的“分析”、“知识点”:广大学生被“应 试”的包袱压得气喘如牛。一年年的重复训练。一次次 的“标准化”.就像一把把的剪刀手.将孩子那新奇的天 但却胸怀天下;有人高居庙堂,且又平易近人;有人带 着学院式的清高;有人秉着政治家般的稳重。在他们身 上.或多或少我都能见到当年在黄老师身上所看到的 那种浪漫主义精神。而大凡浪漫主义的人,多少也都怀 着一颗改变世界的心。以塞亚柏林说贝多芬是一个听 从于自己内心呼唤的人,从未背叛自己的信仰。追随自 己的心灵之光创作 我觉得这个议论应当也适用于描 述黄老师 这次回国度假.正好赶上母校举办这次研讨会。周 二飞机刚落地不久.就收到茹晨发来的通知,说是要来 研讨会做一个发言。能有机会对母校,对黄老师说出自 己十多年来的感激之情.实在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 前些日子.一个一年级本科生送了我一块小石头,上面 刻着一段话.意思大约是:老师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灵魂 的种子。收到之后。我感慨万千。回想十四年前,黄老师 也在我心中播下了这样一颗种子.而今.它长成了一颗 改变世界的心 『作者通联: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剑桥大学博士)1 寻“人”之铱 ——刍议黄玉峰“大语文”教学 画郑 蕊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古往今来不少中外大教育家 以及对教育深切关注过的入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 不 管是坚持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还是文化本位、生活本 位,我想教育都不能忽视接受教育的主体——“人”。 “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更是某种有思 想、能独立思考,承载一定文化象征的形象。《说文解 56 性。善感的心裁剪殆尽 黄玉峰老师的“大语文”教育.是对混乱低效的语 文教学现状的一次拨乱反正 所谓的“大语文”教学.即 是指在“目中有人”、“学生主体”观念下,提倡语文教学 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 是“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素质教育。具体说来, 黄玉峰老师的“寻‘人’之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由独立之精神培养 梁启超《论自由》一文开篇即言:“不自由毋宁死”, 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中也写到过:“自由者,亦精 神界之生命也。”然而.当今教育被功利主义、专制主 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等枷锁困得唯唯诺 诺.谈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黄玉峰老师对此种 现状痛心疾首.本着知识分子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大声 疾呼:“教学生活得像个‘人”’。 黄玉峰极为推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碑文:“先生 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三光而永光 ”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 精神,敢于突破思维藩篱的束缚。 他的教学不拘于模式,随物赋形,量体裁衣。“失 语”上《老王》、满堂问讲《阿Q正传》、“随”心而教《随 园记》……此正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他提出语文教学的“本”在“独立”二字.包括独立 地使用教材。独立的课堂教学。独立的思想人格。具体 说来就是:不盲从于课本,本着“真”和“美”的原则及教 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处理素材;重积累,巧用教法,不 盲从于“新”理念及新科技:教师要“苟日新曰日新”,不 断探索.以自己的独立人格达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他带领学生了解李白,认识杜甫,不盲信教参,也 不盲从人们的常规印象.而是给学生呈现大量的作品, 同时代人对诗人的评价.史料文献.以能让学生通过自 己的阅读及推断了解真正的李白、杜甫;对于《世间最 美丽的坟墓》等课文的讲解,不盲从教参的“美丽即是 教学大参考-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撷英 I J ll攀 朴素”的结论.而是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联系当时国际 环境及作者茨威格遣文造句的风格得出作品真正的意 学生们得到文化的积淀.思想的升华。这也与黄老师 “大语文”实践过程中强调的多一点人文关怀.在语文 义:对人道主义的追求。他尊重学生,把他们视为平等 的,有思想、有个性的“大人”,为他们准备独具个性的 “见面辞”、“另类评语”、“毕业致辞”等,真正使个性精 神如春风化雨滋养人格。 课上体悟生命的终极价值与人间永恒的话题相呼应 他的人文渗透是始终如一的 三、扎实敦厚的语文底气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假使不以 良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作后盾而大谈“人文”.那无异于 在黄老师的鼓励及熏陶下,他的学生敢于质疑,敢 于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看看他们的文章题目:《被侮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黄玉峰老师说得好:“褚小不可 辱与被迫害的——我眼中的夏洛克》、《从探佚学看<红 楼梦>的悲剧色彩》、《以多角度比较分析<包法利夫 人>的悲剧》……有独立的思考、崇尚自由才会有真正 的“大丈夫”人格.借用钱理群教授描述他们的话:“在 和你的学生有限的接触中。深感他们总是想大事、立大 志,说大话,自有一种大气度,一股沛然之气……”我 想.这是对黄老师成功的“立人”教育的一个明证。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 从古代经典到流行话题,从庄子“无待”到东坡“超 然”.从柏拉图到列夫.托尔斯泰到茨威格,从屈原性格 到鲁迅、胡适的婚恋观,从先秦散文创作到古代诗歌艺 术…… 当大多数学生还挣扎在应试的条分缕析中.黄玉 峰的学生却已在书海及老师的“东拉西扯”中.思想插 上翅膀穿越中外几千年,与先哲对话。与伟人沟通,享 受一次次文化的洗礼与精神的满足 不仅仅在这些文学形式上.黄老师还带领他们接 触更多其它艺术形式:书法、国画、篆刻……真正实践 他所喜爱的原生态语文教学。 “附中大讲堂”是这道文化大餐中的一盘珍馐.将 高校教授请进中学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接触较新的研 究成果。也能使他们学到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思维。不 同风格.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能够唤起学生多方 面的兴趣并将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融会贯通.在一生 中的黄金时期,打好扎实根基。 一位学生谈讲座对自己影响: 通过讲座,我了解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学会 了写传记.对哲学有了初步认识.更从某些看似杂乱无 主题的讲座中吸收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哲理 当我们 跳出课本这个狭小的笼子.站在时间与地域的交汇处. 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只觉得心中有一股力量托着自己 往上.再往上.也许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吧。 经典的阅读.名家的指点使学生享受的不是“提 炼”出的“营养剂”.也不是缺乏营养的“鸡肋”.而是一 盘盘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在享受这场盛宴的过程中. 怀大,绠短焉能汲深。底气不足,捉襟见肘。腹笥充盈, 光彩照人。”只有以充盈的知识作支撑.才能读出“文化 的底气”。 黄老师大量弓1进原典、名篇、时文,坚持遵循重语 感、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将课堂还给学生,着重抓 精读与泛读。精读,是最原始最传统但又最基础最有效 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读、背、抄、默、复述。在读背抄 默的过程中,走进课文.走进先哲伟人。“使其言如出吾 口,使其意如出吾心”,从而积累素材,变化气质。 泛读,是为了让学生打开眼界。打开心胸。黄老师 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大量读名著、读经典,好 比把“羊”放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让他们主动汲取。在 广泛的阅读中与专家、学者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对话。享受读书的乐趣.形成兴趣进而养成习 惯。 大量有选择、有重点的阅读.再加上黄玉峰老师的 旁征博引,妙语连连。丰富的相关材料的补充,使学生 在知识上得到积累,视野上更加开阔,精神上得到砥 砺。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也会穿插大量的文字学、语 言学、写作方面的知识,真真正正让学生“博闻、善思”, 不断充实。 在写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黄玉峰老师本来就擅 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起来可以说:放开手 脚,下水示范。前四个字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意思是 放开思想的手脚,放开作文形式的手脚。放开思想的手 脚和他的独立自由之精神培养一以贯之.放开作文形 式的手脚则是指文章应“为用而作”,各种应用文体、诗 歌、散文、小说都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下水示范,是指作 文教学不以方法的直接传授为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 例文示范,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及要求。如教学生写 议论文,他利用刚学过《剂轲刺秦王》的契机,写下四篇 不同观点的文章给学生看.让他们体会怎样使观点和 论证过程、所用材料有机统一,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 理。 语文语文,不积累,不读书,不下笔,谈何语文?腹 0 57 誉I I, 教学大参考.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撷英 有诗书方能气自华.打好基础.“人”才能站起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大自然中获得的这 四、知行合一的学旅体验 种感悟,与书籍上的描写.古人的感受要么“若合一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玉峰老师语文 契”,要么“忽有所悟”,不管何种情况。都可以使书本上 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绝不局限于课堂。这不是一 的印象更加深刻,使自我的感受更加细腻.促进书籍、 般性的做做课外作业、网上查找资料、逛逛图书馆、写 自然与我的交融合一。这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真真 公园见闻……那些我们熟知的“课外”。而是真正让学 正正使思维开阔,感觉敏锐,兴趣保鲜,体验深刻.正是 生走入语文.走人丰富多彩的文化,走人天地自然之间。 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听讲座、逛书店、泡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 以上四点,自由独立之精神是支撑一个人站立的 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编刊物、访名山、寻古迹…… 脊梁,丰富多彩的文化则是促人成长的血脉.扎实敦厚 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雅事”,正是黄玉峰与他的学生 的基础丰满了人的肉体.知行合一的学旅则是点石成 的“语文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宽。 金的仙笔,使人的面目清晰、鲜活。它们四者融汇于一 春游时的拆字游戏.自居易墓前对对联.在安吉竹 位优秀语文老师的教学过程.由他自内心深处进发的 林诗词唱和。在归有光故居背诵《项脊轩志》,与学生徒 民族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催化生成并坚守一生 步走徽杭古道.在大禹陵凭吊民族之根.去兰亭怀念曲 在语文教学饱受争议和诟病的今天.如何肩扛起 水流觞的古人风情.在沈园遥思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 拯救语文这面沉重又饱受瞩目的大旗?黄老师做出了 徜徉苏堤、白堤,西子湖畔忆古人……登泰山,游雁荡, 一个典范。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及准教师也将把对语 宿灵岩。观秦淮,登虎丘,访滁州…… 文事业无限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尊崇.对民族血脉的 当你陶醉在那赏心悦目的“从游图”中.学生们已 自豪。对培养未来一代自由独立之精神的殷切心情融 拿出亲手创作的诗歌、文章、书画、摄影、录像,与有形 汇。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中培养洞明问题的识力。 的作品相比.更珍贵的还有他们在学旅中与山水名胜 以感情做基础,识力为理性,最终将达到育人的从容 古迹亲密接触。触摸历史。感受中华大地的深厚文化。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1 (上接第13页) 解决方式以供其模仿研习。所谓样例学习是指学习者 设计和呈现要按照以下原则:一是要遵循数量原则(范 通过研习样例而习得专家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方 文数量以3—5个为宜)。只有当学生接受到足够多的范 式.又叫“从例中学”.与“做中学”相对。同时样例学习 文之后.才能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二是要遵 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明显地具有以下优点:f1)样例 循主题原则;三是要遵循分解原则。教师在呈现范文 学习易化了认知技能的获得:f2)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 时.往往是整篇范文“全盘托出”.希望学生仅仅通过一 荷,提高了学习效率;(3)利于学生正确归纳;(4)极大调动 篇范文就能理解写作方方面面的知识.结果却往往是 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得越多。呈现得越多,学生的收获却很难让人满意。 和提高问题解决的技能。 所以要将范文进行适当的分解,进行局部呈现,这样有 该研究还梳理了有效样例的设计规范:f1)学习复 利于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四是要遵循质量原则。 杂概念时有必要使用多个样例;(21在设计多个样例时, 要选取具有典型的范文,要与作文教学主题相吻合,能 必须要坚持同一性,同时还要有变化:f3)要采取措施将 够承担起相应的例释、强化主题等功能:五是要遵循对 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完好地整合起来。f4)多个样 比原则。可以同时呈现正和反例.并且以正例为主。辅 例的设计还涉及样例与练习题的搭配问题 之以反例.引导学生在正例和反例的对比中学习写作 上述样例学习的理论对作文仿写教学的启示在于: 技能:六是要遵循重复原则。 首先.作文仿写要把握范文的特征。 上述研究可以初步显示“仿写”训练基于新的理论 其次.样例学习的核心机制是学习者对样例的自 基础所焕发出的实践活力。其实。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 我解释。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根据这一机制来进行设计。 中有很多类似仿写的作文教学方法.有待于借助现代 最后.范文的呈现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理论来进一步释放其教育功能 环节.样例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仿写范文的 f作者通联:西南大学文学院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