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十八、将进酒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将进酒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仕途失意,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2.背景介绍

此篇是他饮酒抒怀的代表作。李白饮酒诗极能表现他的个性。写于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的第二次漫游时期。长安三年,他看更加清楚地到了以唐玄宗为首的唐王朝统治集团日益昏庸腐朽,各种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宴饮(《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等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过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字词

句式:以七言为主,兼有三言、五言和十言。

七言句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五言句的停顿节奏一般是:××∕×××。杂言的节奏应根据语句意义来定,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本诗韵脚依次是:①来、回;②发、雪、月;③来、杯;④生、停、听、醒、名;⑤乐、谑、酌;③裘、愁。

4.自习五分钟,了解诗歌大意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

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è):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5.根据问题,把握诗歌内容。 【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

形象:大醉,酣睡不起

理由: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 ②“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

【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 【明确】

①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明确】(引出李白的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少年时代所受多方面教育,使他形成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他热衷功名,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不屑于科举。为实现政治抱负,四处漫游,欲凭借才学,直取卿相。曾在唐玄宗时供奉翰林三年,但事与愿违,使他纵酒狂歌,桀骜不驯。终于恳求还山,离开长安。三年长安生活丰富了他的思想,深刻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忧国忧民意识增强,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批判现实,傲视权贵,关心祖国,追求自由,赞美山川,佳作叠出。李白身受陇西文化、蜀中文化、都市文化、江南文化、中原文化等影响。最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他的诗歌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气势奔放,感情激越,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比喻新奇,语言率真,充满浪漫主义特色。存诗九百八十余首,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传世。

三、具体分析 【引言】

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下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又想到了什么样的人生? 明确: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 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 (补充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必”和“还”,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明确: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小结】

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

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的真心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真心话,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

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四、简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

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

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悲 欢 愤 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