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缪刺“刺络脉”的机理探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56..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 1 5 Vo1.(7)No.34 缪刺“刺络脉 的机理探究 Mechanism of the Miaoci therapy 唐迪 田元生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11246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34.0056.02 要】缪刺是一种“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刺络脉的针刺手法。本文分别从十五别络、孙络、浮络逐一探究其机理, 充分说明运用缪刺法刺络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缪刺;络脉;机理探究 [Abstract]Miaoci is a acupuncture technique of stabbing collaterals by crossing.In the paper,mechanism of Shiwu Bieluo,Sunluo and Fuluo was explored.Rationality and scientiifcalness of applying Miaoei in stabbing collaterals were sufficiently discussed. 【Keywords]Miaoci;Collaterals;Mechanism doi:10.3969 ̄.issn.1674—7860.2015.34.026 《素问・缪刺论》中对缪刺的定义有详细的记载:“夫邪 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日缪刺。”张介宾注:“缪,异也…… 刺异其处,故日缪刺。”…皇甫谧注:“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 《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 者为孙。”王冰注:“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s】说明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孙络是络脉的分支结构,循行于四肢内 侧和躯干内部的手足三阴经脉,它们沿途发出的孙络不仅分 布于四肢内侧和体内,同时也渗透到与其相表里的手足三阳 经脉分布的四肢外侧和躯干的表浅部位,阳经亦然。阳(阴) 经的孙络与相表里的阴(阳)经的孙络实现了阴阳平衡,进 刺其络。”_21丹波元简注云:“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 故日缪刺。”_3]简言之,巨刺与缪刺都是一种“左取右,右取 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巨刺用于病位深之经 病,缪刺用于病位浅之络病。明代徐春圃曾简练地概括其 ‘缪 刺刺络脉”。 行了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9]若病变一侧的孙络受损, 其气血必然受损,此时运用缪刺法针刺另一侧的孙络,能够 平衡经络阴阳,以治疗疾病。 3.2微循环机理的探宄 1络脉的分类 络脉承载着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并以其支横别出、 逐级细分、网状分布的结构特点将气血面性弥散渗灌到脏腑 组织,维持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成为人体稳定的内环境I 4】。 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可分为十五别络、孙络、 浮络is]。 微循环是指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在结构上, 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最小单位。 孙络属络脉的再分支,是经络循环中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络脉和微循环体系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流注方向和相互联络 机制,其生理功能都是保证全身组织器官的养料输送和废物 排出。微循环系统在人体中具有运行气血、濡养组织以及津 血互渗的作用,而且微循环内流动的血液和淋巴液包含大量 的巨噬细胞和免疫物质,随血液渗透到组织间隙,能吞噬侵 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及自身变性物质,起着类似络脉“溢奇邪” 2十五别络中运用缪刺法的机理探究 缪刺是一种“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刺络脉的针刺 手法。若十五别络中一侧的气血受阻,组织器官功能已被损伤, 针刺患侧只是治标不治本,达不到相应疗效,而此时通过针 的作用[10]。因此微循环与孙络有一定的关联。孙络病运用缪 刺针法治疗能够调理局部气血,改善微循环,从而治愈疾病。 刺健侧,疏通健侧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健侧的血流量 增加,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最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6]。从现代医学来看,人体感觉神经纤 维、运动神经纤维、听神经纤维、视神经纤维均是以对侧交叉, 4浮络中运用缪刺法的机理探究 《灵枢・血络论篇》云:“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络脉也。” 针刺一侧交叉反应点能通过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反射性调 节,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使患侧的局部恶性刺 激被切断,使疾病痊愈l 7l。十五别络中运用缪刺法可疏通经络、 调节经络气血。 浮络内联脏腑,外行肌表,一脉相联,互为一体,共同完成 人体气血的正常传轨,营运气血是经的功能,输送气血于周 身的各部组织器官多是络的作用。源源不断之气血通过如环 无端之经络,由里及表,由表及里,至上而下,上而下行, 相互流注浇灌传输,起着熏肤、充身、泽毛、保卫机体、抗 御外邪的作用[1q。在浮络病中运用缪刺法主要是刺血疗法。《素 问・缪刺论》日:“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 3孙络中运用缪刺法的机理探究 3.1经络机理的探究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第7卷第34期 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指的是当络脉病时可在络脉 分布部位视其浮络行缪刺之放血。 通过对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的机理探究,充分说明缪 刺刺络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总之,缪刺刺络脉是将人体看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人体阴阳平衡,疾病就不会发生。 ..57.. [6]孙六合,王燕.巨刺法应用规律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09):540—542 [7]彭鑫,白鹏.,J、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J].针灸l临床杂 志,2007,23(04):3—4 [8]张登本,孙理军.王冰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55 [9]孙永显.试论经络的“阴阳相贯”[J].中国针灸,2003,23(09):533—535 [10]史常永.络病论与微循环[J].中国医药学报,1992,7(05):11.14 [11]陈茂长.浅谈浮络[J】_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06):333 参考文献: [1】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04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 [3】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48 【4】吴以岭.络病病机探析[J].中医杂志,2005,26(04.):243—245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0 作者简介: 唐迪(1988一),男,现为河南中医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田元生(1962.),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段苏婷编号:EA.150205061(修回:2015.12.07) (上接55页) 以利于热力透彻。穴取血海、梁丘、膝眼、犊鼻、阳陵泉、 阴陵泉、肾俞七穴。将25g/支的艾条剪成1.5cm艾柱,点燃 艾柱,将其放置于姜片上,将姜片分别放置在上述穴位上施 灸,皮肤发红、疼痛时轮换穴位。个别患者可能有皮肤感觉 迟钝,施术者应用食指置于施灸穴位旁,感受温度以避免烫 伤为宜。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避免因施灸不当而造成不 良后果。20min/次,2次/d,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 程,每个疗程中间隔5d。 1.5.2对照组 精微论》日:“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灵 枢》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或因感受寒湿之邪、 经脉瘀阻、不能荣养所致[4]。在中年以后,肝肾渐虚,气血不 足,筋骨肌肉失其所养,筋弱骨萎,不荣则痛;或兼风寒湿邪 内侵,使肌肉、经络、关节痹阻,痹阻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而致本病。扶阳灸是利用扶正人体的脾肾之阳的大穴进行隔姜 灸[51。隔姜灸是针灸中灸法的一类。隔姜灸可以治疗虚寒性腹 泻,利用姜的温阳作用、艾灸的温经散寒作用以及穴位的治疗 作用来达到温阳散寒、祛风湿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取血海、梁丘、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肾俞七穴施以 扶阳灸。膝眼、犊鼻位于髌韧带内、外侧凹陷处,艾灸两穴皆 可透达膝关节腔内,对疏通关节经气的作用强烈,同时又有较 参照《针法灸法学》【3]中的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取膝眼、 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阿是穴等,进针得气 后在主穴上接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连续波刺激20min,2次/d, 同时膝关节部红外线照射1次/d,lOd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 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隔5d。 1.6统计学方法 强的利水消肿功效,充分体现了针灸的治疗功效。梁丘、血海 作为对穴,其作用相辅相成,且可互补。梁丘穴属足阳明胃经,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脏腑上互为表里;阴阳属性上,脏为阴、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等级资料用秩 和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15.0软件中进行。 腑为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调气理血相互配合,起到互补 的作用。肾俞温补肾阳,合血海以补益气血。阳陵泉、阴陵泉 皆于膝下,同为合穴,两穴经气相通,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2结果与分析 2.1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标准:①基本康复:疼痛、关节肿胀及僵硬消失,关 节功能改善明显;②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肿胀及僵硬明显减 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遇劳复发;③有效:疼痛缓解,肿胀 及僵硬减轻,关节功能有或无改善,遇劳复发;④无效:原有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的作用。所选穴位阴阳相配,表里互补,脏腑相合,泻实补虚, 刚柔并济,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 本临床观察表明,扶阳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 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疗法,从而认为此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 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詹红生.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12:438-441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中国临床 医生,2008,36(1):28—30 [3]康锁彬.针法灸法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石学敏.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69 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 率为65.00%,经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O.05)。 3讨论 [5】张菊亚,李家明.伏阳灸穴贴法治疗中老年脾肾阳虚证泄泻[J]_长春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882—88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1]。《素问・脉要 编辑:段苏婷编号:EA.150127281(修回:2015—12.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