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36卷 第4期Vol.36 No.4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8年12月Dep.2008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卢伟基,卢澎涛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目标、特征和内涵及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们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看法与思路,为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实施“纲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学纲要》;课程改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60(2008)0420154204

TheCurrentCircumstanceandCountermeasuresofCollegeSportsCurriculumReform

LuWeiji,etal.

(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Xinxiang,HenanProvince45300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thenewlypublished“TeachingPrincipleabouttheP.E.course”,withthestudyingmethodsof

questionnairesurvey,analyzingandinducting,thisthesisanalyzesthenature,structure,theprinciplestodefinethecontentofthecourse,thesystemofcourseevaluation,theculturingobjectivesandtheproblemsofP.E.courseincolleges.ItputsforwardsomeopinionsaboutthereformofP.E.teachinginordertomakethe“Teachingprinciple”carryouteffectively.

Keywords:averagecollege;P.E.“Teachingprinciple”;CurriculumReform;Currentcircumstance;Countermeasures

1 研究目的

教育部新颁发的《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尤其是根据三维(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观确定了体育课程的五个教学目标,给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育面向终生体育思想的确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之间的接近,亦是新时期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依据。如何全面贯彻新的《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整体改革与研究,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高校实施学分制的要求,全面实施新《纲要》提出的教学五个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健康发展就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科研人员探索研究的

收稿日期:2008-10-08

当务之急。本课题力求在深入研究我国体育课程教

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与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围绕“学分制”下的课程选课、分级教学、教学评价、课内外一体化和体育理论教学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方面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探究出积极的对策性贡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现阶段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试图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依据。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有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国内体育专业刊物的论文和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

2.2.2 访谈法 通过访问座谈、索取材料等方式与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工程项目(2006-ZX-072)作者简介:卢伟基(1951-),男,河南孟州市人,教授。

154

          卢伟基,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4期几个院校的体育部领导、教师进行调查、交流,调查内容涉及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具体措施和方法、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课改发展的看法等。2.2.3 分析归纳法 根据新《纲要》提出的五个课程教学目标以及高校逐步实施学分制的发展趋势,把我国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相似或者相近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构想。

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现状

3.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3.1.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转变思想观念,由以运动

技术传授向终身化健康教育转化,始终是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观点的提出,使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成为高校体育坚定不移的任务和目标,这为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3.1.2 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接受性日益增强 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初期,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学生早已熟悉的传统项目上。教材的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教学效果长期得不到提高。随着观念的转变,个性发展,体育终身化受到重视,开发、扩充教学内容成为必然。调查了解到,各高校从实际出发,都不同程度地对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践教材)进行了适应性改革。健美操、艺术体操、游泳等项目已在多数高校开设,轮滑、网球、散手等项目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课堂上。项目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在兴趣、特长、动机、体质各方面的不同需要,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体育、自觉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3.1.3 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选项课以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提高学习主动性等优势,更适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因而各高校都积极开展扩大选项课范围的改革尝试,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不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二年级体育课采用选项形式,而且有的高校在一年级起就部分或全部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从各高校扩展选项课的举措受到普遍欢迎的情况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正向以选项上课为主发展,已显示

出一种趋向。

3.2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3.2.1 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滞后,系统反馈通路封闭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机制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计划和要求,以及群体竞赛活动等都要通过计划进行调节。这种管理运行机制在当前整个形势下,已经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和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矛盾。同时,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与社会现实生活也存在着反馈通路封闭的脱节现象,缺乏反映当代世界体育和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很少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注意联系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改革的实际,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估,一般都是由主管部门制定统一方案,缺乏联系各校实际进行调节和创新,总是一个模样画葫芦,缺乏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观念。

3.2.2 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未突破传统模式,尚不能适应终身体育需要 目前多数高校还满足于一年级的基础课、二年级的选项课,以原有教材为基础增开几种选项内容的教学现状。原有的格局并没有被彻底打破,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形。课程类型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是出现学生在校期间体质水平下降,毕业后健身能力低下等带有普遍性现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此外,目前高校体育的实践课教学,仍在沿袭着传统的“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的旧模式。在以传授技术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为了达到某种特定要求(如达标率、体育成绩),必然以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强调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忽略体育教学的本质———知识的传授和意识、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本应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被分解成一个个单调、乏味的动作练习,使本应充满欢乐的体育教学成为枯燥的运动训练,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不到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反而有可能因运动负荷偏高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应,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对体育课的排斥情绪。

3.2.3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性、针对性不足 (1)教有偏差,学有缺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生理指标、身体形态的改变,而轻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教师管“身”有余,而管“心”不足,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2)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对体育课程教学功能无限扩大,好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舍体育课程其谁也。

155

2008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它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故体育教学只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全部。(3)舍本求末,认识偏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彻底摒弃传统学校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指导思想”。

3.2.4 在倡导学生兴趣选项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国1985,1995,2000,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四项身体素质基本呈显著下降,且发展不平衡,耐力和柔韧素质是我国大学生20年间下降最突出并且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耐力和柔韧素质的训练”。究其原因,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课选项时,避重就轻,不以自身健康需要,而以个人好恶取舍。在体育课锻炼时,贪图舒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锻炼。

4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对策

4.1 加快教育指导思想观念转变,促使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全程。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尽管在我国高校体育理论

界曾开展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三基”教学为高校体育教学为中心环节的“技能教育”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为指针,以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各项目标为主导的“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主流,当前国内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竞技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此外还有“主动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等教学思想。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状来看,各种指导思想都各有其长,各种观点都有不同针对性、时代性和强调重点。显然,在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体育教学已逐步由单一、片面的目标发展到多元、多目标,体育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编已向科学化、系统化、多样化发展,体育教学观也一改过去单一的生物观,转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体育观。体育教育也逐步在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156

4.2 加强课程建设,深化理论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更与体育教育思想紧密相联,并随着其演化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尽管我国目前体育教学大纲曾多次修订,而各时期的大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指导性和规范化的作用,且大纲的每一次修订,都是体育教育思想的一次再认识,这也符合人们对知识的探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课程内容便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虽经多次改革,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强调本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而没有把体育真正看作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筛选、传递、活化过程。因此,它难以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层次保持同步,更无法满足这一群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种严重的滞后性,势必影响对跨世纪人才的综合培养。由于课程内容直接反映教育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课程内容只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才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4.3确定优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

  体育教学是学生智力与体力的密切结合,学生既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来分析理解动作概念、要领、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坚持基本项目与项目多样性的并存统一关系。除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更要考虑到知识信息时代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崇尚与追求,对娱乐休闲项目的向往。但是,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现代竞技体育人仍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因竞技体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强烈的竞争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使竞技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简单化、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使竞技体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使学生能人人享受体育,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们要很好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应具有灵活性,多样化和弹性化。并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尽可能、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4.4制定客观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明晰课程实践与理论的依存关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促进体育

“          卢伟基,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4期课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并引导体育教学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结合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新的体育课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促进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已成为为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在新《教学纲要》指导下的框架内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评价中,不能单单重视对学生的成绩的考评,而要把评价看作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一系列的反馈环节。在评价的主体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领导与督导专家评价。在评价的内容方面,既有素质测试,也有学习态度与技能达标,还有理论知识。在方法上,既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也要用更多的与分无关的能起到合理反馈的评价方法。不能把学习的评分看得太重,要淡化分数,把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和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过程性评价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评价的真正目标,体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促进。4.5 以科研为先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级智力密集的领域,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因此,要建立起高校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使用人才的软件环境。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再教育,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5 小结与建议

目前高校基本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实行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基型”、“一体化型”、“俱

乐部型”、“分层次型”等几种类型。组织形式基本上是选项课制,内容以球类项目、体育舞蹈和时兴项目为主,而课改前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田径类项目不受学生亲睐。学生选课不仅注重身体锻炼,更重视体育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功效。

这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各有不足方面。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对

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顺利运作,必须取得学校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应高度重视公共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给予公共体育更多政策上的扶持。

目前,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突破,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并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求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科学课程体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有突破,解放思想是关键。必须将我们的思想观念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未来健康上,从重视个别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健身教育上来,从单纯的生物学和掌握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等综合教育上来。确立科学体育教育,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意识,坚持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该思路有一定的针对性、方向性,但尚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使之更加适应新世纪、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参考文献:

[1] 赵林萍.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J].中

国科技信息.2005.(14):226-228.

[2] 陈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琼州大学学报,

2003,10(2):42-43.

[3] 李建军.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嘉应学

院学报,2007,15(04):65-66.

[4] 陈立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

2003,19(01):16-17.

[5] 索鹏.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东

体育学院学报,2004,26(04):95-96.

[6] 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3.

(责任校对:刘爱琴)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