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客家文化长廊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XX县客家文化长廊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概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XX县客家文化长廊工程项目(二)项目建设地址:(三)项目承办单位:(四)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五)技术负责人:(六)建设性质:新建(七)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1、建设规模项目总投资9343万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项目分期实施,该期(一期)项目建设用地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442平方米,绿地面积28500平方米。2、建设内容(1)征地:征地用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详见XX县客家文化长廊工程项目红线图)。(2)市政公用工程:铺设公共管沟,给排水工程、通讯及电视网络、燃气、电力及照明等基础设施。(3)客家源流区。1(4)活力汀江区。(5)客家风情区。(八)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本工程总投资为9343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全部由政府投资。二、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一)编制依据1、《XX县城总体规划》2、《XX县城绿地系统规划》3、《XX汀江沿岸景观概念规划》4、《XX县志》5、《公园设计规范》6、甲方提供的本区1:1000地形图及有关要求。(二)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为:XX县客家文化长廊工程建设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设开发条件、规模和内容、计划、公用设施配套辅助设施配套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二章项目单位及项目区概况一、项目单位概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二、项目区概况(一)客家历史文化分析客家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源,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中原地区的眷恋,自称“客家人”。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因北方的动乱不安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徙,根据历史学者罗香林的研究,客家人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可分五个时期:第一次大迁徙在东亚永嘉年间。五故乱华,国都由洛阳迁往南京,中原一带胡骑纵横,兵荒马乱,大批贵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纷纷往江南迁移。为了避难,客家祖先也纷纷南迁,渡过黄河,到达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带。第二次大迁徙在唐未至宋,主要是受到黄巢之乱的影响,迫使客家先民迁移到安徽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部与南部、广东东部东北边界等地区。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当时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随着迁移到广东东部和北部,并拥护宋朝王室,和蒙古军队对抗,牺牲壮烈。第四次大迁徙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际。受满人南下入主及内部人口膨胀等因素,由广东东部、北部及江西南部迁往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及四川、广西、湖南、台湾,且有一小部分3迁到贵州南部及西康的会理。第五次大迁徙在清乾嘉以后,因受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由广东中部的新兴、台山等地迁到广东西部的高、雷、钦、廉各州,远的到海南岛。除以上5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客家文化根植于中原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4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二)地理位置及现状XX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汀江中下游,全县总面积为2848平方公里,辖22乡镇,人口为48万人,县城总面积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万余人,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6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1亿元,财政收入11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88元。全县生态环境优良,投资环境良好。交通通信便捷,公路已形成了以国道、省道、龙赣铁路、龙长高速公路以及即将投入使用的永武、蛟城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运输网;通信已形成以数字传输、程控交换为主的多种通信方式和多功能通信服务网络。项目所在区位于XX县主城区的汀江南岸,目前仍维持原生态面貌,竹林与数棵百年古树构成场地主景,原“杭川乐耕”与“浮桥利涉”也位于场地中,沿江场景如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画卷。项目分期实施,一期范围东起XX东大桥,西至南门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