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2月10日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二单元复习

一、生字词。

姓名

庄严宣告 语言 栋梁 冻冰 政府 证明 努力 陈列 欧洲 日夜奔驰 清苦 励志 不知疲倦 绘画 嫉妒 震惊中外 承认 鞠躬 道歉 山寨 历史 销毁 欺侮 值班 盐巴 公斤 彻底 以身许国 礼貌敢怒敢言 成绩 咆哮 横眉冷对 疾恶如仇 忧国忧民 浩气长存 大义灭亲 碧血丹心 勇往直前 优异 雄伟壮丽 仪式 自告奋勇 义不容辞 雕梁画栋 格外挺拔 遥遥相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嚣张 五彩缤纷 激怒 临摹 收缴 水泄不通 应邀 出租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犯错误 翩翩起舞 华灯齐放 金光闪闪 无比向往 纵情歌唱 礼花飞舞 格外挺拔 奋发努力 彩旗林立

二、填上合适的词。

宽广的广场 五颜六色的鲜花 晴朗的天气 礼炮轰鸣 哺育婴儿 改变偏见 羊圈 消息 壮观的广场 五彩缤纷的鲜花 咆哮的大海 群情沸腾 培育良种 改正错误 画卷 削弱 美丽的广场 香气扑鼻的鲜花 难闻的气味 伟大壮举 培养人才 改善生活 疲倦 销售 很大的提高 著名的绘画大师 飞奔的骏马 宽敞的教室 动听的歌声 快乐的节日 雄伟的建筑 优异的成绩 刻苦的中国学生 热情地指导 明亮的灯光 蓝蓝的天空 平静的湖面 洁白的羽毛

三、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雄伟壮丽 雕梁画栋 高楼大厦 鳞次栉比

2..形容人学习努力、勤奋的词:夜以继日 闻鸡起舞 只争朝夕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3.描写人多的词:水泄不通 热闹非凡 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 人流如潮 4.描写人高兴的词: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喜气洋洋 欣喜若狂 眉飞色舞

5.表现爱国主义的词: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精忠报国 舍生取义 大义凛然 永垂不朽 视死如归 大义灭亲 疾恶如仇 浩气长存

6.象声词:咕嘟咕嘟 呼噜呼噜 丁冬丁冬 哗啦哗啦 丁零丁零 7.描写花多的词: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百花争艳 五颜六色 8.描写欢庆场面的词:欢天喜地 热火朝天

9.表示气质、品质的词: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精忠报国 以身相许 疾恶如仇

四、比一比组词。

值(值班)狒(狒狒)侮(欺侮)怒(愤怒)冻(冻冰)厉(厉害)克(克服)愤(愤怒)成功 植(植树)佛(仿佛)海(大海)努(努力)栋(栋梁)励(鼓励)刻(刻苦)奋(勤奋)承认 殖(繁殖)沸(沸腾)梅(梅花) 陈(陈旧)历(历史)该(应该)喷(喷泉)城市

五、爱国名言。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水汗青。

这是爱国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诗中“汗青”指的是(史书)。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出自(顾宪成)之手,告诉我们在读好书的同时还要(关心时事)。 3.补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六、俗语。

1.功夫不负有心人 2.有眼不识泰山 3.有志者,事竟成。4.失败是成功之母

七、连线。

1.齐白石-----《虾趣》 毕加索-----《和平鸽》 张大千------《老虎》 徐悲鸿-----《奔马》 2.虎门销烟-----林则徐 甲午战争----邓世昌 辛亥革命----孙中山 秋收起义----毛泽东

1

八、你知道下列词语的全称吗? 人代会(人民代表大会) 少先队(中国少年先锋队)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九、句子。

1.联欢会上,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2.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3.孔雀展开的尾巴多像一把五彩缤纷的大扇子。 4.夏天的太阳像滚烫的火球,炙烤着大地。 5.奥运冠军刘翔像离弦的箭冲向终点。

6.如果没有无数英雄烈士以身许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7.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他是个坚持正义的青年,更可贵的是敢怒敢言,让大家心服口服。 9.让每个孩子都成才,是老师义不容辞的重任。

10.革命烈士以身许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先„„再„„然后„„早上起床后,我先刷牙洗脸,再吃早饭,然后背起书包上学去。 12.联欢会上,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13.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14.孔雀展开的尾屏多像一把(五彩缤纷)的大扇子。

十、填空。

1.姐姐是个书呆子,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想用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劝她。

2.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祖国妈妈今年迎来了她(60)岁生日。我国的开国领袖是(毛泽东),现任主席是(胡锦涛)。

3.徐悲鸿省吃俭用,潜心学画,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们嘲笑过他的他的外国学生承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4.在本单元中,我认识了两位杰出的爱国人物:(励志学画)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为中国人争了气;(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令世人震惊。我还知道(精忠报国)的(岳飞)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都非常爱国。 5.天安门广场上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其中(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由于天安门广场举行过(开国大典),所以它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6.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虎门销烟,海滩上可热闹啦!此时此景,我想到了很多成语:(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7.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8.(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9.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10.(1839)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举行了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

1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 是不可欺侮的)!

12.我最喜欢(文天祥)说的爱国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2

十一、课文内容

《我给江主席献花》:课文紧紧扣住“献花”来实际情况,可以分为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三个部分。通过记叙“我”随着欢迎人群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一行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现了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对中央代表团的急切盼望和热烈欢迎之情,展示了血浓于水的动人一幕。

第1~~7自然段写献花前。课文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8~~11自然段写献花时。

第12自然段写献花后。响应开头,强调这次献花在自己一年中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特点:

以孩子的视点写香港回归。

“我”是一个15岁的少年,“我”目睹并且参加了迎接中央代表团的全过程。连一个香港少年都对祖国充满了感情,则全香港人民盼回归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同时,“我”的年龄与江主席的年龄又构成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可以成为香港与祖国母亲之间的一种比喻。 行动的细节描写。

在等待中央代表团的时候,“雨点打在我的头上,又顺着脸颊往下淌,可是“我”竟不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表示“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中。写接过鲜花的江主席时,用“微微地俯下身,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以及“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等细致的描写,表现了领袖对孩子的一片慈爱之情。

“我就像……流遍全身”是个打比方的句子,让我们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天安门广场》: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领全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分别介绍了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具体位置和壮观景象。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第五、六着重描述了两个典型的场面——清晨时天安门广场和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特别是第六自然段通过对节日天安门广场的景色和人们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节日天安门广场的五彩缤纷、灯火辉煌、热闹沸腾。

文中“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有两层意思:一是五星红旗每天和旭日一起冉冉升起,二是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文中“必须用事实”“重新认识”体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 “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体现了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说明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从而衬托他“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轰动”可以看出徐悲鸿励志学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震惊”“有眼不识泰山”可以看出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有眼不识泰山”长着眼睛辨不出泰山,比喻浅陋无知。

《虎门销烟》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壮”体现在场面的壮观: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仪式隆重 ,销毁的鸦片数量多。“沉重地打击”“不可欺侮”等词语,体现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