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闯关检测一(解析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闯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遗金满籯(yíng):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作:兴起,成为。 “能与”二句:《东观汉记》载,梁商遇到灾年,就令仆人赶着牛车,米盐菜钱送给饥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留下。《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写给韦端的书信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明月:指珍珠。

1.请分析颈联在结构上的作用。

2.诗歌是如何塑造胡逸老高雅的形象?

【答案】

1.颈联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入写庵(衬人),点扣题目,并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

2.(1)首联与颔联运用典故,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2)颈联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3)尾联发表议论,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烘托了胡逸老洒脱高雅的人格。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化实为虚。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其事。以物衬人(衬托),前两联是直叙其人,此联是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从前面的直写其人转入写庵(衬人)。

紧扣标题“题胡逸老致虚庵”。尾联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

颈联为尾联直接抒情议论做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过秦楼·秋夜

(宋)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注)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即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④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③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⑥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3.词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形象,“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______这个形象,“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的是_____这个形象。

4.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诗歌的结构艺术。

【答案】

3. 佳人(思妇) 游子(词人)

4.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体现在以下地方: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③时空转换。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④过渡巧妙。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可见“笑扑流萤”“鬓怯琼梳”描写的是佳人(思妇)这个形象。

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可见“夜久凭阑”“看稀星数点”描写的是游子(词人)这个形象。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的能力。

首尾呼应。“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的意思是: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的意思是: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虚实对照(对比手法)。“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美丽的姑娘,在这样凉爽寂静的秋夜里,我和美丽的姑娘在院子里露井的旁边,姑娘欢笑着拿着手中的扇子,扑打着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把画罗扇子都弄破了。以上两句作者写的都是和情人在一起时美好的回忆,一起度过浪漫美妙的秋夜。“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作者感叹时光转眼即逝,眨眼间青春年华就已经过去了,现在作者在离家千里远的外地,这个地方非常荒凉,连书信都不通,睡梦中,间梦境里都是一片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几句通过今天的境况和过去的对比,来说明作者现在的孤独困苦。“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正是梅雨的天气,到处湿漉漉的,一会下雨,一会又晴天,天气变化无常,地面非常潮湿,遍地生长着无数的青苔,院子里有一架红色的蔷薇花,在雨中竟然凋谢老去了。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时空转换。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过渡巧妙。“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5-6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1)

(唐)高 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注释:(1)指诗人抽到以“藤”字为韵脚作诗。

5.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 苦闷心情。

6.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5.拜访;不得志

6.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目当中“过”的对象是杨七山人,可见这里的“过”应是“拜访”之意。题目意思是“在武威和各位朋友一起拜访杨七山人”。

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是说对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在边城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最后一句是自嘲,更是无奈。诗句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不得志的苦闷。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意境及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颈联“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描写杨七山人居住的环境。“穷巷”指的是偏僻的小巷,一个“穷”字写出人迹罕至的冷清,也暗示出杨七山人的避世与高洁;“乔木”指比较高大的树木,此词写出住所被高大的树木掩映的特点,又给居处增添了一分清幽;“深斋”写出庭院深深,同样不见人迹,又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氛围;而“垂古藤”写出古藤缠绕,“古”字与庭院的古朴相得益彰,更增添了幽雅的氛围。颈联写出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高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此句位于诗歌第三联,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诗句中的“古藤”恰好照应了题目当中的“得藤字”;而首联“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因而乘兴拜访朋友,这样的环境正合作者心意,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而此联写景又为尾联“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的抒情蓄势、铺垫。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8题。

咏竹

(南北朝)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③泪,羞入上宫琴④。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杜甫因避乱往依之。②含箨(tuò):包有笋壳。箨:笋壳。③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④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7.从诗歌的题材来看,两首均为_________诗。杜诗首联采用_________的写法,以“含”“出”两字生动地写出了春竹蓬勃生长的过程。

8.简析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7. 咏物(咏物言志) 化静为动

8.①从浅层看,刘诗着重描写的是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的形象;杜诗着重描写的是嫩竹生机蓬勃、竹影阴凉、洁净清香的形象。②从深层看,前者是怀才不遇却坚守贞节、不愿俯就权贵而又等待时机乐为知音所用的形象;后者是可爱宜人、品性高洁、才学出众、期盼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的形象。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题材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抓住标题中的“咏竹”分析,两首均为咏物诗。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刘诗,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着重描写的是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的形象。

杜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着重描写的是嫩竹生机蓬勃、竹影阴凉、洁净清香的形象。

刘诗,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杜诗,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