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
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
中吕·普天乐·别怀 [元]张可久 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 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
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
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 (《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选取“白雁、青山”两个意象,淡淡写景,点染乡愁。长空之中若有若无的白云本无意,遥遥千里的烟本无心,南归大雁的一声长鸣本是自然之声,点点青山更是自然之景。然而在内含沉闷抑郁心理情绪的小山眼里,白云似含淡淡愁绪;远眺归途更有遥遥烟波阻隔;在寥寂的深秋,一声南归大雁的长鸣划破长空,彼时彼人,难免倍觉凄凉;青山点点凝在色之中,愁思也如青山点点不散。这些隐微宛转地勾勒了一腔绵绵离恨与缕缕忧思。作者触物伤怀,也是以情观物,这种蔼寒烟笼翠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但此时他却是独对清秋暮景,便纵有万种情思,千般愁绪,又能与何人诉说呢? 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3.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岳阳楼记》(范仲淹) 洞庭湖的景象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 ③
②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
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1) ,(2) 。 烟水极天鸿有影,(3) 。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 B.霜风卷地菊无姿 C.寒山常带斜阳色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C (2)A (3)B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1.《秋暮吟望》完整的诗句是: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欣赏诗句。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
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总之,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
1.(练兵前)分享牛肉 2.B 【解析】
10.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
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不”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
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后人研究发现,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D
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
1.D项说法有误,全诗不都是写实的,如最后一联。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把握内容鉴赏情感的部分,仔细阅读,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学习领悟其蕴含的哲理。本句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这就情况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中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只要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这一联的上半联诗人描述了山水曲折萦绕的迷路感觉,下半联写诗人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
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 【详解】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14.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愁何在 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 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15.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1)一首36字 (2)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3)一韵到底,有叠韵。(4)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1)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
归的思念与怨恨。(2)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
1.分析词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从字数。上下阕的格式,押韵好和韵脚等方面分析。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都押韵。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16.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
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