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老舍曾用一句话,对他所理解的幽默语言技巧做了概括,就是,“想得深而说得俏”他解释说,“想得不深,则语言泛泛,可有可无。想得深而说得不俏,则语言笨拙,无从得到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所谓“想得深”,正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是对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的要求。这要求与“笑”有着先天的联系。老舍认为,“笑”是幽默语言的一大特点和显著优点,但假若运用得不好,则很可能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在“想得深”提供了意蕴基础和限度保证的情况下,幽默语言就必须“说得俏”。这里,“说得俏”倚重的是“笑”,是幽默最终成为幽默的最基本的特征。按老舍的理解,没有“笑”,也就没有了幽默语言。它非归于郑重,与正剧、悲剧艺术语言混为一谈,便落于“笨拙”和“枯窘”,而毫无韵致。因而他多次指出,幽默作家必须具备写得“风趣”“漂亮”的本领。“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他“须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中创造出极富有机智、使人惊喜的词句来”;他写得“非极精练、极生动”,从而使幽默语言“肉儿多而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总之“说得俏”,是幽默语言技巧获取“笑”的效果的一个总原则。至于怎样才能“说得俏”,则须有一个宽泛的理解。 在老舍看来,任何一种修辞手段,都可以“说得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有了这些,即使方言土语,也可“说得俏”。因为有些方言里有一种“味儿”,这“味儿”就是“笑”的意识的积淀。《正红旗下》中小贩们吆喝,“赛梨哪,辣来换”;大姐婆婆总把“去”说成“克”;熟透了的旗人们,动辄就“哐!是!”地说话等,便很诙谐风趣,富有幽默意味。另外,有了特定的语言组合复沓等手法也能带上幽默色彩。《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自坐上火车,便开始一迭连声打雷般地吼叫,“茶房!茶房!茶房!”一个简单的称谓,被不断地重复,就产生了“笑”的意趣。正可谓,秉持笑心便能游刃有余,横操竖纵自成为无穷妙趣。仅此一点,也足以让人对老舍那兼收并蓄的真正艺术家的气度,赞叹不已了。 (选自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有删节) 材料二:赵树理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人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话幽默,为人乐观“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具有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不绝的笑声。他的幽默风格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赵树理式”的风格。赵树理曾在《语言小谈》中说过:“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技术’。”这“说得好”“说得技术”就是老舍先生曾说过的“说得俏”。“说得俏”就诙谐幽默,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深刻启迪。 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写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显得愚蠢可笑。
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异常、反常,以显示语言的幽默感,赵树理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了卓越的幽默才能。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这是赵树理式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等。他把自己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
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常常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为三字格,顺乎习惯。它们具有形象、突出、易说、易记的特点,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异常说法用得最多的是所谓“大词小用”、即“降用”。这种用法在他的作品中呼之欲出,俯拾即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革命中坚分子铁锁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是“太原时代”;说三仙姑找二诸葛老婆闹事,见那老太婆已不顾了性命,就先胆怯了几分,要回家去时是三仙姑“不敢恋战”。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话“说得技术”,说得曲折含蓄,说得幽默有趣,说得深刻,耐人寻味。 (选自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是语言大师,他认为幽默的语言,要做到“想得深”和“说得俏”,二者要兼顾。 B.“想得深”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要求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
C.著名作家赵树理从听众角度,以“听得懂”“愿意听”两个方面来定义幽默创作的方法。 D.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赵树理认为“曲折含蓄”应该是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老舍的理解,幽默语言如果离开了“笑”,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生存”。
B.材料一中举《马裤先生》主人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运用方言土语,也可以“说得俏”。
C.材料二中举二诸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反常”这一生活现象可引起幽默风趣的效果。
D.起绰号的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营造幽默的语言氛围。
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幽默作家和幽默作品,不是其中含有“哀怨”和“讽刺”,就是含着挣扎和战斗。(鲁迅)
B.(李贵)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红楼梦》第九回)
C.(幽默就是)玩玩笑笑,寻开心。(林语堂)
D.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钱锺书)
4.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以下两组句子分别是怎样做到“说得俏”的。
第一组:“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儿”;“我从来不念秧儿,今儿就先打你了”
(选自老舍《茶馆》)
第二组: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选自老舍《有声电影》)
5.在谈到怎样使语言“幽默风趣”时,老舍和赵树理都认为要“说得俏”,请概括出两人“说得俏”的主要手段有什么不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一共出现了几十个“都”字,丝毫不给人重复啰嗦之感,而是向读者呈现了特殊年代,草原知青们的集体记忆。
B.“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 C.“冷”意透彻全篇,小说中,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的特征。
D.小说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如结尾画线句写出了红日初升的光亮与温暖,打鱼的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形象而幽默。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后半夜知青们被叫醒,之后,上车,赶路,下水布网,日出时看到鱼,文本思路清晰。
C.“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寒冷”和“黑暗”两个特点交互出现在两个句子的谓语和补语中,用语奇特。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湖底》具有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请结合文本,从不同侧面分析其散文化倾向的特点。
9.《湖底》被收录在阿城文集《遍地风流》中,阿城在文集的《自序》里写到:“文章是状态的流露,年轻的时候当然就流露出年轻的状态。”在《湖底》中,我们可以从知青们身上感受到哪些“年轻”的状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惠孟见宋康王。康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孟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耶?”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孟云夫刺之而不入击之而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意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意也。夫无其意,未有爱利之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心。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所欲得也。”惠孟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者。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此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孟出。宋王谓左右曰: “辩矣!客之以说胜寡人也。”
昔尧之佐九人,舜之佐七人,武王之佐五人;尧、舜、武王于九、七、五者,不能一事焉。然而垂拱受成功者,善乘人之资也。故人与骥逐走,则不胜骥;托于车上,则骥不能胜人。北方有兽,名曰蹶,趋则顿,走则颠,常为蛩蛩驱驉①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负而走。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予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乎?”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赫对曰:“臣之所言不可,则不能安周;臣之所言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弗安而安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①同“蛩蛩驱驉”,传说中的异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所选字母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惠孟云A夫B刺之C而不入D击之E而不中F此犹辱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孟见宋康王”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含义和用法都不同。 B.“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的“皆”与“群贤毕至”(《兰亭集序》)中“毕”意思相同。 C.“善乘人之资也”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D.“此所谓弗安而安者也”与“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孟拜见宋康王,还没有阐述自己观点,就遭到宋康王的抵触。宋康王表示自己喜欢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欢讲仁义的人。
B.惠孟对宋康王说不敢刺他或者不敢击打他,不等于就没有了想刺击他的意图,自己能够提供一种本事,可以成功消除别人想伤害他的意图。
C.惠孟十分善于辩论,阐述自己观点时懂得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宋康王最终只能无话可答,事后还表达了对惠孟辩论才干的佩服之情。
D.薄疑以乌获举重为喻来劝说卫嗣君实行王道之术,告诉他能治理好小国就一定能治理好大国,杜赫劝说周昭文君能安天下自然可以安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
(2)蹶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负而走。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 14.惠孟向宋康王提供了哪四种“道”供其选择?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易象① 周敦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诗前两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
B.叶诗中“点点杨花”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杨花落入砚池的情状,以细微动作衬托书房的宁静。
C.“书房兀坐”“瓦雀行书案”与《项脊轩志》中“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的场景相似。
D.两诗都描绘潜心读书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16.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 , ”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 ”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六、语言表达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就艺术心灵的自由、精神生活的丰富而言,芸娘才为黛玉知己。难怪她们见了《西厢记》都①___________________(喜爱到不肯放手)。也仅仅因为这一点,芸娘不容于世俗。芸娘的遭逢际遇较之黛玉,既是幸运的,又是更其不幸的。说她幸运,是能与自己相知相爱的人结合,虽历尽坎坷、备尝艰辛,而相依相伴、百凡体恤;说她更其不幸,是自入沈门,②___________________(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平白蒙遣,两遭斥逐,骨肉离散,薪水不继,隆冬无裘,竟至疾病颠连,贪恨以殁。芸娘本来较黛玉有更大的承受力和忍耐力,这样一个平凡本色、安贫耐劳、柔和温婉的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竟然没有她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更谈何容纳她的艺术心灵。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与所给意思相对应的成语。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是坐船进入白洋淀的。
涟漪微起的水面上,漂荡着一叶渔舟。风挟着水汽,飒飒扑面而来,像是起了薄雾。雾蒙蒙,水蒙蒙。白洋淀如一幅长卷画,渐渐拉开。
为我们撑船的老头儿,年轻时是白洋淀的捕鱼好手,如今已年近七十,精神不赖。穿一套灰布衫,戴一顶水手帽,鹰钩鼻,眼睛特别明亮。
欸乃一声,渔船驶入了白洋淀的芦苇深处。纵横交错的水道,构成了辽阔、幽深而又曲折的苇荡世界。在这世界里、有鸟类2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43种。正值傍晚时分,苇荡里成群的鸟儿在风中歌唱、嬉戏。
对于生活在白洋淀的人们来说,白洋淀不仅仅是一片宽广的水域,更是一个永恒的生活空间。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白洋淀生态之优良,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视网膜为什么会出现裂孔呢?这是因为随着近视度数的提高,患者的眼球就会不断被拉长,视网膜也随之变薄,这样就出现了变性和裂孔。
视网膜裂孔是有先兆的。有的会看到“飞蚊”,眼前感觉有黑色小“蚊子”飞来飞去。如果飘浮的黑影突然变大,很有可能是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脱离,膜脱离后血管被撕破,致使血细胞及血浆成分进入了玻璃体。_________①__________;用眼睛向某个固定的方位注视时感觉有闪光,就像有人拿着开了闪光灯的照相机给你拍照一样,这是脱离的玻璃体牵拉所致,是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之一。还有的视野会出现“黑幕”:当眼睛某一部位发生网脱,视物时相对应的部位会出现幕状黑影,_________②__________,那么说明网脱的范围变大了。
为避免出现视网膜裂孔,高度近视人群尽量不要从事跳高、跳水、蹦迪、拳击等冲击力较大的运动项目,不要参加蹦极、过山车、跳楼机等对眼部造成冲击的游乐项目。其次,_________③__________;建议每年或每半年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21.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匆忙行走的人,看似成群结伴,方向明确,可为什么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并不轻松。一个人走在路上,虽然孤身一人,前途未知,但却面带微笑,轻松自在。人们常说:一个人上路走得更快,一群人上路走得更远。人生之路到底该怎样走?是选择孤身一人还是成群结伴?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第一组:运用方言土语。里面的“儿”化,带着浓浓的“京味”,诙谐风趣。
第二组:特定的语言组合。将众人看电影入座的场景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增添了幽默的效果。 5.①老舍强调首先要有“笑”的意识,然后再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写出恰当的语
言组合。(或者老舍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
②赵树理强调利用各种手段创造一种“异常”,特别是“反常”的感觉,以此来达到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曲折含蓄’应该是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可知,“曲折含蓄”是创作时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常用的语言手段,而非“基本原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运用方言土语,也可以‘说得俏’”错误。结合“另外,有了特定的语言组合复沓等手法也能带上幽默色彩。《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自坐上火车,便开始一迭连声打雷般地吼叫,‘茶房!茶房!茶房!’一个简单的称谓,被不断地重复,就产生了‘笑’的意趣”可知,材料一中举《马裤先生》主人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复沓手法的运用,可以增添幽默色彩。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想得深而说得俏”。 A.对应“想得深”; B.对应“说的俏”;
C.只强调了“笑”,不符合老舍“幽默技巧”的观点; D.对应“想得深”。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第一组:运用方言土语。结合“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儿”可知,里面的“儿”化,带着浓浓的“京味”,诙谐风趣。
第二组:特定的语言组合。结合“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可知,将众人看电影入座的场景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增添了幽默的效果。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总之‘说得俏’,是幽默语言技巧获取‘笑’的效果的一个总原则。至于怎样才能‘说得俏’,则须有一个宽泛的理解。在老舍看来,任何一种修辞手段,都可以‘说得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可知,老舍强调首先要有“笑”的意识,然后再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写出恰当的语言组合。(或者老舍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
结合“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写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显得愚蠢可笑。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异常、反
常,以显示语言的幽默感,赵树理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了卓越的幽默才能。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可知,赵树理强调利用各种手段创造一种“异常”,特别是“反常”的感觉,以此来达到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6.B 7.D 8.①淡化故事情节。本文讲述了知青们在深秋草原上一次平淡无奇的捕鱼过程,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②虚化人物形象。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③重视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等环境描写,表现了这里的空旷和寒冷。
④语言具有诗意。多用短句,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有古典意境美。 ⑤抒情性强。淡化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不表现宏大主题,叙写惯常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9.①风风火火,热情酣畅。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热情。说笑怒骂,不拘小节。
②勇敢无畏、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
③乐观幽默。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表现了司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说法错误,这些描写体现的是司机为了早点儿赶到湖边的的急切心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人物形象”说法错误,小说结尾不是留白式结尾,描绘的是太阳升起时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刻画了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时的表现,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在深秋时节,冒着巨大的寒冷到草原深处的湖泊捕鱼的过程,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注重完整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也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形象方面:小说中的主要要素就是人物形象,往往对人物的塑造着墨很多,而本文中虚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全文没有刻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出现,描写的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知青,重在描写知青们的生活状态。
环境方面:本文重视描写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等,充分体现了草原秋夜空旷寒冷的特征,渲染了气氛。
语言方面:由文中“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等语句可知,文中多用短句,并以动词为主,简约直白,不事雕琢。文章语言被作者赋予散文的抒情风格和诗歌的古典意境美。
抒情方面:本文像散文一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文章淡化了小说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去表现宏大的主题,只是通过叙写知青们惯常的生活状态去表达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文中“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说打鱼,就全体出发去打鱼;一路上说笑怒骂,不拘小节;看到湖边日出后被日出震撼,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风风火火,热情酣畅的状态。
由文中“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等相关内容可知,知青们为了吃点鱼,不惜遭罪,冒着草原秋夜的寒冷,下湖打鱼。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勇敢无畏的状态。
由文中“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等内容可知,知青们忍受寒冷的同时,开着幽默的玩笑,想象鱼变成人的精彩场面。体现了他们作为年轻人乐观幽默的状态。
10.ADF 11.C 12.D 13.(1)这比勇猛有力强得多了,是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一种。大王难道不想获得吗?
(2)如果“蹶”碰到祸害,蛩蛩駏驉就会背着“蹶”逃跑。这两种兽都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帮助)对方的短处(不足)。 14.①刺不入、击不中。 ②不敢刺、不敢击。 ③不想刺、不想击。 ④拥护爱戴。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惠孟说:“刺您刺不进去,击您而击不中,这还是一种侮辱。 “云”断句标志,其后断句,即A处;
“刺之而不入”与“击之而不中”句式一致,单独成句,即DF处。 故选A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动词,拜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含义和用法都不同。句意:惠孟拜见宋康王。/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B.正确。都是“都”的意思。句意:那么四境之内的人都将得到好处了。/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
C.“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是“善于”的意思,第二个是“与……交好”。句意:这是因为尧、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D.正确。表转折的连词,却;通“尔”,代词,你。用法不同。句意:这就是所谓的认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告诉他能治理好小国就一定能治理好大国”错误。以乌获能举起“千钧”就必然能举起“一斤”为喻,阐述的道理是能治理好大国就一定能治理好小国。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贤于勇有力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勇有力贤也”;“于”,比;“累”,情况;“上”,最好的一种;“独”,难道。
(2)“患害”,祸害;“负”,背着;“走”,逃跑;“托”,弥补。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耶”可知,刺不入、击不中。
结合“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意也”可知,不敢刺、不敢击。 结合“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意也。夫无其意,未有爱利之也”可知,不想刺、不想击。 结合“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心。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可知,拥护爱戴。 参考译文:
惠孟拜见宋康王,康王踩着脚,咳嗽着,大声说:“寡人所喜欢的,是勇猛有力,不喜欢讲仁义的人,你将用什么来教导我呢?”惠孟回答说:“我这里有一种本事,使人即使勇猛,也刺不进您的身体;即使灵巧有力,也击不中您。大王难道没有听的愿望吗?”宋王说:“好,这是寡人想听的。”惠孟说:“刺您刺不进去,击您而击不中,这还是一种侮辱。我这里还有一种本事,使人即使有勇气也不敢刺您,即使有力也不敢击您。不敢刺您,不敢击您,并不是没有刺您和击您的想法。我这里还有一种本事,使人本就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种想法,不等于没有爱您、使您得利的心愿。我这里还有一种本事,使天下的男人、女人,无不高高兴兴地爱您、愿您得利。这比勇猛有力强得多了,是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一种。大王难道不想获得(这种本事)吗?”康王听了,说:“这正是我希望获得的。”惠孟说:“孔丘、墨翟就是这样的人。孔丘、墨翟,没有任何领地却成为众人敬仰的精神领袖,没有任何官职却成为人们的主宰。天下的男人、女人,无不伸着脖子踮着脚跟仰望他们,希望他们平安得利。如今大王您是拥有万乘的君主,如果有这样的志向,那么四境之内的人都将得到好处了。这比孔丘、墨翟强得多了。”宋康王无话可答。惠孟出去后,宋康王对左右人说:“太能言善辩了!这个客人用他的言论战胜我了。”
过去尧帝的辅佐大臣有九个人,舜帝的辅佐大臣有七个人,武王的辅佐大臣有五个人;尧帝、舜帝和武王跟他们这些辅佐大臣相比,并不具有辅佐大臣那样的本事。但却能相当轻松地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尧、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所以人和千里马赛跑是跑不过千里马的;但乘坐在由千里马拉的车子上,那么千里马不能胜过人。北方有一种兽,名叫“蹶”,快步走就会磕绊,跑起来就会跌倒,常常为(善走而不善觅食的)蛩蛩驱驉采摘甘草。如果“蹶”碰到祸害,蛩蛩驱驉就会背着“蹶”逃跑。这两种兽都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帮助)对方的短处(不足)。
薄疑凭着王道之术游说卫嗣君。卫嗣君对他说:“我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千乘小国,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国的方法指导我。”薄疑回答说:“大力士乌获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又何况这一斤重的东西呢?”杜赫用安定天下的方法游说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只希望学习安定周朝的具体方法。”杜赫回答说:“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可行,那么周朝就自然会安定。”这就是所谓的认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
15.D 16.周诗中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仿佛近在眼前,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后两句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叶诗中诗人暮春读《周易》而不知春去几多时,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正面突出了……”错。周诗中“日暖风和草色幽”一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侧面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同样,叶诗中“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两句,写垂柳飞絮的季节,几只麻雀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在砚台上,也无人拂拭。也是侧面烘托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周诗中“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此处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感悟到世间万物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 叶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的意思是:诗人闲坐在窗前读《周易》,而不知春日已经逝去多久。此处诗人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17.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宦”“矜”“遥”“飏”“臆”。 18.①爱不释手 ②动辄得咎 ③一席之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有“喜爱到不肯放手”的提示,可用“爱不释手”。“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第②空,语境有“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的提示,可用“动辄得咎”。“动辄得咎”,指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
第②空,语境有“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的提示,可用“一席之地”。“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19.①“老头儿”改为“老人”(老者)。
②“不赖”改为“矍铄”(抖擞、饱满)。 20.①运用了数字(列数字)来强调鸟类之多。“200”“10”“43”都很精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②运用了举例法(举例子)“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灰鹤、大天鹅”,都很具体,有很强的专业性。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老头儿”不够尊重,改为“老人”(老者)。
②“不赖”为口语,不合语境,改为“矍铄”(抖擞、饱满)。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有鸟类200多种”“东方白颧等10种”“大天鹅等43种”运用了数字(列数字)来强调鸟类之多。“200”“10”“43”都很精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43种”运用了举例法(举例子),“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颧”“灰鹤、大天鹅”,都很具体,有很强的专业性。
21.A 22.①有的会有闪光感 ②如果幕状黑影变大 ③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视网膜为什么会出现裂孔呢?”为问,“这是因为随着近视度数的提高,患者的眼球就会不断被拉长,视网膜也随之变薄,这样就出现了变性和裂孔”为答。
A.设问,“为天下笑者,何也?”为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答。 B.反问,“焉用亡郑以陪邻?”为反问。 C.问答句;客问,张良回答。 D.为疑问,“可乎?”为疑问。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用眼睛向某个固定的方位注视时感觉有闪光,就像有人拿着开了闪光灯的照相机给你拍照一样,这是脱离的玻璃体牵拉所致,是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之一”可知,向某个固定的方位注视时感觉有闪光,再根据句后分号可知,此处为领起句,根据上文“有的会看到‘蚊’”可知,句式一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有的会有闪光感”。 第二空,结合上句“当眼睛某一部位发生网脱,视物时相对应的部位会出现幕状黑影”可知,某一部位发生网脱,视物时相对应的部位会出现幕状黑影,再结合下句“那么说明网脱的范围变大了”可知,网脱的范围变大,那么幕状黑影也会变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幕状黑影变大”。
第三空,结合下句“建议每年或每半年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可知,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图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分为上下两个层次:①上面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行走的人,且表现得悠闲自在。②下面一层有一群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走的人,这些人看似人数众多,方向明确,但这些人却看似满脸疲倦。这里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的图景引发我们思考:你走着所有人都走的路,选择了所有人都选择的道路,实际上有可能选择的是随波逐流,可能要过上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而那一个人看似孤单实则自由轻松。这样的分析直接指向人生的选择。 文字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上面图片的补充分析,第二个层次则是引发我们对一个人还是众人一起的选择。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中的“路”都指向了人生之路和人生选择。
题干中“以‘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一提示语明确了写作的主题方向,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的关系,考生需要认识到,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一个人既不能永远是一座“孤岛”,也不能永远与同伴前行,唯有将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相结合,该独行时独行,该同行时同行,如此方能使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的内涵与实质,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对待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
说“如何正确处理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让孤身独行拓展人生的深度;汲取智慧,合作共赢,让随众前行拓宽人生的广度;孤身前行与随众前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中国各个大国重器的问世都是依靠众人的合作、团队的力量的事例,论证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在团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的名言,论证青年一代适度享受独处,在独处中诱发关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 立意:
1.让独处为生命着色。
2.汲众人之智慧,成就人生价值。
3.独行与随众兼顾,拓宽人生广度深度。 4.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最正确的人生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