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是真的冬。12月21日将迎来2016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因为我们即将开启“洗澡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尿意”的模式,想想身体就一阵的哆嗦;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因为我们离新年更近了,与家人共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心情又止不住的激动。
无论此时的你是在哆嗦还是在激动,小编先为你送上一份冬至的习俗大餐,愿你能从那些久违的民俗中感受一缕冬的温暖,从那些熟知的美食中嗅到一丝家的味道。
冬至民俗,“数九”祭祖文化多
一岁一“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后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常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同时为了区别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人们称冬至的前一天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
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现在很多地区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有很多,那你知道这些饮食习俗背后的传说吗?
冬至食俗,味美传说更美
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称\"饺子\"。 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
北京人吃馄饨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
江浙人吃馄饨忆西施: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于是,为纪念西施的美貌与智慧,江浙一带的人将馄饨定为冬至的美食。 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早在明、清时期着一习俗已经形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史料有正式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
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这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羊肉——滋补驱寒
山东滕州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赤豆糯米饭——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其实,有关冬至食宿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相信,这些独具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不仅让你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让你切真地体会到中国传统的节气之美。 冬至,虽有着大江南北不同的味道,但“归家团圆”却是它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文化精神。所以,今年冬至,请记得早点回家,与家人们过个快乐的团圆节;如果在外回不了家,那也请记得问候家里的父母和亲人,让他们感受到寒冬的温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