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管理)利润
表的分析
利润表的分析(壹)
壹、先说壹个大概
要想能对利润表展开分析,自然要弄明白: (1)编制该表的原理、基础有哪些。
(2)该表的组成要素或项目是些什么,怎么编排的。 (3)该表能提供壹些什么样的定量信息,定量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得出什么样的定性式的结论。
(4)利润表于整个报表体系中和其它报表之间有无关系,如有,尽可能“有话请讲当面”。
(5)利润表的阅读和分析。 (6)利润表中的常见陷阱。 二、阅读理解利润表的壹些准备工作
(1)利润表是三个会计假设的产物。这三个假设是:持续运营、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这是理解利润表必须具备的理论涵养,三个假设中的前俩项,大家能够查壹查壹般的教科书就行了,这第三个假设得单独列出来,因为它太重要了,后面仍要经常用到它。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简称为应计制。它是确认收入、费用的壹种标准。标准的内容:以权利的应收和责任的应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更平白地说,是这样的;凡属于本期已获
得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问款项是否付出,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为了对这段话印象更其深刻,我们否定式的表述它,有: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于本期收到,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不应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便款项已经于本期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费用。总之,权责发生制的着眼点关注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归属期,而不是款项的收付期。
你于心中默念这几对账户:应收对预收,待摊对预提,可能对权责发生制有壹个更好的背景理解。
(2)配比原则和利润表的格式
配比原则的谚语表达为:壹份耕耘,壹份收获。当然,如此表达,不能作为科学的定义。
会计准则对配比原则的表述为:企业于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和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壹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和其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于该会计期间内确认。数学上可表示为:收入(T)-费用(T)=利润(T)。T表某壹时期。
如果说上面的表达仍是僵硬难懂的话,我尽己所能,再表达壹次。配比的含义是:当其项营业收入已经于某壹会计期间被确认时(成果),所有和赚取该营业收入关联的成本(耕耘)均应于同壹
会计期间转为费用,以便和营业收入配合而正确地计算损益。简言之,要报成果,得报努力。
配比原则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是怎样体现的呢?主要从俩层意义上进行配比原则的贯彻。
壹是从因果关系上强调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如果认定某项收入和某项成本存于因果关系,则于确认该项收入时,直接将该项关联成本转列作费用,且往往生成壹些有意义的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单从名称上见,就明白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中国人命名,哪有不顾字义的呢?它们的配合,仍能够生成其他有意义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
二是从期间角度强调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凡无直接因果关系可循,又无预期未来经济效益可作为分摊成本之依据者,则已耗成本应于发生期间立即转为费用。这样,这种费用于期间的意义上达到了同收入的配合,也因此之故,这种费用也叫期间费用,典型的期间费用有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
配比原则于利润表上又如何体现呢?它的体当下利润表的格式上。
利润表有俩种格式,壹种是单步式,壹种是多步式。 单步式利润表,其意思是说,利润是壹步计算而得。归扰所有
收入,归扰所有费用,然后,来它个壹步之差,得到利润。用当下的语言来说,强调壹次期间配比。
多步式利润表,其意思自然是指利润的计算要靠多步的计算才能完成,它先进行收入和成本的因果配比,再进行期间配比,这样,你见到的多步式利润表上就有壹些代表运算步骤的数字,你可否作壹点区分工作:哪些是于进行因果配比?哪些是于进行期间配比?
(3)关于单步式和多步式利润表的壹些评价
单步式利润表,有人认为,它具有简化的优点,比多步式利润表更具现实性,于单步式利润表中,于所有费用被减去之前,未出现任何列作利润的项目,这也就是说,所有的费用对于收益而言均是同等重要的,从而避免了某项费用会导致某项收益的观点。
单步式利润表的优点,有人认为那构不成优点。多步式利润表,较之于他,就显出有优越性,它对构成利润表的项目用配比的眼光进行了适当的编排,渗入了主观努力的成份,生成壹些有意义的中意性信息,这比单步式利润表只提供壹个最终的净收益指标,信息量自然要丰富得多。也有利于不同企业或同壹企业不同时期相应项目的比较分析。不过,为避免混淆,利润表上的壹些中间性指标,往往均加上不致使人误解的限制词,再多步计算利润,不要掺杂进“序”的观点进来,认为收入、费用的发生有先后顺序的问题,那
是错误的。这壹点,确不如单步式利润表。
(4)损益满计观点
于利润表的分析中,流行壹种剔除噪音的处理。噪音,当然妨碍人的健康,这里,可比喻为妨碍人对利润表的健康分析,这到底是壹回什么事呢?要答复这个问题,得对损益的计量观点有壹个认识,于会计上,损益的计量有俩种观点。
观点壹:损益计算的当期营业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本期损益的确定仅仅包括当期由营业活动而产生的损益。于前期发生的损益以及不是由营业活动所发生的损益(如非常损益)均不得进入损益表,参和本期损益的计算。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报表阅读者感兴趣、最为关切的是,企业管理者于其可控制的范围内,运作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如果将发生频率低、偶然性强的损益也纳入损益的计算中,除非另作分析,见不出企业正常的运营成果,比较判断工作也就难以展开。
观点二:损益计算的满计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于本期确认的损益项目,不论其是否发生于本期(如前期损益调整),也无论是否为非营业外项目(如非常损益),均应进入利润表,参和利润表的计算。
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营业和非营业,本期和前期的划分是
人为的,如果坚持当期营业观,容易使人人为地进行于已有利式的区分,调节本期损益。满计观点,壹网打尽所有损益,管你是黑猫白猫,少了分类的麻烦。
我国的损益表是采用损益满计观点编制的,有了这份准备,当下能够回答,利润表的分析中,剔除利润中的噪音是这样壹件事:剔除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影响,说得更明白些,于进行利润表的分析时,将损益满计观编制的利润表调整为当期营业观的利润表。这种调整技术,于会计上是很常见的,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沟通,就有调整方面的问题。
三、准备工作的壹份应用——五个壹工程 (1)壹场挨骂 (2)壹个例题 (3)壹番评价 (4)壹点注释 (5)壹点交代 (1)壹场挨骂
某年的全国性会计考试中,有壹道题目,要求学生用现收现付制对9个小题进行账务处理。学生步出考场之后,口出怨言,因为
他们从没有接触过以现金制的观点来对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经验,始终是于权责发生制的环境下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作为老师的我,除了承受怨言之外,仍有什么办法呢?但我心中仍是有自己的主意的,待学生的怨言稍息之后,我会作壹些解释性的工作,深信,相逢壹笑泯恩仇。
(2)壹个例题
使人挨骂的原题记不清了,但那个原题的模样仍记得住,仿壹个吧。如下:
业务:某月份、某企业 ①现销50000元
②付上月电费(厂部)5000元 ③赊销7000元
④销售,上年已收货款10000元 ⑤收客户预付款5000元 ⑥收回客户的欠款20000元
⑦预计本月发生于短期借款上的利息1000元 ⑧预付壹季度的设备租金1800元 ⑨支付本月招待费200元
要求:以现金制的观点对上面的业务给予账务处理。
(3)壹番评价
这个题目可达到效果:①应计制和现金制究竟关心的是什么——权利、责任的归属、现金的收付;②往深壹点地说,他们涉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希望敲个警钟。
(4)壹点注释
权责发生制现归为会计假设壹类了。 (5)壹点交代
壹定要明白,你于什么环境下开展你的会计行为,回想科目表,回顾壹些含应收、预收、应付、预付的会计分录,你会明白壹些道理的。
四、利润表项目的逐项阅读——肤浅的 利润表上收入源的构成及解读。
收入源有四个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分别解说如下: ①主营业务收入
望其文而揣其意,这是壹个主体的经常性、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主体的赚钱能力如何,前景怎么样,当然得见主要业务的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往往因行业不同而有差异,如商业,主要得自商品的销售,银行则来自其贷款而成的利息收入,也可能风水轮流转,因时而动,从前的主营变为非主营,或反之,如企业的临街门面出租的收入可能就由原先的非主营变为主营。再如,老百姓恨之入骨的贪官的收入结构,也是好例子。
②其他业务收入
首先要声明,其他俩字用得不是很到位,若不是“业务收入”后缀配合,容易起误会,因为其他俩字给人的理解是“除……之处”均是什么的含义。
事实上,其他业务收入也是企业营业收入的壹部分,无非较之于主营业务,金额、频率上较“逊色”些,它是指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③投资收益(损失)
统而言之,投资收益是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于会计教程,专门有壹章,处理这个内容,这章的名称叫投资,以中能够了解到,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各种长短期投资,如股票投资的股利、债券投资的利息,以及按权益法确定的股权投资于被投
资单位净利润中所拥有的比例分额。
投资,当然也会有损失,若是缺失,负数待之。 ④营业外收入
指和企业生产运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
⑤补贴收入
按规定实际收到的增值税返仍、所得税返仍、国家规定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
收入的排列解说,先营业,后其他,先主后次,先经常,后零星。而且,对零星、非稳定的收入,后面可能以噪音之名对其进行治理。
费用项目的解读。
根据配比原则,于我们确认、列报收入的同时,对和之“配套”的成本、费用也要进行确认、列报,以便总结出合理的财务成果。
①主营业务成本
它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这个项目因行业特征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指所销产品的生产成本(车间成本),如商业贸易业,主营业务
成本指所销商品的成本(如买价、关税等,但往往不含运费等)。
②其他业务支出
指形成其他业务收入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如材料销售、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关联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
附注:这个项目不是于利润表中直接显露,而是和其他业务收入联合起来,合且之后以“其他业务利润”的名目填列于利润表中。
③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指因形成主要日常活动而应负担的税金,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及教育费附加等。
④营业费用
企业于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和售后服务网点)的职工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等费用。
但请注意,商品流通企业于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不计入商品成本,而是直接计入营业费用。
⑤管理费用
指企业因组织、管理生产运营所发生的费用。
⑥财务费用
企业为筹集生产运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⑦所得税
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 这里,先笼统的说几句。
财务会计和税法,各有自己的目的、行事原则,所以俩者于收入、费用的确认时,是有差异的。这样,依财务会计所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就和依税法确认的应交所得税,可能存于差异,即所得税费用不壹定等于应交所得税。
⑧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和企业生产运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营业外收入且不是由企业运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壹种纯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和有关费用进行配比。
鉴于此,于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收入的界限。
于利润表中有这样壹段:“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此减号不要误读为“配比”之意,这俩个项目根本不能进行配比,说得更绝壹点,它们和任何项目部不能进行配比,因为它们已是“纯”的
意义了。
利润表的阅读(二)
壹、多步式利润表上和利润有关的四个估量 1.主营业务利润
这是四个估量中的第壹个,俩减即得。但这个运算中有壹个常常于大众中使用的另壹中间指标,即:
但这个频繁使用的指标,却是壹个难以凭直觉理解的东西。我下面选取壹些例子,见见它怎么奇形怪状的。
先准备壹点东西:于制造业,产品成本因成本按功能分类而限制为其生产成本,直观的说,是生产部门因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消耗,常含“料、工、费”三项。
例1成本、单价未有变化,销量上升,毛利不升反降 怪事之壹:
某企业连续俩年的资料如下: 单位售价:30元/件
成本资料:料+2=12元/件,折旧总额=160000元 产销量的变化是: ,第壹年,第二年, 期初存货量,0,6000,
本期生产量,16000,10000,←以件为单位 本期销量,10000,16000, 期末存货量,6000,0,
俩年的毛利:
评:单价、成本(单位壹项:料、工),固定成本于俩年未有变动,第二年的销售额比第壹年增长了60%,但第二年的毛利率比第壹年下降了15%。
令人费解!请解释!
例2单价、成本无变化,销量下降,可是却通过生产,制造出利润,不妨见下例。
单位售价:8元
成本资料:料+工2元,折旧总额24000元 俩年的产销量如下: ,第壹年,第二年, 初存,0,0,
生量,10000,24000,←增长幅度140% 销量,10000,8000,←下降20% 末存,0,16000,
毛利
销量下降20%,而毛利反倒增长11.1% 分析和注:
上面现象的出现,原因于于对产品成本的确定上,将折旧这种具有固定性质的成本和另壹变量产量挂上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中按产量单位来吸收成本,这样,使利润的计算不仅受销量的影响,也受到产量的影响,尤其当产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时,更会带来利润于各个会计期间的转移。例2就有向未来借利润的嫌疑。所以,阅读制造业的报表,壹定要关心存货的期初期末状态,保持壹份应有的警惕。
制造业的报表有值得警惕的地方,哪商业企业的报表中“毛利”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有,商业企业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口径更小,即:
主营业务成本=商品的进价
(如果商品是进口输入,能够仍要包括关税等)
这样,其毛利的计算中,没有包含运费、仓储之类的费用。你见,定义中的毛利和我们想象中的毛利是不是有差异啊。
问:哪个偏大?
若要讲得好,下面的“T”账户之间的流动是壹份好资料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 材料 应付薪酬 主营业务成本
2.营业利润
它是于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兼营业务利润,减去三项期间费用而得,这是从计算角度给出的陈述,如果从分析、管理的角度见,营业利润的高低大小,受兼营业务和期间费用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好多企业,有优秀的主营,但却结果出可怜的营业成果,和费用的管理失控不无关系。
3.利润总额
它是于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非经常性损益对营业利润的调整而得。
4.净利润
于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即得。 二、信手拈来话指标
利润表已呈现出来了,前已交代,会计报表是壹种统计资料,
你当然能够借助你具备的统计知识涵养,发挥你的主观性,去生成壹些能说明问题、符合你需要的指标。如:我们知道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期费+所得税+净利 将其相对化,我们则能够得到如下壹些有意义、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如:
下面给出中国联通于2002—2003年,这些指标数据 指标,2003年(%),2002年(%)
销售毛利率 销售净利率 销售税金率 营业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 财务费用率,53
4 3 25 9 4,51 5
3 17 19
4
能够见到:联通的毛利率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2%,但营业费用率上升了8%,结果导致销售净利率不升反降了1%。
这个例子,我希望达到:指标,有时是各取所需,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关注。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壹个主体利用已有资源获取盈利的能力从俩方面来衡量它,是基本的。
1.从投资规模考察盈利能力
这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见企业运用资产的能力,也是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沟通的壹场分析,壹个统而言之的指标是:
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100%
具体应用时,可能改变分子、分母的口径,让彼此之间更具关联性,典型的有: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这个指标,是上市公司要获取配股资格必须考虑的,我国对其规定了相应的及格线,如
(2)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这个式子的分子往往用自税前利润替代,因为利息也是资产运转的成果的流出,这也是财务上往往用息税前利润展开投资效果分析的原因。
但指标①和②将联系起来,壹起分析酱结构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影响,这是后面的杜邦财务体系的基础。
3.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发行于外普通股股份的加权平均数
使用这个指标,注意:
①净利润是指归属于普通股的净利润,这样才有分子分母口径上的壹致,如果发行的有优先股,将优先股股息扣除。
②如果年度内未发生普通股股数增减变化,则分母就可取用期初数代表,如果年度内发生了普通股股份数的增减变动,可按下式确定分母:
发行于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外普股数+普股数×时
期初发行于当期新发已发行
间÷时
方案期
期
-普
当期回购
股数×时
已回购
间÷时
方案期
间
③公式提供的称为基本每股收益,如果考虑潜于普通股的影响,如可转债、认股权证、认股权,则往往要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提醒投资者,每股收益有下降的可能,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稀释每
股收益=股的净利润
权平均数
归属于普通
/(发行股份+转换为普通股的加
加权平均全部具有稀释性证券
)
④每股收益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于分析时,能够进行
公司间的比较,评价该公司盈利能力,也能够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以了解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能够进行行业间的比较,以了解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差异。
⑤当下的利润表,于净利润项目下,附以“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2.从产销规模考察盈利能力
这个分析的角度往往是借重利润表本身来展开,且辅以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比较来展开。
常用的指标有:
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将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相互结合起来,能够洞察企业运营上的成本费用控制和定价决策的合理和否,如果若干年的销售毛利率相对固定,但销售净利率逐年下降,则很可能是期间费用失控,也可能是投资损失太大,或存于意外支出,另壹方面,毛利率的下降,也不排除是因为原料价格上升或价格竞争所致。
太阳最红,长虹取景
下表是打民族牌、价格战的长虹,连续四年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指标:
99,00,01,02,,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17%,15%,13%,15%,←毛利率, 5%,3%,1%,1%,←净利率,
三、对盈利信息中的噪音的处理
前已交代,利润表是满计观点下的利润表,它有点杂,但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给予具有公正的评价,且能具备壹定的预测能力,则要改造利润表,以体现其真正的功能。
让会计方案利润正常化,有些非经常项目应毫不留情的清理出损益的运算过程中,仍利润以正常面目。
大致说来,非经常项目有:
1.会计变更
会计变更,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 先说这俩个概念。
会计政策,指企业于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纳采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壹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它不同于壹般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于会计核算中对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如短期投资于采用成本和市价孰低计价的情况下,企业到底是按投资总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仍是按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折旧是按直线法,仍是加速法等,这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会计政策壹般情况下不能,也不应当随意变更,但若因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使得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提供企业有关财务情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更可靠、更关联的会计信息,则应改变原选有的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的常用类型有:①坏账;②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
分陈旧过时所产生的损失;③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和净残值;④无形资产的受益期;⑤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限;⑥收入确认中的估计。
2.债务赎回损益
当利润发生变化时,企业会赎回部分债务,提前清偿债务而发生的收益或损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影响,这类损益不论是否列示为特殊项目,均应以非经常性项目对待,于盈利分析时剔除。
3.所得税调整
去除“递延税款”的影响,让“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 从分析的角度见,利润尽可能“实”壹点,因此,因确认而导致的“递延税款”和本期运营无关,剔除其影响。
4.后进先出清算
事情是怎么引起的,得费点口舌笔墨说清楚才行。
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时,其发出存货的成本确定能够有多种方法供选择采用。如加权,FIFO,LIFO,个别计价等。如果就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作壹番比较的话,有这样壹个普通的结论:于物价上升时期,销量低于供量时,
先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后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 先进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货>后进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货 先进先出法下的利润>后进先出法下的利润
为分析这俩种方法形成的差异,定义: 现构造这样几份资料,细读它。
壹份是期末存货调整表——注意后进先出储备 ....壹份是俩种方法下销售成本的相互转换
存货调整表
年份 项目,××98,××99,××00,××01,←单位:元 (1)存货(L),964,902,928,1226, (2)后进先出储备,1072,1060,780,918, (3)存货(F),2036,1962,1708,2144,
注意行(2)的储备变化,××98、××99、××00这三年有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99,××00年的销量可能大于其供量,当期的销量中可能动用了期初“低成本存货”。
调整后进先出法下销售成本至先进先出法
年份
项目,××98,××99,××00,××01 销售成本(L) 减:后进先出影响
销售成本(F),16920
-598 17518,14384
-12 14396,11642
-280 11922,12552
138
12414
附壹样购货栏,待定(无期初),14322,11668,12850
这最后壹栏是如下开发出来的:当期购货=销售成本+期末-期初
示意图:
注1:这购货壹栏数字的得出,是借助了户头的平衡关系而得的。
注2:第二份表格中的第三栏,即先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是能够如下计算的。
销售成本(F)=期初存货(F)+购货-期末存货(F) 销售成本(L)=期初存货(L)+购货-期末存货(L)
上式减下式有
销售成本(F)=销售成本(L)+(期初存货(F)-期初存货(L))
-(期末存货(F)-期末存货(L))
由储备定义销售成本(L)+期初后进先出储备-期末后进先出储备
注3:这第三行的数据开始是难接受的,怎么先进先出下的销售成本反倒比后进先出法下的高呢?这不和前面的假说有点相反了吗?这正是要给予解释的。能够推断,物价可能处于“下降通道”。另壹个可能是,销售了更多的期初存货,而且,那可能是低成本存货。
注4:上面的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于物价上升时期,当本期销售量大于本期购货量时,低成本的期初存货进入了销售成本,这称为后进先出清算。后进先出清算的出现,降低本期的销售成本,造成收益的提升,也导致以前隐藏的所得税于当期涌现,由此造成更多现金的流出。所以,有企业为了“喘口气”,“捂袋子”,不惜走险,购入比销量更多的存货,把储备捂起来。
注5:注4已分析到,企业可能通过下策来捂储备,这样,为了仍复销售成本的真面目,有必要将后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调整为先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对储备进行调整式的清算。
注6:盖子也有不得不掀开的时候,当运营衰退,产品结构调整时,甚或削减人员、企业要关门时,企业列报的利润却异乎寻常的好,这往往后进先出清算,储备出笼所致。
注7:后进先出清算,往往是企业步入衰败的信号,实证研究发现,清算和行业有关,是壹种系统风险,削减或重建往往伴随着后进先出清算的发生。
5.资产准备
只是剔除准备中非经常性部分。 6.资产处置损益
这是黔驴技穷之招,企业往往于主营业绩不佳时,通过资产的处置,且不公正的交换价格,挽盈利于不倒,功不可没啊,这往往反映于营业处收入之中。
7.利息资本化
这壹招,国家是以借款费用会计准则来规范的,它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利润的正确性。
8.其他营业外收支
如诉讼损益,关闭企业分部损益等。
讲来说去,我们希望得到能反映企业真实努力成果的运营成果业绩,将这些发生频率不高,属偶发性收支,给予剔除,莫不是为了这壹目的,壹切的壹切,均是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
四、对非经常性项目的界定
前已见到,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影响,是分析利润的质量的很重要的壹步,但经常和非经常,如同本期和下期,有时区分它们仍是有壹定难度的。当下,大致说来,下列行为属于非经常性项目。
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于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
评:这是打长期资产的主意,而长期资产,往往是企业对未来的战略储备,处理战略储备,心中对当下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壹般地,农民是不会轻易处理母鸡的,这种处置带来的损益,往往是置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之中。
2.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仍、减免。 评:这是强盗行为,盗窃国库。为什么政府要干这种勾当呢?说白了,有赃可分,你想想,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公司,政府大多于其中有股份,甚或有些握大权者于其中有干股哩。
3.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
评:政府补贴,有时是狼外婆,于企业而言,有外婆的慈祥,但对股民而言,则是狼。因为获得政府补贴后,有些企业就获得了再融资的资格,脏手就开始伸向股民了。
4.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评:开山修路,向来往行人收取过路费,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将资金让渡给他方使用,收取合理的资金占用费,这也是合乎情理的,问题是,当这种占用费异乎寻常时,就不好解释了,如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母公司运营,定额收取回报,于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壹块利润。
5.短期投资损益,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运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获得的短期投资损益除外。
评:人家金融机构,干的是熙凤的营生,投资损益是其主营,合情又合理。
6.委托投资损益。
这是我国上市公司常耍的流氓手段。
7.扣除公司日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
8.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
准备。
9.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
这是会计账面利润的常用调节手段,藏于前,露于后,美名曰稳健,使利润光滑。
10.债务重组损益。
这是债权债务方常常心知肚明的串通合谋而整会计报表的手法。
11.资产置换损益。
这由非货币性交换(易)来给予规范。
12.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13.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
五、盈利的质量分析
利润表的背后,有会计核算的壹般原则——谨慎性原则,对其信息提出质量要求。因此,利润的质量能够从企业对谨慎性原则的利用上来给出壹部分评价。
1.对利润从谨慎性角度,进行质量分析 下面的这些“小节”,大均是大家熟悉的,列举:
(1)收入的谨慎度高
如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若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只有于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才确认收入等。
(2)于物价上升时期,使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存货
壹般情况下,这会使当期收入和存货的较高的销售成本配比,利润较为稳重。
(3)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和过去的信贷损失高度关联 换句话说,没有乱捏“坏账准备”。
(4)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和较短的折旧年限。 (5)无形资产采用较短的摊销年限
如:如果合同、法律规定了摊销年限的,摊销年限从短。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6)资本化利息和虚拟资产最小化 这里,对虚拟资产给点说明
由于会计中普遍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损益,配比原则的要求,会计分期的影响,使得企业于会计核算时,将壹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而按照资产能为未来带来经济效益的特征来见,它们不是企业
真实的资产,只是壹种虚拟资产,这种虚拟资产的存于,就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壹个费用“蓄水池”,企业能够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多记少摊,是处理此类虚拟资产的共同特点。
(7)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 充分考虑了研发的高风险性 (8)开佃费费用化
(9)雇员工资、福利支出的谨慎度高
(10)对或有损失(如诉讼、债务担保等)计提充分的准备 (11)尽量减少表外债务融资 (12)不存于未发生收益 (13)不存于非收现的收益 (14)充分和清晰的披露信息 2.从现金流的角度评价盈利
利润是权责发生制下的产物,更由于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会计估计的存于,使得利润容易受到粉饰,而现金净流量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它是真金白银,基本上无法过度粉饰操纵。因此,利用现金流来对盈利的质量进行侧面的评估,不失为壹个好的见问题的角度,有人把这壹角度称为“利润的测谎器”。
利用现金流来评定利润的质量,壹般来说,要坚持动态的观点,即多见几期的数据,见其大势、趋势,什么数据呢?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的数据。且借这些原始数据,生出壹些有创造性、能说明问题的指标。
见下面的表格资料
ACC公司现金毛利率和销售毛利率
项目,××2年,××3年,××4年 现金流量表:,/,/,/
销售收现额,49874,49086,51108 购货付现额,32628,31766,32679 现金毛利,17426,17320,18429 现金毛利率,34.6%,35.35%,36.1% 利润表,/,/,/
销售收入,49937,48932,51063 销售成本,33069,32436,32966 销售毛利,16868,16496,18097 销售毛利率,33.8%,33.7%,35.4% 销售收现率:
销售收现/销售额,99.9%,100.3%,100.1%
购货付现率:
购货付现/销售成本,98.7%,97.9%,99.1%
点评:(1)表中的有些指标具有创新的价值,如现金毛利率、购货付现率等。
ACC公司简明现金流量表(万元)
项目,××2年,××3年,××4年
CFO(运营活动流量),6582,8070,8496
CFI(投资活动流量),(6830),(4617),(4700) CFF(筹资活动流量),2219,4116,4317 汇率影响,(213),(134),141
现金净增(减)额,1758,(797),(380)
几点说明:
(1)表中资料可从现金流量表的正部取得。
(2)现金流量表中“来自运营活动的现金流量”(CFO)是测量利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它的壹般见法是:如果CFO为正数且逐年上升,说明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抵偿债务,投资价值于上升,股东预期回报好,这从壹个侧面反映了,盈利能体现为活生生的现金,质量好,但见问题也要注意特殊情况,如企业处于扩张期,铺网络,抢市场,此时营运资金过度增长,信用又可能壹头松壹头紧——销
松购紧,难免CFO出现负数,这时,要把眼光放远壹点,用“预期”眼光见问题。
(3)CFO、CFI、CFF是几个将额指标,上表是摘出的几个净数
(4)观察壹下,发现其销售收现率几近100%,说明公司有良好的信用管理制度。
(5)购货付现率于上升,和存货规模——注意销货成本——于扩大有关系。推断可能是:供货方的信用政策于收紧。
(6)比较的见,这几年的毛利额、毛利率比较稳定,现金毛利率也仍是不错的,和毛利率几乎持平,甚至略高壹点,这反映于购货付款上有节约,或销售收款上有成效。
附:会计变更的案例
利用不当的会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达到壹己之私利,很多公司常常为之。
列举数例如下:
案例1:打固定资产折旧的主意(会计政策变更)
通过对折旧的调整,达到调控业绩的目的,为什么企业喜欢盯住折旧呢?理由有:
(1)固定资产的价值大,折旧费于运营成本中占重要地位,
金额巨大,壹个小小的百分点,可能生成壹个巨大的绝对数,有杠杆之效。
(2)影响折旧的因素多且复杂,且因素中有许多属于估计因素,改变对某些因素的估计,容易寻找合理的借口,未来的事,谁能说个定位。
(3)变更折旧,不会伤筋动骨要你掏钱——即不会影响应税利润的大小,只是想做个账面利润好见罢了,哄哄你。
福建水泥股份XX公司,曾于某年份对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了调整,由分类折旧标准的下限变为上限,变更前后的部分折旧年限和折旧率对比如下: 项目,变更前,变更后
,年限,折旧率(%),年限,折旧率(5) 机器设备,10,9.7,14,6.929 运输设备,6,16.17,12,8.083
建材工业专用设备,6,16.17,12,8.083 简易房,8,6.47,25,3.88
见见表,壹目了然,福建水泥让大部分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翻了个跟头,折旧率几乎是腰斩。带来的变化是:固定资产的折
旧费于变更前后相差13263万元。如果没有整出这个数字,福建水泥就达不到配股的及格线。
胆敢如此行事,福建水泥的解释是:由于兼且顺昌水泥厂后,必须和公司统壹会计政策,即福建水泥的会计政策要“顺从”顺昌的会计政策。怪事,兼且他人,竟要顺从他人,说不过去,不解释也罢,难得糊涂。
案例2:打准备计提比例的主意(会计估计变更)
资产减值准备的估计因素的存于,使他成为账面利润的调节器,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见下例
某家上市公司于2001年做了这么壹个动作。
将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15%调整为5%,1至2年的提取比例由25%,调整为10%,3~5年的提取比例由100%调整至50%,这样作为之后,使当年坏账准备较之未调整之前,减少了800多万元,自然,也意味着当年的利润将增加800万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它是这家公司上半年利润的1.6倍。
不错,坏账准备是需要您的估计,但也不能离谱啊!“行有行规”么。3—5年的未收回应收账款,按全额计提准备,是合乎情
理的,壹下子降为50%的比例,难以接受更何况,壹家上市公司,多少有点历史了。他的客户群也应具有稳定性,应收账款的质量不应有太大的变化,哪能这么大的幅度的改变呢,这也对谨慎性原则带来践踏啊!不说你也知道了,他想做表面文章。
附:确定主营业务成本的难题
壹、问题的提出 下面是可供讲解的资料
某企业某年的存货流动情况
产品,数量(单位),成本(美元),备注 期初存货 第壹次购置 第二次购置 第三次购置
第四次购置,1000
1000 1000 1000 1000,100000 105000
110000 115000
120000,(1)购置成本假定有规律的波动,后壹次较前壹次增加5000元。
(2)不允许零库存,除非产品已过时或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使存货为零,设始终保持1000个单位。 本期销量
期末存货,4000 1000,?
?,
俩个“?”号,正是发问的出发点。且且,“?”号分别影响着不同的报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这就是“?”号的重要性。俩个“?”号,定壹则知其二。
本题的资料,如果于成本不波动的情况下,没有确定的问题,使用“数量×单位成本”即可。
二、确定“?”号的方法 答:三种
·Averagecostmethod ·Last-in,First-outmethod
·First-in,First-outmethod
三、重心花于点评上,问:三种方法各自的理论基础于哪里?选谁不选谁,出于什么考虑?
·加权平均法
这是壹种公平的思想,其理念是:毛利润是全年的所有毛利润,全年的所有成本应当加总起来成为壹个总和,每个单位应当参和分摊。
加权平均法是吸引人的,直觉上也觉得其合乎常理,但企业常常不选此法,而取另二法。
·后进先出法
①名称上的含义:后购置或入库的货,先发出,即先记为销售成本。
②它的想法是:企业的运营要连续进行,产品售出后,就必须重新购置,最近购置的成本和已售商品的成本接近,这样得到的利润信息更具关联性。而且,于成本不断上升时期,如此确定的销售成本是最大的,这样壹来,利润也具备了稳健的质量特征。
③后进先出法是壹种成本流转假定,存货的实物流动可能和成本流动是背离的。实事上,没有哪个企业不求货物尽快脱手的,怎会长期保留旧货呢?哪不是自找损失么?所以,就带来了这样壹个
现象:存货成本后进先出假定,使存货于资产负债表上以“陈旧”的成本反映,而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的背离,则可能使存货的实际年龄远较账面上显示的年轻(站于成本的角度)。
④于成本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情形下,后进先出法下的销售成本偏大的趋势是明显的,但也可能遭遇另外的情形,如技术的进步,使产品成本连年下降,产品的生产周期变短,某些存货可能来不及变老就出清了。
·先进先出法
它的出发点:实物的流动,大多是“长幼有序”的流动,让存货成本的流动和实物流动相吻合,这便是先进先出法的思想。
其计量效果恰和后进先出法相反。 四、后进先出法的点评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不顾实际情况,对后进先出法如此热衷呢?不外乎以下几个归纳的原因。
(1)谨慎
宁可于少记上犯错,也不愿因夸大利润和资产遭受指控。 (2)奖金和报酬
某些职员的报酬往往是和利润挂钩的,后进先出法,可能使分红或分享利润的奖金计划金额最少。
(3)谈判
通过后进先出法,隐藏利润,装出壹乎惨兮兮的样子,这样能够合情合理的提高销售价格,裁减企业雇员等。
(4)最主要的原因——使应税收益减少,节省现金流。 五、后进先出清算收益
这个现象于前面是非常辛苦的解释。其实,借这里的例子,能够方便给出清算收益的内涵。
再次记住:成本于上升,定步增长5千,每次销售后,立马补充。如果假定时间延续了5年,这最后壹次的购置成本为22万元。索性再假定,产品达到了其寿命周期的终点,要出货了,见见下面的“老少配”。
收入——企业成本价出售——22万 成本——后进先出决定其是陈旧的——10万 毛利=22-10=12万
怪吗?这最后的货物,本质上是以成本价销售没有毛利的啊,偏偏生出壹个12万来,这就是从前后进先出法以高成本出货所隐藏下来的利润,当下因存货的出清而得到释放,这便是后进先出清算收益。
评清算收益:
(1)原理上讲——这只是递延,本应由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释放的,为后进先出法所掩盖,形成递延。
(2)能够捂下去——继续进货。 (3)能够释放——人为降低库存水平。
(4)被迫释放——工人罢工、产品寿命周期等。
(5)清算收益——作为非常项目处理,我国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中国人太聪明了。
利润表的分析(三)
壹、收入确认、计量问题 1.先解决收入的定义问题
收入的定义,是通过反复的定语限制而定下来的。如此:指企业于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和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既来之,则安之。你既然加了定语,我们则来对定语给予解释,以此来界定收入的涉及范围。
①日常活动之义
日常活动,指企业为完成其运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和之关联的其他活动。 ....
比如商业企业从事的商品销售活动,工业企业的供、产、销过
程,但有壹个特别情况要注意,工业企业出售作为原料的存货,虽不属于日常活动,但能够“挨上和之关联的边”。
②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和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这个条件说明了收入的壹个特征: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这种增加不是来自所有者的投入。
有壹个误会,有人认为收入不壹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说不定最终是亏损呢。这话误会了收入和利润的区别。收入是总额概念,用方程可测其壹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③收入只包括能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入
这个特征,限制住壹些代收、暂收款项不得作为收入处理,但生活中常有人模糊这个界限,把具有负债性质的经济利益流入作为收入处理,这可是要仍的啊!
④收入于影响会计等式上的表现 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2.利得之义
上面收入的定义,实际上是对营业收入而言的。报表上其他的象收入的项目如“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投资收益”又怎么见待呢?专业术语称为利得。
利利,代表哪些不直接和企业正常的收入获致活动相联系的有
利事项。通常从遇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那种不经过运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有点“意料之外”吧,利得,常以净数表示。
利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其下了壹个定义,虽拗口,但步步限制的特点,倒是壹览无余。
利得是某壹个体阶来自营业收入或业主投资利利的收款以外,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来自壹切其他交易或其他事项和情况的权益之增加。
3.营业收入的分类
从核算分类的角度见,给营业收入以适当分类是必须的,常规的分类标准有俩种。
壹种是“主次”分类,能够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壹种是“性质”分类,能够分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二、商品销售收入确认原则
下面罗列的壹些例子,用你不专业的眼光来见,能否于账上记列为收入?即确认问题。
例1.甲电梯生产企业销售电梯,电梯已发出,发票账单已交
付买方,买方已预付部分货款,但根据合同规定,卖方负责安装,于卖方安装完工且经检验合格后,买方支付余款。
问:甲企业于电梯发出时,可否账上计列收入?
例2.甲公司推销壹项新产品,规定凡购买该产品者均有壹个月的试用期,不满意的壹个月内给予退货,且款已收妥。
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广告情形。问:收妥的款项是否能够销售收入列账?
例3.某商场于销售A商品时向客户承诺,如果售出的商品于3个月内因质量问题不符合要求,则能够退货,据以往经验,商场估计退货的比例为销售额的1%。
例3和例2均属于“可退货”情形,也同样要问,这能够确认收入吗?
例4.甲公司为实电经销商,销售壹批高档电视机给B宾馆,根据合同,甲公司应将该批电视机送抵B宾馆,且负责调试。甲公司已将电视机发出,且收到90%的货款,但调试工作尚未开始。
问:企业可确认收入吗?
有了上面例子作铺垫,我们正式列出确认收入的充要条件,即当且仅当下面的四条件全部具备时,方可确认收入。
条件壹: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
方。
这个条件的判断,需要灵活处置,仔细分析,因为销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更何况条件中仍有“主要风险和报酬”之说,而不是“全部”。分壹些情况来说。
①大多数情况下,和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往往是以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而转移。大多数零售交易,即属此类,且附有霸王条款:商品离柜,概不负责。
②但①也有反倒,如附有退回条款且退回的可能性比较大时,即使凭证和实物发生了转移,但主要风险和报酬依然未动。如代销,实物转移了,但风险未转移,受托方仍能够退回委托代销商品。如售后服务(安装等)是销售环节的重要壹环,且且,售后服务费已包含于所售物品的价款之中,只有安装完成且取得对方的满意后才能认为风险和报酬发生了转移。
③于交款提货情况下,即便未发实物,但只要将提货单交给了买方,就能够认为报酬和风险发生了转移。
条件二,企业不再对该商品实施继续管理权和实际控制权。 这个条件实际上条件壹的延伸,如果条件二不成立,那则证明条件壹且未得到满足。
条件三,和交易关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和交易关联的经济利润,壹般是指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够流入企业,往往以发票账单交付买方,买方也承诺付款,加之销售方对客户的判断和了解,此时可表明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条件四,关联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收入不能计量,会计如何反映? 成本不能计量,如何能够配比?
所以,预收货款不能作为收入记载,原因就是和之关联的成本仍难以度量。
三、收入造假案例集锦
上面的四条件是确认收入的充要条件,换句话说,任壹条件未能满足,则不能作为收入要素予以确认。因此,收入上作手脚,总要从这四个条件中撕开口子。
(1)将预收作为收入,以美化业绩 代表行业是房地产业。 (2)子虚乌有的虚构收入 这是最恶劣的造假。
如对开发票、确认收入、开阴阳合同,阳壹个数字(大),阴壹个数字(小)。
如以生产芭比娃娃出名的美国玩具公司马蒂尔公司,于1970
年,曾以“先开账单、货暂代管”的方式虚无地确认了巨额的销售收入,被法庭判决赔偿3000万美元,这于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3)于存于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1997年,博士伦公司向其香港亚太分部提出了近乎不可实现的运营目标,亚太分部要完成这壹任务,只有走歪门邪道,它的隐型眼镜部私下赋予顾客随时退货权,这个部销售雷朋及其他壹些品牌的太阳镜,这种随时的退货权,标志着商品上的主要风险且未发生转移,仍于出售方。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
(4)将代销收入作为本企业的收入入账。这明显没有考虑归属于自己的经济利润,而将负债确认为收入。
(5)利用分期收款销售,将未来的收款提前确认。 (6)于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国嘉实业控股的北京国软科技XX公司,依其和某外贸公司于1997年12月5日签订的软件开发协议,将某化工品公司于1997年12月31日支付的9600万元计入当年收入,且开具了软件销售发票,而实际上,国软此时根本没有软件可售,开发也未开始,国软于尚未完全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商品所有权没有转移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9600万元,后为证监会查处,认定:虚列营业收入,违反了收入确认原则,性质恶劣。
(7)制造收入事项
这是循环战术,但开弓之箭,也可能射回来,伤自己,选壹例供你欣赏。
借钱给客户,附条件:必须购买我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方式,会立马造出账面利润。经济景气时,可能皆大欢喜,反之,则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8)利用销售回购交易
它是于会计期未和别的企业达成协议,按某壹价格把存货售给其他企业,然后于下壹会计期间再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把这些存货购回。
(9)张家界收入粉饰案
张家界,可是闻名于世的风景名胜之地,它有很多闻名于世的事迹,如于风景区安装垂直电梯、风景区第壹个以听证会的形式涨门票的价,且由此引发全国风景点的门票涨价风,每年好象均有穿越天门洞的飞机表演等,下面介绍的是其又壹事迹。
①1995—1996年,张家界先后和某电业局、深圳某贸易XX公司、深圳某实业公司签订了364亩土地转让合同,转让金额合计7965.5万元,且约定土地使用权证于买方付款后移交。但张家界股份公司于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亦未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
下,将此合同金额确认为1996年的收入。
这是哪儿跟哪儿,这和收入搭什么界,仍不如干脆于报表上自个儿画几个数字算了。
②故伎重演,1997年,它又和该市土地房产开发公司、深圳、湖南等公司签订了150亩土地转让协议,转让金额合计4295万元,协议约定,受让方需于半年内付清全部价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权证,同上面的情况壹样,发票未开,款未收妥、权证未转让,它也于账上列计了4295万元的收入。
甚至有理由怀疑,它壹女二嫁或多嫁,怎么总是于卖地啊,又没换回银子啊!
三年之间,它虚构收入12261万元,难怪要取消其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玩笑)。
四、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何时可记了 注意这几组销售情况:
(1)交款提货——提货单的交付 (2)预收款销售——发货之时 (3)委托代销——收到代销清单
(4)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销售——办好托收手续 (5)分期收款销售——以合同为准
(6)出口——取得运单,且向银行办理出口交单 五、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
劳务,仍是不同于有形的产品,它的成本往往和收入是时间的函数。如旅游等,对其收入的确认,分别情况处理:
1.于同壹会计年度内开始且完成的劳务,应于劳务完成时确认,确认的金额为合同或协议总金额。
2.如劳务的开始和过盛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于资产负债表日能对该项交易的结果能作出可靠的估计应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方可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①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合同总成本的解释是:至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发生的成本和完成劳务将要发生的成本之和,有这个可计量要求,是为了保证能估计完工程度。
②和交易关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③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六、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顾其名而思其义,长期建造合同涉及的时期长,常常要跨期,这就带来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如何于各跨期之间进行分配的问
题。
1.先给建造合同定个义,再为其分个类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壹项资产或者于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关联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
常用的分类是按合同的订立方式:固定造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
俩类风险的主要区别是风险的承担者不同,前者为承包方,后者是发包方。
2.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也有完工百分比法和完成合同法(略) 七、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1.内容: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因他人使用本企业现金而收取的利息收入以及因他人使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而收取的使用费收入。
注:①购买债券,也属他人使用本企业现金,获取的收入也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但此类收入的规范,由投资准则去规范。同理,购买股权投资也是如此。
②于我国,壹般企业是无贷款资格的,所以,定义中的出让现金,主要是指金融企业的各式贷款。
③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出租,也是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但此类收入由租赁会计准则去规范。
④因此,定义中强调无形资产的让渡。
2.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只要符合下面俩个条件,即可确认。
①和交易关联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八、费用的确认、计量问题
费用是要拿来和收入配比的要素,它的定义也是和收入的定义近乎配比的给出的。如下:
费用,是指企业于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出。
关于费用的交待,几乎和收入的交待壹致。 和前面得利的概念对应,也有壹个损失的概念。
损失是指:代表那些不直接和企业正常的收入获致活动相联系的不利事项。
其交待和利得交待同。
对损失的例举几份,作为壹个理解的基础。
(1)来自和其他个体所进行的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是对比
交易所得和所失的净结果,如固定资产处置等。
(2)来自某壹个体和业主以外的其他个体间非互惠性财物转移,如捐赠、赔偿及罚款等。
(3)因所持有之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而发生的结果,如汇兑损益。
(4)其他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如自然灾害等。 九、收入的分析
严格地讲,收入的分析应改为营业收入和利得的分析。因为收入有这俩者之分,报表又是满计观点的报表。
营业收入,尤其是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实现盈利的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利能力,均有赖于营业收入的表现,对营业收入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是壹种有效的方法。
下表是对四川长虹于1999—2002年利润趋势的分析,交待见后。
1999—2002年度四川长虹利润趋势分析
项目,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附注:分析要点
壹、主营业务收入,127%,96%,108%,100%,营业收入2001年下降较明显,2002年回升幅度较大,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出口有关
减:主营业务成本,130%,101%,111%,100%,成本增长超过收入增长
主营业务税金
及附加,51%,114%,101%,100%,2002年税金下降幅度较收入大,2001年收入下滑但税金却上升,可见公司已经发现问题,且取得政策的支持 二、主营业务利润,114%,79%,95%,100%,2002年公司扭转毛利的快速下降,主要贡献来自税金减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加:其他业务利润,87%,115%,117%,100%,副业运营对利润的贡献于减少 减:存货跌价损失*,0%,0%,–80%,100%,2001,2002年数据为零是会计处理不再单独列报所致
营业费用,145%,106%,116%,100%,营业费用于2001,2002年增长很快,和广告、产品销售增长有关
财务费用,86%,–407%,–273%,100%,2002年闲置资金减少,借款增加 三、营业利润,22%,4%,53%,100%,2001年利润恶化,2002年回升 加:投资收益,4083%,6088%,864%,100%,投资收益有力地扭转了公司运营业绩不良的态势
补贴收入,48%,228%,34%,100%,2001年受地方政府的支持,2002年补贴收益
营业外收入,58%,162%,144%,100%,2001年公司处置了大量固定资产 减:营业外支出,30%,550%,75%,100%,2001年公司处置了大量固定资产,且遭受了洪灾
四、利润总额,35%,18%,56%,100%,利润探底后回升
减:所得税,32%,23%,71%,100%,母公司所得税率15%,部分子公司所得税率为33%
减:少数股东损益,2%,–7%,74%,100%,合且报表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利润 五、净利润,34%,16%,54%,100%,1999—2001年利润恶化,2002年回升
这表中列示的是相对数指标,以1999年为基数,作出各项目的定基发展速度指标,以观察其趋势,但表中的基础数据——绝对数给省略了。
从表中能够见出,长虹的投资收益增长的相对数是惊人的,它的绝对数增长情况是,从1999年的1901505元增长到2002年的77646698元。
前已交代,投资收益属利得(或损失)范畴,对它的分析,和营业外收入之类的利得仍是要有区别,它体现着公司于资产投资和资本运作方面的实力。
关于上市公司报表粉饰的新动向(四)
——作为对利润表的分析
壹、新变化
于我国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手法上,2000年以前,共粉饰手法集中于虚增或虚构营业收入,低估期间费用,虚增资产以及利用应收、应付款项调节利润,步入新千年后,伴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粉饰报表的手段也和时俱进,形成新的三个代表,是打八项准备的注意,让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有针对性的资产重组和会计调整。
二、欲盖弥彰的四川长虹
曾经自比最红太阳的四川长虹,于2005年4月16日,又以壹个举动,赢得了又壹次满堂惊呼,它的200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因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而出现了近37亿元的亏损,刷新了上市公司亏损的记录。
它的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构成是:为应收账款计提了25亿元的坏账准备,为存货计提了近10亿的存货跌价准备,后面我会于附注中告诉您,长虹仍应该有更多的计提。
先说长虹的第壹份减值准备——坏账准备
其实,长虹的这份巨额计提,是慢性积累所致,是沉默中的爆发,见长虹是怎么慢性积累致大祸临头的。
壹直以来,长虹的坏账准备计提采用的是账龄分析法,这个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但其计提比例,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明显
偏低,拿2001年来说,长虹的应收账款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达到16%,但坏账计提率仅0.21%,而其同行的同类数据是:康佳10.4%和8%,海信6.38%和3%,厦华2.3%和13%。
是不是长虹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就特别于同行呢?是特别,但不是特别优秀,而是特别糟糕。于2001年,上面四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从18天至89天不等,而长虹的应由账款回收天数最长,达89天,另三家企业对壹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平均为3.33%,而长虹的相应的计提比例是零,即不提。如果长虹也循行业惯例,对壹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按3.33%的平均比率计提,能够告诉你这样的数据资料,长虹将要多计提坏账准备1.28亿元,而它整个2001年的净利润也就是8854万元。壹目了然,考虑这笔本应提而未提的坏账准备后,长曲于2001年和盈利沾不上边,能够说,长虹是靠调节准备而得以逃脱账面亏损的,它也就把本应于初壹方案的亏损,推迟到十五说出,拖吧!躲吧。
可别忘了,我说的“1.28亿元”仍仅仅是壹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长虹对其他期限的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是,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10%的坏账准备,2—3年的30%,3—4年的50%,4—5年80%,5年之上100%,你能够再去横向比较,明显偏低。这样说来,长虹就有更多的坏账准备要提,其2001年的净利润的粉饰迹
象则更是明显了。
别忘了,我们是要评价长虹的2004年,上面的议论是对其2001年展开来说的。由此往下来说,展至2004年。
从2002至2004年,长虹的运营策略发生了调整,他作了壹个非常危险的策略,几乎是壹棵树上吊死,开始大量依赖美国进口商APEX进行海外销售,大量到什么程度呢?长虹对APEX的销售收入占各年销售收入总额的40%之上,对其赊销金额更是占到赊销总额的80%之上,这些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回款的情况如何呢?从2002—2004年,APEX回款率仅为31%、52%和60%,这种回款情况,联系到电视机行业也不是壹个暴利行业,长虹也难免于这种回款情况下,入不低出,从2002年开始,它的现金流量中壹个重要指标——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开始出现负数(近30亿)。面对如此回款情况,长虹仍坚持审慎的坏账计提政策,只是到2004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才壮士断腕,非常悲壮的对APEX的应由账款计提了壹个67%的坏账准备,合计25亿元。
当时长虹为什么不得不提呢?因为APEX于美国面临反倾销、专利费诉讼等问题,自身陷入运营困境,仍款能力几乎丧失殆尽,你再捂下去,有这个本事吗?
再说长虹的第二份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长虹于2004年为其高额库存计提了18%的跌价准备,合10亿元。这个10亿元,也是长虹前期对存货跌价准备少提的多年积累,下表的数字,非常清楚的显示出长虹的存货跌价准备是如何于壹夜之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但要注意,2004年的跌价准备计提数的算法是13.28-3.15≈10亿元。
单位:亿元
项目,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存货余额,35.54,77.05,69.49,67.08,62.14,71.93,93.21,73.41
存货占总
资产的比例,21%,41%,41%,41%,34%,39%,35%,47% 跌价准备,0.16,2.67,1.87,2.51,2.73,2.77,3.15,13.28 计提比率,0.45%,3.4%,2.7%,3.7%,4.3%,3.8%,4.3%,18%
既然说了长虹的俩件于利用减值准备方面粉饰报表的劣行,咱们索性再说壹件,见见长虹对委托理财的减值处理,如何今天壹副面孔,明天又壹面面孔。
2003年5月到6月间,长虹集中投出7亿元进行委托理财(2003年底对外委托理财资金高达7.5亿),其中2亿元委托南方证券进行国债投资。壹个月后,长虹收到了南方证券划转来的1720万元的投资收益,年投资回报率高达8.6%,表面上见是壹项“英
明”的投资决策。不过,仅仅过了壹个月,南方证券就显露出严峻的财务困境。2004年1月初,南方证券被中国证监会行政接管。截至长虹2003年财务方案公布日,接管组冻结了机构投资者的委托理财资金,且未做出保证支付的承诺。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长虹竟然未对1.828亿元的投资余款计提任何减值准备。长虹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当然是有原因的:于当年只有1.8亿元营业利润和2.4亿元净利润的情况下,如果对该笔投资余款计提减值准备,其影响可想而知。而到了2004年,同样根据“对接管组和媒体等多方面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长虹的态度却发生逆转,对这笔委托理财全额坟提了减值准备。“洗大澡”的伎俩暴露无遗。
长虹案例充分暴露了上市公司利用八项减值准备进行报表粉饰的恶劣行径。减值准备是为夯实资产计量基础而设计的,但长虹的案例表明,减值准备仍具有壹定的“信号发送”功能。当上市公司利用壹次性计提大额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时,很可能意味着该公司过去存于高估资产和运营业绩的行为,换言之,其以前年度的会计政策极不稳健。因此,于分析上市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策略时,如下问题值得思考:对运营性资产计提大额减值准备的时机是否和运营业绩或运营环境变化基本同步?是否存于推迟或提前确认资产减值的现象:过去是否通过高估或低估资产减值而使其实际的运
营业绩难以评价?管理层是选择“长痛”(经常方案小额资产减值损失)仍是“短痛”(壹旦方案金额出乎意料)?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是如何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的?于报表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仍是含糊其词,言简意赅?
三、盲人摸象话准备——你说半斤,他说八俩
对减值准备的确定,总的原则是按资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给予确定,但因为预计的存于,也就很难做到口味壹致,标准统壹,这也说为利润的操纵留下想象空间。
仍是拿出问题南方证券说事,2003年,南方证券的资金链出了大问题,市场上对它的问题报道已不是什么据传说了。可是,于南方证券参股的投资者,对自己于南方证券投资的价值评价,却是盲人摸象,各说壹套。
下表是截至2003年12月31日多家参股南方证券的上市公司计提投资减值准备的情况。
单位:亿元
股票简称,投资余额,计提情况,年净利润,净资产
收益率 ,,金额,比例,,
上海汽车,3.96,3.96,100%,15.16,14.55%
首创股份,3.96,0.59,15%,4.04,9.08% 东电B股,2.2,1.8,82%,6.09,10.14% 四川长虹,1.3,0,0,2.4,1.84% 邯郸钢铁,1.1,0.52,47%,6.26,8.63% 万鸿集团,0.83,0.75,90%,–7.68,N/A 海王生物,0.77,0.23,30%,0.44,2.51% 中原油气,0.49,0.27,55%,5.22,12.16%
表中资料,给人的印象是差别太大了,有的人已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如上海汽车;有的人胜似闲庭散步,设想自己的投资将按自己的预计生财、回收,如长虹,更有荆轲式的壮士,抱着此去就不准备回来的悲壮心情,评价自己的投资,如万鸿,各说各道的背后,应该是有原因的。
上海汽车因利润充足,不怕100%的计提,而和它且列的首创股份,却只按15%的比例计提,原因自然是利润不够,害怕利润表承受不起,影响其后于资本市场上的再筹资能力。长虹于2003年只有可怜的2.4亿元净利润,再要求它按上海汽车的样子计提减值准备,那利润表怎么办,但也有不怕死的“好汉”,如万鸿,它的计提比例为90%,为什么它不怕呢?破罐破摔呗,反正已经亏损了,索性就亏个够,减轻未来报表的压力。这个现象称为洗澡现象,文
学表达是,亏出盈利的空间。
当然,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多少且不仅仅受上司公司当年运营业绩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仍有:运营战略(如上表中忙于筹备去香港上市的海王生物的计提比例也明显偏低);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如2005年4月底,壹家会计师事务所因坚持将某上市公司委托某证券公司购买国债的6000万元投资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比率提高到80%,而于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重压下惨遭解聘)。
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现实中,按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减值却很难操作,对计提金额的合理性也难有统壹的验证标准,这就滋生了利润操纵空间。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见出:减值准备远不是管理层根据准则要求计算出的壹个简单数字,其背后隐含着公司运营战略、业绩目标、大股东利益取向、当地政府财政意志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把握的较量。
四、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
关联交易,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因它而贵者,有因它而贱者,济南轻骑就是壹个先贱后贵例子。
2002年,济南轻骑(以下简称轻骑)方案了34亿元的巨亏,成为当时股市上的“首席亏损师”,直至2004年才被长虹取代;
其母公司轻骑集团对轻骑的欠款和担保达42亿元,创当时关联方资金占用之最。2000年至2004年,轻骑净利润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2000,2001,2002,2003,2004 ,,,(调整前),(调整后),,
净利润,–4.05,–6.99,–34.02,–15.4,0.174,0.1
可见,这是壹家“奇迹”叠出的公司:(1)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亏损,尤其是2002年巨亏,2003年却迅速扭亏微盈,复市成功,其2002年至2003年的会计数字值得推敲;(2)2002年调整前后的净利润差异达18.6亿元,奥妙何于?只要对轻骑过去几年的报表稍加分析,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早于1998年,轻骑就因为和轻骑集团的关联交易和公司治理问题受到证监会的处罚。之后,轻骑集团和轻骑之间大规模的关联欠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长,直至形成了42亿元的巨额欠款。这些欠款主要是轻骑早年将产品出售给关联方所形成的,但关联方最终无法出售从轻骑购入的产品,仍款能力日益萎缩。早年关联方向轻骑输送的利益(体现为轻骑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最终变成纸面财富。2002年,于扭亏无望的情况下,轻骑“壮士断臂”,对高达42亿元的关联方欠款
进行大清洗。其中,应收轻骑集团和其他关联公司往来欠款28万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的高达26.95亿元;为轻骑集团及其他关联公司和其他第三方的逾期银行借款担保13亿元也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经过“洗大澡”,轻骑2002年的资产总额锐减至9.44亿元,较2001年缩水72.5%;每股净资产–1.66元,比2001年缩减了190%。
2003年伊始,于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轻骑的重组步伐突飞猛进:轻骑集团以归仍现金及承担债务的方式偿仍了对轻骑的大部分欠款。为此,轻骑作了18.6亿的会计差错更正(其中主要调整的是2002年对轻骑集团欠款计提的15.8亿坏账准备)。2003年轻骑的利润构成如下:
单位:万元
利润总额,1044 净利润,1743
扣除非运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123 非运营性损益构成:,
–处置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470 –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57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3760
–营业外收支(不含资产减值),57 –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5522
可见,轻骑2003年之所以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重组带来的9000多万元非经常性损益,若剔除各项重组收益,轻骑当年实际上亏损了8000多万元。
五、首创的数字游戏
要把这个例子说通,先说说会计差错及其处理。
会计差错,指于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对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分别俩种情况展开。
本期发现的和本期关联的会计差错,就于本期“闻过即改”,调整本期关联项目。
本期发现的和前期关联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关联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壹且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关联项目。本期发现的和前期关联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关联项目的期初数也应壹且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关联项目的期初数。
你好好揣摩壹下上段话,不难发现,如果当下发现了从前的重
大会计差错,账,就要算到从前的头上,不影响当期的报表(利润表),所以,有些善于写检讨的人,有意制造壹些重大会计差错,让过去表现得好,待时间过去壹段后,好象陡生智慧,发现前面的行为有失检点,写检讨,挖根子,但均说从前如何如何。下面以首创为例,见见它是怎么制造数字神话的。
首创2003年和2004年有这样壹组业绩对比资料
单位:万元
时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2003,23420,15516,8142,6692 2004,31275,20260,52150,49046 增长比例,34%,31%,540%,633%
套用当下青年人的语言,定有惊叫:哇,噻,增长好厉害吔! 前面的俩个增长比例和后面俩个增长比例,关联太过悬殊,熟悉利润表结构内容的人会说,可能是首创04年的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和03年相比,有不同寻常的增长。不是这样的,事实是,补贴收入俩年基本持平,营业外收入04年仍略有下降,投资收益俩年均无,这就奇怪了,怎么会有净利润的6倍增长呢?首创发了什么横财?
哪是什么横财,首创玩了个数字游戏,他这样解释给你听的。
首创股份于其2004年年报中有如下阐述:“本公司以3.96亿元投资参股的南方证券股份XX公司因违规违法运营等原因于2004年1月2日被行政接管,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方案中对该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5940万元(见到了风险,而且是大风险,可是3.96亿和5940万相差也太大了吧!)。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好理由!),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有根据!),公司将长期投资补提减值准备33660万元(此时发现要全额计提了,南方证券违规违犯的行为早于03年既已发现,04年1月2日被行政接管,也就于作为03年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何必拖到当下05年),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于本方案期对03年度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认为补提数是重大会计差错,算到已经过去的03年的头上,这才是首创的真正目的,也是6倍增长神话出现的原因),调增了2004年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3660万元,调减了2004年年初留存收益33660万元,其中,调减了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28611万元,盈余公积5049万元。”(注:减值准备不影响应税利润,所以没有所得税的调整)。
闹明白了吧,首创以会计差错为借口,于05年对03年的报表进行修正,修低其净利润,再用相对数显示,自然有那6倍之奇
效了,剔除这壹影响,2003年和2004年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应为:
时间,利润总额,净利润 2003,41802,40352 2004,52150,49046 增长比例,24.7%,21.5%
如果对补提减值准备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调整04年的利润信息,则有: 时间,利润总额,净利润 2003,41802,40352 2004,18490,15386 增长比例,–55.7%,–61.8%
反差之大,这可不是刚才的6倍之叹,而是天壤之别,冰火俩重天了。前者是增长近6倍,后者是下降61.8%,叫人怎么接受啊!谁说的是真话?借我壹双慧眼,赐我壹副聪耳吧,阿门!
首创的行为,于市场上很有代表性,利用准备的不确定性,以会计差错为借口,先于前期制造盈利,躲避亏损、逃脱ST的命运、保住再融资资格、后期又以检讨的形式,说从前有认识上的失误,又调整前期的结果,但生米已成熟饭,逝者如斯,追悔有什么用,
谁能对投资者根据上壹会计年度错误的獐头鼠目利润作出的错误决策而遭受损失进行补偿,首创的这份问题年报壹出笼,就使其股票发量涨停。仍有,股东、高管和员工根据上壹会计年度错误的净利润而分配的股利、奖金、福利,是否也要处理退回呢?
六、犯了错误有什么要紧,改了就好
于咱老百姓心目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其人员素质应该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财务人员,没有个硕士学历,至少也是个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吧。可是,他们有时犯的“错误”(实质上是利用制度准则的漏洞,名知故犯),实于是低级,而且有着且不高尚的企图。下面介绍的TCL通迅的200年年报,可谓漏洞百出,但这些漏洞均是事后诸葛发现的,错误事实的存于,距错误事实的发现,时间相隔达四年之久,是不是错误太隐蔽,要靠时间的淘洗才能显出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详细的列举这些“错误”,你自己判断发现它的难易程度吧。
2003年3月29日,TCL通迅公布了壹份整改方案,对高达15485万元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说的不好听..壹点,是泼脏水,泼往已经死去的过去上,TCL通迅的这壹大盆脏水又泼往什么时候呢?泼往2000年年度,污染的程度如何呢?使2000年由盈利2632万元变为亏损8356万元,这种转变中有什么
玄机吗?给你见见TCL通迅1998~2002年的运营业绩,就明白了。
下表是TCL通迅1998—2002年的运营业绩
单位:万元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 ,,,(调整前),(调整后),,
净利润,304,–17983,2631,–8356,2154,27638
明白了吧,TCL通迅为什么要于2000年将实际上亏损的8356万元,以犯错误为借口,作成盈利2631万元,因为它已于99年出现巨额亏损,要是于2000年继续亏损,壹顶显眼的ST帽子,就会稳稳的戴于其头上,这就是TCL通迅真正愿犯错误的意图。
TCL通迅,用的是壹些什么化装术,找的是什么借口,让奇丑之态变为美妙的之姿的呢?见见TCL通迅2003年于整改方案的认错书上是如何检讨的吧。它说了下面几项过错:
(1)2000年及以前年度少计资产减值准备6949万元及942万元。
问:这是有意的吧?按你说的见,942万元应追溯至1998年,这样98年不就是亏损状态了么?可见,这完全是为了不戴帽子。
(2)20000年多计收入约426万元
评:为了利润的虚假预期,收入和费用同时粉饰,往往效果更快、更佳,壹家行业的标杆企业,竟然连收入确认原则也把握不住,谁信呢?
(3)2000年度及以前年度少转成本2265万元以及350万元 评:成本的计算和结转,的确是件麻烦事,但少转如此之大的金额,而且持续时间长,就有点不打自招了,和(1)的道理相同,98年单这壹项错误,足以置98年于亏损境地。
(4)2000年度少计所得税费用300万元,理由是:有所得税返仍。
评:所得税等税费的返仍,财政补贴收入,壹般是坚持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原则,落袋为安,事后证明,TCL通迅人秋减记所得税费用的所得税返仍款,且未如其所愿,收入确认太早了壹点。
(5)2000年度及以前年度少计广告费用1915万元及77万元
评: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广告费用是典型的期间费用,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此巨大的金额的少计,不可能是无意的。
(6)2000年度少计研发费用1200万元,其解释是:将研发费用记入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评:这不是什么秘密,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业界公认的
垃圾桶,让费用暂时留于桶中,不去影响利润表,但壹旦出桶,则冲力大,肮脏无比。
(7)2000年度未抵销集团内公司间交易的未实现利润造成多计利润约840万元。
评:这是很明显的内部交易外部化,合且报表编制第壹要做的是消除内部间的交易形成的利润,TCL错了,哪注册会计师干什么去了?能够告诉你,为TCL作2000年年报审计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牛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他有壹串劣劣斑斑的审计名单:银广厦、蓝田股份等。
(8)2000年度少计其他费用221万元
上述差错,累计1.55亿元,其中1.4亿用之于调整2000年度,这种差错,TCL未遭到任何经济上的惩罚,写了份不疼不痒的检讨书而已。我们要思考:这种所谓的差错,追溯调整合理吗?追溯如果合理,那从前因之而发生的事情(如投资者高价购买的股票)该如何追溯呢?市场应该有更无情、更有力的手段,去回应这种来意的差错。
相比之下,国外证券市场对此类劣行,其惩罚是严厉的。如2002年6月,世界通信会计舞弊行为被公司内部审计无情曝光(人家就是公开、公平、公正,中国不可想象),该公司董事会成立内
部调查小组进行彻查,前后追溯调整了上百亿美元的利润,于丑闻曝光不到壹个月的时间内,关联责任人即被美国SEC和司法部传记且最终受到应有的惩罚,世界通信也随之申请了破产保护。
七、剪不断、理仍乱——复杂的关联持股结构
四川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2005年,四川的上市公司,又于资本市场上着实火了壹把。4月16日,四川长虹以亏损近37亿元而获上市公司亏损之王,接着,重庆实业以每股亏损14.08元创下历年来股市单股亏损之新高,谁说西部没有崛起?
长虹的亏损之最,前面已做分析。重庆实业的单股亏损新高,说起来不容易,听起来也烦,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缠绕关系,剪不断、理仍乱,但又确定是市场上壹群壹群公司倒塌的原因。
让我们慢慢来说。 表1
时间,担保人,担何金额
(亿元),担保方式,担保事项
2002.9.29,新疆屯河,1,连带责任,交行贷款重实
1亿元(2.5年期)
2003.10.8,,0.25,,华夏银行贷款重实
0.25亿元(1年期)
2003.11.29,,0.4,,招行贷款重实
0.4亿元(1年期)
2003.5.21,,0.2,,交行贷款重实
0.2亿元(1年期)
2004.3,,0.4,,建行贷款重实
0.4亿元(1年期)
2003.6.20,新世纪金融
&北京国创,0.9,连带责任,民生银行的综合授信重实
0.9亿元(1年期)
2003.8.28,金新信托,0.2,连带责任,招行贷款重实
0.2亿元(1年期)
2004.3.30,,0.2,,招行贷款重实
0.2亿元(1年期)
2003.9.28,金络电子,0.4,连带责任,兴业银行贷款重实
0.4亿元(1年期) 合计,—,3.95,—,—
阅读重实2001年至2003年年报能够发现,壹直以来,该公司披露的前四大股东皆为北京中经四通、重庆皇丰实业、上海万浦精细和上海华岳投资(其中前俩家从2000年开始就是该公司的前
俩大股东),且且声称他们之间“不存于关联关系”,但事实且非如此。根据重实于2004年6月发布的2003年报补充公告,这前四大股东全部为德隆国际控制的子公司。也是于这份迟到了多年的补充公告中,重实承认“德隆派出的人员占据了我公司董事会大多数席位,德隆已实际控制了我公司董事会”。深交所于2004年7月,对重实这壹“六亲不认、隐瞒关联关系”的行径进行了公开谴责。
根据重实的补充公告,至少从2002年开始,重实已经被纳入了德隆系的资金链条。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重实依靠德隆系旗下其他控股公司的担保,从各商业银行贷款近4亿元。具体如表1。
2003年德隆的资金链条迸裂后,作为其隐秘的关联方——重实开始粉墨登场。表2显示了2004年重实的现金流向:
表2
使用方式,具体事件,后果,“补救”措施
1.购买股权,现金收购德隆国际及其关联公司控制的“德农种业”83%的股
权及“山东农超”99.34%的权。,现金流出
2.6亿,对该长期投资当年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2.提供资金,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和“德农种业”、“山东农超”签订《资金占用协议》,以公司向“德农种业”、“山东农超”提供资金为名,将23.471
万元划到东方网络,该款项实质为德隆国际占用。,现金流出
2.3亿,相应的应收款项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3.违规担保,(1)为德隆国际提供担保2910万元;(2)向德隆系的其他关联公司直接输送资金,提供贷款担保或股权质押担保3.5亿元。,潜于的现金
流出
3.82亿元,计提了几乎等额的预计负债 合计,—,8.7亿,—
又是于短短壹年的时间内,重实向德隆系其他企业的担保、投资和资金输送总额达到8.7亿元——不仅挥霍了4亿元的贷款,而且付出了4.7亿的自有资金。然而,相对于德隆系的资金黑洞,这些开支无异于石沉大海。这直接导致了2004年底6.3亿元减值准备和3.2亿元预计负债的计提。壹家上市公司就这样轻易地被它的“穷亲戚们”掏空了。
资产负债表(壹)
壹、先说壹个大概
资产负债表,是壹张静态报表,用以反映企业于特定日期的财务情况。这张报表的内容也不少,先要阅读它,再来分析它,利用它。
希望完成以下任务:
(1)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阅读,且附以适当的点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2)项目之间,或和其它报表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联系起来之后,有什么能够利用的价值。
(3)对资产负债表开展分析,如有必要,该怎么出于分析的要求而进行必要的取舍调整或改进调整。
二、资产负债表能提供壹些什么信息?
借助阅读,辅以点评,您将了解,资产负债表到底能提供壹些什么信息。
大致说来,资产负债表能提供的信息有: 1.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表中的排列结构,壹个很明显的特征,资产、负债是按流动性的大小、强弱排列,这样的排列,方便报表的阅读人,对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关联式的评价,后面很多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即由此而来。
2.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
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相对比重,这个比重,当然仍能够细分为其它结构性的比重,如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相比等。
资本结构有什么信息可用呢?反映各权益人的风险。
3.企业的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是指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包括进攻性适应能力和防御性适应能力。所谓进攻性适应能力是指企业有能力和财力抓住突如其来的有利机会,防御性适应能力指企业于运营危机中生存下来的能力。
这壹信息的获得,往往要借助表外附注资料,如授信额度等。 三、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1.资产负债表内的价值属性是比较零乱的。如应收款项,往往以终值来反映,而其它资产,往往是历史成本反映。但也应承认,历史成本也作了壹定程度的修正,如各种减值准备的出现,但由于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只就其低,未就其高,只反映了降低时的现时价值,不反映升高时的现时价值。
2.货币计量要求使资产负债表遗漏了许多无法用货币表示的重要的资产负债信息。
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这就使得壹些难以货币度量的财富和责任信息,不能进入报表的反映视野,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操守、产品的信誉和品质、社会责任等这些被遗漏的信息,往往于决策有用。所以,报表改革的壹个趋势,是对附注的要求更多,要求其披露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3.结果的暂时性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的存于,定期编制报表的要求,使得报表反映的结果,只是其生命长河中的壹个片段。许多定量信息是靠人的智慧给予估计的,报表无法呈现绝对准确的数据。
四、资产评价方法
传统上会计要遵循收入费用配比的要求,对各会计要素展开确认、计量,但出于对报表分析的目的,对资产的计量属性给予壹定程度的了解,则是必须的。资产计量属性有以下三种:
1.产出价值
以资产或劳务通过交换或转换而最终脱离企业时所收到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酬物的价值,且以现值来表达。
产出价值于应用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供选择: ①未来现金收入或服务潜力的贴现值
评:这个概念于投资者对整个企业的计价或业主对壹次性运营活动的诗人时颇为有用。但也要注意到这个方法中涉及的太多估计因素,如流量大小、时间间隔、贴现率。
②现时产出价格
这种计量属性特别适合于产品能于壹个有组织的市场出售,现行市价就可作为壹个合理的估计数。
③现时现金等值
指于正常清理情况下,出售每项资产可得的现金数额或壹般购买力,它可用类似性质和状态货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
④请算价值
这是壹种迫售价格,按被迫清算时大大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产品,保险行业常常使用此套价值标准。
2.投入价值
投入价值壹般均为已发生的成本,比较客观、可靠、常包括历史成本、重围成本等。
3.成本和市价孰低价值
这个标准的思考点是:当壹项资产的效益低于成本时,对于资产的评价应放弃历史成本基础。它的优点集中于稳健二字上,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壹致性原则。
五、资产负债表为了分析的目的,为什么要调整?
答:资产负债表为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而编制,它兴许能满足大众的壹般口味,但若阅读人有特殊要求,它的局限性也就显而易见。如:壹些资产和负债因未能满足会计上的定义而未被记录,报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价值和其经济意义可能不符,这样,出于分析的目的,有必要对传统资产负债表加以改造,主要有:
(1)将未能入表的资产、负债加到分析的行列中。 (2)所有资产负债按现行价值计量。 六、怎么调整? (壹)调整资产
总的原则是将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到现行市价,让资产的价值真正反映其产出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因各项目资产的性质不同,调整时的难易程度也不壹致。
1.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由于它们的高度流动性,其价值勿需调整。 2.非现金等价物的短期投资
以现价市价为准,这份资料不难取得。 3.应收款项
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反映,折现时既要考虑信贷风险,又要考虑利率风险。
4.存货
调整为现时售价或现时售价的折现值。 5.递延税款借项
这是确认问题引起的,不符资产的定义,剔除掉。 6.调整长期资产
长期资产的调整需要解决俩个问题:壹是未能入表的表外资产的内置,二是资产的价值调整。
长期债权投资,壹般以市场价值来调整其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若有公开或同类市场价值,则按市场价值调整,若无此类资料,则按未来现金收入折现价值调整。
固定资产,以调整为重置成本比较科学,达到可比。 自然资源和不动产应调整到市场价值。
对无形资产,既有表内的,也有表外的,往往得用专家的眼光来评估。
(二)调整负债 1.流动负债
因其期限不长,折现的意义不是很大,勿需调整。 2.长期负债
总原则是按折现值反映,但要注意细节,运营租赁的未来应付款虽然没有于账上反映,但确定是未来现金流的壹个去向,要加入其中。
递延税款贷项去掉,其理由同递延税款借项的处理。 3.或有负债
这是按谨慎性原则必须给予考虑的,报表上专设预计负债项目
给予反映。常见的或有负债的产生事项有:专利纠纷、环境责任、生产安全、合同违约、连带担保等。这种负债的估计,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因为有些企业刻意隐瞒此类事项。
附:(1)或有事项。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壹种情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2)或有负债
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于义务,其存于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三)调整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剩余权益,前俩者调整完毕,这个要素也就调整完毕。
资产负债表分析(二)
——流动资产分析
流动资产是整个资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若出问题,长期资产仍有什么用,因为,多数情况下,长期资产是为流动资产服务的。
本部分的主要力量将花于下面: (1)应收款项的阅读和分析
注:应收款项含三部分,即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
这三个部分均是要给予重点监控的。应收账款的问题往往和收入问题混于壹起,其他应收款的问题往往和他人(主要是大股东或关联方)不当占用企业资金有关,应收票据也和收入问题混于壹起,但要特别提醒,因其制度上不提坏账准备,所以,对其分析,要特别注意风险防范。科龙就曾经利用这壹特别之处操控过利润。
(2)存货的阅读和分析
存货是流动资产中份额比较大的壹项,其“死”和“活”,关于整个资产的“死”和“活”,前面对长虹、TCL的分析,已清楚的显示了这壹点。这里再次提出,以显示其重要性。
(3)壹些常见的分析流动性的关键财务指标
注:报表中的数字是以单项、绝对数的面貌出现的,见块头,能够,见其健康度如何,不行。只有将项目之间联系起来,将绝对数和相对数结合,才能对质量有个客观的评价。事实上,很多评价考核指标就是这样设计的。
壹、现金的理解和分析 (1)现金的含义
现金于会计核算上是指库存现金。
现金于资产负债表上是指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合计数,它是壹个静态的时点余额指标。
现金于现金流量表上,是流量指标,由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于壹定时期的流量(入和出)来表达,且分类。
(2)现金和利润且不等同
这壹点,前面已有交代,会计上特有的应计、摊销、配比等原则的要求,使现金和利润往往形成差异,这也就很轻松的能解释,为什么账面利润大而现金不足?为什么账面亏损却发常人梦中才能实现的感叹:我最不缺的就是钱。为什么好端端的壹个企业(指会计上有可观的利润),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指倒闭破产)。
(3)现金的虚饰
现金是许多阅读得必赏之壹景,报表的提供者往往巧夺天工的装饰这壹景,让赏者阅目。但你也要警醒壹点,某些见似阅目的花朵实质上是装饰物,不是自然之花朵,于现金的装饰上,装饰者常有的方法有:有目的将集团间往来资金于期末收回;推迟结账时间,将下壹期收回的应收款项入于本期;偿付部分流动负债,以改善流动比率,等。
二、短期投资的理解和分析 (1)壹点会计知识
短期投资以成本入账,但应收股利(已宣告但未领取)和应收
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不计入成本,单门独户的记载。
短期投资不确认持有收益,只确认转让收益,持有收益怎么处理呢?原记入“应收”的,作为“应收”收回处理;其他则冲减成本。
(2)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采用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可是市价的选取是有讲究的,是按总体市价、分类市价、单项市价?壹般说来,按新时期市价是比较科学客观的,总体和分类均有壹个内部抵消的问题。
短期投资采用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是稳健性原则的经典应用。但这壹应用和使阅读者于信息的利用上要有壹定独到的眼光,即:当某类或某项投资的跌价准备为零时,报表主体内见到的是投资的历史成本而非现时价值,现时价值何处寻?见报表附注中关于短期投资市价的注释。
三、应收款项的理解和分析 (1)应收票据的理解和分析
应收票据债权,也是赊销引起的,它是客户用商业汇票作为支付手段所表明的欠付企业的款项。
这个项目要注意的是应收票据的承兑人,如果是商业承兑汇
票,此票据的到期收回性,也要持壹份应有的谨慎。如果有商业承兑汇票进行了贴现,对其是否产生连带偿付责任,也要有壹个自己的评价。再有,因为应收票据不计提准备金,所以,有人利用这壹特征来操作利润也不是没有可能。如出了事的科龙,2002年年末,其应收票据挂着5.14亿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由于制度的安排,未提准备,当时就有人怀疑这个项目,事后证明,怀疑是对的。
(2)其他应收款的理解和分析
这个项目,从规范的角度见,其金额往往不是很大的。但由于关联方之间关系的存于,尤其是大股东的不当意图和行为,使这里挂着很大的“暂付款”、“借出款”债权,我们经常从媒体上见到,大股东整垮壹个企业,往往就是利用这壹科目,分拨资金用于体外循环也会挂账于此,企业之间拆借资金也往往挂于此科目。
对这壹项目的理解和分析,仍是以阅读其明细资料为好。对那些高龄债权,要放出自己的眼光,该剔则剔,要除则除,铁拳除恶。
(3)应收账款项目的理解和分析
说起应收账款,可谓“欲说仍休”,这东西能够是天使,她能够使报表中某些项目见上去很美,但她也能够是魔鬼,她让你原先的美梦变成噩耗。
对应收账款的分析,能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①对比前后几个会计年度的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有关信息,查见是否有重大波动,这能够从应收账款的总量,以及应收账款分别和主营业务收入及资产总额的比例来分析。若有,应从多方面探查原因,如是否有大股东变相占用资金等。
②和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对比。这种分析壹般是比率分析。因为同行业内的企业,商业模式大体相同,壹般而言,应收账款的比例及坏账损失率也应具有壹定的可比性,当然这种分析也能够跨年度进行,即对比分析俩空或多家企业多年的情况,从横截面上分析判断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
③应收账款和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对比分析,也即对应收账款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应收账款的产生源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若二者的增长比例相差过多,则应当提高警惕,分析其原因;壹般而言,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伴随着货币资金的相应增加;另外,其他应收款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因此,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变动和主营业务收入以及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取的现金应该有壹个大概的数量勾稽关系,若三者之间严重脱节,则应追查其原因,以便作出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下面以江西纸业的例子来进行简单的分析。据江西纸业(6000053)2001年年报披露,应收大股东江西纸业集团(包括
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90078万元,这是同期江西纸业净资产3.48亿元的近3倍,甚至超过了江西纸业IPO和配股募集资金的总和近俩倍。而根据江西纸业2000年年报披露的数据,2000年应收江西纸业集团的应收账款为483万元,应收江西纸业集团的其他应收款为203万元,于短短的1年时间,大股东所占用的资金竟达到了9亿元之巨!考虑到江西纸业资金的来龙去脉,便可得知其2000年以前所披露的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数据是不正确的。于2001年年报的附注中,江西纸业也披露了会计报表调整的情况:其他应收款账户期初数调增640375049.44元,主要系调增江西纸业集团XX公司占用资金707660100.00元;同时该年报附注也披露了应收账款的明细情况:江西纸业集团占用5798.72万元,且其年限为2—3年,这也说明了其2000年年报作了不实披露。实际上,自江西纸业上市以来,大股东江西纸业集团就壹直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江西纸业1997年4月上市,1997年末有大股东的应收账款1503万元,其他应收款7446万元,其他应收款称为大股东垫支款;1998年1998年金额又进壹步上升,大股东的应收账款9675万元,可是江西抚州板纸业XX公司则占有资金7738万元,而江西抚州板纸XX公司属江西纸业集团的子公司,由江西纸业托管,这笔资金声称用于被托管企业生产启动和正常周转,这可
见做是资金占用的另外壹种方式;而2000年所披露的大股东占用资金进壹步减少。这只能说明江西纸业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相应有调整,以使其符合监管的要求,而实际上,大股东是壹直占用着巨额资金。我们暂且不考虑其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仅分析大股东占用巨额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资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壹是直接导致了江西纸业2001年度的巨额亏损,江西纸业将原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坏账准备,改按应收款项账龄分析计提坏账准备,巨额的其他应收款相应提取巨额的坏账准备,此会计估计变更增加管理费用26107万元,导致公司出现巨亏;其二,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导致抽血过多,使得上市公司的资金捉襟见肘,上市公司承担的“九五”技术改造项目因缺少配套资金2000万元而导致进展缓慢,其资金的紧张程度由此可见壹斑;其三,大股东占用资金是否能足额收回,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持续运营能力,实际上,正是因为这壹项导致了审计师给江西纸业2001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方案。虽然江西纸业集团已于2001年12月27日出具了《关于归仍所占用江西纸业股份XX公司资金的承诺函》,但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其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依然仍有100320.42万元,基于对该款项的可收回性的疑虑,审计师同样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方案。由于大股东占用资金,
导致上市公司资金极度短缺,使得诸多投资项目难以为继,再加之其他方面的壹些因素,致使上市公司步履维艰。
四、存货的理解和分析
这部分内容已于利润表的分析中和主营业务成本挂钩,进行了壹定的讲解,此处略。
五、流动资产分析的财务指标
流动资产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其流动性,且和流动负债比较,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的壹些指标有:
(1)现金周期长度 (2)流动比率 (3)速度比率
(4)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周转天数) (5)存货周转率(或周转天数)
这些指标和含义见于财务管理课程,此处略。 六、利用财务指标分析判断报表的真实性
上面的财务指标,能够多角度使用,纵向使用,能够将相同指标于不同时间的表现构成壹个时间序列,也能够横向使用,将类似企业的相同指标于同壹时间的表现进行对比。有比较,就能生鉴别。
下面以俩位大明星——银广夏和蓝田股份壹为例,见见它们是
如何不预实际情况,不顾逻辑关系,埋头造假,不抬头见路的,他们的假,用普普通通的几个财务指标就可揭露出来。
有人总结了这俩位明星做假的十大败笔。 1.毛利率太高,净资产收益率太高
这俩个指标,尤其是第二个指标,是衡量业绩的主要标准,你若没有扛旗的能力,就别要于这俩个指标上出风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指标于同行中太离谱,人家会问你再三的。像银广夏,2001年下半年的萃取产品,毛利率有80%多,蓝田的产品,不具备特殊的竞争力,甚至弱于同行,可他的毛利又比别人多。
2.资产运营能力异常
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你于行业中存生,你的表现就不可能远离行业,除非老子天下第壹。像银广夏,其存货周转率只有0.72,联系列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很容易让人想到你于虚减成本,而蓝田股份则又走壹个极端,应收账款周转率太高,达45次,这成了壹个致命之点。后来的遭受攻击、倒下击,突破口就是从这里撕开的。
3.税负异常
你造业绩,但法不能践踏吧,该交的税你也得交。该享受的税收优惠,你也应该享受。银广夏有出口,却没有出口退税,是银广
夏不要吗?蓝田股份月收入有1.5亿元,可是其年末的应交税金出奇的少,是蓝田股份积极纳税,不愿欠账过新年,不是的吧。
4.资本结构不合理
这种资本结构包括长短期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蓝田股份于长短期资产结构上很不合理,它的固定资产和于建工程超常规增长令人怀疑其实际数。
5.成本结构异常
老外动不动就对我们反倾销,把柄之壹就是我们的成本结构太难人不可接受。说白了,不相信。蓝田股份付出员工的工资太少,人工费所占比例过低,材料费比例过高,这易让人联想:是不是虚构材料,虚增销售?
6.现金流异常
异常表当下何处呢?现金流量表上经常出现负的运营性现金流。这证明现金流和收入不同步,收入的质量是令人怀疑的。那些造假企业,它们的资金均显得比较紧张,靠银行贷款过日子,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运营性现金流常为负数。
7.业绩波动太厉害
如同暴饮暴食不是健康之道。业绩于前后年度、上下年度、每个季度波动太厉害,容易让人疑心,真要有坏心,也得功夫于平时。
8.没有和同行见齐
同行是冤家,也是专家。你的主要财务指标,外行见热闹,内行可是能见门道的。不要过头,要经得起面子上的推敲。如银广夏,以不可能的技术、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大造其假。蓝田养鱼放卫星,亩产收入3万元。有人测算,蓝田的这个数字,要每㎡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于游动,而它的鱼塘也就壹米多深,哪些鱼的供养问题怎么解决?
9.不要有神奇子公司
神奇子公司往往是用来制造神话的,神话从文学的角度讲,有存于的价值,但从实际生活见,纯粹是骗人的。银广夏,于芜湖、银川搞了俩个神奇子公司,蓝田则到处养鱼。
10.不能自圆其说,逻辑不合理
街头做笼子骗人,也要能说会道,自圆其说。如蓝田股份,人家问他应收账款怎么这么低,他回答是钱货俩清、地方没有银行的结果,银行家怎么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