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学研习会第4期作者/宁艳哲;编辑/⾼佳华
导读:温胆汤药味少,靶向准,是治疗胆胃不降、痰饮内阻的专⽅,⽽且在临床应⽤中,温胆汤的加减变化⾮常灵活⽽多样。这是⼀⾸值得每位中医⼈认真研究与灵活掌握的⽅剂。1.温胆汤的演变史
温胆汤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原⽅由⽣姜、半夏、橘⽪、⽵茹、枳实、炙⽢草六味药组成,⽢草性平,⽵茹性微寒,其余四味药皆为温性。温胆汤的命名正是在南北朝时代“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下形成的。在《千⾦》、《外台》并云:“⼤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宜服温胆汤。”⾄宋陈⾔《三因极⼀病证⽅论》将该⽅加以化裁,加⼊茯苓、⼤枣,仍叫做温胆汤,主治“虚烦证”和“惊悸证”。明清两代医家⼜通过对原⽅的化裁,演变出不少加减⽅。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名柴芩温胆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去⽵茹加枣仁、五味⼦、远志、熟地黄、⼈参名为⼗味温胆汤。
2.温胆汤的组成及⽅义
组成:⽣姜12克(切⽚)、 ⽣半夏6克(捣碎)、 陈⽪9 克、⽵茹6 克、枳壳6 克、炙⽢草3克。
⽅义:针对胆胃不和、痰饮内扰的病机,治宜理⽓化痰、温胆和胃。⽅中以⽣姜、半夏为主药,降逆和胃、燥湿化痰。辅以微寒的⽵茹即佐制半夏之温燥之性⼜辅助半夏化痰、⽌呕除烦;枳实⾏⽓消痰,使痰随⽓下。佐以陈⽪理⽓燥湿。使以⽢草调和诸药。综合全⽅,共奏理⽓化痰、温胆和胃之效。
3.温胆汤的应⽤指征
其适应症具备两组症状:⼀、惊悸、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欲差、恶⼼、腹胀满、⼤便不调等。脉弦或弦滑、⾆苔多薄腻。具备其⼀即可。
4.温胆汤在临床中的化裁
刘渡⾈原⽅重⽤半夏⾄18-20g,加桃仁、红花,治疗癫痫。
王洪图教授加柴胡、黄芩,将陈⽪改为青陈⽪,去⼤枣、⽣姜,在此基础上加龙⾻治多梦纷纭的失眠;加郁⾦治疗抑郁症;加乌梅、夏枯草治疗胆囊息⾁;加杏仁、薏苡仁治疗⼼悸;去柴胡加青蒿、⼥贞⼦、旱莲草治疗妇⼥更年期综合征。
沈绍功教授,以茯苓、陈⽪、⽵茹、枳壳、郁⾦、⽯菖蒲为基本⽅,⼤便不通加全⽠蒌、莱菔⼦;⼩便不畅加车前草、⽩花蛇⾆草、茵陈、泽泻(利尿不伤阴),仍不畅者再加⽤龙⾻、牡蛎软坚散结,还不⾏的加⽤海藻、昆布,更不⾏者加⽣黄芪扶正。
5.温胆汤临床应⽤体会
检索近⼗年关于应⽤温胆汤于临床的报道⽂章,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各科病证,其主治对象为精神神经性疾病、⼼脑⾎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临证中,⼴安门医院沈绍功⽼中医“以⾆定证,苔腻温胆,不腻杞黄”,可见临床中温胆汤应⽤之⼴。在多年的跟师经历中,脑病科的头痛、失眠、痫病、中风病的各个期皆可应⽤,应⽤的指征同上,加减中注重加全⾍、蜈蚣、僵蚕等通络之品;加重清热化痰之⼒如胆南星、浙贝;加⽩茅根利尿;加⽠蒌、⼤黄通腑。强调去络之顽痰。个⼈也曾服⽤此⽅数⼗剂,体会在化痰湿时加⽤少量补⽓药如⽣黄芪及活⾎化瘀药如泽兰等,可增强化痰的效果。考虑其原因,痰的形成⾸先是⽓的郁结,⽓郁结久必造成⽓虚,再加上理⽓化痰药多伤⽓,故稍佐补⽓药,可增效。痰易与瘀互结,加⽤活⾎化瘀药可使痰易去。
宁艳哲:北京中医药⼤学在读研究⽣,中医脑病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