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政治经济学》,版本:第三版,编著者:张维达,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年

2.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编著者:逄锦聚、洪银兴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 1.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2.考核要求:

把握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经济规律与现实改革开放相结合。 第二章 商品 1.知识点: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基本原理并能够实际应用;能够用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第三章 货币 1.知识点: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形式和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的本质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了解货币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性;能够用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知识点: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考核要求:

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掌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掌握成本价格的重要意义;理解参与剩余价值平均化的各项资本的作用;能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案例的计算;理解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同利润量上升同时存在的原因;掌握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1.知识点:

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2.考核要求:

理解垄断产生的基本动力;掌握垄断的基本特征;能够分析国家垄断的性质和作用;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知识点: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与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和两极分化。 2.考核要求:

扎实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解分析中国贫富差距同外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区别;能用基本原理进行事实材料分析评价;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势,掌握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知识点:

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向未来共产主义阶段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考核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客观必然性;理解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1.知识点:

资源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2.考核要求:

理解资源的构成及其特点;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完整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必须选择市场经济之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及其具体内容。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1.知识点:

市场的买方与卖方;市场需求:需要和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市场供给:生产和有效供给及其弹性;资源配置与效率。

价值和价格;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价格调节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

市场竞争及其功能;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市场竞争和风险;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市场体系构成;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秩序和规则;市场组织。 2.考核要求:

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理解与实用;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配置资源;公共价格与市场竞争价格在形成上的区别;价格管理;掌握并应用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意义;了解市场体系的结构;把握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知识点:

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产权;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产权的可交易性。 企业财产制度;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企业的资本筹集和运用。 企业资本形态和资本循环;企业资本周转;资本保值增殖和企业再生产。

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企业经营机制;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农户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中国农村集体和农户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居民的收入行为;居民消费、储蓄和投资。 2.考核要求:

把握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区分财产与财富、资本与资产、财产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产权与物权等基本概念;掌握股份制经济的作用;理解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全面掌握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系统理论;准确

计算企业资本周转的次数;理解农户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 1.知识点: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国经济建设的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

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世界货币和汇率;国际收支和关税。

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开拓两种市场;对外进出口贸易;资本、技术、劳务在国际间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2.考核要求:

掌握国际分工的特点;理解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方法和意义;分析中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科学内涵。了解国际价值和世界市场价格的一般理论;理解汇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汇率变化的积极作用;理解利用两种资源和开拓两种市场的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1.知识点:

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结构;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

社会总需求的内涵;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结构;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加强政府监管。

2.考核要求:

理解社会总产出、社会总需求等基本概念;分析影响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掌握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原因及其条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重点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知识点: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方式类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社会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和基本途径。

2.考核要求:

掌握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的科学含义;理解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划分和价值划分;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现实情况。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知识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科教兴国战略。

二元经济的涵义;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逐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新兴工业化。 产业划分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的外部性;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考核要求:

区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理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科教兴国的主要意义。掌握中国经济二元结构转变的必然性;理解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