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4期(总第480期)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梁玉丽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其就业能力密切相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取得的效果,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教学改革;员工培训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014年开始突破700万,2018年突破800万,2019年增长至834万,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再创新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识能力一级指标
表1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二级指标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抗压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1 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然而至今尚未统一界定。国内最早研究“就业能力”的郑晓明(2002年)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冯惠敏(2017年)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职业机会,并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提升以及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也有学者从管理学、心理学和创新创业的角度解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就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使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具备某工作岗位的胜任素质要求,在毕业时能顺利从事该岗位工作,从而获得该职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1.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在课程与教学中嵌入就业能力开发,拓展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学习路径。
2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
革实践
《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员工培训与发展的相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有效开展培训活动和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或实现较好的培训效果等。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不科学、授课形式老旧、教师自身培训管理经验和技能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为了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和企业需求,《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主要做法如下: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郑晓明(2002年)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Knight(2004)等人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USEM 模型,该模型包括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四个要素。冯惠敏(2017年)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划分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特殊能力三个维度。林倩倩(2017年)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专业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企业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素划分为三部分:通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详见表1: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2.1 革新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依据,知识更新慢,难以与企业现实需要接轨。改变过去偏繁难旧的书本知识,融入国际最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通过调研,根据企业需要增加相关授
[收稿日期]2020-0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学院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编号:Kg201862)。
[作者简介]梁玉丽(1985—),女,河北省邢台市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
-38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4期(总第480期)
科教论坛
见习,真正实现了企业走进校园,师生走出校园,打通了学校和市场“最后一公里”。利用企业导师实战经验丰富,学生可以向企业导师学习培训与开发的技能,加快自我专业能力提升;利用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上的优势,奠定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使培养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满足企业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内容。如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核心期刊的有关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相关观点引入课堂,保证所授课内容的新颖、实用。
2.2 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移动教学,将“学习通”引入课堂,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具体项目和设置目的如下表2所示。3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科学确定该课程的理论课时数和实验课时数,经研究,理论课时数为36,实验课时数为18,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该课程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表2 《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项目设置及目的
项目项目设置的目的学生讲授
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
究和理解能力某专题的思维导图训练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主题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案例分析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XX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XX企业XX职位人员的XX技能培训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行业导师授课
提高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
能力
2.3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过去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注重理论,偏离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能力有无提升,考核主体多元化可以全方位考察学生的能力。由教师负责考核学生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点的掌握情况;由团队队长考核团队成员在项目及任务执行中的表现,包括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任务完成质量等;由团队成员开展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占成绩的50%,团队队长评价占30%,团队成员间的互评、自评占20%。改进考试方法,采用理论考试和职业技能并重的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2.4 组建教师团队
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教师团队。与衡水市信誉楼百货公司进行校企合作,邀请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培训部经理来校给学生进行讲座并开展模拟培训,学生进入该企业参观
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在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施行,授课对象为本校201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期末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做了调研,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班学生数为75人,调查问卷共回收69份。经统计,有56.5%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非常满意,40.6%的学生表示满意;68.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方法多样,较为满意;97.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引入“学习通”辅助课堂,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10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4 结语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之一,要破解该问题首先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课程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但仍有进步的空间,比如可进一步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等,查缺补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升其就业能力,保障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林倩倩,张栋科.“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职教通讯,2017(07).
[2] 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7(07).
[3] 连花,李宝生,邱静艺.高职院校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4]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5] 吕菊芳.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中心———民办高校《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89).
[6] 冯惠敏,熊淦,刘彦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W大学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7(19).
-3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