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望天门山》中,李白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
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刘禹锡的《望
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
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
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
(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
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正确停顿。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下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前流去,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2)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生生互读,比赛读。)
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
(4)小结: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5)指导朗读。
(三)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 碧水 孤帆 日)
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过渡: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
(四)总结方法。
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读:读通古诗。
(2)解:理解诗意。
(3)想:想象诗歌画面。
(4)悟:感悟作者情感。
3.过渡:带着这样的学法总结,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首古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通读、理解、想象、悟情的环节后,使学生感受
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1.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饮湖
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首。)
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
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4.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想:说一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5.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
(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诗歌。
6.精读诗歌,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学习诗歌第一句。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①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③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④指导朗读。
(2)学习诗歌第二句。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
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犹如仙境。
④指导朗读。
(3)学习古诗的后两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第三、四句。)
①了解“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②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
课件出示西施图片: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
书:淡妆浓抹)
③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表演化浓妆的样子。)
④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⑤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引读:
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⑥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
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⑦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
⑧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用现代文和图
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叹之情。另外,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
己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与喜爱,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
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此环节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
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
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洞庭湖并不了解,通过直观演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看图,初步感知诗文,为理解诗
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读二声。)
3.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7.过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下注释,师释意,学生对诗句等多
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课件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品读)
(1)朗读诗句,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5)指导朗读。
(6)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感悟诗歌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①作者的才学。②政治上的不得志。③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
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2)欣赏画面,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结合作者资料,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四、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配乐朗诵)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2.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3.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延伸,拓展有关洞庭湖的相关诗句,从而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
2.指名读,给生字口头组词。
3.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找出认为较难写的字,教师示范。
5.学生独立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仪展示,师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点拨,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要点,从而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理解诗意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先引导
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歌中没有提到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兴趣盎然,感受到诗歌的画面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通过设计“欣赏名句,感受美景”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等环节,丰富了课外阅读内容,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