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聊斋志异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聊斋志异

内容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1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习题答案: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里胥(xū) 咫尺(zhǐ) 跬步(guǐ) 掇置(duō)

B. 向隅(yǔ) 厚赉(lài) 科敛(liǎn) 万椽(yuán)

C. 惭怍(zuò) 裘马(qiú) 蹄躈(qiào) 蹑迹(niè)

D. 竦立(sù) 觇视(zhān) 俨然(yǎn) 鬣毛(liè)

2

2. 下列划线词的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猾黠(xié狡诈) 迂讷(nà不善于说话)

裨益(bì好处) 不啻(chì止)

B. 掭以尖草(tiàn撩拨) 俾入邑庠(bǐ使,xiáng学校)

靡计不施(mǐ无) 薄产累尽(lèi受累)

C. 癞头蟆(mó蛤蟆) 迄无济(qì至今)

成益愕(è愤怒) 遽(jù急忙)扑之

D. 冀有万一之得(jì希望) 成妻具资诣问(zhǐ到……去)

操童子业,久不售(考取) 唇吻翕辟(xīpì一张一合)

3. 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乃强起扶杖(qiáng)②填塞门户(sè)③日与子弟角(jué)

④驯养一虫(xùn)⑤抢呼欲绝(qiāng)⑥少间,帘内掷一纸出(jiàn)⑦伸颈摆扑(jìng)⑧油利挞(tà)⑨诏赐抚臣名马衣缎(zhào)⑩恩荫(yìn)

3

A. ①⑤⑧⑩ B. ②④⑥⑨ C. ③⑥⑦⑩ D. ②⑤⑧⑨

4. 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然睹促织②成然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俨然类画⑤一癞头蟆猝然跃去⑥芙蕖则不然⑦公劳之曰:“若翁廉,吾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⑧然后得一夕安寝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③⑥⑧ D. ⑤⑥⑦

5. 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辄倾数家之产 一鸣辄跃去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动辄得咎

B. 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C. 近抚之,气息然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儿渺然不知所往

D.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4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负隅顽抗

6.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试使斗而才 ②成然之 ③辄倾数家之产 ④成以其小,劣之 ⑤而高其直 ⑥益奇之 ⑦昂其直,居为奇货

A. ①/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②④⑥/③⑤⑦

C. ①⑥/②④/③⑤⑦

D. ①⑥/②④⑤/③⑦

7. 选出与下列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A.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5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8.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闻妻言,如被冰雪 昂其直,居为奇货

B.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掩口胡卢而笑

C.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虫跃去尺有咫

D.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9.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成名原是“操童子业,久不售”,进献促织后,因祸得福,县宰“嘱学使俾人邑庠”,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始终围绕着人们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幼子投井自杀,成名夫妻“化怒为悲”,“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而发现儿子复苏,却仅仅是“心稍宽”,而“顾蟋蟀笼虚”,则“亦不复以儿为念”。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本文写成名再获促织,极尽显示其神奇,令人惊疑。先是“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及后又写小虫与村中少年的蟋蟀斗,与鸡斗,与宫中所有良种蟋蟀斗,竟能百战百胜。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卜得虫”、“魂化促织”是小说中的两个幻想的情节。有人认为这两个情节一是有迷信色彩,二是喜剧结局也削弱了批判社会的力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两个幻想情节,成名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你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试题答案】

1. C A项 跬音kuǐ B项 隅音yú 椽音chuán D项 竦音sǒng

觇音chàn

2. B A项 黠音xiá 讷音nè C项 蟆音má 迄是“到”

愕是“惊” D项 诣音yì 翕是合,辟是张。

3. D ①qiǎng ⑥jiān ⑦jǐng

4. C ①但是,然而 ②同意 ③这样 ④词尾 ⑤词尾 ⑥这样 ⑦是的、对 ⑧这

5. B 责令 交给 差事 责罚

6. B ①是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②④⑥是意动。 ③⑤⑦是使动

7. A 被动句

8. B

9. (1)这种对比是极大的讽刺。使人看到,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迂讷”的童生,尽管

8

读了很多书,也很难考取秀才,而一旦凭一只小虫得到统治者的欢心,便很容易地进了县学。因而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的黑暗与腐朽。

(2)丢子与丢虫两相对照,儿子的生命竟然抵不上一只蟋蟀,因为如果交纳不上促织会家破人亡。成名夫妻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与残忍,也反映了人民所受的摧残。

(3)为成名儿子“魂化促织”设下伏笔,文章只在最后才交代“魂化促织”的故事,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4)这两个情节使故事极尽曲折,也寄托了作者对成名一家的同情。如果没有这两个情节,那故事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成名一家的命运定会凄惨之至。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

9

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径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属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大青死期:满

B。二青亦渺渺:渺小

10

C。荷去教之旋折荷:担、扛

D。祝而纵之祝:祷告

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因与交首吐舌

C。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且怒而仇焉者

D。蛇人乃祝小青曰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因为以前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因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从此它们不要再惊扰行人,消失在山林中。

11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20。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

(2)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17。B【解析】渺:无影无踪。

18。B【解析】B项因,于是;A项,凭借/以致;C项,但是,却,表转折关系/表并列关系;D项,竟然/于是。

19。D【解析】A,以前出现过的不是二青自己跑掉后的,而是耍蛇人有意为之;B,耍蛇人是因为二青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舍不得丢弃二青;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是恰巧路过而不是听说后有意去做。

20。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

12

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21。(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2)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选餐一样。

【解析】关键词:以……为……,逝,小侣,荐,哺,让。句式:省略句,反问句。

文言文译文参考: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一样。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

13

一般耍蛇人耍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过了几年后,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跣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怕)以致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14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的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可是一旦换了主人,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这蛇之下了吗。“

【原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佑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着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注】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óu,古同“由”,

15

从,自。 【译文】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6

缀行( ) 大窘( ) 狡黠( ) 苫蔽( ) 眈眈( ) 积薪( ) 弛担( ) 目似瞑( ) 意暇甚( ) 尻尾( )

假寐( )变诈( )

二、填空。

l.本文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 集《 “聊斋”是作者 名,“志异”是 的意思。

2.《狼》一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4.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止有剩骨( )

3.屠自后断其股( ) 4.意暇甚( )

17

》。

5.盖以诱敌( ) 6.其一犬坐于前( )

7.一狼洞其中( ) 8.意将隧入( )

【阅读理解】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4. 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7.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8、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9.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18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一. zhuì jiǒng xiá shàn dān xīn chí míng xiá kāo mèi zhà

二. 1.蒲松龄 清 小说《聊斋志异》 书房 记述奇异的事 2.最后一节3. 遇狼 御狼 杀狼4. .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三. l.看见2.只 3.大腿 4.神情,态度 5.原来 6.像狗一样 7.打洞 8.打算

【理解阅读】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惧” “投以骨”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19

5.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8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9、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20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