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测试题
测试题
人教版 初中语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卷(B卷提升篇)
(测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8分)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 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 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 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 生活并非安逸, 它是思念和希冀。 死亡并非哀歌, 它是失望与憔悴。 智者不在言词, 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ì。
伟人不在高位, 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节选自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安逸( ) 藏nì( ) 不屑( )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1分)
(3)“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2分)
A.使积水流出去 B.舒散 C.泄露 (4)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答案】(1)yì 匿 xiè (2)流倘 流淌
(3)C (4)拟人 排比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匿”要注意偏旁。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2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3)解释含义一定要抓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不要只解释词语的本义。诗中说“宣泄着永恒的秘密”,由此可见,只有C项的解释最为合适。
(4)修辞手法的使用。“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一句,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憔悴(jiāo) 仿膳(shàn) 分歧(qí) 唏嘘(xū) ....B.匿笑(nì) 菡萏(dàn) 攲斜(qǐ) 熬过(áo) ....C.霎时(shà) 沐浴(mù) 嗅觉(xiù) 徘徊(huí) ....D.并蒂(dì) 莲蓬(péng) 祷告(dǎo) 粼粼(lín) ....【答案】D 【解析】
A项有误,“憔悴”的准确读音“qiáo cuì”,注意“分歧”的读音。B项有误,“攲斜”的读音是“qī xié”,注意“菡萏”的读音“hàn dàn”。C项有误,“徘徊”的准确读音“pái huái”,注意“嗅觉”的读音。D项正确,注意“祷告”的读音。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步》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女儿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D.《散文诗二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要结合诗句内容,判断出自的作品,然后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D.应改为:《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侄女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想象力。
4.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又觉得其可恶!你们是靠根养活的,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3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不理睬它呢?杨柳没有这般可恶的样子——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下,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树根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拥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A.文段在开头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发读者对植物是否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这一问题的思考,然后用肯定的回答表明了作者的看法。
B.“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根对枝叶花果的养育之恩,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花木向上的厌恶之情。
C.作者用“俯首”“拜舞”“亲吻”赋予杨柳以人的行为,描写杨柳枝条垂向根部、随风摇摆、贴近树根的姿态,表现杨柳“不忘记根本”的特点。
D.(千万条陌头细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柳枝条垂绕在树根周围的可爱样子。 【答案】B 【解析】
A项,“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运用设问的修辞,引出了“回报”这一话题。正确。B项,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一句运用反问的方法,写出的是枝叶花果似乎忘记了根。选项中的“强调了根对枝叶花果的养育之恩,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花木向上的厌恶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C项,描写杨柳俯首顾下的姿态时,用“俯首”“拜舞”“亲吻”等词,赋予杨柳以人的行为,采用拟人修辞。正确。D项,在写杨柳“向处在泥土中的树根拜舞”时用“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把杨柳俯首大地比喻孩子环绕慈母,运用比喻的方法。正确。据此分析,答案为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B.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土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 C.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C 【解析】
考查病句改错。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重复赘余,“的原因”或“的结果”去掉一个;B项搭配不当,把“和风土人情”去掉;C项正确;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4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6.综合实践活动。(8分)
(1)某校七(1)班学生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小明发现学校附近一个烤鱼店的招牌有特色,想拍照带给同学一同欣赏。假如你是小明,该如何说,才能获得店主人司马大叔的同意呢?(3分)
(2)经过与烤鱼店老板的沟通,小明获得了允许。接下来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招牌的独到之处。(3分)
(3)同学们得知这家店还没有合适的广告词时,主动提出要帮烤鱼店拟一则广告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1)司马大叔您好,我是某校七(1)班的学生小明,我们班在举办“我的语文生活”活动,旨在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我觉得您的店面招牌设计非常巧妙,所以想拍照带到班上向同学们分析介绍,希望得到您的同意,谢谢。
(2)店名叫做司马烤鱼坊,包含了店主人的姓氏。店名字体变形成一条鱼的形状,既新奇,又与烤鱼相符。 (3)人生需要“鱼”(娱)乐。 【解析】
(1)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称呼,作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来意,语言得体委婉,有礼貌,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2)考查对店面图画的分析。店名“司马烤鱼坊”,其中“司马”是老板的姓氏,字体像一条鱼的形状,暗合“烤鱼”二字,新颖别致,有创意。
(3)拟写广告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来写广告语。如,烤鱼大品牌,健康美味来!健康,鱼(与)你同乐!注意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听雨 季羡林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亿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⑤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⑥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⑦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②
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6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⑧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⑨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⑩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原文有删改)
【注】①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7.哪两个场景让作者“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4分) 8.文中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
(2)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
10.作者先说“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后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如何理解这两句话?(3分) 【答案】
7.一是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恢复了生机。二是小荷花在雨滴的滋润下蓄势待发。 8.体现了作者期盼下雨的急切心怀,担心庄稼的成长、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怀。
9.(1)“竟”字表示出乎意料,表达作者听到雨声,无比激动、惊喜的心情,也反衬出之前的担忧和期盼。 (2)“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荷花拟人化,生动地写出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生命力蓬勃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前一句中“俗人”是指趣味不高的人,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后一句中的“俗人”是指作者关心麦子,不同于那些只关注个人情感的文人雅士,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怀。 【解析】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7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题可依据文章第⑧段段所叙写的“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第⑨段“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8.本题考查结合语句理解作者情感。结合前文语境“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作者期盼下雨,是因为担心庄稼的成长,表现出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品质。
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1)“竟”的意思是①终了,完毕:继承先烈未~的事业。②到底,终于。“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写出现在终于下雨了,表达了“我”惊喜、兴奋、满足的心情。(2)“钻”字是个动词,这里写“荷花钻出水面”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荷花在春雨的滋润下,卯足劲生长的情态。还要答出作者对雨的惊喜与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前一句中出现在第④段“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这里的“俗”指不高雅、趣味不高,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后一句出现在第⑦段“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这里的“俗”是指作者关心麦子,关心雨水对农民收庄稼的重要性,关心民生问题。不同于那些只关注“悲欢离合”“个人情感”的文人雅士。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甚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代:指楚汉之际的代国。③尚食监:为皇帝主管膳食的官吏。④搏髀:拍大腿。此处表示赞叹或惋惜。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高祛数为我言 数: ②善赵将李齐 善: ..
④
③
①②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③甚说 说: 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虽: ..
1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睨之久而不去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其反激之力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2分) (2)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2分) 14.根据选文,概括冯唐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
11.①数:多次;②善:认为好,与……友好;③说:同“悦”愉悦,高兴;④虽:即使 12.B
13.(1)冯唐因为孝顺而著名,(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2)你怎么当众让我难堪,难道就不能私下里对我说吗? 14.孝顺,刚直不阿。 【解析】
1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数:多次。虽:即使。词类活用词,善:认为好。通假字词,说:同“悦”愉悦,高兴。
12.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代词,代陈尧咨。B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C.项作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助词,的。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著:著名。为:做。事:侍奉。辱:难堪。间:私下。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冯唐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表现其刚直不阿的特点。“唐以孝著”表现其孝顺的特点。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9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三)阅读陆游的《初夏绝句》,回答下列小题。(5分)
初夏绝句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释:①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晚年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与世长辞。②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③夏令:夏季。
15.请简要描绘“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的画面。(2分) 16.结合诗中具体诗句,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
15.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16.对看到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的喜爱,眼前的自然美景的喜爱,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感伤。 【解析】
15.考查对诗歌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能够准确的翻译出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诗歌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具体的描绘。姹紫嫣红的花儿纷纷落下,已化作了尘埃,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夏天已悄悄的到来。这两句作者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夏天悄然而至的情景。据此作答即可。
16.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诗的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初夏美景的喜爱之情;后两句,桑麻行不尽,意指繁华;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也就是太平盛世的人。这可能是有初夏欣欣向荣的景色而引发的感想,体现了作者对盛世太平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再者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
②
③
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晚年长期蛰居农村,也由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据此作答即可。
三、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试题。(10分)
(材料一) 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结合三则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或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
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针对问题“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可以从设置书店、免费阅读、进行宣传、引导阅读等方面来提出建议。 四、作文。(3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30分)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答案】 例文:
我的选择我无悔
若能掬起一捧泉水,我选择最清凉的;若能收藏一朵花瓣,我选择最纯洁的;若能参加一次旅行,我选择最刺激的。也许我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我的选择我喜欢,我无悔。
那会儿刚学会骑自行车,技术还不很熟练,就像小鸡刚学会走路那样步履蹒跚。但天性好强的我决不甘于平庸,正值表姐一人在家,她家离我家足有五里路,也够我练习的了。我毅然选择崎岖的小路只身骑车前往。
空气还微微湿润,阳光透过薄雾洒向地面。拥有灿烂的微笑,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我踏上“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征途。
走出村子转弯处,对面疾驰一辆摩托车,与我擦肩而过。原来虚惊一场!继续向前走,似乎前方不远处有一不明障碍物,离得更近些,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狗。小狗也会怕速度快的物体吧,出于垂怜,决定绕道而行。
也许忘记道路的不平,忽然喜欢上这种在风中前进的感觉。路两面的绿树迎面扑来,不时还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天空湛蓝湛蓝的,纤尘不染。触景生情,放松警惕,于是大声叫喊着,“啊,我成功了,表姐我来了!”不知不觉中双手已经脱离手把举得高高的,像一面旗帜挥舞着,早已忘却这是崎岖不平的小路!路上正铺有一层瓦砾,等我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啪!”的一声,大脑一片空白。
随即,疼痛叫醒了我,原来膝盖擦破了皮,热乎乎的,鲜血冒了出来,脚踝碰到一石块上,手指撞到砖块边沿,透过指甲盖,里面已结了一小块淤青。不可名状的疼痛油然而生,看着自己这狼狈样,欲哭无泪、欲言无语。该向谁倾诉呢?谁让我坚决选择一个人行走呢?
风似乎大了些,掠过脸颊,像是肆意的残笑。“我不要这样,我既然选择了、我虽然摔倒了,但我努力过,我不该怨天尤人。”内心的对白给我鼓励。振奋振奋疲惫的精神,拼命站起来,扶起自行车,拍拍身上的灰尘,拭去流出的血,慢吞吞又颠簸的走着。路上行人诧异的目光,路边小孩的笑声感觉像是对我的侮辱。“我会让别人无可挑剔的!”再次上路,“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我更加小心翼翼的行走了,在快要到达终点时,我像脱笼的鸟扑向前去,留给路的只是背影。 也许在别人眼里,我的经历滑稽可笑,有异想天开、有善良纯真、有痛苦作伴、有自我安慰……但我并不后悔我的选择,我喜欢它带给我真实的感受,同时我又增添了一段丰富阅历。 【解析】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当然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可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如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选择”一词出现了五次之多。所以可以围绕“选择”立意。“选择”有挑选之意,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有“选择”,必然有“放弃”,这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所以选材必须积极、健康、向上。此题在体裁上要求很明确,必须写成记叙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3分) A.丘壑(hè)凹凸(āo)粘污(diàn) B.论语(lùn)应和(huò)嘹亮(liáo) C.水澡(zǎo) 虐杀(nüè)瑟缩(sè) D.犄角(jī)柳絮(xù)陛下(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伴侣) B.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C.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陪衬,使明显突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3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C.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企业家的报告。
4.学校学生会准备成立一个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旨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请你为这个团队取一个简洁而富有创意、含蓄深刻的名字,并说说理由。(4分)
示例:春风送暖
理由:春风送暖,既指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成立在春天学雷锋活动期间,又指我们的志愿者将像春风一样把爱心与温暖送给大家。
(1)团队名: (2)理由: 5.改写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一副对联。(3分)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 6.写出下列寓言的寓意。(4分)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寓意: 7.默写。(7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潮平两岸阔,。 (3)乡书何处达?。 (4)何当共剪西窗烛,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6)日月之行, 。 (7)夜阑卧听风吹雨,。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元曲的题目中“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去想,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9.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誉为“”,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个字,写了10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
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写的。
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 写的。
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 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 写的。
11.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下列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 “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1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中 “仿佛”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3分)
1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 、 。(3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分)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7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而且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6.按照示例,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4分) 示例: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分析】(1)词义:多心,猜疑 (2)句意:也许我太过于求全责备。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分析】(1)词义: (2)句意: 17.第⑤段中,“等你走远了再关门”让“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最后一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这三件事之间由一个字贯串起来,这个字是 。(2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9.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于细微处见精神。 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
20.有些人认为第①⑥段中的两则材料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可以删去或略微调整。请从内容与材料的安排上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请你再列举两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
三、作文。(50分)
亲爱的同学,当你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时,妈妈已为你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你遇到挫折愁眉不展时,老师的开导使你重现灿烂的微笑;当你心事重重而闷闷不乐时,同
学的热情关心会扫去你心头的乌云……这些小事,你可能不曾留意,不曾动心,但
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请以《我感恩,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一、1.答案:D解析:A项中“粘”应为“玷”。B项中,“论”应读lún,“和”应读hè。C项中,“澡”应为“藻”。
2.答案:A解析:A项中,“小侣”的意思应为“小伙伴”。
3.答案:A解析:B项中,“避免”与“不”语意重复,应把“避免”或“不”去掉。C项中,“是否”对应的是两个方面,“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是一个方面,前后不对应,修改时把前一个句子中的“是否”去掉。D项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和”改为“着企业家并认真”。
4.示例:(1)新芽 (2)“新芽”代表新生,指我们的团队刚刚成立;“新芽”代表希望,指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将会使他们看到希望。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仿照给出的示例,根据要求,拟定一个富有新意和内涵的与“爱心志愿者服务”有关的名称,并说明其深刻的内涵即可。
5.答案:江中帆影片片 如诗如画 解析:本题属于改写、仿写题,要仿照给出的部分,结构对应地列出来,即地点+名词+叠音词+“如”字重复出现的四字比喻句。
6.答案:凡事不能贪心,否则就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解析:通读故事,抓住“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两块肉都没有了”这两句,提炼出寓意。 7.(1)随君直到夜郎西 (2)风正一帆悬 (3)归雁洛阳边 (4)却话巴山夜雨时
(5)思而不学则殆 (6)若出其中 (7)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一)8.答案:A解析:A项中“秋天的思考”说法不恰当,因为从全曲看,“秋思”应该写的是“断肠人”的旅途愁思,而不是“思考”。 9.秋思之祖 思乡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20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二)10.答案:A解析:B项中,“万木争春图”概括不准确。C项中,“蜜蜂和蝴蝶的特点”的表述不准确。D项中,“春天花园中”的表述也不恰切,“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太宽泛空洞。
11.答案:B解析:B项的说法最合理。
12.答案:“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解析:“仿佛”前面是实写,后面是虚写,前面是春花,后面写果实,“仿佛”一词突出了花香的引人遐思,令人心醉。
13.答案:从侧面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解析:蜜蜂和蝴蝶的描写不是侧重点,但对描写春花起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因为花多、花艳、花香、花甜,动物才会热闹地存在。
14.答案:拟人 比喻 排比 解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像眼睛,像星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5.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16.答案:(1)(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2)我感到自己的气量和见识都很不够。 解析:本题属于词义探究题,要做好这样的题型,离不开对上下文语境的仔细分析,还需要透过词语的表层意义,分析其语境义。 17.老人这样做表现了对“我”的尊重与关心。
18.答案:检查作业 善 解析:根据给出的两个事件,最后一件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检查作业”。结尾第⑨段点题扣的是“善”字,所以贯串全文的字是“善”字。
19.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提炼选文主旨的题型,结合点题的第⑨段,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带有“善”“尊重”字眼的选项,所以选A。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2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20.示例:从内容上看,三件事是互不相关的日常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所以不能删去或调整。 解析:分析材料是否该删除,需要从突出主旨、详略安排、正反搭配等角度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三件事是按照“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所以要特别注意。
21.示例:(1)上下楼梯靠右行。(2)就餐要排队。 解析:本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所谓的“善”其实等同于尊重,只要选择学校生活中与尊重有关的具体事例即可。
三、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是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他人的关怀、帮助和照顾,有些很微小,小到我们习以为常,小到我们不以为意,小到我们忽略了应该回报之以感恩之心。那么,写这篇作文,就是要把那些微小的关怀找出来,倾诉我们的感恩之心。本文在选材上要以生活小事为主,切入的角度要小,但是反映的主题要深刻,而且在叙事过程中要有真情实感。可以选择几类人物的几个事件,表达对几类人的感恩之心;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的多个故事,透彻地展现该人物对“我”的付出,借以表达感恩之心。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应该是本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试题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