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茶之韵:跟你说说普通的茶

茶之韵:跟你说说普通的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茶之韵:跟你说说普通的茶

茶作为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和恪守本分的醇厚思想相吻合。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

工夫茶讲究用水,以山间的泉水为上等,江水为中等,井水为最差。

工夫茶讲究用水,以山间的泉水为上等,江水为中等。井水为最差。工夫茶喜用山泉水,取其清纯无杂质。但城镇中不易取得山泉水,只能大体取澄清的自来水。

在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三游洞,陆游曾亲取岩下山泉水煎茶,并即兴作《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云:“古经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所谓日铸,乃一款茶名。后人遂称此泉为“陆游泉”。

“清溪寺的水,鹿宛寺的茶。”清溪寺位于传说中的孙膑寨山麓,一股清碧的泉水从山洞中涌出,宛若碧玉般地流

淌。方圆百里的群众皆来此取水沏茶。有趣的是,泡茶时不须将水烧开,直接用冷冽的泉水冲泡即可。茶叶在泉水中渐渐舒展而汁出,味道甚妙。

中国茶道讲究“人化自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子山水。元好问的《茗饮》一诗便是“天人合一”的品茗写照。“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万里清风送诗人梦游华胥国,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这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 苏东坡有一首将茶人格化的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契合客体的自然,彻悟茶道、天道与人道。

“立七义一心以尽道”

潮汕工夫茶有一整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茶是一种饮茶方式,也是饮茶民俗,属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有一整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潮汕工夫茶烹治的方法,以陆羽的《茶经》为典范,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用细白泥制造。壶以宜兴出产的为佳,圆体扁腹,弩嘴曲柄,大的可容半升多水。杯各1个、但杯的数量则视客人多少而定。此外尚有瓦铛(小砂锅)、棕垫、纸扇、竹夹。用小茶壶泡茶,这是从十六世纪末明朝神宗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工夫茶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须注意水质、水温、茶的品质、茶量与茶具等要素。

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如若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

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 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

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

闽南工夫茶的冲饮讲究一温壶,二注茶,三注茶,四注汤,五点茶,六闻香,七品饮。

所谓温壶,要先用开水烫壶、茶海、茶杯和闻香杯;所谓注茶,则是要把水倒干,把适量(壶的1/5到1/4)的茶叶放入壶内,并用开水冲泡:所谓刮沫,便是刮去浮在壶口上的泡沫,盖上壶盖等15到30秒;所谓注汤,要把泡好的茶汤经过滤网注入茶海(及公道杯):所谓点茶,是把茶汤倒入闻香杯,用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连同闻香杯翻转过来;所谓闻香,是把闻香杯从茶杯中慢慢提起,在茶杯上轻转三圈(顺时针),闻香杯在手中拂摇后深闻其香:所谓品饮,则需细品慢饮茶汤,使茶汤在口中充分滚动回旋将其饮入,此时,口鼻生香,喉吻生津,周身舒坦。饮工夫茶,重在细细品尝, 潮汕人工夫茶冲泡过程,每一步都有讲究。第一步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第二步纳茶,指打开茶叶,分辨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把细末放在中层,再将粗叶放在最上层。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行。第三步候汤。第四步高;中低洒。第五步刮沫。第六步淋罐。第七步烫杯。第八步洒茶,讲究“低,快,匀,尽”第九步品尝,捧起小杯,慢饮细酌,嗫毕还以杯口移近

鼻孔,品其香味。

“茶有何德,而师嗜之甚也”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核心;“静”是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境界。

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一“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索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描述他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术”,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并渐达和谐的过程。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推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是度,是宜,是当,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泡茶时,需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快速量适中”的

中庸之美;待客时,需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饮茶中,需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而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则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在《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枯肠未易禁散碗,卧昕山城长短更。”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亦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很多,唐代皇

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是境之静。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夜之静。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这是心之静。

“怡”是中国茶道中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这同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显然不同。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境界。这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静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