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41卷 第3期2019年5月

    

    

()JournalofQinhaiNormalUniversitPhilosohndSocialSciencesgypya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41,No.3

,Ma2019y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任 倩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青海西宁810001

摘 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小,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

动已成为令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公害.本文在分析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案件区别于传统犯罪的基本特点,梳理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面临的困难,结合前两部分内容的分析研究,着重研究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疑难问题的解决途径.关键词: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犯罪手段;法律适用;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903-0076-06

数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高速发展,

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逐步深度交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升级变种已势不可挡.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公害.但实践中,由于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系列特点,单纯依靠传统侦破案件思路和传统认定犯罪方法,无法切实解决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的定罪量刑问题.如何做到合法、合理地惩治此类新型犯罪活动面临的新挑战,恰是本文意欲研究的方向内容.

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基本特点

计,截至2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017年12月,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数字技术已经切实改变了我国的消费方式、经济社会形式,成为构建国家新竞争新实力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53亿,革.其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惧怕不带现金外出.但这些数据背后同时隐藏着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其发展态势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收稿日期:2019G03G23

(一)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现状分析

上半年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在青海省各市、州的发案情况看,该类案件在全省全部刑事案件中已占据相当比例.推及全国,亦是如此.该类犯罪行为所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同时对被害人会造成数额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其社会危害性较传统侵犯财产权犯罪而言更大.

““免抵押、低利息”的说辞,以“培训”兼职”等形式为贷款的手续费、保证金等,如学生无法如期按约还款,就会迅速背负难以承受的债务.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购物平台,以“退款”等名目为幌子,冒充卖家身份联系买家,以各种理由退款,借此发送不明链接骗取受害人填写银行卡密码等身份信息,并通过受害人自愿输入验证码从而实现盗取受害人钱款的目的.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惯常心理,即“坐享其成”的心理,以网络兼职或网络刷单或定量发布广告信息的方式,诱导被害人,先给予被害人一定好处,但好处远远大于被害人的付出,进一步让被害人

在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中,有的不法分子用通过调研统计,从2016年、2017年及2018年

由,诱导无知学生来贷款,并要求无知学生缴纳关于

据«全国互联网第4数据统1次发展统计报告»

􀅰76􀅰

),作者简介:任 倩(女,汉族,山东禹城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事法律.1987G

以自愿缴纳“押金”的方式表明兼职意愿,进而走进不法分子预先设定的诈骗圈套.有的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以虚构的犯罪事实恐吓被害人,让被害人为了“摆平”事件而不受到刑事追究,在自愿支付一定数额财物后发现被骗.还有的不法分子冒充公务员、军人等,通过签订买卖合同、承包工程等的方式,诱导受害人相信虚构的买卖关系或工程关系确实存在从而自愿支付不法分子一定数额财物后发现被骗.可见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具有不断翻新、此消彼长、层出不穷取后续诈骗行为时,其行为对象已经由最初发布信,息时的“不特定”转为“特定”但这并不影响认定其“多数人”是说潜在的、可能被诈骗的人数是3人以上.

“精准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得大量向“不特定”对象实施诈骗行为.因此,这里所谓的

,个人信息,从中选中受害人后“量身定做”掌握受害人的基本信息、职业、爱好、最近关注的事物、当前状态等.比如某市附属医院,一位在医院待产的准妈妈当晚得知:爱人去单位休假离开的半日,公公接到的特点.

(二)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发展情况2009年国家层面正式明确,电信诈骗犯罪是指“息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网络和短信方式、非接触式诈骗,编造虚假信,诱

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1]

比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相对封闭,相应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发案率较低.

2016年8月徐玉玉案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极

为恶劣的影响,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也因此正式成为全国公安机关攥紧拳头严厉打击的犯罪之

一.[2]随着相关犯罪行为被曝光、很多人不断走入陷

阱,各大媒体相继报道相关案件,有受害人自杀、有家庭支离破碎、有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才算真正引起全民恐慌.

如今网络犯罪手段多样且超前,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见缝插针、创新力极强,犯罪分子会利用

拟专用服务器DN(内容分发网络)、物联网卡)、CPN、(二维码用户驻地网、手机木马)、VP、S伪基(

虚站、猫池、机转账时限VO、I心理战等实施完成犯罪行为P网关、移动补卡业务、云服务、,达到非法ATM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不需要固定地点实施犯罪,也不需要大型设施设备,因此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窝点具有不定点、不醒目、流动性的特点.

率”受害人发出海量短信或拨打海量电话“盲骗”是犯罪分子利用低成本的软件向,锁定谋利“大概空间.只要子就能获得非法利益100个受害人中有.在犯罪分子实施盲骗过程中1个人上当,犯罪分对象是随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行为人无法预料的.因此认定“不特定”应综合整个犯罪过程.比如行为人向互联网上不特定假信息,企图诱使对方受骗,最终只有100人发布虚.在受害人给予回应1人给予回应并不幸被骗走财物、行为人采

匿名电话称绑架其儿子,勒令公公限时往指定账户

转款四万元,否则其儿子性命难保,电话中公公听到了儿子的呼救声.挂断电话后公公拨打儿子电话却无法接通.公公信以为真.告知婆婆后,二人以救人为先在半小时内将四万元转入犯罪分子指定账户.转款完成后公婆继续拨打儿子电话,直至接通,得知被骗.如此类“精准诈骗”很难被当事人识破.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犯罪分子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他们用专业知识在互联网上收集已泄露的用户信息和密码信息,生成所谓的“字典表”,然后专门技术服务人员会通过不断尝试、批量登陆其他各种网站后获取可以登录的用户,从而获取用户真实信息,或者获取用户身边亲朋好友的真实信息.很多用户为图便利,在不同网站使用的帐号和密码都相同.犯罪分子便可以通过“撞库”形式获取用户在实施犯罪活动A网站的账户尝试登录.

B网站,而后对特定对象(三)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的特点1从犯罪种类看,犯罪方式呈现反复态势.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的演变发展.

,犯罪方式、诈骗模式呈现出反复变化态势.前几年,犯罪分子是通过伪基站、虚假广告、钓鱼网站、群发短信、群发语音包等低成本手段,甄别并挑选潜在被害人,再通过“一对一”语音电话联系,博取受害人信任,通过套取受害人资金账户密码,骗取受害人现金转账、POS机刷卡套现、扫二维码、发微信红包、无卡取款等方式实现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近期,犯罪分子是通过各种冒充,冒充同学、冒充亲戚、冒充领导、冒充老板、冒充淘宝客服、冒充消防干部,甚至冒充联合国维和部队军人,取得受害人信任,骗取他人财物.上述诈骗手段在不定期内反复变化、此消彼长.

从组织形式看,化发展2.犯罪呈现“企业化运作、产业”特点.

􀅰77􀅰

C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已经由单独作案向结伙作案转变.从组织形式来看,正在由个人犯罪向家族化、企业化、产业化犯罪发展.前几年,此类犯罪个人犯罪、共同犯罪、家庭犯罪情况较多,但近“黑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此类黑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黑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使50万人,得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精细化.犯罪分子形成有组织、有纪律、有章程的团队.有的负责写码,主要负责开发或维护、包月或出租;有的负责传播,主要被害人之间往往是背对背关系,导致被害人在询问过程中无法陈述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由于犯罪行为事前的不明确性和随机性,到案的犯罪嫌疑人也无法供述被害人的具体情况.导致无法建立不同犯罪团伙与被害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难以认定犯罪事实.所以案件的侦破和认定仍停留在由“供”到“证”的被动局面.如犯罪嫌疑人狡辩、否认、甚至作无罪辩解,将导致无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三)法律规定难以适用

年此类犯罪呈现出企业化、产业化特点,甚至会形成

负责伪基站、钓鱼诱导、精准群发、中马后自动转发;有的负责筛料、主要负责出售、自洗;有的负责洗料,主要负责快捷支付、游戏币、话费充值、网银转账;有的负责洗钱,层层转账;最后由安排的专业“车手”取

现.

[3]3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在实践中涉及的罪.

从罪名分布看,集中涉及四个罪名.名主要集中涉及四个罪名,分即诈骗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信用卡诈骗罪.

4从犯罪地点看,呈现区域集中特点.前几年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主要发生于.

沿海省份.但近该类案件已经覆盖内陆地区,直至西北.犯罪行为发生地具有较为集中在沿海省份,其中涉外、涉台案件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在涉案金额超过百万元的案件中,超过80%属于跨国;在涉台案件中,台湾居民大多处于犯罪团伙的主导地位,主要负责犯罪活的组织、策划、指挥等.这说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专门从事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活动,开发、研究的人员人数也越多、越专业.

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面临的困难(一)地域管辖难以确定

传统诈骗犯罪有特定实施空间,认定犯罪地的过程相对简单,确定案件管辖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而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很多都是跨地区甚至跨境实施,很有可能各个环节分属于不同地方,地域界限、国界划分逐渐被淡化.共犯人、参与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该类案件在案件管辖确定方面存在争议.司法机关却画地为牢、固守界限,表现出消极态度,为避免麻烦和减少工作量,对此类案件表现为能不受理就尽量不受理.

(二)犯罪事实难以认定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往往后知后觉,无法提供对破案有用的线索.犯罪嫌疑人与􀅰78􀅰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在每个犯罪环节往往都是独立进行,因为当事人通过网络或电话联系即可完成犯罪行为.而公安机关往往只能通过查获某个环节的犯罪嫌疑人,比如抓到“车手”,固定犯罪事实,其他环节的犯罪嫌疑人存在无法抓获

的情况.[4]此时,对于已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如何定

罪就成为难题.困难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是情节轻微的从犯,如何定罪?第二,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不如实供述,如何定罪?第三,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反复翻供,如何定罪?第四,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零口供,如何定罪?

综上所述,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由于时空跨度大、作案成本低、涉案人员多、赃款转移快的特点,侦破案件表现为破案难、取证难、抓人难、追赃难.

三、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疑难问题解决途径研究

(一)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管辖问题

1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的管辖原则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通常表现为跨地区.

、跨境实施.由于各个环节由于分属于不同地区,确定

管辖会存在争议.[5

]特点“进一步细化‘犯罪行为发生地«电信网络诈骗意见’‘犯罪结果发生»结合案件地’的各种情形”.[6]但这种规定很可能会导致多个

公安机关有权对同一个案件立案侦查的情形.此种情形依法应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争议案件应按照有利于诉讼和查清犯罪事实的原则,由相关公安机关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此处存在一个困惑,即“共同上级机关”的表述导致管辖不明确,是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还是层报共同上级公安机关存在适用分歧.

此外,不少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呈现“小额多笔”的特征,即单笔诈骗数额不大,数额无法达到入罪标准.这就导致最初发现地的公安机关在侦办案

件时诈骗数额虽未达到入罪标准,但同一行为人后续在其他地区又实施相同犯罪行为,涉案数额累计达到了入罪标准.这种情形亦可由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的并案管辖及处2.理规则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由于犯罪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适应案件关联特点,势必应允许公安机关对关联犯罪并案侦查.如果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公安机关即有权对关联犯罪行为进行分配诈骗成果.

从大型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流程图中,可以归纳出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中证据的主要存在形式:

()物证和书证:具体表现为与诈骗活动有关的1

所有单据、票据、稿件、笔记本、记账单、银行卡、用于犯罪活动的电话、录音笔、电脑及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各类档案资料、账户交易明细等.()视频资料:具体表现为银行等取款地点取款2

过程的监控录像资料.

并案侦查.适用并案管辖的前提是案件之间存在直接帮助、组织、非法交易等不可分割的关联关系.而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往往形成了多层级链条,各个层级之间又存在间接帮助、组织、非法交易等关系.如果公安机关只对其中某条犯罪链条进行侦查,这样不利于查清全部犯罪事实,也不利于对犯罪分子一网打尽.因此应当按照有利于诉讼和查清犯罪事实的原则,由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级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管辖案件并对关联案件进行并案处理.同时,公安机关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向被指定的公安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同级人民法院通报指定情况.

3境外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的指定管辖由于很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的主犯或.

核心人物常常在境外,为了方便侦查,可由公安部依据有利于诉讼和查清犯罪事实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公安部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通报指定情况.

(二)通过证据“三维链条”认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事实

1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证据的存在形式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往往形成犯罪集团或犯.

罪团伙,人员较多且复杂.犯罪集团或犯罪团伙中头目或高级成员常常为主谋、主犯,他们通过指挥、操纵及管理、掌控各个诈骗话务窝点,再通过训练电话组成员,利用网络电话平台通过拨出语音电话广泛撒网、重点收网,确定相对特定受害人后双方进行语音通话,受害人相信犯罪分子虚构的所谓事实后自愿支付被骗款项至诈骗账户,由犯罪集团或犯罪团伙中的取款组在第一时间转移并提取赃款,转入转出有时甚至只有短短几分钟,取款组再将所领赃款中转至犯罪集团或团伙所拥有或控制的地下钱庄.最后由犯罪集团或犯罪团伙中头目或高级成员

据,聊天记录(3)电子证据、电子账目:具体表现为诈骗网络电话平台数、与诈骗犯罪有关的电子文档,诈骗音频,诈骗团伙网银操作记录等.

犯罪的所有细节情况(4

)言辞证据:具体表现为犯罪嫌疑人所述有关,被害人一方陈述的与犯罪有关的所有情况等.

2鉴于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分子之间形成错综

“三维链条“的审查复杂的关系,导致涉案人员、涉案信息、涉案资金之间不像一般犯罪案件那样相互对应,所以可以降低审查标准,即其中一个证据链条能建立对应关系就可以考虑认定案件事实.

(对于涉案人员的审查1

)人员链条的审查,需要重点审查的内容包

括:客观性证据(流转单、手机、现场查获的作案所用电脑等设备)和犯罪嫌疑人供述.

(鉴于2)信息链条的审查IP地址、

通话记录等证据是核心证据.因此审查涉案信息需重点审查犯罪嫌疑人借助网络P技术通过语音群呼拨打诈骗电话、发送的诈骗信息数量或次数,为查明案件事实奠定坚实基础.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重

)资金链条的审查要表现就是涉案资金往往数额较大且受害人范围广泛.因此在查证资金证据链条时应着重注意审查现场查扣的书证,用以证明与犯罪关联的银行卡及申请资料等.通过查明此类证据,能够通过倒追方式找到犯罪嫌疑人或者受害人.此外,通过分析犯罪窝点查扣的银行卡交易明细、交易纪录反溯寻找到不特定受害人.同时重点审查犯罪嫌疑人信、微信等聊天记录信息上.据此常能找到与本案QQ、短资金流转有关的银行卡账号、资金流水等信息,为进一步侦破案件提供扎实的证据依据.

(三)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适用法律具体

􀅰79􀅰

I问题之浅见

定性时如何区分网络诈骗与网络盗窃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施的新形式诈骗犯罪,因此在定性时突破了刑法分则定罪的传统认知.实践中就网络诈骗与网络盗窃的界定就存在疑难.如果行为人是利用信息网络,诱骗他人点击虚假的、不存在的链接,实际通过预先植入设备或系统小程序实现窃取受害人财物目的,构成犯罪的认定为网络盗窃行为;如果行为人虚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服务,欺骗他人点击付款链接而骗取

况下,这些人仍应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因为这些帮助人员在明知他人正在实施诈骗行为,依然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这在刑法上属于片面的帮助犯,由于此类案件抓获全部行为人、认定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难度较大.因此,此类片面帮助犯应认定为共犯,追究其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否则大量案件将无法处理,也不利于打击震慑犯罪分子.

主观明知的推定问题4.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难点在于存在多层次分工且人员结构严密复杂,上下级之间甚至不需要财物,构成犯罪的认定为网络诈骗行为.[7]同样是存

在链接,如果受害人点击链接后,系统即刻自动通过预先植入的计算机程序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定盗窃罪.如果受害人点击链接后,出现了虚构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受害人点击支付等信息主动完成输入支付密码、手势密码、面目自动识别等步骤,导致资金被转移扣除的情况,定诈骗罪.两者之间区别在于有无相对主动的支付行为.也就是受害人是否自愿处分自己所有财物在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2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案件背后几乎都存在庞.

共犯如何认定问题大的犯罪团伙,犯罪分子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职责.因此犯罪分子之间能否认定为共同犯罪、如何分工,直接影响到各犯罪分子最终的定罪量刑.对组织者、领导者较容易认定,按照其所组织、领导的全部诈骗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由于此类案件的特殊性,实践中行为人之间往往不了解彼此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当面进行意思联络的过程,因此会存在行为人之间是否能够成立共同犯罪的疑惑.比如受雇佣取钱的人,不是核心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讯问过程中会提出对诈骗行为不明知、未参与的辩解,那么对行为人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就突破了传统共同犯罪中主观共同犯罪故意的认

定,即采用推定方式认定.[8]结合犯罪事实,如果受

雇取钱的人明知所取钱款是他人犯罪所得而提供帮助行为,此环节是诈骗行为完成既遂状态的重要环节,因此就应当推定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犯罪故意,能够构成诈骗罪,在量刑时考虑其作用认定为从犯.

3在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中存在仅提供技术服.

提供技术服务等帮助人员如何认定务的帮助人员,这些人与上、下级往往不认识,甚至从不联系.如果只抓获了提供技术服务的帮助人员,未抓获实行犯,和主犯之间无共同犯罪故意的情􀅰80􀅰

见面即可完成犯罪行为,有的上下级之间是单线联系且处不同城市,对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明知”如何认定即成为案件认定难点.特别在实践中核心人员往往在境外,他们通过远程控制即可完成犯罪,被实际抓获的人其实只是负责跑腿取款的职业取款人或其他提供网络技术服务的人员.这种情况更难认定行为人之间的共谋关系,取证过程更艰难.因此在认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共同犯罪中的“明知”时,应当突破传统认定方法,“结合分析与案件有关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认定,偏重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认知能力、过往经历

等”

[9]

证据去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有的案件则需要结合电子数据等客观技术“明知”态度.有的案件需要结合特定区域、地域、领域的认知水平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明知”态度.有的案件则需要借助行为方式、特定手段来建立联系行为人之间的“明知”关系.

5诈骗犯罪既遂时间点如何认定和传统诈骗犯罪不同.

,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由于犯罪行为与最终危害结果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即存在犯罪形态认定问题.我国刑法关于财产犯罪的形态认定通说仍是控制说,即受害人对财物失去控制且行为人实际控制财物.这种认定方式是遵循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实践中,在受害人汇出资金,但尚未到达行为人账户时,行为人对财物只有可期待的控制权,因此有可能认定犯罪未遂.如果资金已经到达行为人账户,但行为人未取款即被公安机关抓获,则需进一步分析.比如特定资金已经进入行为人账户,行为人已经取得了对资金的占有和控制,行为人可以随时取钱或消费,此时认定为犯罪既遂.但在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中行为人会专门开设用于收款的指定账户,如果受害人得知被骗后及时报警,各省的反诈骗中心有权根据掌握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通知银行采取止付等手段,或对犯

罪分子的账户采取冻结等措施.这种情形下犯罪分子往往无法实际控制财物,按照传统既遂标准只能认定为未遂,但从该类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案件特性,这种情形仍应认定为犯罪既遂.

应考虑多种罪名打击电信诈骗行为6.

实践中除盗窃罪、诈骗罪外,认定其他罪名的情况较少,定罪较为单一,但某些案件存在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情形,不少案件定罪有待商榷或需进一步明确.所以办案过程中应考虑以多种罪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切实实现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尽管我国正在通过完善立法、制定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已经构建起惩治相关犯罪的刑法规范体系,但现有规定还不能涵盖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方方面面.实践中相应犯罪表现形式丰富、犯罪手段多样、受害人群众多.因此从犯罪的社会危参考文献:

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看,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应愈加严格.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防与治需要全民预防、全民出动、全民打击.因此面对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特点,应当将预防犯罪放在打击犯罪之前,在平日执法工作中加强宣传和防范,使人民群众有机会、有渠道了解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本质,充分掌握不法分子的主观心态和行为套路,不给不法分子任何犯罪

[10]

机会.在打击犯罪时应当着重从法律层面出发正

确理解现有条文规定,正确认识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灵活适用法律,重点打击长期以此获益的不法分子.同时,应当积极推动信息网络综合治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日常管理,增强网络服务者和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网络社会的内部管理制度,减少利用电信网络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张淑平,郭亦农.大数据与电信网络诈骗之跨境治理[净月学刊,1J.2018,326.

[][]](:陈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及治理措施[法制与社会,上)210J.2018,660;61.[]植国明.长沙:湖南大学,4A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研究[D].2018.62.

[]]():曹晓宝.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取证策略与证据体系构建[中国刑警学院学报,3J.2018,227、28.

[][][]戴长林主编.网络犯罪司法实务研究及相关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578M].2014:251;64-6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6R].2016年12月[]]():魏静华,陆旭.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中国检察官,9J.2018,321.19日公布.

ResearchontheDifficultiesofNewFraudCrimeinTelecommunicationNetwork

(QinhaiPoliceOicerVocationalCollee,Deartmentoaw,CitininrovinceQinhai,Ziode810001,China)gffgpfLyXgPgpCRENQian

ettinmaller.ThenewillealcriminalactivitiesoftelecommunicationnetworkscorresondinoecoGggsgpgtFurtheranalsis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newfraudcasesin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sthataredifGy

:,AbstractWiththeraiddevelomentofdiitaltechnoloeresentedbheInternettheworldisppggyrpyt

nomicdevelomenthavebecomesocialnuisancesthatthewholesocietndthemassesofthepeolehate.pyapThispaerisbasedontheanalsisofticalcasesofnewfraudcrimesin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s.pyyp

ferentfromtraditionalcrimes.Cardinutthedifficultiesfacinewcrimesaainsttelecommunicationgogng

,networkfraud.Combininheanalsisofthefirsttwopartsfocusinnthesolutiontotheproblemofgtygonewcrimesintelecommunicationnetworkfraud.

:;;Keordstelecomnetworknewfraudcrimecriminalmeansalicablelaw;solutionsppyw

(责任编辑:戴 燕)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