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场所

网络语言也成为了人们平常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形式之一.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主体是青年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因此创造出了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呈现出的娱乐化,随意化,幽默化等特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使用群体的存在,网络语言是他们表达思想价值观念,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网络空间中使用的网络语言构成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拟态环境”,各种文化价值思想主义都混杂在这个“拟态环境”中.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间接复杂..网络语言一方面是现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社会重要的价值观精神文化都集中体现在网络语言中.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体特征

在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也被称作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受传者也被称作信宿,指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

者所传递的信息,受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受众的反馈对于传播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这一群体的特

殊性在于,他们即是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

者,即受众.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结构等可以影响网络语言的流向和传播方向

据CNNIC2012年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最主要的三个年龄阶段为10~19岁,20~29岁,30~39岁.他们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而从他们的职业结构分析得出,学生是网络语言使用的绝对主力军.这些数据显示出年轻化是网民的第一个明显特征.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互联网的发展也随之年轻化,互联网呈现出娱乐化,快捷化和易变化与之相适应,网民年轻化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网络语的不规范、粗俗化、随意化的重要原因.作为受众的年轻网民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都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流行事物的影响他们对于流行的文化,热议的社会热点事件没有判断能力.再加上因为网络交际名性的特点,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以及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行为偏激,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互联网是网络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网络媒介是网络语言传播储存的空间.网络媒介的独特性质,也影响着网络语从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形式的出现,都不可能是独立地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功能.人类的传播历史是几种媒介传播叠加的过程.因此,作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产生之后,它虽然兼备了报纸,广播,电视的诸多特点,但是,它仍然不能取代传统媒介的一些功能.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有点,例如报纸方便携带,广播能让听众边听边干活,电视是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感受的媒介,爱众在选择媒介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排他性的近观近几年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是几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这些流行语,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范围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电视媒介,都正在于网络密切融合.网络媒介与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一方面网络媒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引领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和产生:另一方面媒介也从网络空间中吸取网络文化,扩充自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