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躁的繁华盛世,我们的心似乎也变得躁动起来,争名逐利,贪图钱财,让我们的心几乎被利益薰黑了大半。相比之下,我们何不安静下来,丢掉那些“比”和“争”,淡然地“学”,或许我们的成就会更大。
溯古追今,有几人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想,有几人值得称赞。
“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在那南山脚下,菊花正开得茂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表现得多么闲适宁静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鄙弃官场的明争暗斗,归去。在田野间他“带月荷锄归”,“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他是如此地超脱世俗,淡然高雅,没有争斗,但他却成就了千古流传的《归去来兮辞》。宁静而致远,无不充分展现。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在藕花深处的都没人欢快地唱到。但在国家深陷水火之中时,她却无能为力,面对国破家亡的场面,她铿锵有力地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呼唤,她多么希望自己是男儿身,能够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策马扬鞭,驰骋沙场,挽救国家危亡。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词人,她将永远在那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李清照的品格是如此之孤高,但她却为自己取名“易安居士”,不也表现出她超然脱俗的思想吗?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人志士一生都在“比”和“争”,却有几人如陶渊明之淡然、李清照之脱俗,不正是宁静而致远的表现吗?
在湘西的秀美风光中,无限的朴素之美,从《边城》中展现于人们的面前,清的水、绿的树,还有那闲适的摆渡人,无不是人们的向往的地方。可就是如此的美景,却是从“窄而霉”小斋中流露出来的。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中,贫困无依的沈从文若不宁静,怎能书写出流传于人们谈论的佳作呢?又怎能表现出湘西那秀美风光呢?湘西人杰地灵,孕育出了旷世才子沈从文,但他却以宁静的心态获得了丰硕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传奇。
不骄不躁,如陶渊明般淡然,存李清照之傲气,学沈从文的朴素,在这繁华盛世,以宁静成就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