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公有制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 A占有形式 B分配形式
C所有权归属 D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 (2012,19)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例题:某商品生产者一小时生产100只玩具熊,每只玩具熊的价格为10元。如果现生产玩具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回答:
(1)该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生产的玩具熊的价值量有何变化?
(2)如果该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他的单位时间生产的玩具熊的价值量有何变化?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是在(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 )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时间的价值量不变
6、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5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量( )。
7、某一生产部门的生产运作情况如下:工人一天劳动m小时,生产p单位的商品,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c,工人一天创造的新价值是d。假定工作日不变,此生产部门的某一企业将劳动生产率提高n倍。求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8、投入某种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单项选择)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9、一般技术水平的纱厂,每个工人在12小时生产20斤棉纱,总价值是30元。有个别纱厂A率先改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该工厂工人在12小时内生产棉纱40斤,总价值为54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多项选择)
A.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1.5元,个别价值是1.35元 B.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1.35元,个别价值是1.5元 C.A厂商在12小时内生产棉纱40斤的社会价值是54元
D.如果A厂商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倍,该工厂工人在12小时内生产棉纱60斤,个别价值为54元
E.A厂商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利润)是6元
10,假定厂商甲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 A.厂商甲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变 B.厂商甲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
C.厂商甲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一倍
D.厂商甲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个别价值量增加一倍 E.厂商甲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个别价值量不变
11、下列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判断中,正确的有( )(多项选择)
A.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反比
D.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12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多项选择)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D.一定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13同一个别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其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多项选择)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量不变
E.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增加 F.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包含的个别价值量不变
14一本书售价18元,这里的“元”“角”是指(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15在市场上,一本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16下列经济行为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是( )(多项选择)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价30万元。 B.按购房合同,第二年支付房款10万元 C.缴纳房租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支付车库租金200元
17货币的五种职能中,容易导致加大经济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有( )(多项选择)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8、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 )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了5斤苹果 19、(2014、20)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例题:一定时期内的待售商品中,当事人的债权总额是30000元,债务总额是60000元,到期支付的总额是50000元,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是10000元,商品的价格总额100000元,货币的流通速度是5次。求这一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赊账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抵消支付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100000-30000-10000+50000/5=22000
20,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此时发行纸币500亿元。假定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 )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 21、假定今年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由去年的2000亿元上升为3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由去年的一年4次上升为今年的一年5次,那么今年流通需要的纸币量应有这样的变化( ) A.需要发行纸币400亿元 B.需要增发纸币200亿元 C.纸币发行量不变 D.需要增发纸币100亿元
22、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 )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多支付人民币2.5元
23、2005年5月28日,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827.65元;2007年4月10日,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772.9元。这说明( ) A.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B.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C.美元兑换人民币增多 D.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24、下列与通货膨胀的程度成反方向变化的有( ) (多项选择) A.利率 B.人民币汇率 C.工资和奖金 D.贸易逆差 E.固定资本投资 F.银行准备率 G.贴现率 H.贸易顺差
25、应对物价上涨,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基准利率 B.扩大财政支出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D.扩大财政赤字
26、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B.降低再贴现率
C.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7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不利于出口贸易 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 C.会导致热钱流入 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
第三章 28、(2011、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9(2010、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30,(2007、24)G—W—Gˊ是( )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31,G—W—Gˊ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32,(2013、24)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最新记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 ) A.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值
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 A.资本流通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C.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34、通过对资本总公式G—W—Gˊ的分析,可以看出( ) A.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 B.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C.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条件
35理)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36,(2002、6)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 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 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 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7对“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一定点”理解正确的有( ) A.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完成点 B.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分界点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临界点 D.工人无偿劳动的起点
38(2008、5)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9(2012、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40(2001、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41(2000、5)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42,(2000、6)(理)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43已知某资本家的资本总量为100万,其中60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40万用于购买劳动力。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为20万。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 ) A.100% B.200% C.50% D.150%
44已知某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时间为10小时,销售商品的时间为5小时,工人补充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为4小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为4小时。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 ) A.40% B.50% C.80% D.100%
45某工厂的某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日工资12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加班多工作了两个小时,那么该工人能够多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A.3元 B.4元 C.5元 D.6元
46,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件,每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为1元,剥削率为50%。在工资和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将劳动强度提高到每天生产10件产品,问资本家可以多得到的剩余价值为( ) A.8元 B.6元 C.4元 D.12元
47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剥削率为100%;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被缩短为2小时而工作时间不变,这时的剥削率为( ) A.100% B.200% C.300% D.400%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48 某钢铁厂每月需要铁矿石1万吨,每吨铁矿石的价格1000元;需要工人2000人,每月每个劳动力的价格500元。现在铁矿石价格上涨一倍,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单选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某钢铁厂每月需要铁矿石1万吨,每吨铁矿石的价格1000元;需要工人2000人,每月每个劳动力的价格500元。现在该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多选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49例:假定原有资本总量为10000元,资本有机构成为5000元c:5000元V,每个工人的工资为100元,需要工人的人数为50人。后来资本总量增加30000元,资本有机构成变为24000C:6000V,即4:1,需要工人的人数为60人。
50(2013、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假定其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 A.100% B.75% C.50% D.125%
51,2012、4)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52(2009、7)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53(2006、21) 在资料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聚 C.资本周转 D.资本集中
54(2001、4)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55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那么,在企业资本总量和工人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排挤出工厂的工人人数是( )
A.500 B.800 C.1000 D.600
56、关于相对过剩人口,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A.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
B.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容纳不下的人口
C.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被排挤出来的人口 D.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导致的必然结果 E.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下降
F.可变资本的增长落后于预付总资本的增长
57,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5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个别资本增大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
B.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 C.失业和相对过剩人口都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
D.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本质区别是单个资本增长速度不同
第五章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59例:某个资本家固定资本为1500000元,其中厂房400000元,平均寿命40年;机器设备900000元,可用10年;工具200000元,平均寿命4年;全部预付流动资本500000元,一年周转4次。求资本周转速度(次数)
预付总资本周转次数=10000+90000+50000+2000000/2000000=1.075
60(2006、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61(2005、6)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62(2002、19)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 A.货币资本 B. 固定资本 C. 流动资本 D. 生产资本 E. 商品资本
63(2001、19)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64(1999、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5 (1999、21)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 增加年剩余价值额 C、 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66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问该电视物质磨损的价值是( ) A.1200 B.2000 C.3200 D.4000
67,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该电视精神磨损的价值是( ) A.1200 B.2000 C.3200 D.4000
68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问该电视当下的价值应当为( ) A.8800 B.10000 C.10800 D.11000
69 某企业年产商品10000件,每件产品价值30元;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 A.100% B.125% C.150% D.175%
70某企业年产商品10000件,每件产品价值30元;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问该企业的年剩余价值率为( ) A.375% B.400% C.500% D.600%
71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有(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7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提供了基础
73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7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根据资本的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75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为剩余价值实现准备条件
76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揭示( ) A.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B.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C.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生产资本的构成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7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上是因为(A.预付资本总量增加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7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79.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磨损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80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力 D.劳动产品
)
81固定资本价值100万元,20年周转一次;流动资 本25万元,每年周转3次。那么预付总资本每年周 转( ) A.0.64次 B.1.53次 C.3.05次 D.2.15次
82流动资本的实物存在形式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力 D.劳动产品
8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运输公司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固定资本 D.不变资本
84.资本家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货币属于( ) A.生产资本 B.流动资本 C.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85为了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往往采取以下办法(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对机器的利用率
86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对于固定资本来说,主要是( ) A.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减少了固定资本有形磨损 B.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增加了固定资本有形磨损 C.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减少了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D.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增加了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87.某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该企业的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 ) A.1次 B.1.4次
C.1.6次 D.1.8次
88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它一年的周转次数是( ) A.4次 B.3次 C.2/3次 D.1/3次
89当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率时,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第六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90 (2008、22) 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 A. 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B. 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C. Ⅰ(v+m)是通过和Ⅱ(v+m)交换实现的 D. 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
91,.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已知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为100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的价值为5000亿,可变资本的价值为3000亿,剩余价值为2000亿。要达到社会总产品实现的目标,实现供求平衡,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应该是( ) A.3000亿 B.5000亿 C.7000亿 D.8000亿
92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已知消费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为100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的价值为5000亿,可变资本的价值为3000亿,剩余价值为2000亿。同时本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为3500亿。那么为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应当保持为( )
A.2500亿 B.5000亿 C.6500亿 D.7500亿
93已知社会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情况为: 第一部类: 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 1600c+800v +800 m =3200
其中第一部类按照25%积累率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所追加的资本有机构成为 9 :1 。那么,为了保持社会协调的比例关系,第 II 部类应当追加投资的不变资本的数量应该是( ) A.175 B.185 C.195 D.205
94假定上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2000,剩余价值是2000, 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5000,则本年度社会资本只能进行( ) A. 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萎缩生产 D.以上都不是
95.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 A. 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B. 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C. Ⅰ(v+m)是通过和Ⅱ(v+m)交换实现的 D. 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
96.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总和构成( )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总产品
97假定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2000,剩余价值(m)也是2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 ) A. 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 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 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 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98.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 A.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 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99社会总产品是指( )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B.当年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D.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100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 A.追加的生产资料 B.追加的货币准备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折旧基金 E.追加的银行贷款
101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 + 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
1 D 2CD
3(1)不变。劳动生产率的性质,(2)变。使用价值量增加
4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这里的“某种”商品是说同一种类的商品,所以是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 5ABD
6,60% 不变
7,超额剩余价值 =p(n+1)X[(c+d)/p-{(n+1)c+d}/p(n+1)=nd 8D
解析: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但投入的活劳动量不变,所以,生产的商品价值量(总量)不变。这样,分摊到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价值量必然减少。所以,正确选项是D。 9,ADE 10,CE 11,ABD 12,ABD 13BCEF 14A 15C
16BCE
解析: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因此,正确答案为B、C、E三项。A项是履行价值尺度,表明房子值30万;D项是流通手段。 17 BD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交换分离成买和卖两个过程。当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发生分离,就形成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由于商品生产者相互赊账买卖,存在欠债,形成债务链,一旦有人不能按期支付,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支付困难,使许多商品生产者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 18,C 19,ABC 20,A 21,D
22,D升值前:1欧=10元 5欧=50元
升值后:1欧=10×(1+0.05)=10.5元 5欧=52.5元 因此应该选D ,
23BD 24ABDFG
25C【解析】为了应对物价上涨,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属于紧缩性货
币政策,A、B、D三项都属于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故选C。
26C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 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 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从而助长了通货膨胀, B 不符合; 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即降低了存款需求, 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A不符合;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不在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权力范围内, D不符合;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减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 从而减少流通的货币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27D【解析】设想一下,人民币升值,即单位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会导致热钱(即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入,同时会导致进口增多,抑制出口,有利于消除贸易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当然,对公民来讲,兑换更多的外币,有利于出境旅游,综上,故选D。 28D 解析: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D项正确,BC两项错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29C 30AD 解析:该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资本循环,流通本质,资本总公式,以及第四章产业资本的循环等知识点。本题属于基本公式的记忆问题,难度较小。该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考生不能结合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来分析问题。故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D。 31C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不同:前者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其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而后者目的是获取新的商品,它没有也不可能概括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即都包含了买和卖的过程、都有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C、E项正确。A、B、D项错误,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都包括买的过程和卖的过程及都包括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这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错误,资本总公式G-W-G’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其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商品流通公式W—G—W的目的是获取新的商品,它没有也不可能概括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E。 32ACD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家,A正确;人的天然本性不是赚钱,B错误。资本只有不断运动和增殖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C正确;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D正确。
33A 34ABCD 35A
36D全社会每个资本家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此纷纷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产生。可见,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据此分析,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D。C项是获得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A、B两项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37ABCD 38D
39B这是一道识记性考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
40C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故选C。 41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解。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正是劳动二重性原理的运用。正确选项为C。 42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正确选项是B。
43C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代表剩余价值率,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或工资)。在本题中,剩余价值为20,可变资本为40,二者之比为50% 44答案:D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加入了干扰项的数字型案例题。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其时间构成相应地为购买时间、生产时间、销售时间。其中的生产时间又分为创造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也就是4小时比4小时,得出结果是100%
45D剩余价值率为100%;而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知道在原来的8小时内,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各4个小时;剩余价值率(100%)=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工资12元);得出工人在总共4个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量为12元,也就是每小时创造3元。所以,加班2小时能够多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是6元
46B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件,根据这些给定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劳动力成本(V)为1元;再根据给定的剥削率,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剩余价值为0.5元——因为M'(50%)=M/V(1);6件产品的剩余价值总量为3元;将每件产品的C、V、M相加,得出每件产品的价值为2.5元。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后,生产了10件产品,其价值总额为:10×2.5=25元;其中扣除工资6元,原材料成本(C)10元,得出提高劳动强度后剩余价值的总量为9元。9减去之前的3元,最后的得数为6元
47C工人原来每天工作8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都为4小时。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相应地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6小时;6小时/2小时,新的剥削率为300 48A ABD 49
50C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剥削程度加深,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相对人口过剩。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C
51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剥削程度加深,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相对人口过剩。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C 52B 53BD
54B题干中“棉花价格上涨增加了棉纺厂的资本的垫支”,显然它并没有影响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也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带来的,因此选项A、C、D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
55C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月
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56CDF资本积累最初只表现为量的扩大,后来通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了质的变化,即不变资本的部分相对增大,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虽然在总资本量增大的情况下,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也可能增大,但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下降,相对量在不断减少,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相对减少了。 57A
58A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占有的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事业和贫困的积累。这一规律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 59
60D资本有机构成4:1,可变资本v=100*1/(4+1)=20万元 m'=m/v
m=m'*v=100%*20=20万元 剩余价值量=20*4=80万元 年剩余价值率=100%*4=400% 61D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据此计算,某企业一台高精度磨床2年的物质磨损:(20000元÷10年)×2年=4000元。可见,D是正确选项。 62ADE
解析: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可见,三者的划分是以产业资本运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能为标准的。据此分析,A、D、E三项符合题意。B、C项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所得出的结果。
63ABC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信息的联网,加速了资本周转,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购买和售卖),也缩短了资本的生产时间,这主要是原材料的储备时间,但不能节省劳动加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由此看来D、E两项不合题意 64D
65【答案】BCE【分析】本题考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包括:①节省预付资本,节省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②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次数,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③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据此分析,选项B、C、E正确。选项A取决于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量,D项与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对固定资本有形损耗状况是相悖的,均不符合题意。
66A本题的关键的判断所发生的磨损的类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实体方面的损耗。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造成的价值贬值,所以
。根据题目的给定条件,所发生的磨损是精神磨损,12000—10000=2000元。。该电视物质磨损1200元和精神磨损2000元的余额 67B答案解析见上面
68A该电视当下的价值原来的价值是12000减去物质磨损1200元和精神磨损2000元 6910000*30-(200*30*12+100000/10+50000)=168000 168000/(100000/10+200*30*12+50000)=127% 70 71AC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公式是什么。备选答案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这是利润率公式。利润率是反映资本增殖程度的;D年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这是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它反映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所以B、D答案都是错误的。备选答案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和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剩余价值率公式的两种表示形式。在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这一公式中,因为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由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构成的剩余价值率,就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生产出来的,所以,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又一种表示形式,也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此,选项A、C是正确的。 72ABD
解析: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一是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二是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选项是A、B、D。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无关,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要求。 73A
解析:产业资本循环是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本题应选A。C项和D项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范畴。不是正确选项。 74D 75B
解析:产业资本在正常运动过程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着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项;生产资本的职能是A项;商品资本的职能是B项。因此,应选B。
76C
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 77B
解析:因为剩余价值量的增加只同可变资本联系,加速资本周转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一年的剩余价值量也增加。 78AD
【解析】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形态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是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只能属于不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用作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全部一次转移到新产中去,因而属于流动资本。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选项C、B则是错误 79BCE
80A 厂房机器设备
81A预付总资本年周转次数=(年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年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3*25+1*100/20)/(100+25)=0.64(次)
82:ABC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 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
83[答案]ACD [解析] 运输公司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劳动工具,即劳动资料,不是劳动对象。固定资本指以机器、 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84BCD 解析: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所以,用于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它叫做可变资本。又由于这部分资本的周转方式和购买原材料等流动资本相同,所以也属于流动资本。由此可见,B、C、D是正确选项 85ACD
解析: 资本家为了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其方法就是提高对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加速机器的折旧。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这是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的两种方法。 86C 87B
【答题思路】
预付资本的 (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 该企业的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100000×1/10=10000 该企业的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50000×12/3=200000 预付总资本额=100000+50000=150000 预付资本的 210000 年周转次数= 1.4次
88D【解析】周转次数=一年时间/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89A 【答题思路】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M'= m'n , 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 m '代表剩余价值率,n代表周转次数。所以,只有当n为1时,M'与 m '相等。 90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实现的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之一是把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因此第一部类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c可以在本部门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第二部类再生产需要的生活资料v+m可以在本部门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Ⅰ(v+m=Ⅱc,因此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故正确答案为ABD。 91B 92C 93A 94C 95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实现的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之一是把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因此第一部类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c可以在本部门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第二部类再生产需要的生活资料v+m可以在本部门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Ⅰ(v+m=Ⅱc,因此Ⅰ(v+m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故正确答案为AB 96D 97B 98AC
解析:这是根据“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知识点命的题,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所以,选项A、C正确。选项B、D不符合题意要求。 99BC 100AC
101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
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