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作者:程云杰
来源:《对外传播》2018年第03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提法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美丽中国既是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也回应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增长可持续性的关切。然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做好“美丽中国”的解读却并不容易。
十九大期间,有外媒在稿件中一方面报道中国设定的一系列目标,比如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还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等,另一方面又将视角切入普通人的生活,用一些细节来说明民众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例如街头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送水工上门不肯脱鞋,一定要用一次性鞋套等等。这种报道手法其实是在利用各种细节,把“美丽中国”的概念与面对的现实具象化,由于贴近人们生活经验的内容往往比抽象的目标更令人印象深刻,海外读者往往会忽视“美丽中国”的长远战略意义,而把注意力继续停留在微观层次的问题和挑战上。又因为环境治理非一日之功,中国生态建设对外报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格外突出。
通过对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分析,笔者觉得,要做好“美丽中国”的文章,一定要努力丰富相关报道的维度,尽量从多个视角来进行持续跟踪。 微观故事
第一个维度是从微观入手,用鲜活的故事来记录“美丽中国”的进程。这种小切口的报道能够聚焦个别环境挑战和环保实践,以事实和细节来提高稿件的说服力,可读性强,能够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偏颇报道起到一定的对冲作用。
在采写新华社报道《在世界屋脊,当种树是一种修行》这篇报道时,我们把对环境治理的观察聚焦在藏北高原那曲。那里海拔约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风沙大,没有自然生长的树木,曾经是中国唯一没有树木绿化的地级城镇。但是随着几代林业人员的不断探索,不仅有小鸟在绿化试验田里筑了巢,而且还产了蛋,孵出了小鸟。这种罕见的变化既具有新闻性,又有可读性,非常具有亲和力,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更大,希望看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未来会是什么样。如果报道只是局限在林业部门的植树统计数据,在多少年内种了多少树,读者很容易产生数字疲劳,中国地域那么大,人那么多,树种得多点仿佛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浏览外媒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微观视角也是他们常用的报道维度。比如有媒体就曾报道西安新建的一座100多米高的净化塔,这个净化塔主要被用来治理雾霾,每天可净化生产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1000万立方米的清洁空气,围绕净化塔的作用,这篇报道对周边的居民和学生进行了详细采访。英国《泰晤士报》还对四川一个建立在悬崖上的村庄进行了跟踪报道,聚焦当地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微观报道的难度就在于要不断深入一线,进行基层调研,多走多看,这种小切口的故事在编辑部和机构发布会上很难等来,要避免新闻的同质化,还是要把功夫放在采访上,采访到位了,稿件才会有新意。 中观分析
第二个维度是中观视角,比较适合做新闻分析,特别是透过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的各类经济举措,来进行趋势性分析,可以涉及到很多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环境税、污染补偿制度、水资源税、绿色债券和其他金融创新的效果。
这类报道的难点就在于怎样避免对数字的堆砌,要讲清楚数据变化背后的趋势和产业动向,特别是“美丽中国”背后的商机。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报道安徽企业和外国车企合作,研发电动汽车,使安徽成为新能源汽车大省。英国《卫报》则报道上海打造“海绵城市”的举措,详细解读大量绿色设施取代传统防洪与排水系统对都市生活环境的改善。
今年,在河长制的基础上,中国又开始在主要湖泊实施湖长制,控制入湖污染物排放量,给湖泊减负,而且会采取“一湖一策”策略,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这个创新对湖泊水质和相关水系带来怎样的改善,有没有什么趋势性的变化,都值得持续跟踪。
在我们的对外报道中,中观分析类报道是比较欠缺的,因为对行业的跟踪不够细,不够深,相关的报道大都只停留在报道数字本身,没有把“美丽中国”背后的机会讲透,也很难第一时间把握市场的最新动向。有研究列举了环保产业八个细分的领域,每个领域的市场空间都达万亿元,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和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环保设备制造业领域的市场空间对海外投资者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领域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值得挖掘。
由于环境治理对很多产业的发展都会带来溢出效应,比如说土壤修复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对粮食产量又产生了影响。此外,围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对新兴环保产业的促进,记者的报道链条可以不断延伸,这就对记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对外报道来说,对一个行业了解得越细,越贴近市场关切,报道就越容易在海外产生较高落地率,而一个信息对受众的服务功能越强,这个信息就越容易被采纳和认同。随着这样的报道越来越多,“美丽中国”的愿景,对海外读者来说,就越来越具象,越来越清晰。 宏观阐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个维度是宏观视角,它所涉及的话题也会相对更加宏大,比如说透过“美丽中国”来看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环境治理体系,往往带有说理和阐述的风格,论述性比较强,一般的海外读者读起来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所以更适合研究机构用户、政府和学者。但是这个维度的报道,重要性也非常之高。
*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这其实就是在讲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很多发达国家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人口近世界五分之一,人均GDP居世界中游,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之中的国家,能够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更难得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是伴随着环境指标好转而来的,这其实就是用事实说明,财富的积累不一定要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美丽中国”愿景体现了中国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包括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普惠群众的民生观,把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共赢发展。 然而,要报道好这些理念,一个共同的难题是如何把抽象的愿景具体化,而非停留在概念化的描述以及理论上的说教。法国《回声报》一篇报道说,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更加远离了此前的“唯GDP论”,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种意愿具体落实下去了。
换句话说,我们的宏观解读不能只是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而是要从机制建设和治理架构上入手,重点解读中国为实现“美丽中国”愿景采取的路径。比如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展如何?能源统计改革如何深化?能源消费监测如何加强?资源、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如何强化?绿色发展评价等重大统计改革如何推进?
要做好这方面的报道,需要加强对政策设计的研究,特别要注重与国际实践进行比较,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的国情,还要注意提高稿件的新闻性,尽量捕捉好的新闻由头。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课题,“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既是个大话题,又具有大意义。 虽然谈到了三个观察维度,但它们在实践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的,没有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微观故事就会变成趣闻或谈资,而没有微观细节的支撑,宏观解读又会变得不接地气,比较沉闷。总的来说,“美丽中国”报道应该是对外传播的一座富矿,不仅非常受海外关注,也是记录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深深感到没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