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全校现设有51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设置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艺十大学科门类。2014年新增地理信息科学1个本科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
表一 湖南文理学院2015年专业设置及结构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专业代码 020401 020305T 120202 120203K 120204 120901K 120102 120902 030101K 030503 040201 040203 040104 040106 050101 050301 050201 050207 050262 060101 130202 130206 130401
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数学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旅游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酒店管理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技术学 学前教育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英语 日语 商务英语 历史学 音乐学 舞蹈编导 美术学
艺术学 历史学 文学 教育学 法学 管理学 学科门类 经济学
序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专业代码 130310 130502 130503 130505 070101 070102 070201 070301 070302 071001 070501 070504 080401 082701 080202 080204 080801 080703 080714T 081004 080901 080903 081001 082802 080705 090101 090301 090601
专业名称 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应用化学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自动化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土木工程 城乡规划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农学 动物科学 水产养殖学
学科门类
理学
工学
农学
注:加*的专业为2014年申报,2015年开始招生的专业。
(二)学生规模
2014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16121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6062人,留学生17人,预科生59人,学生出国出境交流人数8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
校学生总数的99.63%。
(三)生源质量
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二本新生4210人(省内3030人、省外1180人),其中普通文史、理工类新生3229人,体育类新生142人,美术类新生280人,音乐类新生177人,舞蹈类新生8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55人,高职对口类新生15人,国际教育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229人。二本新生共到校4019人,到校率为95.46%,在湘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4.39%。
表二 2014年湖南文理学院招生录取基本情况
层次 二本
省份 本省 外省
录取数(人) 3030 1180
4210
到校数(人)
4019
到校率 95.46%
2014年,学校紧紧围绕“争取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这一目标,进一步创新招生录取工作机制,采取优化招生计划分布、拓展招生宣传途径、注重招生宣传实效等有效措施,生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4年,我校在湘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制分数线分别为26分和29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我校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百工程”(引进和培养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和“一专多证项目”(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双师型教师。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学科带头人8人,省青年骨干教师66人,省121人才工程一层次2人、三层次11人。
截至2014年底,我校在编在岗师资897名,专任教师711名(按国家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内涵要求,双肩挑人员,兼任教学管理、教学督评、学
生管理、招生就业的人员均未统计为专任教师)。折合在校生数16885,生师比22.63:1,鉴于双肩挑、教学管理人员中多数都担任了本科生教学任务,我校教师数量基本满足目前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结构上看,我校师资队伍基本结构合理。
1.职称结构
在我校现有897名师资队伍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369人,具有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395人,整体结构中,中高级职称比例占85%。
2014年在编师资897人 教授101人 占11.3% 副教授268人 占29.9% 助教及未定 133人占14.8% 讲师395人 占44% 图一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
2.学历结构
近年来,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内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使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逐步提高。截止2014年12月,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82人,硕博比已达66%。
2014年在编师资897人 博士110人 占12% 其他14人 占2% 学士291人 占32% 硕士482人 占54% 图二 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近年来,我校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重点引进40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和30周岁以下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截止2014年12月,35岁以下教师占比31%,中青年教师数量较为充足。
2014年在编师资897人 >55岁36人 占4% ≤35岁279人 占31% 36~55岁 582人占65% 图三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4.学缘结构
学校在引进和培养教师时,注重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截止2014年12月,师资队伍中异缘占比达95%,学缘结构合理。
2014年在编师资897人 同缘50占人 5% 异缘849占人 95% 图四 师资队伍学缘结构
学校对主讲教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凡主讲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学校每年都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省人社厅举办的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考试,通过考核认定高校教师资格。截止2014年12月,学校承担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达856人,占比95%。
表三 湖南文理学院主讲教师情况统计表
年度 2014年
在编师资人数
897
主讲教师 人数 856
比例(%) 95
非主讲教师 人数 41
比例(%) 5
教授、副教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和奖励挂钩等措施鼓励教授、副教授给本科学生上课。2014年给本科学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占比达97.2%
表四 2014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情况统计表
项目
教授、副教授总
人数 369 101 268
给本科学生上课的 教授、副教授 人数
总数 教授 副教授
358 95 263
比例(%) 97.2 95 98
未给本科学生上课的
教授副教授 人数 11 6 5
比例(%) 2.8 5 2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4年,我校在编制经费预算时,把本科教学工作正常良性运行的经费预算放在首位,充分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各项所需。本年度,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
行支出1876.20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为23.68%,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25.8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4400.37万元(含上级拨款经费);本科实验经费支出233.6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44.95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323万元,生均实习经费200.36元。
(三)教学设施与应用 1.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907811.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7936.9平方米,生均14.68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64792平方米,生均4.3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872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92.28个;教学用计算机数 2244 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13.92台。体育场馆面积60264平方米。
2.实验设备
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1604.7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28万元,2014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459.25万元,新增比例为20.60%。
表五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
年度 2014年
器设备总值(万元) 21604.71
折合在校生
(人) 16885
新增教学科
生均值(元) 12795.20
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4459.25
新增比例(%) 20.60
3.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9700.74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5000个。图书馆拥有图书444.7334万册,其中纸质藏书122.99万册,电子图书321.7434万册(160.8717万种)。订有中文电子和纸质期刊1.1537万种(其中纸本期刊853种);外文电子及纸质期刊826 种(其中纸质期刊57种);中、外文报纸104种。独立购买的中文数据库27个,外文数据库1个,通过共建共享可合法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27个。截止2014年底,折合生均纸质图书72.84册;2014年新增纸质图书40785册,生均新增2.12册。
图书馆古籍阅览室藏有珍本书、四库全书和其他大型丛书等共计 8781 册。地方文献特藏室还专门收藏了本土学者出版的各类著作和艺术作品。常德细菌
战、环洞庭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图书资料已初步形成了我馆的馆藏资源特色。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我校图书馆加大了数字资源的购置力度,通过自建与共建共享的方式,着力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我校师生可以使用的图书和期刊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图书馆中央机房建有存储容量为60T 的全光纤数字资源存储系统,到 2014 年底已存储各类数字资源45.5TB。截止到 2014 年底,我校图书馆独立购买的电子图书合计 160万多种,可远程查阅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 50 万种。国内主要的中文学术数据库我校都已购买,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超星读秀数据库》等。除自购的数字资源外,我校加入了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工程,全校师生可通过网络利用该数字图书馆的 27 个数据库:如《维普资讯——镜像站》、《EBSCO综合学科学术文献数据库-ASP/BSP》、《Gale Academic Onefile学术期刊大全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网》、《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资讯行在线数据库(全文库)》、《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新华在线道琼斯数据库》、《万方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瀚堂近代报刊》、《国家法规数据库》、《博看网》、《CALIS外文期刊网》等。
近几年,学校安排给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费(包括中外文报刊订购费、纸本图书购置费和数据库购置费)稳定在200万元至270万元之间。2010年为199万;2011年为248万;2012年为242万元;2013年为218万元(芙蓉学院另有购书经费110万);2014年为272万元。另外,2010年图书馆获得中央财政资助200万元,2013年再次获得中央财政资助230万元。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我校校园网建设始于1998年,目前已建成10万兆主干、万兆到楼栋、千兆到桌面的教学与办公网络,数据中心拥有69TB存储容量;按照微软云计算构建解决方案,对网络中心所有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构建了高可用故障转移集群系统。同时配备了防火墙、入侵检测、Web应用防护系统、趋势网络杀毒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上网实名认证系统。并在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区域部署了
AC+AP架构无线网,安装POE交换机73台,无线AP 270台(其中东院38个、西院新校区232个),布放天馈线进学生宿舍1482间,已初步建成泛在学习有线无线网络环境。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建立了学校门户网站和各种二级网站98个,建立了一卡通系统、OA协同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远程迎新系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考分离系统、网上自主学习系统、科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师生水电费查询系统等,网络视频监控已覆盖整个校区。
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已建成网络学习课程30门和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两课教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专题自学网站。
近5年,我校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3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
我校为落实“深度转型,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2014年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取多项措施,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发展,首批启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转型试点专业进行改革。继续紧扣市场动态需求,结合已立项的系列平台,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对生源与就业矛盾突出的专业进行专业方向改造,对动画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行隔年招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行停招;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2014年我校结合市场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新增 “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水产养殖学”等3个本科专业招生,并将“地理信息科学”、“播音与主持艺术”2个专业作为新设专业申报对象。
目前,我校共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6个省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音乐学、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国家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2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
(二)人才培养 1.培养方案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紧扣市场动态需求,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要求,以立项方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4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特设课程平台三个模块。
表六 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学分
比例
修读 形式 必修
课程内容(模块)或要求 公共基础课程
总学分
大类基础课程
平台 35% 左右
文化素质教育与知识拓展:
①课程修读。必选“创业基础”课程2
40-60
学分,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在公共艺术限
选修
定选修课程中修读2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修读2学分。
②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要课程
必修
专业集中实践
专业方向课程
(任选一个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课程
(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
70-90
专业课程平台
50% 左右
专业特设课程
平台 15% 左右
选修 20-40
合 计 100% 155-165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突出特点是:①紧扣市场,动态培养。各专业根据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导向,可动态设置应用型专业方向或方向模块课程,倡导专业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②强化实践,突出应用。首先,将理论课程修读总门数控制在45门左右,进一步加大集中实践环节比重,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其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转型试点专业至少有六个月以上基地(企业)集中学习时间,师范类专业可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将教育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再次,改革理论课教学模式,推行研究
性教学等开放式教学改革,加大实践与课外教学比重,把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③尊重个性,拓展素质。建立“主辅修”制、“学分互认”机制和“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机制,将“一专多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辅修其它专业,允许学生到国内外大学修读与本专业相同(近)课程或学习交流。同时,推行网络开放课程和“慕课”(MOOC)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校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在下达和落实每学期教学任务时,严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培养模式
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2014年建立了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农学类专业”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新建了4个校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2014-2015学年度全校共开设课程2246门,其中专业理论课程1629门、集中实践课程406门、公共基础课程34门、公共选修课程197门。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
在加强规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在2014年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新立项“国际结算”等33门课程为我校研究性教学课程,制定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案设计,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引进和扩充课程教学资源,共引进“清史”等30余门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供学生选修,同时上线“文艺鉴赏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供学生修读;三是围绕学生“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获得多项技能资格证书。
(四)教材建设和使用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有关教材选用的要求和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435号)文件要求,规定各学院要严格执行学校教材选用管理的制度,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严格执行选用原则:一门课程只能选用一种教材;各本科课程必须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公共课及专业必修课禁止选用本校教师自编协编出版和兄弟院校推荐的非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外原版教材,专业选修课慎用,并应单独提交报告,经论证审批后方可使用;凡涉及“马工程”重点建设教材的课程必须使用“马工程”教材。各门课程教材的选用需过“三关”:首先是主讲教师提出申请,再经所属教研室研究和学院审查认定,最后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教材评价,检查教材的编写、选用、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促进优质教材的编写、选用和推广。
我校教材的选用符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本学年选用教材1412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正确,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使用教材中,规划教材、重点教材、获奖教材1011种,占使用教材总数的71.6%,其中本校老师主编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以立项为突破口,加快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开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应用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并列专项资助教师针对文化教育理论、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2014年学校共立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58项,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
2.以考试方法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继续推行教考分离改革,以促进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课程试题库已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
3.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举办多媒体教学培训班,并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对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
软件给予表彰和奖励。2014年我校有2位教师分别获得全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3位教师参加全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4.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宽教学渠道。一是对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各类精品课程及时更新网上文字、录像等有关信息,确保优质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014年12月《文艺鉴赏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正式上线。二是开通了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开辟了优质课录像、教学素材资源库、精品课程辅导、大学物理辅导、思政课教学辅导、高等数学辅导、计算机基础辅导、英语学习资源等栏目,免费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三是建立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引进课程资源平台,扩充课程领域和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修读课程,拓宽课程教学渠道。
(六)实践教学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总学分(学时)达到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15%以上;理工农类本科专业超过总学分(学时)的25%。制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
我校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2014年实验室建设经费1500多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300多万元。我校现有教学实验中心(室)28个,其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校级实验中心9个,实验中心(室)下设实验分室,共有实验分室98个。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等6个实验中心(室)被评为省级合格基础课实验室,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生物学基础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一是优化整合实验项目,增加“三性”实验比重。各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基础课、专业课“三性”实验比重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二是把能独立考核的实验课单独设课。三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实验预约机制,并划拨专项经费,补助开放实验教学工作量。四是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培养。2014年度全校共开设实验课程462门,实验项目数1179 个。
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我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基地170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53个,德育实习基地4个,专业实习基地113个。有12个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我校还拥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
我校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湖南文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毕业论文(设计)分段考核细则等文件,切实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环节,要求选题紧密结合生产、科研、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做到一人一题;选择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硕士学位)的教师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注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建立了从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设计)答辩的过程管理和分段考核;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014年我校共有 3234名本科毕业生,其中3224名学生参加并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117人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优秀等级,其中60人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七)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每个专业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通过技能培养、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平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学校自新生入校后,就要求每位新生认真规划四年的大学学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引导学生更加合理的利用四年时间,明确努力方向并确定奋斗目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创业竞赛,组织举办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2014年,校团委与招就处联合举办了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选拔出8支优秀的创业团队进行孵化。
2014年资助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9项,获得创新学分奖励的学生达95人次,奖励学分达175学分,学生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0篇。成功申报2项国家专利。
2014年,我校参加了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织的力学竞赛、数学建模、英语演讲等13大学科竞赛。13大竞赛获中,有8大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一二三等奖项
数达86项。无论是一等奖获奖数还是等级奖获奖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均排名第一。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等获奖等次及获奖数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八)国际合作教育
学校开拓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教育平台建设,通过学分互认、学期交换、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14年底,学校已与27所国(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招收外国留学生17人;我校有75名学生分别参加了赴美实践活动、赴日实践活动、赴泰实践活动,有13名同学分赴英国、韩国和日本友好学校学习深造,共派遣88名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
我校是湖南省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的地方学院之一,也是目前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最多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之一。2014年,我校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在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4个专业,与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展了国际合作教育,共有学生402名。为实现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2014年,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在“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4个专业引进英国伍斯特大学的31门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引进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3门课程,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此同时,努力实现引入课程的本土化和本校课程的国际化,使二者有效衔接,充分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通用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此外,引进外教19人,引智成果惠及 6个学院12个专业,为推进国际化办学、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价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2014年9月,学校对教学督评专家委员会进行换届,成立了第三届督评专家委员会。
2014年,学校修订完善了《湖南文理学院听评课制度》、《湖南文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湖南文理学院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湖南文理学院教学督评专家委员会工作条例(实行)》等教学质量监控文件。
(二)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评价更科学规范
为了使我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更科学规范,更有利于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修订完善了《湖南文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14年上学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涉及1153门课程,707位任课教师,综合平均分为88.61分; 2014年下学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涉及1439门课程,701位任课教师,综合平均分为89.12分。按期通报了测评结果。
(三)日常教学纪律检查、常规教学巡视制度常态化
新学期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巡考。包括校领导共39人次对2014年上、下两学期开学第一天教学情况进行了教学检查,并通报了检查结果;参加期末考试巡考的人数共有52人(含校领导),平均每人巡视3次。
每周安排两位督评专家到全校的各教学场所进行巡视。2014年上学期16位督评专家每周巡视两天,巡视112人次;下学期19位督评专家每周巡视两天,巡视128人次。
2014年,教学督评中心组织了6次集中教学检查,通报了检查情况。 (四)强化教学督导工作,突出各教学环节的重点监控
课堂教学。专家除完成集中听评课活动的任务外,还完成了额定的分散听评课任务。2014年,共22位督评专家集中与分散听评课622人次;2014年上学期由教学督评中心牵头,联合工会、教务处对思政部45岁以下的9位青年任课教师进行了听评课,并召开了听课意见反馈座谈会;2014年下学期,教学督评中心组织19位督评专家对近三年的新进教师和新开的课程进行了专项的听评课活动。本次活动对12位新近博士、硕士教师,26门新开课程集中进行了听评课,并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实践教学。2014年下学期,教学督评中心配合教务处组织15位督评专家分组对32所实习学校,49个实习队进行了教育实习检查,并对实习学生的教学实
习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2014年上、下两学期,配合教务处组织12位督评专家对2014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中期和第三阶段的检查工作。
(五)学校“三级督评”质量监控体系良性运行
学校教学督评专家委员会、教学院(部)督导小组和学生信息员的三级教学督评体系正常运行,为我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2014年,完成首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数据采集与上报工作,编制发布了学校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编发了四期《督评简报》,及时报到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教风、学风等方面的情况,反馈教学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介绍教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
(七)按时完成新办专业评估
2014年,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0年新办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评估。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 1. 狠抓学风建设,争创优良校风
2014年,为了营造浓郁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党委扩大会议、校务会议专题研究学风建设方案,要求齐抓共管促学风建设,取得了实效:
以管理育学风。学校出台《湖南文理学院党政办关于建设文明课堂、做好诚信考试加强学风建设的通知》(校办通〔2014〕19号),规范文明课堂和诚信考试,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风建设方案,并予以实施。通过学工部和各学院学生工作人员检查学生上课出勤及上课状态,建立周通报与反馈制度,设置教室手机休息袋,极大遏制了学生迟到、早退、打手机、上课慵懒等现象,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全年学生平均早晚自习出勤率达到了98.51%,同比增长了6%,课堂到勤率达到了91.34%,同比增长了3.8%。今年因考试舞弊受违纪处分学生人数132人次,同比下降51%,其中因严重舞弊行为受留校察看
学生人数17人次,同比下降85%。
以典型育学风。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有赖于发挥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中坚作用。为此学校一方面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积极引导与严格监督,充分体现他们在学风建设中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各类奖学金、先进社团、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的评选与表彰工作,及时树立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
以活动促学风。一是通过团委在“推优入党”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中突出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大力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二是通过举办励志讲坛、学术报告、就业指导、英语角、演讲、辩论、学习经验交流等特色活动,鼓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是结合各类竞赛,如全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乐于专业实践,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2. 扶贫励志双线并举,构建立体资助体系
(1)加大力度实施“奖、助、勤、贷、补”政策。2014年我校共有25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33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177人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面比去年增长0.57%。全年共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1156.2万元,增长2.9%;为贫困生设立了4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岗位100余个,经费10万元,增长45%;有10人获得杨万柱奖励基金、15人获得校友基金资助、17人获得一元捐活动、131人获得电信“飞young”奖学金资助;今年我校共有1386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比去年增长18.6%,金额为895.751万元,保证了学生学费的按时缴纳;全年发放生活补助12.2万元,补助1220人,发放特困补助30人;全年共办理学生应征入伍手续34人,发放学生入伍补偿款7.35万元;开通绿色通道,保障贫困生顺利入学,为316名贫困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同比增长10%;为65名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学生返还学费70.1万元。
(2)多种措施并举,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对经济困难学生既扶贫又扶志。与人民银行联合,开展了“湖南文理学院2014年大学生征信知识讲座”和“湖南文理学院金融IC卡知识讲座”;成立了诚信教育宣传团队,利用暑假到生源地贷款学生家中进行诚信宣传,共计走访学生家庭50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宣传。从2006年开始,我校助学贷款的还贷
率一直保持100%,全省本科院校唯一。
3. 以二级学院成长辅导室建设为平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学校通过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落实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一对一”的帮教责任制,实施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等措施,构建了工作前移、重心下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4. 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积极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我校连续两年进入湖南省前八名,取得决赛资格(全省37所本科院校,近两年都进入决赛的只有6所)。在今年的湖南省第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凌云老师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大赛个人特等奖(全省共三名),刘双、文迈华老师荣获大赛个人三等奖。
5. 加强共青团工作
2014年,学校团委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组建了18支重点服务队和16个课题组,在历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并创新,集中以常德市16个扶贫点为平台,通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深化改革观察、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美丽中国实践、寻访校友足迹、“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调研和服务活动,形成了 “校点联合公益帮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学校“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中国青年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市电视台、网易网、红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18支服务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采访。为此校团委获得2014年度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称号。
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2014年,我校学生获得全国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湖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铜奖8项;李晓康同学获得湖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在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省艺术展演中,我校学生获3个艺术表演类一等奖,4个艺术作品类一等奖,2个艺术科研论文一等奖,3个艺术征文一等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成绩位列省内第一方阵;“‘青春作伴’大学生赴贫困点村志愿帮
扶”等3个项目获湖南省2014年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天良》获得常德市禁毒微电影金奖;获得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研究与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专题活动优秀奖2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6.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多种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2014年,我校本科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率95.69%。2014年,我校学生在湖南省大运会田径比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其中男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女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冯广、余敏、万文科等7人获得6项冠军;马欣萍、陈禺梅等4人获得1项亚军;吴志伟、卢 琳等6人获得4项季军。我校学生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团体第五名,刘一楠、刘群等12人获得2项季军。
表七 体质测试达标率
年度 2014年
参加测试人数 14657人
合格人数 14025人
不合格人数 632人
合格率(%) 95.69%
7.省级以上统考及等级考试成绩良好
2014年,我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63.92%,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17.67%;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为68.15%。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3307人,其中,按基本修业年限毕业的学生为3198人,应届生毕业率为96.70%;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为3103人,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3.80%。
表八 2014年应届本科生毕业及获学位情况统计表
年度 2014年
学生数 3307
毕业
人数 3198
比例(%) 96.70
人数 3103
获学位
比例(%) 93.80
(三)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截止到2014年7月31日,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1.89%。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不等,其中城市规划、英语、农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6个专业初次就业率都超过了96%。
表九 2014届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初次就业率
合计
院系 合计 文史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专业
总人数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学
英语 日语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美术学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
音乐学 舞蹈编导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会计学
地理科学
3206 227 140 46 41 164 125 39 189 139 50 306 75 230 1 223 193 30 129 73 56 177 39 69 69 261 76 65 120 149 66
总就业人数
2946 206 128 39 39 159 122 37 157 111 46 243 54 189 208 181 27 122 70 52 169 37 65 67 248 73 61 114 137 62
百分比(%) 91.89% 90.75% 91.43% 84.78% 95.12% 96.95% 97.60% 94.87% 83.07% 79.86% 92.00% 79.41% 72.00% 82.17% 0.00% 93.27% 93.78% 90.00% 94.57% 95.89% 92.86% 95.48% 94.87% 94.20% 97.10% 95.02% 96.05% 93.85% 95.00% 91.95% 93.94%
合计
院系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总人数
旅游管理
教育技术学 物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
生物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学 动物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自动化 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83 186 32 38 116 127 93 34 222 77 63 37 45 239 87 82 70 158 89 69 238 93 72 73 211 57 154
总就业人数
75 175 29 36 110 114 82 32 208 73 59 36 40 226 83 76 67 150 85 65 227 90 67 70 197 56 141
百分比(%) 90.36% 94.09% 90.63% 94.74% 94.83% 89.76% 88.17% 94.12% 93.69% 94.81% 93.65% 97.30% 88.89% 94.56% 95.40% 92.68% 95.71% 94.94% 95.51% 94.20% 95.38% 96.77% 93.06% 95.89% 93.36% 98.25% 91.56%
(四)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有228人,根据公式“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继续深造毕业生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计算得出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升学率为7.11%。
表十 2014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院系▲ 合计 文史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学
英语 日语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美术学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
音乐学 舞蹈编导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会计学
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
教育技术学 物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
继续深造
人数 228 15 9 2 4 12 9 3 14 6 8 2 2 2 2 7 3 4 25 6 10 9 8 2 2 4 10 10 24 10 14 11 10 1 46
百分比(%) 7.11% 6.61% 6.43% 4.35% 9.76% 7.32% 7.20% 7.69% 7.41% 4.32% 16.00% 0.65% 0.00% 0.87% 0.00% 0.90% 1.04% 0.00% 5.43% 4.11% 7.14% 14.12% 15.38% 14.49% 13.04% 3.07% 2.63% 3.08% 3.33% 6.71% 15.15% 0.00% 12.90% 0.00% 26.32% 12.07% 8.66% 10.75% 2.94% 20.72%
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学 动物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自动化 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继续深造
人数 18 4 14 10 3 1 1 1 17 12 5 16 4 5 7 16 3 13
百分比(%) 23.38% 6.35% 37.84% 22.22% 1.26% 1.15% 1.22% 1.43% 10.76% 13.48% 7.25% 6.72% 4.30% 6.94% 9.59% 7.58% 5.26% 8.44%
1.升学的专业一致性
对继续深造的228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01人升学就读的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占比88.16%;有27人升学就读的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相关度低或专业无关,占比11.84%。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是选择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2.升学原因
本校2014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所占比重为30.70%;其次是“提升学历”,所占比重为27.63%。表明我校2014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原因主要还是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及提升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及评价
1.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分析
根据2013年9月-2014年7月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信息,引入“专业供需比”概念来分析专业需求情况。
专业供需比:是指用人单位对某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总数与某专业毕业生
总数的比率
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对专业需求超过300人的专业有9个,累计需求人数6654人,占需求总数的38.05%;需求最旺盛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机械电子工程、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专业供需比分别为46.15:1、7.38:1、7.03:1、5.42:1、4.99:1、4.92:1、4.60:1、4.31:1、4.24:1。(各专业的供需比见下表)
表十一 2014届各专业毕业生供需比分布(仅统计来校招聘单位)
需求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学 英语 日语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会计学 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 物理学 教育技术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需求人数 594 118 94 619 27 121 49 349 113 281 234 154 561 3000 456 72 242 52 9 114
专业 供需比 4.24:1 2.57:1 2.29:1 4.99:1 0.69:1 2.42:1 0.35:1 4.92:1 2.02:1 7.03:1 3.30:1 2.14:1 7.38:1 46.15:1 3.77:1 1.09:1 2.78:1 1.37:1 0.28:1 0.99:1
需求专业 生物科学 动物科学 农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网络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自动化 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土木工程 城市规划 美术学 艺术设计 音乐学 舞蹈编导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
需求 人数 198 55 96 92 392 39 96 419 439 242 43 23 283 107 53 209 144 122 42 27
专业 供需比 2.54:1 1.20:1 2.59:1 1.44:1 4.31:1 0.56:1 1.08:1 4.60:1 5.42:1 2.47:1 0.57:1 0.31:1 1.83:1 1.88:1 0.72:1 0.90:1 0.75:1 3.94:1 0.43:1 0.71:1
2.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分析
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最看重的素质是“个人品德修养”,占来
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的82.47%,其次,来校招聘的,约占总数的78.35%的用人单位看重我校毕业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素质要求,再次,来校招聘的,约占总数的65.98%的用人单位看重我校毕业生的“社会活动及沟通能力”这一素质要求,来校招聘的,约占总数的63.92%的用人单位看重我校毕业生的“抗压能力”这一素质要求,还有约占总数的60.82%的用人单位看重我校毕业生的“自身发展有明确目标”这一素质要求。
个人品德修养 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活动及沟通能力 抗压能力 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目标 身体素质 相关实习经历 英语能力 82.47% 78.35% 65.98% 63.92% 60.82% 32.99% 24.23% 7.22%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00%
图五 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3.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分析
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占总数的46.91%的用人单位表示比较满意,占总数的44.85%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一般 7.22% 46.91% 44.85% 非常不满意 1.03% 比较不满意 0.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图六 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六)毕业生成就情况综述 1.毕业生的总体薪酬水平
薪酬水平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对已经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了解转正后的税前月收入(包括工资、能折算为现金的福利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税前平均月收入为3233.79元。
2.不同地区就业的薪酬水平
在全国不同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的转正后的税前月收入如下图所示,在华南地区就业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最高,达3798.63元/月;其次是华北地区,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是3672.00元/月;平均月收入最低的地区是西北地区,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是2994.74元/月。表明不同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存在差异,其中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27:1,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也有一定的关系。
华南 华北 华东 西南 东北 华中 西北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798.63 3672.00 3521.34 3304.06 3213.33 2998.63 2994.74 3000 3500 4000
图七 2014届毕业生不同地区就业的税前月收入水平
3.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
我校2014届各个专业毕业生反馈的薪酬水平结果参见下图。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水平最高,平均每月薪酬达5237.50元;其次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平均每月薪酬达5203.33元;薪酬水平最低的专业是美术学,毕业生反馈的平均月薪是2275.00元。
六、特色发展
2014年,学校出台了“深度转型,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提出坚持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的目标。本科教学工作上围绕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根据社会需求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色更加显著。
2014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对现有51个本科专业进行综合改革,推进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社会需求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首批启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转型试点专业进行改革。促进了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了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为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湖南省和常德市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学校重点打造了“四大面向专业集群”。一是组建了“大农业”专业集群,主动面向现代农业,服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水产养殖学为突破口,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生物科学和农学等专业;二是以“大机电”学科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构建包括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在内的“大机电”专业集群,积极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园区产业升级。三是推动“大文化”专业集群建设,面向现代文化产业,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面向现代教师教育,优化整合师范类专业,构建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的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
2014年我校适量兴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构建了一批有办学优势和特色、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新增 了“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水产养殖学”等3个本科专业招生,并将“地理信息科学”、“播音与主持艺术”2个专业作为新设专业申报对象。
(二)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成绩突出,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中彰显特色。
2014年,学校围绕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教学体系、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建设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注重体现办学与产业企业的协同,实施课程
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使教学活动跳出书本和课堂,突破学校围墙,走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
学校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变得更加灵活。注重开设通识类课程,体现文理渗透,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校按照创新创业型“1234”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要求,通过“研究性课程”立项和“研究性教学”教改课题立项等方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力地带动了全校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性教学”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有5项获得湖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考试方法、手段改革、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考核,构建了与现代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推动了合作培养机制,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2014年进一步深入贯彻“2011计划”的战略思想,以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与特色,有效推进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深入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平台,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2014年学校成功申报立项建设了2个省级基地(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并立项建设4个校级“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继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逐级递进,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与大湖股份建成了教育部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湖南恒致凿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增强了人才培养实效。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和相关企业或行业联盟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学校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平台基地资源,从而让学生获得行业工作的亲身经历,为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直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学校立项了44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其中获
得省级立项14项,国家级立项4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高。今年,我校的初次就业率为91.89%,是我校历史最高,进入了湖南高校就业率的“第一方阵”,在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中第三次被评为优秀单位。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转型提供最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学科、专业之间教师队伍不平衡,部分学科专业还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团队协作发展的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仍需不断提高。学校将还需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补充高学历、高水平师资,加快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尤其是加快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制定有利于学科发展、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提高学术水平,造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学校要注将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未来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注重引进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外人才,鼓励各教学院从高新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的经验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校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动,注重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将外聘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特聘、全职聘用、柔性流动等方式遴选和聘请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充任专兼职教师。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