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生态环境 2003, 12(4): 405-408 http://www.eco-environment.co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eco-environment.com

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运林1, 2,陈伟民1,杨顶田1, 2,江晶1, 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天目湖是江苏省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然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造成了天目湖的水环境的巨大破坏。文章根据对天目湖的全湖周年水质观测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在阐述天目湖水环境现状、旅游资源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天目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良好的水质是天目湖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首要条件;明确划定天目湖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截污工程;恢复植被,控制氮磷的入湖量;养殖业适度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天目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4-0405-04

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1983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个术语[1]。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生态旅游成为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又被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由于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较小,当前全国各地都兴起一股生态旅游热[2~4]。

天目湖位于常州市所辖溧阳市(县)以南8 km处,是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地,东邻太湖和陶都宜兴,西接六朝古都南京,南连皖浙,北靠常州,距常州市区仅100 km。因区内座落着沙河、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享有“江南明珠”之称;又因属天目山余脉,故名“天目湖”。湖面面积12多km2,蓄水约108 m3,能见度1~2 m,号称江苏境内最后一泓净水。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始于1992年4月;1994年7月被江苏省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已逐步建设成为旅游中心、度假休闲、森林公园、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湖上娱乐等6个功能区。近年来,景区建设日新月异,已初步形成了旅游度假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

1 天目湖的水环境现状

水环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

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几乎所有的湖泊、河流都被污染。天目湖号称江苏境内最后一泓净水,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特别是养殖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天目湖水的pH快速上升,悬浮质增加,营养物质浓度增加,藻类大量繁衍,水色变深,水质由原来的II类变为II-III类,并有进一步恶化加剧的趋势。

此外,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天目湖水环境现状,我们于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共布设了10个点,每月进行一次的全湖周年水温、水质及生物观测。我们对一年来的观测资料及溧阳市环保局对天目湖监测的历史资料进行水质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1)天目湖水质目前仍较好,其湖区处于Ⅱ~Ⅲ类水质。透明度和pH值均显示天目湖水质处于Ⅱ~Ⅲ类水质。溶解氧全年有39.9%处于Ⅰ类水质的水平,35.8%处于Ⅱ类水质的水平,20.8%处于Ⅲ类水质的水平,处于Ⅲ类以下水质的仅占3.4%。TP全年仅有0.24%处于Ⅰ类水质的水平,30.9%处于Ⅱ类水质的水平,51.4%处于Ⅲ类水质的水平,有17.5%处于Ⅲ类以下水质的水平。TN仅有2.6%处于Ⅰ类水质的水平,42.4%处于Ⅱ类水质的水平,38.9%处于Ⅲ类水质的水平,有15.6%处于Ⅲ类以下水质的水平。

(2)天目湖水体水质在春秋两季较差,这与天目湖是一个深水湖有关,在这两个季节水体上下对流充分混和,使湖泊水体水质下降。引起天目湖水体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水体中还原物质丰富,因为其CODMn指数均在Ⅱ类水标准,而是营养物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311) 作者简介:张运林(197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理湖泊学与水环境研究。E-mial: ylzhang@niglas.ac.cn 收稿日期:2003-05-19

406 生态环境 第12卷第4期(2003年11月)

质,特别是磷,已经有51.4%的监测时段其浓度超过Ⅲ类水质的水平。 (3)天目湖水体营养状况处于中-中富营养化水平,表1给出了天目湖富营养化的月、年评分平均

表1 天目湖富营养化的月、年评分平均值及评价结果

月份 Chl-a SD TP TN CODMn 藻类 得分 得分 得分 得分 得分 得分 1月 0.59 47.00 50.70 53.28 46.79 50.00 2月 0.56 46.74 51.70 51.16 45.93 44.12 3月 0.56 47.50 55.71 57.71 46.65 45.29 4月 0. 48.55 59.21 .45 48.52 56.18 5月 0.93 49.34 62.30 57.80 47.11 68.68 6月 1.09 46. 49.95 45.78 .63 66.43 7月 0.90 47.35 56.38 45.07 51.28 70.15 8月 0.77 46.52 53.25 39.68 47.01 70.00 9月 0.94 50.95 .03 37.76 50.03 70.00 10月 1.20 58.66 59.66 48.13 46.98 70.00 11月 0.88 57.74 52.36 44.74 46.74 66.76 12月 0.61 48.19 51.06 44.49 47.28 57.06 年平均 0.80 49.62 .69 48.34 48.25 61.22 营养程度

中营养

中-中富

中营养

中营养

中富营养

值及评价结果。叶绿素a(Chl-a)的得分值明显偏低。透明度在9~10月最差,得分偏高,达到了中富营养化水平。总磷(TP)得分值在4~5月份和10月份较高,为中富营养状况,这与天目湖水体内部热力学状况改变、藻类生长、沿湖农业活动和旅游旺季有关。总氮(TN)的得分值也是春季较高,接近中富营养化状况。化学耗氧量(CODMn)的得分在6~7月份较高。天目湖的总磷(TP)从月平均值来看,除6月份得分为49.95外,其余各月平均得分超过50,甚至超过60,已经进入中富营养化状况。从藻类富营养化看,在夏、秋两季得分近70,达到富营养化状况;冬季约50分,为中营养化程度;春季约57分,接近中营养化水平。其年平均得分表明天目湖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

2 天目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天目湖位于物产丰饶的长江三角洲,比邻经济高度发达的太湖流域,其周边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距宁、沪、杭、苏、锡、常等城市在80~200 h之间,从上海、南京、杭州乘车2~4 h就能赶到。国道、高速公路贯穿溧阳市境内,而沪宁高速公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开通更拉近了天目湖与世界各地的距离,景区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2 旅游资源丰富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湖光山色,景观奇异,拥有1种野生动物,236种植物。在300多km2的区域内,分为旅游中心区、

度假休闲区、森林公园区、农业历史文化区、环境

保护区和湖上娱乐区等6个功能区。主要景区包括以“山水情、亲山水”为主题的山水园,以反映周文王访贤招纳姜子牙兴周灭商历史故事的太公山,以体现苏南小区乡村生活和山野风光的小岭生态休闲园。主要景点包括胜似闲庭信步的湖里山公园,全国唯一反映科举文化的状元阁,探索人类起源之迷的“中华曙猿”馆,展示五彩缤纷海底动物的水族馆,体验当地民俗民风的乡村田园,品味高雅茶艺文化的绣球岛,展现异地他乡习俗的怡心岛,源于佛教“四报恩”的报恩禅寺,重温脍炙人口《游子吟》的德泽亭等。其中秀美、野趣、“三绝”是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三大特色。

2.3 基础设施良好、旅游成绩喜人

区内交通、邮电、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风格迥异的宾馆、山庄6家,其中两家为三星涉外宾馆,可供食宿床位达1500张,并配备具有一定档次的舞厅、宴会厅、会议室以及保龄球馆、室内游泳池等设施。拥有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公司1家以及建筑面积达7000 m2的商业1条街。

天目湖的客流量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20多万人次增至2000年的108万人次,短短几年接待量上升近4倍。客源由原来以当地和常州、南京为主辐射到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还有更多的游客从更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于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2001年底成为江苏省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的旅游区。 2.4 高度重视

天目湖管委会重视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功能,在开发规划中把度假区分为旅游中心、度假休闲、森林公园、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湖上娱乐等6大功能区。溧阳市、高度重视天目湖水域的环境保护。作了关于《天目湖水源水质保护的决议》,发布了《对天目湖水域加强环境管理》的通告,溧阳市环保局坚持对天目湖进行长期水质监测,及时了解水质态势,管委会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落实通告要求,包括实施封山育林、退渔还湖、限期治理污染等措施。

3 天目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天目湖是溧阳市的水源保护地,作为最主要的功能具有明确的水源保护目标,但随着近年来旅游度假区土地开发强度的加大,接待游客的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对天目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人口的激增,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以及宾馆饭店的生活污

张运林等: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07

水大量排入天目湖,致使湖水总体污染指标呈现上升趋势,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再加上天目湖是深水湖泊,换水周期长,一旦被污染将难以治理,甚至不可能治理,因此实现天目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1 良好的水质是天目湖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首要条件

天目湖是溧阳市重要的水生态功能区,是溧阳市全市人民的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天目湖及其周边或流域地区是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与保护水源水质应该是相融的,在水生态保护中发展生态型旅游产业,以产业生态化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这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生态导向与绿色化战略。

保护天目湖及推进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溧阳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进一步明确这两个功能的同等重要地位及其协调作用的效果,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3.2 明确划定天目湖水源保护区的范围

天目湖水系的汇水区,东部以太阳山为分水岭,西部以伍牙山为分水岭。根据溧阳市的市情等实际情况,依据汇水区对湖水的最直接影响关系,确定由核心保护区与缓冲区两部分组成天目湖水源保护区。核心区即为天目湖水体及沿湖岸上溯部分,东西上溯0.5~1.0 km,包括迎湖面及背湖面,即所有浒湾处不分朝向,平桥镇所辖的入湖河流和两侧上溯1.0~2.0 km,陆域一律沿湖岸上溯作为核心保护区,狭长湖体沿湖岸上溯0.5~1.0 km以外的陆域作为一级缓冲区。核心区是重点保护对象,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及游船等受严格控制;缓冲区应在保持水土,控制和禁用化肥、高残留农药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树,如板栗、茶、桃、梅、栗、柿、杏;或发展生态型经济林、用材林,确保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平桥镇十余条入湖河流的湿地面积大,水陆交错带的植生条件优越,自然生境破坏较少,可辟为溧阳市的天然湿地公园加以招商引资,这既能保护湿地,又能净化天目湖水质,同时还可以天目湖为主题形成新一轮的生态旅游热点区,为平桥镇旅游兴镇提供一个发展机遇。 3.3 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截污工程 随着旅游人口的增加,宾馆饭店,疗养院的大量兴建,生活污水成倍增长,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适应度假村的需要。境内现有11家大中型宾馆,其中采用埋地式无动力处理生活污水的有9家,

出水CODCr质量浓度约为350 mg/L。据市监测站

2001年3月瞬时采样监测,天目湖、华天度假村两地宾馆污水排放CODCr质量浓度分别为265 mg/L、250 mg/L,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24 mg/L、3.99 mg/L,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1.2 mg/L、49.4 mg/L,均严重超标。为了天目湖的水质达标必须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00 t到1500 t之间。

3.4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

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将生态旅游的理念渗透至产业发展计划之中;科学合理地配置生态旅游要素,挖掘现有景区、景点及宾馆、度假村等接待设施的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以生态承载能力为依据,严格控制盲目性开发,编制控制发展生态旅游的计划或规划。

3.4.1 生态景点

扩大湖区自然景观游览、观光、休闲的内涵;构建不同类型森林公园(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等混交林)或林区草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示范观光项目,引导游客分流,鼓励游客积极参加到保护自然、享受自然、关爱环境的生态教育中去。 3.4.2 生态设施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保护环境相同步。据近年来游客增加的发展态势,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某些埋地式无动力设施已经运行多年,需组织进行认真的检查,核对设计标准与现状的差距。接待客源量较大的宾馆应针对问题采取对策,或调整,或扩容;新上的处理设施必须是有动力埋地式的。 3.4.3 生态交通

在森林公园、农业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功能区进行旅游时,要求旅行者以步代车,或者使用太阳能驱动或电能驱动的小车和自行车,禁止使用有害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其它交通工具。 3.4.4 生态文化

拓展天目湖鱼头鲜、茶香、水甜的饮食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或无公害食品,将餐桌的生态文化与湖光山色的景观文化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溧阳地区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的内涵,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使人文资源在生态旅游中占据一定份额,提目湖度假区的生态品位。 3.5 恢复植被,控制氮磷的入湖量

目前沿岸的核心区,自然植被已遭受严重破坏,天目湖北湖区湖心岛以南的临湖山坡约90%已被开发,对天目湖水环境恶化影响较大,因此必须

408 生态环境 第12卷第4期(2003年11月)

按不同地貌类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在临湖开荒地要有规划地逐步退果返林,构建不同类型森林公园和林区草场,恢复自然植被。有条件的区域,应在湖面常水位以上2 m处,开挖净化保护沟(或称防止水土流失沟),减少氮磷营养物质和水土流失直接进入湖体,沟的下方到湖边种草固土,保护环境。临湖山坡种植速生林与针阔叶混交林,提高山坡的森林覆盖率,真正做到覆盖率达85%以上。上游的核心区入湖河流附近要进行湿地恢复,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丰富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3.6 养殖业适度发展

1998年的资料表明,天目湖浮游藻类的平均生物量仅0.312 mg/L,是相当低的;2001~2002年度的湖泊调查发现,天目湖由于营养物质的增加,特别是总磷浓度的大幅度上升,其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浮游藻类的年平均数量是1998年浮游藻类数量的335倍,年平均生物量为1998年的49.2倍。

因此,应减少养殖面积,调整养殖结构。对湖泊上游的166.7 hm2围垦鱼池要退渔还湖,拆除平桥镇76.7 hm2鱼塘围坝,管委会辖区鱼塘退养,种植观赏性高等水生植物。对于湖内养殖,采取天然放养,切忌投放饵料。在养殖结构上,鳙鱼的投放量过大,2001年鳙鱼投放量竟达当年投放的鲢、鳙鱼种的94.4%;经过调整,2002年鲢鱼、鳙鱼投放量分别占鲢鳙鱼总投放量的30%和70%。但根据饵料生物的现状,应逐步将鲢、鳙鱼种投放的合理比例调整为7∶3。

3.7 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

要确保天目湖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具体地说,首先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其次,要采用科技手段,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价,确定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再则,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应加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和游客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工作。为防止动植物种群结构的破坏,应禁止猎杀动物,禁止采集和砍伐植物,禁止破坏地貌景观特征和损坏沟涧、河流、岸线及湖岸线,确保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保护区水质达到功能类别。最后,要对已开发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制定并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某些违法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依法保护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 [4]

CEBALLA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 1987,1: 13-14.

崔痒,秦丽杰,吕康银,等. 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经济地理, 1997, 17(4): 103-106.

李其旻,代合治.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 19(3): 81-84.

蒋明康,吴小敏.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2000, 16(3): 1-4.

The current water environment of Tianmuhu Lake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m

ZHANG Yun-lin1, 2, CHEN Wei-min1, YANG Ding-tian1, 2, JIANG Jing1, 2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School of Postgradua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ianmuhu Lak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urism and scenery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a great negative effect on water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in situ investigation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ne, 2001 to May, 2002 and history data in Tianmuhu Lak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re given as following: (1) Good water quality is the first cond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2) Confirming the scope of water reserves; (3) Amplifying the capacity of pollution water disposal and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of decreasing pollu-tion water; (4) Develop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with characteristics; (5)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inpu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6) developing aquiculture; (7) Intensifying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 Tianmuhu Lake; ecologi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