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位论文的撰写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摘要主要讲述学位论文的撰写规范和撰写方法,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诠释和说明。
学位论文主要指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撰写过程,既是学生获得学位的过程。又是教师一个教学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是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文章。所以,所有攻读学位的学生,都应十分重视此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导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位论文。例如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得默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1841年4月15日在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获通过的,当年马克思23岁。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瓦赫曼教授在给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推荐书中说:“他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耶拿大学学位评审教授们都—致认为,马克思的博士学位沦文有较高水平,因此,同意马克思免于答辩和考试,就直接授予博士学位。
对于学者来说,其学位论文被记录在其学术生涯的轨迹中,而且是被记录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申请者所在院、系、学校的声誉,德国耶拿大学、柏林大学,因有马克思的论文、培养出马克思而骄傲,马克思成了耶拿大学的光荣;马克思也因柏林大学、耶拿大学而有了学术活动的起点和成功的平台! 为了写好学位论文,请撰写者研究以下“四句诗”(或称“七字决”):“科研论着寻选题,窄小精深新特奇。信达雅畅齐清定,文章传道解
惑迷。”这“四句诗”把撰写学位论文的精要都说到了,第一、二句说的是选题,其中“窄小精深新特奇”是论文选题的“七字诀”,确定了论文选题的方法和范围,即学位沦文选题要范围窄、角度小、选材精、论证深、内容新、有特色、立意奇;第三句“信达雅畅齐清定”是另一个“七字诀”,是讲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学位论文要内容真实、独立完成、不作弊、不抄袭、准确为信,平正通达,文字优雅,语言流畅,主辅文、图表齐全完整,稿件清楚优秀,定稿出手达出版水准;第四句是讲学位论文的宗旨。1981年~1996年大约15年问,我在北师大和其他几所大学为理科博士生、硕上生讲“方法论”时,都讲这“四句诗”(七字决)。许多同学按着“四句诗”(七字诀)的指导,都曾写出过优秀的学位论文。为了帮助学位申请者写好学位论文,重点讲以下九个问题。这九个问题,就是对这“四句诗”(七字诀)的系统解释。
一、学位论文选题
“窄小精深新特奇”是选题的一个大原则,这—原则说明,选题“忌大、忌广、忌空、忌泛”,尽可能“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 爱因斯坦认为,选研究性课题要掌握“厚板缵孔,还是薄板钻孔”的不同模式,但学位沦文的选题与研究性课题还有所不同,获学位是学位沦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运用“爱因斯坦板”选题时,要“不厚不薄”,对写好学位论文分量、时间都要适合。要选一块别人没钻过,或别人虽钻过但没钻好,没钻透或没钻对的地方,你自己在现有条件和时间要求内把它钻好。
当然,如果是一般的学士学位论文,也可写“文献综述”、人物评传等,但一般博土学位论文不能用综述代替,文献综述属于研究的资料
性工作,是研究的前期工作。一个研究领域可能有许多人探索过,如A、B、C等人都研究过,写过论文,你如把A、B、C等若干研究成果都综合起来,就是文献综述;如果你写的—篇论文高于A、B、C等所有以往的成果,有新意,有新发明、新发现、新见解,那就是创造、独创、首创;你如写的比A、B、C还低,那就是“学习心得”;如果你写的论文和A、B、C等都一样,或和某篇雷同重复,那是抄袭,也许你真没看过人家的论文,是独立完成的,但人家发表在前,即使你不是抄袭来的,也难说清楚;你如果另辟蹊径,自己独树一帜写出另一篇论文来,只要论文内容真正是科学的,那就算是独立的研究成果。 二、学位论文组成
学位论文主要由正文、辅文两部分组成。正文是论文的基础、骨干,正文由章、节、目等组成。辅文是论文的辅助部分,辅文的组成比较复杂,这是学位论文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辅文主要由内容提要、主题词、诠释(页下注、随文注、文后注)、前言、后记、序、跋、参考文献(中文、外文)、参考网址(网上内容不能作文献,但应提供相关网址)、鸣谢(对写沦文有帮助的人简短的致谢)、附录(主要写与学位论文有关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课题、重大学术活动、调研活动、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专着)等组成。论文的组成是论文的基本要素,论文的撰写者应熟练把握这些要素。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
学位论文不能用散乱要素堆积,要形成结构。要素形成结构才能展现强大的逻辑力量,才能展开论题,才能发挥论文的功能与说服力。从而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印烙在受众和读者的脑海中,使读论文的人有茅塞顿开、“拨开迷雾见青天”
的感觉,使读者受感染、受震动,心灵产生共鸣,被激励、被说服,从而获得知识,得到精神享受。学位论文正文的一般结构公式为“2+X”,其中“2”是序和结束语(前言、导言、绪论;跋、结论、结语等),X=章。公式“2+X”,其中“2”为论文头和尾,X=3、5、7、9…… 硕士论文结构:“2+3式”、“2+5式”,即论文头、尾加三章或五章;博土论文结构:“2+5式”“2+7式”、“2+9式”,即论文头、尾加五章或七章、九章。“2”是论文的前、后,X是正文骨干,正文的章节为3、5、7、9单数,个别的也有:“2+4式”、“2+6式”等。 为什么论文正文部分是单数结构呢因为,文章和教师的职能一样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研究矛盾、研究矛盾的不同方面、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都要经过这样“三大步骤”,这“三大步骤”是单数,就是说论文正文至少要写三章。从哲学高度讲:论述命题要有“正、反、合”的逻辑结构,正题、反题、合题,也就是这样“三大段”,形式逻辑推理也还有“三段论式”。八股文讲:“破题、起、承、转、合”分为五部分,所以沦文的正文多为3、5、7、9单数章。
“2+X”中,其中的“2”指前后两部分,“前言”或“序”是一个“引子”,是引起下文的一段重要文字,往往相当于八股文的“破题”;“结束语”或“跋”,是写在论文后的总结性文字,要求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扣住论文中心思想和主要论题。
一般学位论文正文的章节用3、5、7、9的奇数,当然也有用偶数的,但较少,只写两章的就更少,因为写一篇论文,总要经过:给出概念或范畴、讲述概念或范畴的历史沿革,正面论述、反面沦述、合题论述,指出解决矛盾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得出结论等步骤,要完成这
些步骤,使文章写得丰满、充实,就要写3、5、7、9章,这其中,“正、反、合”是基本的,它的数字是“3”,《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章就要讲出个“—、二、三”,多少文人墨客,多少知名专家,多少范文名篇,都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位论文的章节数用3、5、7、9奇数来规范,称为学位论文篇章结构的“奇数定理”,“奇数定理”用于学位论文的谋篇布局,容易把握住论文结构,取得成功。
“奇数定理”主要是解决“章”的问题,还有“节和目”的问题;按着文章结构的“奇数定理”,节和目也应以3、5、7为宜,这体现了一系列大大小小“正、反、合”循环套叠,使论文环环相扣,主题连接,做到结构紧凑严密。所以论文的节和目往往都写3节3目,3节5目,5节3目等,也按奇数定理进行谋篇布局。
对论文的结构和布局,还应强调以下几点:①各章文字分量应尽可能匀称,体现文章的“结构美”,所谓“文章结构美”,就是指结构鲜明、匀称、和谐。鲜明指论文章、节、目的标题要简洁明快,有特色,引起注意;匀称指章、节、目分量和文字要匀称,体现对称美,尽量不要“比例失衡”,例如“人体美”指头、颈、躯干、四肢甚至手、脚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同样,论文各部分章、节、目的比例都应均衡、匀称,这样就可以做到文章结构比例的“黄金分割”,体现文章的“结构美”。②正文和页下注,后记、文献、附录的字体、编排方式,要做到匀称和谐;③版式的天头、地脚、切口、钉口,比例都应适当,版心字体编排、图表配置要协调,要符合多层次的、远近程配置的“黄金分割”,从而使论文富有韵律感。④封面封底设计要与论文内容统一,学位论文的封面封底都应严肃而富学术感和书卷气,
而不应设计‘成“时尚杂志”的式样。⑤学位论文作者要自己进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反复进行“精修精改”,达到“信达雅畅齐清定”的要求,降低错误率。这五点的中心理念表明,学位论文“结构美是内容美的体现,并为内容美服务”。 四、学位论文亮点
论文的亮点是论文的“奇特”之处,是独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要精心建构,在论文的“内容提要”、“结束语”或结论中,都应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反映,这不是重复而是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没有亮点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平淡无奇的文章远不如“深刻的片面性”的文章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学位论文的亮点,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显要位置,引人注目。论文亮点是作者研究功力的体现,文字能力的展示,是整个论文金镶玉嵌的皇冠。 五、红线和中心思想
撰写学位论文,线索一定要明晰,用一条主线把正文的章、节、目都串联起来,以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撰写时应注意围绕主线展开:
(1)论文的线索要围绕沦文的主题展开、明确主题、体现主题、贯穿主题、展开主题—主题首先体现在论文的题目上: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逻辑起点,是论文纲目之首,题目就是全文的旗帜,是论文拓展的引航灯塔—论文的题日就是论文的名字,应当起一个响亮、引入注目、引人好奇的好名字,所以,论文题目和章节题目有以下特点:简洁、明快、有特色,引起注意,易知、易记、论文题目和章节题目的忌讳
是:繁、杂、乱、长、大、空等六个字。论文的线索就从论文题目开始展开。
(2)文章题目是沦文逻辑进程源头,围绕主线展开论文要做到两点:其一,逻辑进程与所沦问题的历史发展大体一致;这叫“逻辑与历史一致”,论文的逻辑结构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逐层展开,要把历史起点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把历史进程作为展开论文的逻辑进程;逻辑的终点达到此间题的前沿,反映最新水平,反映自己自勺独创、首创、新创内容。其二,用“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展开中心命题,逐层逐步,递进深入地展开,对中心概念、主题论证做到逐层丰富、完整、充实。此外,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正确地运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上述原则不仅是写论文的方法,也是对文章评价的方法。
(3)对中心和亮点多角度、多层次地“烘托”。撰写学位论文时,要抓住中心命题,按“逻辑与历史统一”、“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去展开命题,在论证过程中,要用科学事实、前人研究的重大成果、名人论断、名言警句、有关事实的数理统计、统计曲线、统计图表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烘托中心,反衬中心和亮点,增强文章的逻辑力、说服力、感染力。 六、论文的后记、致谢
论文的后记、致谢是学位论文的必要的辅文。撰写时,文字要尽量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后记一般应简要写明成文过程;致谢则要对帮助过、指导过自己的先生、前辈、同学致谢。学位论文的后记和致谢,
不仅仅是必要的辅文,写好了还能表达作者的良好风范、道德人格,是“文德”成熟的展现。七、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必须有充足、齐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辅文,是由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决定的。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需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直接感知,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获得直接知识,但更重要的、大量的是学习运用前人已获得并被证明正确的知识,这就是间接知识,而这种间接知识,都以各种文献的形式传承了下来,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位申请者,必须充分进行文献研究,并把文献作为辅文列于文后。
(1)作者在对论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系统”(文献树)。作者首先应围绕自己的选题,阅读相关、相近的权威文献,其中最权威、最新的文献,就是论文的一级文献:A1,A2,A3……;每个—级文献后,必然有更多的文献:B1,B2,B3……这是论文的二级文献;二级文献后面还有更多的三级文献:C1,C2,C3……。依此类推,形成一个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并包揽无遗的文献系统,此系统俗称“文献树”。
(2)分类。在参考文献中,要把中外文的文章、着作、网址分类列出,尽可能按由近及远的年代排列。
(3)开列文献要规范,—般排列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杂志(或书)、出版者、出版者地点、出版年代等等。
(4)突出重点。重要文献要突出,重点文献是论文的“核心文献”或“支撑性文献”,要放在突出位置,突出的办法是“引某些段落,精妙理
论”放在该文献的下面(有的论文还把几句文献摘录放在论文前,规范的是放在后边的文献中),以示此文献与其他文献的不同。
(5)学位论文的引语、引文多采取“页下注”方式,一般不采取“随文注”和“文后注”,目的是方便阅读,但在采用文献、引语的页下注时,要符合规范。 八、论文附件
为使论文完整丰满,有时在文后配置一些附件,主要有以下四类:①阶段性成果;②所承担的相关相近的研究项目;③围绕此论文中心发表过的文章;④围绕此课题的有关调研和凋研报告。配置附件的目的是支撑论文,强化成果,扩大学术影响。 九、阶段开发、递延开发
为使学位论文取得效益最大化,作者应进行些阶段开发和递延开发,主要分两点。
(1)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把沦文浓缩发表或拆零发表,正式发表的部分可支持论文,同时做到早出成果。
(2)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进一步开发,①将论文内容再研究、充实、调整、提高,精修精改,重新发表、浓缩发表、拆零发表均可。②将论文内容经过充实、修改后出专着。③延伸其他与学位论文相关相近项目,从而多角度延续取得的成果。
总之,撰写学位论文,至少包含四项内容,即:①学习过程;②进行研究性学习;③是对学位申请者的教学环节;④是学位申请者进入学界的里程碑。因此,所有的学位申请者和导师,都应允分重视,应以对申请者本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文化传承积累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认真完成。(完)
第二章优秀论文的五大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子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
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请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着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映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
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做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做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
《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
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的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摘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论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入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性,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一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
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
《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c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
“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着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做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
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者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
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J.Gr)的豌豆杂交实验,
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
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清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
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着,实际情况是,英国原着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着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性很高的译着,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着,而不引用中文译着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国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t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
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着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己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恩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第三章阅读文献的体会
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做一个课题首先是要看专利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通过研读专利正文,可以体会
申请人的研发思路;研读专利权要求,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找出未覆盖的漏洞,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专利;有的专利还有参考文献,可以了解这个专利的来龙去脉。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
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
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
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ABSTRACT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
起源及奠基性文章。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
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回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
那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
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
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
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
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着,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
材具有滞后性,而论着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着。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
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网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点。
如何阅读文献: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
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
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
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
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
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比较阅读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着同时发表的其
他专家的述评、原着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着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
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
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
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论文阅读顺序:1.摘要引文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3.讨论和结论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4.结果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5.材料和方法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讨论和结果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现在生命科学中的
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
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
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
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
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
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
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往往你的idea别人也会有不谋而和的时候,所以要特别关注这
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在抓紧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时,随时根据有可能出现的“撞车”进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踪,现在国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们在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作出新东西来。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研究团体以及牛人)所发表的论文。对于数据库的定题、定词地定期搜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丢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已定课题的实施 1、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2、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
4、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5、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6、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7、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8、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实验思路永远要走在实验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没错!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
第四章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一代经济学才俊聂辉
华论文创作心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读书会演讲稿,2003年5月25日)
阅读提示:读者对象为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如果你对写作经济学论文没有什么疑惑,那么你不应奢望本文会提供更新鲜或是更实用的内容。
绝大多数学习和研究成果总是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的,经济学也不例外。但是经济学论文的写作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尽管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习写作文,但是符合国际主流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仍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因此许多人对于如何写经济学论文感到无从下手。我接触过不少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发现他们对于如何写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也感到迷茫,教师们几乎从来没有教授过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联想到国外大学一入学即对新生进行
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创作的教育,痛感这实在是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悲哀。我还不是经济学家,按说没有资格跟大学生和研究生谈如何写经济学论文,但是考虑到经济学论文写作本身有一些形式化的“技巧”——这些技巧与论文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同时也考虑到我的“矜持”可能使我的师弟师妹们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哪怕我说错了让他们批判也有利于他们的进步吧。因此,我愿意将我自大学二年级发表论文以来的一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发现一个好问题
尽管有不少的文章谈到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但是恐怕没有谁会否认应该从这里起步。学术研究总是从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开始的,所以能否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基本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了。现代经济学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科学,而不是改造世界的科学。因此,同学们不要立足于为解决问题而写论文,即便想解决问题,也要从分析问题入手。绕来绕去反正都离不开“问题”。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呢?我把问题的来源归纳为四种途径:一是真实世界,二是大众传媒,三是与人沟通,四是阅读文献。前面两种途径是通过现象来发现问题,而后面两种途径则通常是从问题到问题。
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途径,许多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的灵感来自于对真实世界的感悟。因此,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多到企业或者市场里去逛逛,就有发现问题的机会。我们常说学经济学需要有“经济学感觉”,我理解,除了指能够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相对接。
比如,在市场上看到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要能够理解这就是“价格歧视”。因为存在价格谈判说明商贩对不同的顾客索要了不同的价格。
中国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又很少安排学生去“体验”市场经济,因此通常没有多少机会去企业和市场。一个替代的办法就是借助大众传媒,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这些传媒通常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而且通常是比较典型的现象或者是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我的经验是,对于这些经济类的报道,你不必完全相信他们的分析,但是可以关注他们说的现象,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和头脑来分析。大众传媒放送给你的经济报道,你可以视之为“案例”
这两种途径都是试图从现象中发现问题。那么,哪些经济现象通常是有价值的现象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标准。标准之一,一种新的现象,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1],这种现象最容易引起学界关注。标准之二,与现有理论相悖的现象,比如传统理论认为“分成租佃”是不合理的,但是它却在台湾广泛存在并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2]。这种“推翻”现有理论的现象也是经济学家求之不得的好素材。标准之三,与现行经济政策相悖的现象。比如,屡禁不止的温州地下“钱庄”。既然“野火烧不尽”,那么必定有其存在的经济原因,探讨这种原因可以为制订新的政策或解释制度变迁提供理论依据。标准之四,两种相互矛盾但同时存在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私营企业不如国有企业而有的地方却相反?寻找其中的约束条件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从而理解企业发展的环境。
发现问题的第三种途径是与人沟通,比如和学者对话,听着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跟经济类记者侃大山。与上述人
对话,可以获得许多你难以获得的信息,帮助你打开通往真实经济世界的大门。同等重要的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就使你直接接触了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有些时候,你和别人对话,包括你给别人“讲课”,可能不会使你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
最后一种途径是阅读文献。如果以上三种途径都暂时无法帮助你找到一个问题,那么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然后阅读该领域内的专业文献。读文献不是盲目地读,而是有选择地读。比如你对经济增长感兴趣,那么你可以找一篇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近期“综述”(它很可能出现在JEL上)或者最重要的着作,根据它后面提供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尽量找来并逐一阅读。比较权威的文献通常是比较重要的,英文的有AER、JPE、Econometrica、QJE、JEL、RES等,中文的有《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在阅读过程中,你将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材料、分析方法,会在文章末尾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启发你的问题。
提炼经济学问题
假定你通过上述途径已经发现了一个自认为“好的”的问题,那么你离正式动笔仍然有一段距离。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做不到这点就说明你对于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还不清楚。譬如,你观察到市场上到处都是“砍价”声,你联想到经济学教科书上一般都说“价格是给定的”,那么你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砍价”为什么会发生呢?其次,你必须用一句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你的问题。譬如,消费者和销售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价格谈判呢?只有用经济学
语言描述你的问题,才能检验你的问题是否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从而确保你要写的论文是“经济学”论文而不是“管理学”或者别的论文。
所谓的经济学问题,不是说提问中包含了经济学术语就是经济学问题,而是说提出的问题本身符合所用的经济学术语,同时这个问题遵守了经济学现有的学术传统。我要提醒读者的是,千万不要忽略这个过程,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过程因此提出了很多在经济学家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伪问题”。比如,很多中国的经济学者在讨论国有企业问题时,动辄论及“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实际上委托代理理论根本不适合分析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全体公民)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人”,无法最大化自己的成本和收益,也控制不了“代理人”(国企管理者),这与委托代理框架是不相容的,因此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再有,一些人的硕士或博士论文题目是“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之类。这也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为它要探讨的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问题。经济学传统中不存在什么“竞争力”,就算有相应的术语(利润最大化?)遥相呼应,那也不属于经济学问题。因为经济学只解决“是什么”,至于“如何做”那是管理学的问题。
一旦你已经明确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那么你就要试图解答它,这才是研究的开始。在解答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很多苦恼和困惑,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查找专业文献,苦思冥想。如果你找到了答案,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来,你要适当压抑一下自己的兴奋,把答案记下来或者留在脑海里一段时间,看它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有没有可能再完善。如果你对自己的idea确认无疑,那么现在可以找人初步验证一下。建议你找两种人:专家和普通百姓。
比如说,你认为存在“砍价”是因为卖者有意实行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买者并不完全掌握商品的价格信息。卖者通过“砍价”来甑别不同的买者,对拥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低价,对没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高价。你现在可以把这个idea首先告诉在价格理论方面比较擅长的经济学教授。他们的回答应该有三种可能:赞成并认为你提出了一个新idea,赞成但是认为别人已经提出了这个idea,反对并认为你是错的。同时,我还建议你把自己的idea用大白话告诉那些市场上的小贩子或者家庭妇女。如果他们都能理解并赞同你的idea,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前面那个教授说的前两种情况。如果他们感到不可理解或者根本不同意,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第三种情况了。
理论创新的三个方面
在我看来,创新的论文应该符合“三新”。第一,你提出了新的观点吗?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如果也没有,那么你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句话,你总得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上述回答都是否,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写的价值就不大了——除非你纯粹想练笔或者满足你的发表欲[3]。
现在我们来继续前面的话题。如果你将自己的idea告诉专家和老百姓后,他们都表示不同意,那么你的结局就可能比较郁闷了。我建议你暂时将自己的想法压制一段时间,或者你也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工作。
无论你的idea属于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你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即查阅相关文献。以前面“砍价”的故事为例,实际上你明白自己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属于价格歧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或者博弈论,那么你应该查阅这方面的文献,以验证你的idea。如果你确实
发现理论上还没有人将信息甑别机制用于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你很能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这样的话,你就初步实现了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提出了新的观点。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经济学人而言,一般没有这么幸运。当你阅读了某一领域内的全部主要文献后,你将会悲观地发现:经济学发展了200多年了,凡是你能想到的别人都已经想到了,你没有想到的别人也帮你想到了!但是不要气馁,再看看你是否有希望在另外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比如说,你可能会发现已有经济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不过他没有明确提出“信号甑别”的概念,或者是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用的分析方法是静态均衡。那么,你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深化他的思想,或者用博弈论的方法进行比较静态、动态优化甚至一般均衡的分析。这样,你就相当于利用新的分析工具丰富和一般化了现有的思想。不要小看这第二种创新,实际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辈子都是在做这种事情,甚至做这种事情还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五常和斯蒂格里茨(Stiglitz)的故事。张五常在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率先提出了“分成契约是信息约束下风险规避的理性选择”这一原创性思想。但是张五常的论文讨论的是农业契约问题,用的数学是静态局部均衡。斯蒂格里茨用更复杂的数学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的模型,从而将张五常的思想一般化,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4]。而泰勒尔(Tirole)可以算是利用分析方法取胜的另一位大赢家了。
即便前两种创新你都没有希望了,你仍然不要感到绝望,因为你还有第三条道路。假如你发现自己的idea已经被别人开发了,别人的论证方法也很严密科学,但它未必具有普适性甚至未必正确。那么你
可以对该idea做一些计量检验。比如,你找了100个案例,其中50个是社区市场,50个是旅游区市场。你可能会发现,旅游区市场存在比社区市场更频繁的讨价还价。回顾一下前面讲的“好的”现象的四个标准,你将发现你找到了第四类有价值的现象。深究下去,你可能有新的发现:信息获取、价格歧视与人口流动有关!这样,你通过计量检验修正了前人的模型,然后提出了新的解释。也有一些经济学者通过对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验证或修正了国外经济学家的模型,这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你要提出一种新的idea时,有可能在现有的学术传统中找不到合适的术语来描述它,那么你会想“创造”一个新的术语。经济思想史的演进表明,理论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概念的创新,因此新的术语总是层出不穷。但经济学家同时又很忌讳提出新的术语,因为这通常难以得到同行的认可。我个人的意见是,提出一个新的术语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现有的理论的确无法表达你的思想,比如“信息甑别”,这个术语以前是没有的,也难以通过其他相关词来替代。第二,你提出的新术语比现有的术语表达起来更清楚、更“经济”,经济学本身也是要讲究经济效果的。比如,奈特(F.Knight)在表达商业环境中难以度量的风险时,提出“不确定性”(uncertainty)来取代“风险”(risk)。第三,你的术语最好能够数学模型化,这样你可以更方便地在模型中描述它从而更容易得到同行认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特别留心第一个要求。有人在研究中国的乡镇企业时,提出所谓“模糊产权理论”。实际上产权的内涵本身就说明它是存在剩余控制的模糊权利,再发明一个名词试图“创新”理论,实际上没有必要[5]。
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阅读了参考文献之后,你终于可以动手写论文的第一稿了。按照西方主流学报的标准,经济学论文通常由下面几个部分构成。
导论这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即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比如,认为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某一现象,或者要澄清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又或者是质疑现有理论,等等。导论要精彩、短小,让读者(尤其是编辑)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明白你的论文要说什么,并且对你说的感兴趣。因为要“出彩”,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在论文的开头干脆讲起了故事。克鲁格曼(Krugman)尤其是这方面的高手。但是不管怎样,在导论中你要表达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许多没有时间看你全文的人也可以了解你的观点。
综述这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6]。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中国所谓的经济学期刊上,绝大多数论文根本不做任何综述,也不梳理前人的成果。
故事在进入模型之前,用一个虚拟的故事来说明会使你的论文在严谨之外增添通俗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别人形象地理解你的数学模型的经济含义。故事可以从简单的场景开始,通常是一个时期,2种物品,2个人(企业),然后再用一些简单的数据勾勒一下基本的命题。
模型将故事中的基本要素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并且建立方程,这就是数学建模。如何建模本身就足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来讨论,这里我只简单地介绍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模型要提炼出问题的关键因子,假设要简单有效。二是遵循瓦里安(Varian)提出的KISS原则:Keepitsimple,stupid。即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越复杂越高深。三是最好能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做,这样省事而且容易得到别人认可。四是在逐步放松假设后,通过方程式的计算导出基本命题。
检验即利用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计量检验,这又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技巧很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量都可以量化,许多理论文章有可能不进行计量检验,而是通过对某一行业的具体案例来检验。
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评论,总结你文章中的主要结论,并且指出放松某些假设后可能会如何影响结论,就可能的以及事实的批评做简单的回应,明确说明自己的论文为什么忽略了一些被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本文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补充说明
1、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有如此严格的标准,但没有这些严格要求的文章不是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报告、政策建议、经济散文、普及性文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参考文献,推荐使用Google搜索。网上论文最重要的来源是作者的个人主页、syllabus(课程提纲)或者readinglist(参考书目)。如果链接指向JSTOR、OCLC下的ECONLIT,那么你干脆放弃,因为国内只有几所高校购买了它们的内容。在你论文后面将使用过的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出,国内的仿照《经济研究》,国外的仿照AER。记住不要遗漏。
3、论文初稿完成后,最好举行一个专题研讨(Seminar),像我们青年读书会那样,可以让你的同行、同学帮你发现许多专家发现不了、你自己想不到的大小失误。
4、关于如何投稿的建议,建议你看何帆博士在《经济学家茶座》总第九辑上的文章;关于论文JEL的分类,参考《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2期;比较接近“标准”的国内论文,参看张维迎教授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七期上的论文《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
5、我必须提醒读者的是,看完本文并且切实按要求去做也不能保证你会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不能保证你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因为本文的作者现在只是一个博士候选人而已。
第五章创意-科研之魂
人无我有:成功的科研源于对背景的深刻把握并从中寻觅突破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需要自身表位肽-MHC复合物的作用以抉择进一步的发育方向,其中具高亲合力者将被阴性选择掉,但必须与之具有一定程度亲合力者方能发育成熟移居外周等待任务的来临。不仅如此,这种低亲合力的相互作用还在维持群体功能及稳态的过程中至关重
要。而低亲合力本身亦并不意味着不能被自身抗原激活,只是所需抗原的浓度与密度较高自身者高,同时由于这种低亲合力作用的自身反应性,因而可以设想用来治疗某些自身抗原显着表达的肿瘤。
1998年Morgan等报道,以流感病毒血凝素
(Influenzavirushemagglutinin,HA)为模型自身抗原,表达于转基因鼠胰岛β细胞可以诱导免疫耐受;若同时以HA作为模型肿瘤自身抗原表达于肾癌细胞接种后仍能维持这种耐受状态,但若继以HAH-Kd表位肽重组病毒疫苗免疫可在转基因鼠中激发特异免疫反应及抑制肿瘤生长,但其CTL反应的亲合力明显低于正常小鼠中CTL与HA肽的亲合力,他们的工作首次表明低亲合力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在适当的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浓度或高密度抗原肽条件下可被激活而抗肿瘤。
MorganDJ,KreuwelHTC,FleckS,etal.ActivationofLowAvidityCTLSpecificforaSelfEpitopeResultsinTumorRejectionButNotAutoimmunity.JImmunol1998,160:643-651.
人有我新:从新的角度探索已有现象新的规律
2000年Cordaro等在流感核蛋白(influenzanucleoprotein,NP)的模型自身抗原的转基因体系中同样发现类似的结果,但只对肺部NP表达较小肿瘤能达到治疗效应,对皮下较大肿瘤无明显治疗作用;他们同时发现NP远期记忆T细胞可被低于新反应剂量100倍的抗原量以一种高亲和力的方式激活亦达到治疗皮下较大肿瘤的效应[1]。
2001年Visser等同样以NP为模型自身抗原发现,在高剂量抗原的作用下很容易激发低亲合力CTL反应及较低水平的IFN-γ反应,两者均显着低于高亲合力方式激发者,但这种缺陷可被一种人工分子模拟的表位肽(ASNENMDAMVsASNENMDTM)克服[2]。
同年Hernández等以抗CTL-A抗体处理P53261-269特异CTL,虽不能改变其亲合力但能显着提高其抗肿瘤的能力[3]。这些研究提示低亲合力T细胞可被自身抗原激活而致杀伤肿瘤,若同时辅以其他手段调整其亲合力或反应性,从而显示了一种良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1.CordaroTA,deVisserKE,TirionFH,etal.CantheLow-AviditySelf-SpecificTCellRepertoireBeExploitedforTumorRejection.JImmunol2002,168:651-660.
2.deVisserKE,TCordaroTA,KesselsH,etal.Low-AviditySelf-SpecificTCellsDisplayaPronouncedExpansionDefectThatCanBeOvercomebyAlteredPeptideLigands.JImmunol2001,167:3818-3828.
3.HernándezJ,KoA,andShermanLA.CTLA-4BlockadeEnhancestheCTLResponsestothep53Self-TumorAntigen.JImmunol2001,166:3908-3914.
将军起于士卒,异在累金
我知道或见过一些国内搞得不错的青年学者,虽然大部分为海龟,亦有个别扎根本土。他们成功的要诀在于选取与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套句另类的话就是累积了较多的第一桶金;或者以杰出青年基金起步,或者小打小闹一阵后杰出基金再起步,然后伺机混入863或973并搞几个重大项目;继而老谋深算地觑觎某些东东。
粗观他们那些重量级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国际上一些主流的课题,研毕运气好可发文于Nat、cell、Science等顶级杂志或JEM、JCI、EMBOJ、MCB、FASEBJ、PNAS等重量级杂志,再次也得5分以上的;要不就是一些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本土特色课题,这些发文要差些;
但无论如何这些课题都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可随首文发表而在领域、基金、文章等方面纵深发展。
他们最初课题的来源一般有这几种可能:1.穿梭于各顶级杂志后,独辟蹊径地灵光一闪,获得起步的初始意念;一般而言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未必完全知道如何去完成,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总能找到可以进行下去的办法;这种课题一般不是太急,其他人要想到很难;2.运气好跟了个顶级老板,独立后或纵或横有限程度地创新;3.跟风,这没有国别与地域的不同,大家都在跟,差别只在跟什么;据初步观察,Nature、Science等发文后半年左右有类似的东西见于JEM、JCI等稍次的重量级杂志,特别某些方面的;2、3两种都得动作快。
曲线救国: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当伴娘
印象中曾有一个欧洲的小家伙和一个澳洲的不小家伙合作,后来一起获得了诺奖的,应该是关于免疫耐受方面的,好几年了记不太清楚了;可能是Medawar,P.B.1915~1987和Burnet,F.M.1899~1985。他们的合作基本上是一种Idea与技术、方法上的联姻。
科学&公司
有幸参加过几次巨公司的学术讲座,主讲的大多是些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硕士居多,有医学出身的也有生物背景的,去参加的虽然同样以研究生居多,会毕的免费午餐颇具吸引力;但也有不少的老教授,有些还是颇具名气的老教授,听得比我们还认真,而且在互动交流的时候,提问也是教授们居多,有很多甚至是我们觉得都很幼稚的,但他们仍然不厌其烦地问了很多,给人的感觉是直到完全搞懂。
事隔多年,回想起来一般而言他们并不缺乏科研的基础与技能,而是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关系而想在一切可以接受新信息的机会里尽可
能的多吸收;特别是在有Idea有相当科研基础的前提下,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形式说明高深的问题,更可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深化已有的基础。教授或科研业界与公司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经典的组合,有时甚至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公司造就了科学还是科学造就了公司。无论如何,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有限的东西是值得深究的。
从混沌到有序:完美那只是一种传说
记得年少初到成都之时,被其焕然的市容与绚丽的色彩所迷倒;几天之后因他事至郊外一游,路过了几许的破街与泥泞的小道,时伴建筑之轰鸣,与宁静的边城判若两个世界,感慨原来所谓的都市也有晦暗一面,且伴恶性扩张与攀爬的态势。十多年过去了,不断的建修为成都增添了不少的靓丽,只是轰鸣之声依然不绝于耳,感悟推倒与立起的不断更替原本世界的底色。
科学或许也是如此。大到科学本身,总因不同领域不同起点的星星点点而散乱无章,并因某点的突破而目瞪口呆、另起炉灶或卷土重来;想当年孟得尔时代,植物遗传在生物科学中是何等的风光,DNA结构明晰后没几天,基于动物与人体的生命科学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几十年,一直到植物基因转移工具的发现,植物主题的研究才卷土重来。
小到一个课题的具体操作,每当我们获得了一个初始意念准备想法去完成时,往往力求尽善尽美,希冀填补一个很大的豁口甚至开创一片新的天地;但每每结题撰文之时才发现先前的好些想法根本不可能或道弯曲迂,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只想说简单多了,只是已懒得再来,发文吧!最终发现完美那只是一种传说。凡事不可太过执着。
第六章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
也许是因为在经济学界出了几位像科斯和莫里斯这样的传奇人物的缘故,使得人们相信:在经济学研究中,发表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发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经济学家的风范。像科斯那样有两篇论文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已经修炼成旷世高手了。可是,我越来越觉得,像科斯这样的人物,只能在统计中做为异常数据忽略掉。经济学家的成才之道,仍然应该是“不发表,就发臭”(publishorperish)。而且我相信,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成正相关的。
我有四个理由支持这一观点:第一,经济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心照不宣的知识”(tacitknowledge),是需要“从干中学”的。经济学论文是为了阐述作者的观点,所以至少应该写得准确、明白。这听起来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课上就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我近年来做经济学刊物编辑的经验来看,我发现至少超过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会受到他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喜爱。如何选择题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区分主次观点,甚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不动笔永远也不会知道写论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经济学有自己的行规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规范化、选题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写得多,发表得多,才能逐渐摸索出个中诀窍。第二,通过阅读做研究和通过写作做研究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方法,但是仅仅靠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正如《论语》里说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刺激研究者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发散性的,只有坐下来,确定了要写作的论文的题目,才能使作
者的思维集中,并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莱德(Ladd)的经济学家建议,应该自我训练写下自己的思想,因为“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多直觉就会产生。有一个事实常常是真实的,即直到我写作的时候,才对我所思考的东西有所认识。”第三,我个人觉得,能否持续不断地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区分才气高低的重要标准。才气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才气意味着不断地对自我提出挑战,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主题。研究生涯是马拉松比赛,起跑时的爆发力对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仅仅靠写出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轰动文坛的作家多半不会是伟大的作家。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一定会比别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数量更多。因为重要经济学家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约稿也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名气大则往往论文发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发表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
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论文
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2)对刊物的
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大雅之堂”。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
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
公认的学术期刊必须满足:(1)论文写作的规范化;(2)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尤其重要的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相当严格。凡是论文中提到的前人的研究都必须一一注明出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而且是为了保护其他研究者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现象。匿名审稿制度的作用在于:(1)编辑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是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水平要高于编辑。“外行”审“内行”,怎么能够保证公正地挑选出在学术研究上有真正见地的论文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需要在编辑部成员之外组织一支后备的专家队伍,借助专家的“外脑”提高编辑水平。(2)目前在国内的某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发“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因为是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的身份,所以判断论文能否采用的惟一标准只能是通过论文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通过把是否采用稿件的决定权主动让渡给审稿专家,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彻底杜绝发“关系稿”的现象。(3)过去,国内发表论文往往是一审通过,很少经过修改,但是实行审稿制度之后,绝大多数稿件要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修改之后才能发表,这对于加强学者间的批评和交流、不断改进学术研究的质量很有帮助。
提倡学术八股
写论文和写其它文体有极大的差异。如果是写小说,会要求作者写得情节曲折,内容感人;如果是写随笔,至少要文笔流畅,观点新颖。论文则要语言平实、简练,而且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一篇典型的学术论文应该包括:(1)提出问题,(2)文献回顾,(3)模型,(4)检验,以及(5)结论等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套路非常像过去科举时的八股文。学术论文要按照这种固定的,甚至多少显得僵化的格式来写作,是有其道理的。首先,这种格式实际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即先确定选题,作者应该清晰而简明地介绍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问题;然后,作者需要介绍对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什么程度,现有的研究还有哪些不足,作者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哪些方面的创新;在模型部分,作者应该陈述自己所做分析的前提假设,然后按照清晰的逻辑一步步进行推导,最后得出若干可供检验的命题;在检验部分,作者应该用数据或案例对自己所提出的命题做出检验;结论部分将主要介绍现有研究的不足,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是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若干政策建议。其次,学术八股能够有效地降低学者间相互交流的交易成本。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清晰表述能够减少读者的误解,有着各种偏好的读者也能很方便地各取所需:关心文献的读者可以直接参阅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对理论推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专注于模型部分;对政策建议感兴趣的读者或许只需要读读内容简介就可以直接跳到结论部分。最后,有的才华横溢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样枯燥的写作会掩盖自己的灵性。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诗歌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吧,可是艾略特说过,“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掩饰感情”。闻一多也曾经把他的创
作比作“戴着枷锁跳舞”。等到你读学术论文能够读到如醉如痴的时候,你的学问就算真做成了。
在写论文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题。好的选题至少是成功的一半。选题的基本原则是:(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没有学术兴趣的学生来说,科学研究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我建议每个学生在找选题的时候首先要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推动学术研究的原动力正是好奇心,是解出猜谜游戏时的那种纯粹的智力上的愉悦。有的学生可能功利心较重,希望选择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帮助的题目,这常常导致他们的选题雷同化,或是过于空洞。前些年,可能有80%以上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都选择做金融或证券方面的论文。可是,就算是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能算是一种最优选择,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是不可能获得额外的利润的,想要获得稳定且超额的利润,最好的办法是使得自己的产品差异化。(2)选择你所掌握的理论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总想选择最有意义的题目。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有意义的题目太多了,但是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约束条件内选择自己的题目。这个约束条件就是我们的工具箱里的分析工具。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的分析工具暂时无法把握的,所以也就只能抱憾地放弃。比如说,人生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有意义的题目,但是你能够用什么分析工具去研究这个问题呢?钱颖一教授曾经谈到,到美国留学的女学生和男学生相比上路更快,因为男学生总是想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样的大问题,而女学生则比较踏实地按照导师的意见搜集数据、做模型、调参数,结果更容易出成果。(3)尽量使问题细化,不要选大而空的
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只能够说明你还没有把一个问题想得很清楚。比如,如果你的选题是“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读者根本无法判断你真正想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可能跟更适合做为一门课的题目而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比较可取的题目,比如说,可能是“为什么中国会同时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4)在满足前三个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别人也会感兴趣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在写作经济学论文的时候可能带来一个“两难选择”,从本质上说,经济学论文的读者是不可能很多的。一份一流的经济学刊物可能只是500个人写,500个人看。但是,例外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我记得《政治经济学杂志》上有一篇讲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中的政治经济学的文章,据作者考证,这篇童话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寓言,反映的是围绕美国货币制度改革的争议。这篇文章得到了弗里德曼的高度推崇。其实它根本不是那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学术论文,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角度。张五常的《蜜蜂的寓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设想一下在春光明媚的农场,飘散着浓郁的花香,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而经济学家在旁边思考着产权问题。这是多么地浪漫而诗意,怎能让人不争着一睹为快。
提高论文命中率的小诀窍
下面是我从做编辑的角度给作者提出的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可能显得非常琐碎甚至愚蠢,但是,相信我,它们非常有用。
1.投稿之前一定要读过所要投稿的杂志。
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但是,确实有很多向我们投稿的作者其实并没有读过我们的杂志,否则我想他们是不会向我们投稿的。有很多稿件根本就不适合在我们杂志上刊登,比如有的稿件只是人物传记,
还有些是属于其他经济学分支比如会计理论的。也许你为这篇稿件花了很多功夫,但是你没有花最多1个小时的时间浏览一下我们的杂志,判断这本杂志的主要内容、风格和体例,结果是在30秒的时间内,你的论文就被丢进了废纸篓。
2.用点心思写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就像是你的论文的简历。如果你找工作要投寄简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30秒法则,如果你的简历不能够在30秒之内引起雇主的注意,那么你必定失败。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不重视论文的内容提要,认为这是画蛇添足。但是,我可以从编辑的角度告诉你,内容提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流的学术期刊那里。比如说,《世界经济》每天大约收到10篇稿件,但每期最多能刊登15篇论文,所以我们的录用率在5%以下。尽管我们尽最大的可能不让任何一篇优秀的论文漏网,但是考虑到时间和人力的约束,发生遗漏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论文的题目、内容结构、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还有,就是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服编辑和读者阅读你的论文,清楚地表述你想要研究的问题,你的方法,你的结论,你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创新等等。
3.当第一篇论文投稿之后,马上准备下一篇论文。
在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论文的发表周期将会随之拉长。实际上,如果你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一般的发表周期会是2-3年。国内的发表周期要短的多,但是也至少要有半年到1年。因为审稿人提出审稿意见之后,作者还需要修改,像原来那种作者寄来的稿件不经过修改直接刊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研究生的在校时间只有3年,
如果你二年级才动手写论文,寄出后用情专一地痴心等待这篇论文发表,万一发表不了,马上就要毕业了,再想另起炉灶就太晚了。
4.不要在论文中对别人的工作妄加批评。 因为你所批评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你的审稿人。 5.试图激怒审稿人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当你遭到退稿的时候,你可能会很自然地责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理解你的论文的价值。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并不排除有的审稿人只花15分钟读您的论文就匆忙作出结论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恰恰对您的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您能够使自己的论文表述得更为清楚,问题更有趣、结论更鲜明,能够在15分钟之内给审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您成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更多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审稿人会认真地花费数个小时甚至数天阅读您的论文,而且他们都是在这一领域内的一流的专家。如果这些专家还是理解不了您的思想,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您的论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6.不妨在一开始向平庸的杂志投稿。
什么?你在前面不是劝告我们不要往平庸杂志投稿吗?--别误会,我说的这两点并不矛盾。如果你只往平庸杂志投稿,会很快消磨掉你的才华,你写得太多,写得太手顺,最后就会沦为只能在平庸杂志上发论文。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直接向一流杂志投稿,遭到退稿的概率会很大,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能会消磨掉你的锐气。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不断有小的成功才能够激发更大的成功。所以,你的确需要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7.千万不要抄袭。
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每个入学的新生都会领到一本写作手册,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千万不要抄袭。这是学生能够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过,比你考试不及格严重多了,如果发现抄袭,马上勒令退学。
8.千万不要一稿多投。
我们有一个黑名单,所有一稿多投的作者将永不录用。其实,如果你在一个月之内没有收到我们的通知,就可以视作稿件未被采用,可以另投其他刊物。其他的刊物也都有类似的声明。如果你连这点耐心也没有,请参照第3条。
9.记住在寄出稿件之前检查公式和图表的错误,改正错别字。 10.记住写清楚自己的名字、单位和联系方式。
第七章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转载)偶老板不牛,但是也不管偶.如果将来偶还能毕业的话,以下可能是经验.
一多看paper没有坏处
二多找找其他非老板的人,例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讨论,借鸡下蛋
三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等
四没事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 参加phdsymposium之类.
五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
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
六适当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你的老板和我老板有些象,只是我老板还做一些指导, 主要在方法方面,比如读文章,想idea,以及写文章等。 对于出idea,老板的指导和我的体会是:
1.需要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按老板的话说, 是要有birdeye。
2.要有birdeye,需要比较全面性地阅读本领域的文章,对于 读文章,老板主要建议读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 片记录以后好分类整理。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 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变化。
3.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study,将读过的本 领域的东西系统的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 birdeye看到的东西了。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4.用心分析对于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基本上都有weakness,
然后想个办法解决,那就是自己的idea了。
5.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eye的范围,对 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aroundalittle
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产生newidea。 别老想那么多,就一个脑袋,留点想IDEA,老板 都是过来人,应该理解做研究没那么快的.不要每次见 老板都想着总要说点新鲜的,想明白什么就说什么,什么 都不明白就听他说,脑力劳动嘛,关键是不能有压力 找课题其实也不太难,最好的一招是看大牛的PAPER,要
精看,一篇看两个月,看十五遍以上,看着看着就觉得 有地方别扭,就说\"要是老子写这问题,就...\然后就 有题目了.不管多大的大牛,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 所以总有其它东西没包括进来,你看上十几遍,自然就 想得更全面了,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要么就跟一个assistant,虽然push比较苦,但可以真的做很多事。
或者跟大牌fullprof.,虽然一般不来管你,但就靠他的名气了。 associate就有点不上不下,两头不讨好。
我老板根本就不是我这个专业出身,他是高理论的,没有作过一天的具体试验,不过他很勤份,也很有组织天分,整个组运转良好。他最大的好处就是openmind,我有任何想法,他都是鼓励我。他有什么想法也都找我们商量(有些老外居然敢直接拒绝老板,说他的ideaisimpossiblemission,不过我老板也不生气,hoho)。另外他雇佣了很多的博士后,我一开始就是跟着博士后或者老资格的博士作,熟悉了所有试验操作,makeprojectplan,analysisdata,甚至包括如何查文献。另外经常和组里的其他博士后或者博士生讨论问题,也让我学会了他们是如何发现新的idea的等过了两年后,我就自己独立了,从idea,到实验设计,完成paper,都是我一人负责。
老板只是每个月来听听我的汇报。我现在也开始带新来的学生了。我会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给他,就好像那些曾经带过我的博士后或者老资格的博士生那样。
所以我很感谢我老板,即不是一上来就让我自己出idea,也不push我,而是让我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由于都是老的带新的,所以组里的关系也很融洽,大家经常讨论问题
,互相促进。
不是,很多idea是有一定背景的.有时候不会有多少个人有你这样的背景.所以
不一定有多少个人能有这样的idea.举例来说,1.你可能有某些方面的很强的
数学背景,在你周围的同行中,没多少人真正懂这些知识.2.你可能恰巧看到
了一些和这个领域不相关的问题,但是里面的思想对你的问题非常有启发.3.
你老板可能是这方面的大牛,你们最近研究出了一些新成果.不过这个成果暂时没多少人知道,而你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有些发展.
总之通常这样的情况下,idea是很确定的,你也会很确定这个东西可以发表.
另外也有的情况是.有不少文章看似很酷,但作者文章太多,所以通常你可以感觉到他的文章并不是特别深入.虽然暂时你不知道哪里不对,但是只要你理解深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那样,你几乎已经不愁文章能不能发表,而是考虑发这样的文章有没有意义的问题了.
越不熟悉的领域乍一看之下越会有IDEA,后后
其实有个IDEA才是PAPER的最多十分之一,很少有哪个领域的TOP会议或JOURNAL会收一篇只有一个IDEA的PAPER吧.要么实验充分,象
作DATAMINING的动辄二三十个图,要么有十页的证明作APPENDIX,再要么象搞网络安全的有些人一样把所有细枝末节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虽然TRIVIAL但总算没功劳有苦劳.总之从有好IDEA到有牛PAPER还有满满长路要走的乐.况且经常是搞到一半才发现IDEA有问题,不是乍看下那么回事,那才感觉空虚呐.
第八章个博士生关于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观点
作者简介:王文忠,南京大学物理学系0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广厚教授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材料制备及表征。现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有2篇发表在材料学科的Top杂志AdvancedMaterials上,论文平均影响因子在3.0以上。曾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摩托罗拉一等奖学金,南京大学博士奖学金。
不同的学科、专业的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我认为理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以纳米科技的研究为例,该研究领域既属于化学学科又属于物理学科,因此,需要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从事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例如,用一种新颖的化学还原法,我制备出了Cu2O纳米线。最近,我利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合成Mn3O4,SnO2和NiO纳米线的新方法。
2.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
当你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的时候,你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同行研究者们在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和成果,以判定你即将从事的研究内在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你可以从网上,期刊(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3.科研创新性
搞科研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实验,这样做你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做不出有创新性的工作。任何一项新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叠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但重复不是目的,重复只是一种手段,通过重复,你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你自己的实验方案。例如,通过大量的调研,我设计出一种简单而新颖的合成纳米棒的方法,即一步固体化学法。利用该方法我制备出CuO纳米棒,这一实验结果被英国国际着名杂志ChemicalCommun接收了。引起法国CovalentMaterialsInc研究中心(SeniorScientist)
Jean-ChristopheP.Gabriel博士,和一些英国、印度、香港等地的学者的来信或E-mail与我研讨。我用一种新颖的化学还原法合成出Cu2O纳米线,该实验结果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杂志上;最近,我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种合成纳米线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我合成出多种氧化物纳米线和纳米棒,其中《Mn3O4纳米线的制备》一文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审稿人是这样高度评价它的:
“ThispaperreportsanovelapproachforthesynthesisofMn3O4nanowires.Thetechniqueissimpleandtheresultsarenice.Thecontentofthe
paperisnewandtheresultsareexciting.Ibelievetheresultisofgreatinteresttoawidespectrumofpeople\".
4.与导师的合作和沟通
一方面,导师能洞察你从事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研究课题,把握住你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经常与导师沟通,将你的想法告诉导师,只要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大范围内,让导师给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不要让导师把你的研究课题限制得太死,这样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有利于你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5.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应与他人进行团结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一个科研氛围十分活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科研群体中,你将会发现每个人的思想都变得十分活跃,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原创性的工作可能就会产生。
6.科技论文(包括SCI论文)撰写能力
SCI所收刊物是全球自然科学方面较为重要的学术刊物,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称为SCI论文)读者较多,是国际学术界用来交流的主要媒介。虽然,SCI论文并非每篇都是高质量的,但总的说来其读者较多,可以认为,只有在SCI所列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被国际同行所知晓。因此,理科研究生应较好的SCI论文撰写能力和熟练掌握SCI论文的写作方法。根据作者自己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体会,我认为能否发表SCI论文的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如果在写作时能做到以事实为根据,让数据说话,分清事实和
观点,分清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发表SCI论文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九章发表论文的策略和手段
发表论文的策略和手段
PETERA.LAWRENCE(Nature,422,p259.20March2003)
听着:世界各地有很多科学家都如生活炼狱之中,倍受煎熬。伦敦已是深夜,DeborahDormouse依然辗转难眠。她已经焦急地等待了4周,她不知道如果她打电话给《自然》杂志的编辑询问她的论文处理情况是否会产生负效应。在阳光灿烂的悉尼,WayneWombat正在大发雷霆,因为他的学生的论文被《科学》杂志拒绝了,《细胞》杂志正在请他审阅一篇内容相似的论文,他要对之实施报复。在旧金山,MelissaMariposa阅知她递交给《当代生物学》的论文必须缩减一半后才能被重新考虑。她不得不忍痛删除一些关键数据,并且极端简化结果,因为她的博士后需要将这一期刊列在他的简历上,否则他就得不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工作。
一篇论文是否能发表取决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科学家们正在孤注一掷地只将论文投递到少数几个顶尖的期刊,然后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论文,讨好编辑。这种做法最终危害了论文发表的目的、文章的可获得性和研究质量本身。
一个主要原因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日益加大的压力迫使科学家们将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甚至在我们的日常言语里也反映出对顶级期刊的迷恋-我们说某人是一位好研究生,是因为他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说明我们认为期刊比科学信
息本身更重要性。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否则我们就失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部分原因是掌握经费和职位分配大权的人在评价科学家时不是评价研究本身,而是根据“表现指数”来衡量,因为将一些数字加起来比严肃地思考一个人的成就更容易。管理者正在窃取科学家们的权力,他们营造出“成绩责任制”文化,目的是建立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地控制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结果,这使得社会成为了一个“审计社会”(Auditsociety):每一项指标都被精确地计算,最后指标成为目的本身。
在这样的“审计社会”中,发表论文的数量、作者在名单中的排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成为评价科学家的依据。在日本、西班牙和世界其它地方,这种评价方式发展到成为精确的公式化行为。但是,不能让行政管理人员对此全部负责,很多科学家们热情地参与其中。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为的指标成为科学工作的目标?尽管有各种堂皇的理由说,将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会有更广泛的阅读量,但是,当我们将期刊的重要性置于科学本身之上时,我们就是将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变成了俗气和无教养之辈。(我们就是将自己在学术界置于平庸之辈。)
一些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为什么绝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如此热衷于期刊的名望呢?这里有心理和职业两个方面的原因。年轻的科学家们将在好期刊上发表一篇好论文视为进军科学皇冠的起点。而已有声望的科学家则希望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以证明自己仍有高见。与在科学发现的王国中树立声望相比,所有的人都逐渐认识到,在当今实实在在讲求硬通货的审计社会中聚集“资本”更为安全和容
易。另外一个因素是现在的社会疯狂地追求知名度,科学家们也身不由已。许多科学家在自己的工作被媒体报道(无论准确与否)时会心存感激,而那些领头的杂志也通过新闻发布来为此铺平道路。比如说,西班牙的大报ElPais就经常会对西班牙科学家在Nature,cell和Science上发表的任何文章进行特别报道。
后果
这对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的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作者必须决定什么时候、怎么写他们的研究工作。写论文的理想的时刻是在某一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并获得了可信服的信息之时。但是,现实的做法常常是在有可能出现结果的最早时候就开始写作。结果,科学发现就像意大利香肠一样被切成一片片,然后再递交给不同的期刊以发表更多的论文。
科学家们必须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工作,以尽量减少论文被拒的风险。顶尖期刊绝不会考虑竞争对手已经刊登过的结果相似的论文,即使这项研究已经花费数年时间而递交的时间只相差一周或二周。当然,如果两篇竞争性的文章同时递交给期刊也有好处,每位作者都会用另外一篇论文来引起编辑的注意,认为他们的研究课题是热门的。毫无疑问,论文的递交和报告让许多科学家们彻夜难眠。
作者需要决定怎样做才能将他们的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被炒作到足以为话题?是否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超级简化以吸引人?是否可以在论文中找到一个故弄玄虚的信息让人们立刻记住?是否发现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某个含糊不清的联系?(提及人类疾病往往会提高以后论文的引用数量,也使杂志显得有吸引力。)能否将论文的长度压缩到实际需求的更短?比如,即使论文应该以更
长的形式递交到更专业化期刊上,为读者提供更多些的服务。是否可以将它压缩成更短的形式而递交到Nature杂志?Nature上的短文和Science上的报告部分常常压缩很大,只有很不显眼的示意图,使得其内容难以被读者***。互联网上的补充材料也许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印刷版的读者会觉得上网不是那么方便,而它们的电子版的上架时间也让人担心。
这样,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负责人开始亲自执笔写论文,他们或许并没参与实验,而实验工作主要是由初级科学家完成的。但是,研究组长经验丰富,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展示工作,也许正因如此,对实验细节的不了解反倒成为有利因素。学生和博士后又回到了桌边努力工作,增加产出。然而,他们却没有学会如何写作研究报告。
编辑:顶尖期刊的编辑总会收到过多的投稿。比如,《自然》杂志现在一年要收到9000分左右的稿件,(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2倍),因此不得不拒绝约95%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发育生物学》是一本高质量的专业期刊,它的拒稿率基本上是70%,而在1990年,这一数字是50%。顶级的期刊收到太多的稿件,没有办法将它们都送给同行进行评审,因此,编辑手中的权力变得比审稿人的判断重要得多。结果,作者们开始用各种手段拉拢、奉承、甚至威胁编辑。小组组长能够证明花费时间和才智在这些策略上是值得的,因为编辑们会因此动摇,而成功的回报非常之高。影响因子和经济的合力作用在顶级期刊间建立起竞争(Cell杂志最近就以极高价格被转手)。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编辑甚至会央求明星科学家为期刊写最流行的论文。所有这些力量综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反科学的文化,出风头和***手腕会受到更高的
回报,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和理性的争论却变得无足轻重。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编辑也难于作出准确判断:要在一大堆各色论文中进行客观、快速的筛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英特网为基础的服务能够为编辑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在专业化的黑暗角落中看清实质问题仍然是困难重重。为了安全、稳妥起见,编辑们更喜欢那些流行的、熟悉的和意料之中的结果,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古怪的、意料之外的、或者是原创性的结果。错误因此出现。MichaelBerridge和RobinIrvine一篇有关磷酸肌苷和信号的原始性论文,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引用率第二高的论文,但最初《自然》杂志拒绝了这篇论文。作者奋起反抗,最终被接受。但是,当Berridge将一些信息综合起来,再加上一些新观点形成另一篇论文时,他再次遭到《自然》杂志的拒绝,尽管最后这篇论文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在80年代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排名第5位。
审稿人:审稿人当然也是论文作者,只是戴上了不同的帽子。冲突因此不可避免,比如,审稿人会支持竞争者的工作而让自己学生的职业处于危险境之中吗?这种利益的冲突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领域的两位审稿人对同一篇论文的评价有天壤之差。使得事情更糟的是,顶尖期刊的编辑还会给审稿人额外的任务。在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中,客观标准是至高无上的,除此之外,审稿人现在被要求对一篇论文是否算得上是一篇可以发表在“《科学》”期刊的论文,即是否是让“大多数读者有兴趣”的论文作出判断。让审稿人参与到编辑决策过程中的做法,给审稿人有机会去损害他们所不喜欢的作者、了结宿怨、拖延竞争对手的工作。从我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的确有少数的
审稿人把握了这种机会。还有一些审稿人让论文在好几个期刊之间转来,让那些缺乏***手腕的科学家发表工作尤为困难,尤其是在研究结果与现有知识不同时。一些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家们彼此间达成默契:他们互相邀请对方加入委员会,在会议上相互提名对方获奖,支持对方论文的发表等,科学的客观性因此受到了威胁。
近另外一个相关的现象是将论文送给三位审稿人评审。尽管这样做部分是为了保证至少会收到两份评审意见,但我认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不至于得到平局。投票做出的决定鼓励被拒绝的作者做空洞的申诉,赞扬支持他们的审稿人,诋毁持负面意见的审稿人,并要求新的审稿人,以期得到新的支持。
重压之下,编辑将作者的权力以另一种方式交给评审人。即使审稿人可能忽略了相当的细节,并且可能是在半个小时内形成对一篇论文的意见,但他们通常总要求作者进行修改或做新的实验。然而,对编辑来说最容易和最常见的选择就是让作者满足所有的审稿人,再将修改后的论文送给他们重新评审。如果作者有充足的理由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那么他就会处于两难境地:他们要么是花时间做他们认为很可能是无益的实验,或者得出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结果所支持的结论。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么不知名的审稿人的不满没有得到平息,编辑将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前,这些作者会将他们的论文到处发送,但是现在期刊变得如此重要足以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不得不屈从。在这种情形下,审稿人更像是一位检查官而不是评价人。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有时,研究人员<会因此浪费数月的研究时间,而其间还有可能被别人抢先发表了论文。
更快的发表时间、材料交换的协议,以及被威胁告上法庭迫使期刊公开审稿人的名字,各种压力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为了更快的出版时间,一些期刊为某些特选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提前在网上发表论文,帮助他们在时间的竞争中抢先一步,击败竞争对手。而一些审稿人可能利用他所审论文的信息,拖延别人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论文,甚至在别处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诱惑和怀疑堆积起来,融化了审稿人本来就应该使论文作者对之加以信任的厚墙。我相信审稿人对自己应该采取的保密程度的理解存在真正的混乱。审稿人是否应该遵从不向任何人透露一份稿件存在的保密原则?我认为应该,但我们是否都遵从了呢?审稿人是否应该同意审阅一份自己已经建议另一份期刊拒收的稿件的要求呢?我认为他不应该同意,但这种事情却时常发生。
对症下药
毫不奇怪,作者正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多疑。在我所收到的论文中,大约有一半的作者要求不要将论文送交某审稿人,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但潜词却是担心论文中的信息被误用,实际上他们也承认有时是为了避开严厉的眼睛和批评。
我此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家对现状的认识。不过,我们可以开始共同努力来改进局面,缓和对期刊的迷信。而最有效的变化是管理机构在决定经费和项目时不要再相信那些充满错误的审计数据。与收到稿件的编辑和审稿人相比,这些机构具有事后诸葛亮更全面认识事情的机会。他们可以自问,项目候选人所发表的关键性论文是否具有科学上的启发性?是否被证明具有影响力,其主要结果是否已被其他人证实?
作者也有助于打破对期刊的顶礼膜拜。方法之一就是建立互相支持的联盟,比如在细科学家推动将论文恰当地发表开放式网站上或专业化的期刊上(而不是像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非专业期刊上),就将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也会减轻顶级期刊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使得这些期刊能够开始发表更完整的论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从而也真正挽回“一般读者”。
我并不建议大刀阔斧地改革审稿过程。比如,我并不认为开放的评审会有什么帮助,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审稿人会受到威胁,而已有建树的科学家的影响力会更为增强。一个行的措施是在网上递交两份论文,使得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但关键问题是要明确审稿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公诸于众。
专业的编辑更要明白这些危险。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做出对作者至关重要的决定,在拒稿率高达95%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尤为不易。可以理解的是,也许编辑们已经将许多本来属于他们的责任推给了审稿人。编辑们也许没有足够专业研究背景、并缺乏第一手知识,特别是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但这种推委于审稿人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编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重新确立作者的权利。一旦决定发表一篇论文,编辑绝不能简单地要求作者满足X、Y、Z审稿人的意见,而是解释审稿人的建议,并乐意接受理性的批评和讨论。编辑们应该在自己之间做出决定,或者在给予双方意见的前提下寻找进一步的专家意见。编辑应该充分意识到,与署名的作者不同的是,匿名的审稿人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编辑应该始终牢记的是:审稿人的作用是向编辑提出建议,而不是获得作者论文的任何控制权。
在关于学术重要性的问题上,编辑们应该具有更为长期和宽阔的眼界,并且通过对与潮流不一致的研究内容的肯定性行为,来积极正面地鼓励新颖的方法和课题。潮流导致寻求新的细胞信号传导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研究论题,这会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一个不幸的例子是,最近发表的四篇独立研究论文,就是关于一个相同的新基因(pygopus基因)的重复工作,每一篇论文都纪录了多人在数年里的细致和艰苦的工作。
作为作者,我们放弃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阅读和接触我们论文的努力,文章中夹杂着泡沫和术语。部分原因是我们以速记的方法记录我们的工作,让论文可以放入狭小的版面。但是,为什么不让文章更有可读性,减少首字母的缩写和浮夸的语言,将详细的方法和补充材料放到网上呢?
现在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已有建树的科学家们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时候。在有关经费和工作职位的委员会上,我们应该确立重要的原则,不要再如此绝望地一味迫使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我们不应该期望年轻的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界共同的利益而冒着失去个人前途的危险去呼吁变革,至少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我们之前牺牲自己。
第十章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你
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
博士帽
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
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Internet!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
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上述一些观点,是我在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我希望这些建议和想法能对正在未来之路上跋涉的你们有所启发,能对你们目前的学习有所帮助。或许因为观点不同、人各有志,或许因为忠言逆耳,这封信可能无法为每一位同学所接受。但是只要一百位阅读这封信的同学中有一位从中受益,这封信就已经比我所作的任何研究都更有价值。我真诚地希望,在新的世纪,中国学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做研究,还是经商,都显得更成熟一些,成功的机率更大一些。
第十一章看看我们的老一辈们是如何做科研的一位卖
冰棍的遗传科学家
一位卖冰棍的遗传科学家
转自《人民网》
蓝天柱今年73岁,在广东的惠州市是一位不大不小的名人,出名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有两个名牌大学的学士学位,但他却在惠州的闹市卖起了冰棍,一卖就是四五年;第二个原因,是他30年来一直在靠
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从事一个世界尖端的科学研究。有人说,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和一个人相提并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个人30年来,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坚持这样的研究,真是让人肃然起敬。但是,蓝天柱的成果并没有人买帐,当他得知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东省科技厅放到了“故纸堆”里的时候,这个编外老科学家非常伤心。
蓝天柱1958年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农科院,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好几篇论文。正在他雄心勃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蓝天柱被下放到唐山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此他彻底脱离了正规的科研体制。
但是,蓝天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他自己搞起了试验田。1978年,蓝天柱完成了自己的专着《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他拿着自己的手稿来到北京,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受邀参加了当年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但是,这本书稿,他所在的唐山农业推广站没有出钱帮他出版;参加了1978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南京学者错把他当时所在的单位记成了河南省,寻访了好久没有找到他这个人……
一、对话蓝天柱
2003年10月,广东省惠州市的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卖冰糕的小贩,被邀请出席在海口市召开的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接着,又应全国动物遗传学会理事会的邀请,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动物遗传学术讨论大会上作学术报告,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专家院士的推荐,认为“方法独特创新,对经典遗传学有所突破,适用于生物界”,并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这个人就是蓝天柱。
蓝天柱,1932年生于广东惠州。拥有中山大学和南开大学双本科毕业文凭。
初见蓝天柱,衣着朴实,态度谦和,你很难想象他是一位有着双学历、写有多部科研专着的高级农业师。在这位70多岁老人的一生坎坷经历中,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是他一辈子也抹之不去的记忆。在那个天灾和人祸肆虐的时候,蓝天柱始终保持着他对科研的专注,遭遇地震没有剥夺去生命,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部《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的实验、写作和出版,构成了蓝天柱生活的全部,这本书也耗去了他宝贵的青春时光。
蓝天柱:我的家门口就在惠州西子湖畔,过了湖就是泗洲塔。湖中有个小岛,叫“浮龟地”。我的学校就在西湖旁边。我就是在这个美丽的山清水秀的环境长大的。
(195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的蓝天柱,被分配到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在这里,蓝天柱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研究生活。)
蓝天柱:那个时候工作是很舒心的,我全心投入冬小麦越冬和寒害的理论研究工作。我在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最多,后来写成专着《糖代谢与冬小麦越冬和抗寒》。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蓝天柱被下放到唐山市东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推广员,离开了自己钟爱的生理生化研究工作。蓝天柱一度感到失落和消沉。)
蓝天柱:当时心里很难过,从此我将失去从事专业研究的必要设备条件。我想如果任其这样下去,我整个人就要颓废了,就没有希望可言了,一生就这么胡混过去了;后来我就想到,我还有一个爱好、专长,就是数理遗传学的研究。对此,我有雄厚的基础,当时大学不准
开生物统计学课程,但是我自学了生物统计学。搞这类研究,有计算器更好,如果没有,一个算盘,一把尺子,再加上一个很容易搞到的十分之一的天平,就可以了。当时在农村这样的条件还是有的嘛,再说我自己也买得起啊,所以我就开始搞起了数理遗传学研究。当我想到要搞这个项目研究的时候,我的精神又重新焕发起来。
记者:但当时有外部支持的力量吗?领导支持吗?
蓝天柱:有,但是很少。而且我根本不能让领导知道,领导一旦知道了我就得挨批评挨整。什么人支持我呢,有一个同事,他稍微懂一点我搞得这个研究,他劝我别搞,说你搞这个东西,弄不好会出乱子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搞不好可能会挨整。但是我还是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搞。因为关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不同遗传意义,特别是细胞质对遗传性状表达的意义,是遗传学中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那么就有责任为这门科学作出一点贡献。所以我是抱着这样一个心思追求真理,什么困难我都能够克服。
记者:你第三年的时候好像累病了,住进了医院?
蓝天柱:是。我到唐山时经常便血,医生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疑为胰头癌,建议我全休半年,但我一天也没有休息。我带着病去搞了几年工作,身体很差了,最后离完成实验任务还差几天的时候,我晕倒在田间地头,被送到了医院里。
(在医院里住了八个月,蓝天柱利用这个时间整理完了所有试验数据,准备动笔写书。然而一个多月之后,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一夜之间,唐山成了人间地狱。)
记者:唐山大地震对您的生活是不是影响非常大?
蓝天柱:那是非常大,死里逃生。我和全家人都被埋在废墟下,我首先爬出废墟,抢救了我的全家,还抢救了附近邻居的几个人。如果不是我首先爬出来,我的全家人也就没有了。
记者:您当时是不是非常担心您的实验资料?
蓝天柱:是。但是我更担心的是人的生存,所以我首先是救家人救邻居,第二个我担心的就是我的科技资料,致于其它的财产,丢了,埋了,没有就没有了,但是我的试验材料一定要挖,我知道我放资料的地方在哪里,拼命的挖,最后还好,资料在一个箱子里装着,保存下来了。
记者:当您从废墟中把材料挖出来的时候什么感觉呢? 蓝天柱:天助我也!!哈哈哈......
(多年以后,蓝天柱写了一部纪实文学《震后余生》,详细记录了全家人死里逃生的经过。侥幸逃生的蓝天柱,在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代小窝棚里,开始了专着《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的写作。)
蓝天柱: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地震后的小窝棚里。所谓的小窝棚,就连现在的小狗窝都不如。就是这样一个窝棚,全家人都在,一个小篷子底下放几块板,就这么睡觉过夜,我就是趴在地上开始我的写作的。我爱人说:“你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又在地上写,会油尽灯灭哦!”我跟她说:“多写一个字就是一滴油,油越多,灯点得越旺!”我除了在家里窝棚写,我送老人到辽阳去治病的时候,孩子得了瘟疫,我陪她去医院里的时候,我送孩子南下回故乡逃避瘟疫的时候,病房里、车站里、火车上、朋友家中,到处都是我的写作场所。不论火车呼隆呼隆的响也好,还是外边敲锣打鼓也好,都影响不了我的写作。
(在这部耗尽心血的书稿中,蓝天柱对遗传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新的推理公式,发现了多个新的规律,经多位专家院士评定,形成的总评价是:研究方法创新独特,对经典遗传学理论有突破和发展。然而,书稿完成之后,出版之路却又漫长而艰难。1987年,蓝天柱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广东惠州。1992年,他从一家国营化工厂退休,迫于生计压力,蓝天柱租了一家档口,卖起了冷饮、雪糕补贴生计。)
记者:我想以您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双学历的身份,而且做出了这么多的科研成果,退休之后怎么去开了一个档口,相当于一个小贩?
蓝天柱:我想,面对我的生活上的现实困难,不能被吓倒,而且要靠自己去解决。共产党说的好,不要相信神仙皇帝,要靠就靠自己。
(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蓝天柱也没有放弃努力。1998年,蓝天柱为之奔波了20年的书稿终于出版了,而此时的蓝天柱已年近70岁高龄。那时候这位老人依旧执着的认为,书的出版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如今,为了能够扩大学术交流范围,蓝天柱请人设计制作了个人网页,取名为“”,专门就农艺遗传学等学术问题及历经唐山大地震劫后余生的感悟等与各界交流。)
蓝天柱:一个人如果看不到前途就会颓废。我觉得,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前途,看到真理,就是快乐的。一个人能够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来,能够为人类、为科学做出贡献,应该是快乐的。所以我这个人面对的困难是很多,但我是很乐观的,我感到我能够看到真理,看到希望,我能够为真理去做点事,所以我是再苦也感觉不到苦。人家说蓝天柱一生都是苦,我说你们这说法不对,我一生都是乐,因为我看到真理看到前途。
(这位看似柔弱的老人,说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是很激动,言语中透露出坚强、执着和乐观。也许正是这种对科学的信念和性格中的刚毅,才使蓝老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被困难所压垮。无论是作为基层的农技推广员,还是地震中的灾民,还是卖冰糕的小贩,蓝老始终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天一定会被世人所接受。)
二、震后余生——女儿蓝岚眼中的父亲
我全家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时,我还很小,刚上小学四年级。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人为灾害,大地震中的自然灾害,有所知,但不深刻。后来,根据家父的口述,逐步有了进一步认识。虽然我读过一些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学着作;但都没有家父口述这么深刻和亲切。这触发了我的写作动机。
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是世界地震史之最,这是自然灾害。那时,“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灾害也不亚于自然灾害。在两大灾害面前,人们的心态怎样?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如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家父的科研专着《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就是在这时完成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下放到唐山市东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他卧薪尝胆,开展了数理遗传研究。他拖着重病之躯,全靠自资自力,甘冒政治风险,在田间设置了“黑试验”。坚持多年如一日,完成了试验任务,也晕倒在田间地头,被抬送到医院。醒来之后,又在医院整理试验资料。经过八个月治疗之后出院,遇唐山大地震。他带着伤病,俯伏在小窝棚地铺上,着书立说。于一九七七年完稿,家父自称为:“小窝棚里诞生的专着”。在该专着中,
完整地提出了数量性状遗传新学说,包括新概念、新理论、新公式和某些新规律。一九七八年在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宣读了该书稿摘要,散发了全书油印复制本。曾被认为是“奇人”和“奇书”,得到新闻传媒的关注和报导。一九八六年又在《潜科学杂志》重新发表该新学说的概要。一九九八年得到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支持,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这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抗争和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曾感动了某些院士、专家学者、记者、编辑和一般有文化的人;还感动了某些领导,相信还能感动石头。
家父蓝天柱具有双学历、高级职称。一九九二年从一个国营工厂退休,每月只能从社会保险机构领到三百元退休金,十年后增至四百多元。他没有怨天尤人,按他的话来说,“在社会变革面前,要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不要靠神仙和皇帝,要靠自己救自己”。他放下专家学者的架子,来到一个商场做了小生意人,开电话亭兼营小食品。
他每天开市经营十二个小时以上,看档口、进货、卖货和传呼电话,一个人包打天下。家父太累了,我和弟弟劝他不要干了,说每人每月给他几百元钱。他却说:“退休了,找点事干,有利于身体健康。”又说“我以做小生意为新职业,还要以新职业养事业呢!”
他就在这商场里一边谋生以补生计,一边继续科研事业。他重新审阅早年着作,又补写了五万字新篇章,完成了一部二十五万字,富独创性的科研专着《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此事传出,得到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拨款支持,该书于一九九八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现国内外一些着名大学图书馆都有馆藏。
家父要求我们,“人的职业可随遇而变,但事业却应该坚持终生。具有百折不挠的事业心,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我们要把这种事业心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并一代代传下去。
第十二章博士论文该如何选题
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学位论文选题步骤:
1.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 2.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3.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
4.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学研沙龙·
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朱静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以及一些在读的博士生,针对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进行了访谈。
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
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是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朱静院士:博士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对他们的指导侧重于技术性,形成一个短期成果;硕士的培养则侧重于训练,可看作一种中期的应用研究培养;博士生学习时间较长,应放长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系统研究的能
力。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使他们掌握好试验的基本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之上的系统探究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系统训练。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综合起来开展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博士(Doctorof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而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他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作为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朱静院士: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不同意某些歪打正着的说法,要知道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进行的,不能存侥幸之心。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博士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博士论文的故事。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博士生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对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他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reallyknowhowtostudy!”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
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了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Review,这使我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到自己是在有目的地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读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在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
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博士论文应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战来自于发现规则的困难性。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深浅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
刘建明教授: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博士论文应该是水平的表现,假如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后,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学术功底。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博士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
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研究生在难度选择上,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林语堂还曾自做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
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博士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课题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博士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英国有一句谚语:太阳之下无新事。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的创新。刘建明教授: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只有把握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理工科在课题的选择上无论从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详细深入研究先前的成果,都会有很多研究角度和切入点。所以,对这些学科论题的把握有很多的选择,应从多重标准去筛选。罗俊:导师给了你
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即: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是否已经做过。经过这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
选题与改题
朱静院士: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选题存在问题。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导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们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文科博士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再要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对文科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必须做足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应当十分清晰,一旦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
选题误区
不与导师沟通,盲目选题
导师是指路的明灯,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些同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研和选题,直到开题报告提出才与导师联系,这样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自己对研究的领域不熟悉,在课题可行性和价值把握上都很难做好.刘建明教授:在选题上,学生应该多和导师沟通。导师大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它们对课题的意义、难度、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对一些研究价值低的问题作过多的研究很难使你的研究水平有大的提高。曾经有一位读哲学的博士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自己做了大量的调研,甚至已经写出开题报告。到提交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选题不符合要求,结果重新调研、选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写作。
过分依赖导师
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很不利。刘建明教授: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到哪里找,找到了如何鉴别这些资料,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导师告诉你的是到哪里找,而不是去找什么。因为研究方法的培养应该是学会如何去研究,所以应该学的是到哪里去找资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选题难度低论文无创新
博士论文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博士生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它应该体现的是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难度水平,一些并无多大价值的课题不应作为博士论文提出来研究。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具有创见,体现出作者的魄力和胆识。还有就是论文写
作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要有闪光的思想。优秀的论文应该是将这些闪光的的思想用精彩的语言表现出来。
第十三章硕士论文的答辩
一、硕士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
1、考察论文的真实性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 撰写答辩报告的注意事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贡献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进行答辩(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提问的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提问和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 三、答辩及答辩表现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1、备熟讲稿 2、准备多媒体 3、做提问准备 4、进行试答辩 5、调整好心态
(二)、怎样汇报效果好
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三)、如何巧妙地回答提问
1、听清问题记下来 2、围绕论文回答问题 3、不会回答怎么办
4、答辩态度要诚实 5、回答提问的技巧 (四)、答辩中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充分 2、紧张不自信 3、汇报不成功 4、答题不清楚
5、临场发挥不够 6、答题不懂装懂 四、硕士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一)、答辩的准备
1、思想准备: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2、答辩内容准备: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分钟用的答辩报告。
3、物质准备:主要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如:硕士论文的底稿及其说明提要及主要参考资料,画出必要的挂图、表格及公式,必要时准备PPT以备辅助介绍。
(二)、如何答辩
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认真答辩。为此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2、仪容要整洁,行动要自然,姿态要端正。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答辩结束时要向专家道谢,体现出良好的修养。
3、在报告硕士论文情况和回答专家提问时,要沉着冷静,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内容上要紧扣主题,表达上要口齿清楚、流利,声音大小要适中,要富于感染力,还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
4、对于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自己回答的圆满、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自以为是的骄傲情绪。如果确实回答不出来时,也不可磨磨蹭蹭,应该态度坦然,直接向专家说明回答不出来,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得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第十四章读博有感
经验是人成功的阶梯,看看别人的读博经验,你也会有所悟! 读博士人人都要经历一段很艰难的时候,所以国外把读博士的过程开玩笑Survive。但是,我觉得这个”Survive”虽然是有很大挑战,需要镇定去承受,但是它是向上的、主动的和有希望的。觉得在读博士期间,选择导师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很重要。选择导师至少要看三点:
(1)导师的人格。一般一个好的导师,他很谦虚、活跃、给博士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
(2)导师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和项目。因为读博士很多时候会变成自我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需要导师领进门,因此导师的研究方向中有你一个很感兴趣的题目,并且这个题目的确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这样你才能有发挥的余地。要注意的是,很多导师的研究课题(主要指纵向课题)不可能保证给每个博士生一个,所以先进来的博士可能会起步早些。但是,我感到,其实一个纵向课题可以研究的地方很多,若干个人都可以找到可以独立研究方向,不需
要讲,某个课题已经有个博士在做了,我要等个“全新”的课题。导师的论文发表情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表明他还是有时间在做学问。(3)导师是否有过几个很能干的学生。古人有话,“青出与蓝,而胜于蓝”。如果导师手下曾经出过几个很不错的学生,这至少给你一个信号,你也可以在将来成为很不错的学生。当然,一般而言,这些很不错的学生大多出国了。如果导师手下有在读的不错学生,至少可以有个讨论的环境。
读博士期间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很重要:
(1)有很多事情可以比导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如Internet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师。通过它,我们可以访问最好的国际会议,最好的研究所,你研究领域最好的导师以及PHD学生。如,做人工智能研究的同学,可以到MITAI站点\\ (2)事在人为。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求自己始终是一个主动的人。三年时间很快,自己要多花些时间,多在相关领域做些深入研究;
(3)我觉得读博士是一个心情成长的过程,到最后,你的确知道whereyouaregoing和whatyouaredoing,是一个自信心成长的过程。要特别提醒的是,国内研究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所以,你要始终知道,国外在你研究领域,目前主流方向是什么,最着名的会议是什么,最着名大学的研究所是什么,最着名的导师是谁,最活跃的几个博士生是谁。这样,你毕业后,就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了。
本科生直接读博士,肯定需要至少一年半时间来进行角色转换。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可以了。写下上面这些感受,肯定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诚恳接受大家指正。
博士论文写完后,开始写致谢时,才发现原来一个人可贵的三年生命旅程,竟然悄然接受了那么多无私的帮助。透过密密麻麻的文字,似乎是一颗颗真诚的心灵。人生前行的过程中,有时候前行目标,是与你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所拥有的朋友与友谊,一样重要的。我记起硕士毕业时,当我好奇问起硕士导师什么是生命中的牵引力量时(我硕士导师是文革后,国门打开后首批留美学子,后来他在美国名校拿到了博士学位,然后回国效力了),一头银发,又总是慈祥,很有学者风度的硕士导师只是淡淡而言:\"随遇而安,随心所quot;。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句话,若干年后,我才发现,原来这句话并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消极,而是将人生与奋斗融为了一体,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读书,不也是这样的,本科-硕士-博士,象上楼梯似的,一步一步的,按部就班而已。但是,博士阶段的学习,又不是象上楼梯这么简单的。在这个人生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既需要有种上楼梯的平常心态,更需要有种上楼梯持之以恒的毅力。博士阶段最艰苦时候,就是一个人的去探索的时候。因为,自己研究方向的深入,不可能由人家来代替你,只能靠自己感性和理性去感受。所以,获取博士学位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心智、毅力与体力的全面挑战。以前自己写了点读博士的感受,目前博士论文已经完成,对读博士另外有了些感受,然后写下来,请大家指正。
浙江大学博士生渐渐多起来,其中里面有一批是从本科直接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对于他们,由于没有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希望能够多了解博士阶段的学习方法,我鼓起勇气写下点感受,恳请大家交流和指正。下面是我自己感觉对读博士很重要的几点:
一是网络的重要性。在我自己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我感谢了Internet,因为通过Internet,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现一批与你研究相近和相似的研究小组。然后,就可以通过Email向这些教授或PHD学生要他们发表的论文、他们的程序代码,甚至是请教他们。如果自己不知道所钻研领域情况,可以使用\"google\"键入关键字,先搜寻一把,心里大概有个数。很多时候,通过Internet,自己可以很快知道目前研究方向最新进展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快自己研究的步骤,而不是在闭门造车。一篇博士论文如果只是自己孤军奋战去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即使身边没有可以讨论的对象,大多数时候,通过网络,从知名学校、知名研究机构或知名会议上,可以发现与自己研究有关的资料,对自己的研究产生启发性效果。
二是共同成长的重要。一般而言,博士生都会在一个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小组中。如果是这样,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共同成长就很重要了。因为为了更加顺利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就要督促自己去看更多的资料,在方向上一直把握住。从这个角度上讲,交流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成长,与大家共同的成长,就是自己成长。并且,看到自己组里的同学能够发表文章,能够每天很投入愉快从事你工作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三是博士论文的重要。一般情况,读完博士后,无论留校还是去公司,很多工作是自己博士论文的继续。尤其是留校,面临课题申请(尤其是纵向课题),那么自己的博士论文里面的东西,可能就是自己要去申请的第一个课题。所以,博士论文的撰写与选题,就十分重要了。记得国外很多学校应聘时,就是要求博士来讲自己的博士论文。可以说,博士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可能是你以后学术生涯最重
要的一个资本了。读书期间,你自己所做的课题,会在你毕业时候结题或签定,因此需要用你的博士论文里面的东西去申请新的课题,用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来养下一个新的课题,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循环过程。因此,写博士论文需要时间的投入,需要专注。我想,每个人可以用指头来算算,自己一天、一周或一月中,花了多少时间在从事研究工作,就可以度量自己的专注程度了。
四是写Proposal的重要。这里的Proposal指申请课题所写得东西,这个方面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自己感觉,所谓课题申请,是自己研究的继续,也就是有了些研究积累,然后去申请。如果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自己没有相关研究经历,一般申请成功是很困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博士论文的重要。因为,博士论文是你学术研究生涯的第一起点,甚至对很多人而言,一辈子的研究均与此有关的。
五导师与科研环境的重要。在导师和科研环境方面,与很多博士生相比,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不过,我自己刚开始读博士时,并不是在目前课题指导教授手下的。一次博士生讨论班时,授课老师给了我一篇与当时自己研究完全不相关的英文论文,让我给全班同学讲出来。可能是自己认真准备了,也查阅了不少资料,把这篇文章讲的很透彻与清楚,于是,这个教授便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于是,在博士阶段第二个学期中叶,我从其他课题组转入了这个教授的课题组。回想这次转课题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而且萌发了人生很偶然的感叹。但是,事后想想,人生就是一场不会结束的战斗,需要自己时刻准备着,做一个主动的人,或许某天机会就来到了。好的导师一
般给你很宽松的环境,一个明确的方向,然后修行看个人了。博士论文也是开始做点很小的东西,然后慢慢积累,慢慢对所研究方向越来越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对你的信任,一个交流(无论是你与Internet交流,还是与课题组)的环境,是你研究顺利开展的稳定剂。选择导师前,最好还是与导师目前在带的学生有个交流,这样会得到导师的第一首资料,而不仅仅局限于招生手册上面的宣传。
六个人的心态很重要,给别人表示的心态也很重要。读博士会遇到很多挑战、压力与困难,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读博士不是仅仅选择了一个读书阶段,而是选择了一个人生。每当遇到挫折时,要多想想自己最适合做这样的人,而读博士是否可以为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坚定、坚韧、坚强\",去承受生活。其实,人生的很多困难,当你咬牙切齿克服,回望之后,这些困难不过是倒帝舟帧一个人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向别人表达的心态也很重要。在BBS上,尤其是博士生版,很多同学不经意流露出很多对现实的感叹和悲观。个人认为,这样对新来的博士生(尤其是刚刚从本科阶段直接读博士的学生)负面影响很大。我觉得给人家多讲个人思考的理由,比只是讲讲结果,要有益多,因为这样可以让别人增加选择的能力。人生不是很复杂的,\"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工作\",如此而已。社会虽然复杂,但是自己心里有个良心的杠杆,就不太会迷失。
博士阶段的生活,自己学会了很多。导师、老师和朋友,对我的影响,难以表达,虽然他们没有注意。在我即将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教育与科研事业之际,我写这篇感受,也很要感谢我在远方的亲爱的妻子。几年博士学习生活,她自己也在期盼与等待中,默默承受与分担我的压力。春夏秋冬,长长的铁轨与悠悠电波,是我们生活乐
章的一部分。记得结婚那天,迎亲路上一直在下雨。在结婚典礼上,主持人突然让我这个最高兴的新郎讲点什么,于是,我说:应当感谢我自己生于一个崇尚正直的家庭,应该感谢岳父岳母,应当去爱护自己的家庭。末了,我很激动地对我妻子说,\"风平凡,雨平凡,我对你的爱将永远不平凡\"!衷心希望我无愧我的妻子、家庭与选择!
第十五章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
性
关于博士生培养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为好,很多问题要一块商量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高等学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对发展学校的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我个人来说,我的所有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培养训练研究生开始做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培养了大约80个研究生及博士后,其中,博士后12—13个,硕士生15—16个,其他都是博士生;我所发表的300多篇论文中绝大部分都有博士生参加。博士生是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校科研的一支主要力量。
我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性。我基本是按这三方面要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我在摩擦学实验室工作,我们主要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摩擦学涉及机器中的摩擦、磨损、润滑理论。我们所做的课题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基金,也有一部分是横向题目。博士生区别于硕士生的最关键一点是要做创造性工作。所谓创造性,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我一直跟学生讲,博十生跟硕士生的差别不在工作量,你可以做出两个硕士学位论文,但并不是博士学位论文。不是工
作量加大了,就是博士学位论文了。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要求不同。博士生必须做创造性工作,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创造性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可能是理论上的创新,有可能是实验方法创新,或者是揭示了一个新的现象。总而言之,你的工作是过去没有发表过的,你得到的新结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起作用的,这一点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博士论文发表程度如何,水平高低是突出的反映,因此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要特别注意“能不能做出比较前沿的工作”,这是第一点要求,让学生明确以后,他自己会按这个方向去做。
第二点要有科学性,作风上要扎实。我们是搞工程科学的,工程科学实践性很强,所以,我培养的研究生都是理论和实验都要做的,其中有的学生以理论计算为主,但必须有实验验证;有的可能是实验为主,比如摩擦题目,做了很多现象,发现具有很多规律,但最后一定要有理论分析,必须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来解释。理论和实验都要,这很重要。我看有的学生,有些题目,有些搞软件的,三、四年时间在计算机前面培养的学生,我觉得这种软件应该经得起实践考验。大家到我实验室去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是做实验的,而且实验台都是自己做的。这点对工科学生特别重要;当然各个学科不太一样,至少我们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这样做。提出的理论要有个验证,若做不到全面验证,也要验证一部分。
我们曾经为解决某个润滑问题搞了个数值解,但其中的一部分要加以验证。对工科学生而言,全面培养十分重要。
我曾经碰到一个学生,他拿出的实验数据很凌乱,我觉得实际现象的结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说:你的数据不行,不能答辩,要重
新做实验。学生很快给了我一个结果,学生自己把数据搞得很光滑、我仔细一查发现他自己编造了虚假数据,我一直没让他毕业,所以培养学生严格的作风,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要树立作为教师的威信,树立形象。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是论文质量高不高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论文工作的完整性。我们现在培养研究生的通病就是“雨过地皮湿”,即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我把它叫做丰产不丰收。费了很大劲,没把问题解决彻底。我一再给学生讲伤十指不如断一指。我把问题定的比较窄,但是内容比较全,这方面我有要求,下任务书时就写清楚。比如学生费很大劲搞了物理模型、编了程序,搞了算例,很多学生搞了两个算例,就到此为止。这并没有达到目的。题目很大,一、两个算例,没有做彻底。我要求他必须找出规律,揭示现象、找出规律以及理论分析等都要做,规律的机理解释都要做全。比如一个现象,发现参数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多规律性的实验,但必须还要提出机理,搞清楚作用机制在什么地方,最后再定量描述,我要求学生做的比较完整。这样才能使这个项目做的比较深入。这往往是学生很不耐烦的,因为学生喜欢做粗浅的工作,做了摩擦,做了一点曲线,就马上提出要去做磨损。我说你不要做磨损,要接着做摩擦,把摩擦做出规律来,再解释清楚,并描述它。在如何做学位论文方面我有些经验教训。我自己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写了一篇文章投到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结果投了两次都被退回来了。人家解释说这个问题你没有做彻底。我在英国进修时,人家说:“你们中国的文章往往是slide,一个截面,象幻灯片似的。我们的论文是story,我们是个整体过程。”这是我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我现在经常给杂志审稿,发现我们的很
多论文,搞计算,搞理论分析,搞了个程序,算两个算例就完了,实际应该多算一些东西,找出现象的规律,然后应该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有用的东西来。我们往往费很大劲开始,最后这一口气就不愿做下去,结果“丰产不丰收”。学生也是这样,费了很大劲把实验台做出来了,做出了几个数据,把几条曲线一划,就做个粗浅的结论。这时候,我绝不让他停止。让他把机理搞出来、提出模型,把规律量化,把它做得比较完整,宁肯做得很实,做得很深入。本来那么一块“面”,摊得很大,到处做的很浅,结果没有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研究生质量不高的很重要的原因。之所以我们很多工作不能拿到国外发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这上面,这是我最初的教训。我第一个博士生就是这样,文章投出去被退回来,人家说你没做彻底,而且说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外国人有个提法,我也认同,那就是希望我做了这个题目,等我做完了,别人也就不能在这个上面再做了。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别人还要做。但至少我自己要把它做得很完整。这是我对学生做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何保证这个要求我通常是下指令。有的学生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做着做着,哪儿能逃掉就逃掉,迎着困难不愿上,结果他走着走着就走到歪路上去了。因为我们培养过程中间有阶段检查环节,所以,我下指标,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答辩。
另外,我觉得年轻人可塑性很大,特别是青年学生。我总跟他们说,你们既然花了三、四年时光把美好的青春用在这里,你就要想办法做出成果来。松一松就过去了,紧一紧他就提高了水平。有好多学生不报我的研究生,因为我严格。但报了我的研究生学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招的研究生中有的是为了科学事业献身,有这个劲头。但也有的是想拿个文凭就拉倒,他就愿意报那样的导师,弄个软件,而实验
的、工程的就很少。有的来了就想早点走。学生可塑性大,你给他讲道理,还是能做到的。举几个例子,我培养过的研究生中还是有几个拔尖的。我1981年刚从英国回来时开始带第一个博士生。那时我才是个副教授,没资格招博士生,金国藩先生是正导师,我做副导师。这个学生做了个前沿的题目,国外还没解决的。当时“四人帮”刚被打倒,清华连实验台也没有,那时计算方法不多,计算机是穿纸带,数值计算根本无法弄,做到零点几微米油膜,在很小区域的变形场,这在当时是前沿的课题。我把在英国编的程序带回来,按我的计算方法,实验台请别人给准备,这个学生确实把这个问题突破了,做出来了。这是我们国家至少我知道是机械学方面的第一个博士。还有一个研究生,他没上过大学,老三届的,完全靠自学,硕士毕业于别的学校,后来到我这里来,他勤学肯干,我带他做稳定问题,有四个因素,他做完拿出来,论文写出来准备答辩,而且评阅都完了,我看他有潜力,劝他再做三个月,再把另外两个因素加进来,做完整的工程模型。他接着整整做了两个月,又拿了一个论文,相应的成果也发表了。之后我让他跟我一起写了本书,后来这本书得了两个奖——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自然科学奖。有些学生的确有很大潜力。他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拿了两个学位。这个学生现在在山东,而且已是个很大的骨干教授啦。还有一个学生挑了一个薄膜润滑方面的题目,纳米薄膜,比较前沿。他从做实验台做起,后来做规律性的东西。他读完留下,他的工作得了个国家发明三等奖,又做了一些工作,得了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已发表了60多篇文章,拿到了杰出青年基金,正在申报长江学者。所以我觉得青年学生潜力很大。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做了微构件的某个问题,他发表了18篇论文,其中有9篇被SCI所收录。这在我们这个
行当是很难的。都是学生,他们很多本科并不是清华毕业的,背景各种各样,有的连大学也没上过,有的是一般学校毕业的。但有一个特点就是读博士学位前都曾工作过。他有这个精神,愿意干,肯干。再有,他们的选题都很前沿。另外,我也处理过3个学生,有的老师特别怕处理学生,觉得面子上不好过,这不是学生的问题,3个被处理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态度问题,你给他工作他不能按时完成,多次警告、做思想工作都不行。另2个学生答辩后缓授学位。其中1个学生实验做得不够,找参考书中别人的数据填在里面,我认为这不是你的工作,等于是文献综述,当然有你的一些实验。我当时允许他答辩,半年再补充一些实验。还有个学生他工作很努力,出了很多成果,七机部还转让这个成果,但是他的论文写得太差,文字水平太差,写东西写不清楚。我认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博士毕业,做个学术带头人,写点东西,这么差怎么行结果,这个学生先答辩,但缓授学位。我给他半年时间,学点语文,把论文好好改改。先毕业不影响工作和工资,我还跟别人单位说了,水平是够的。半年以后拿出一个论文很象样子,我还怀疑是否是他写的,怀疑是他爱人帮着写的,于是拿段文字、参考文献的摘录等等进行考察,确定的确是他写的,说明他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做了,我的学生吊儿郎当的不是太多。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严格要求。年轻人容易满足,你提出高标准,他还是能够达到的,他们的可塑性较大。还有个问题,研究生培养团队精神比较重要。我手下摊子比较大,下面有好几个组。我们有博士生、硕士生(硕士生—般不是我的)、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相似的课题组织一个学科组,我手下有三个学科组,其中—个搞润滑、—个搞磨损,另一个搞其他关于润滑材料的相关课题。每个组里都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
生、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这是一个团队。一般两周开一次会。以前人少时所有组的会我都参加,现在人多了,我只能轮流参加。大家组织起来轮流做报告,报告自己的工作进展,之后大家参与讨论。
这种模式是我从英国学来的,这种方式很重要。研究生要培养团队精神,光靠老师进行个别谈话还不够。另外,要养成一个习惯,也是我从英国学来的,我的导师是个老头子,如果没有数据你就别去找他,他根本不理你,我现在的原则就是noresultnotalk,没有结果不要找我。学生要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什么事,他的程序问题,遇到这样问题找你,别理他,这是他自己的事。我是把握方向的,我提出要求,这是我的事,你有问题找你的同学去。让他们之间去讨论,我觉得一定得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研究生要靠自己,这个思想要明确。所以团队精神很重要。我指导研究生,我下面还有几个教授,也是导师,我*这样几个方式,一个是我做学术报告,一学期两、三次,引导大家向前走,讲我们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展,有什么前沿问题。用做学术报告的方式引导大家做。另外,我还做了一些研究方法报告,比如:怎样写论文,怎样发表论文,包括哪些杂志,讲的比较具体,全实验室的人都听。关于研究方法我也做过报告。另外,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是很费劲的事,预答辩也很重要。研究生培养是很花钱的,发表论文需要钱,开会需要钱,但还是要支持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
第十六章如何写出规范的研究记录?
对于研究者,实验记录是生命的记录。 1实验记录的坐标表尺:时间!
a.以六位数字表示日期,如990819为1999年8月19日;此串数字,一百年才会重复一次。所有记录均得加载时间,并可作为记录的名称。
b.设计制作周记录表或月记录表,可以鸟瞰实验的整体,并作一清楚的纲要。
2记录方式:
a.每一记录单元独立成篇,以日期命名(见2.3);记录内容分条列举,以(1),(2),(3)...编号标示,每一小条单独叙述一个说明或观察。
b.记录内容以『日记体』为主,详细叙述每一细节,有结果则需制表或作图;避免使用奇怪的代号,日后可能自己也忘掉代号的意义。
c.若有胶片、照片、X-ray底片、记录纸、转印纸、药品卷标等,均需小心装在透明袋,或黏贴在记录本上,加以标示及说明,并在记录中详细描述。
d.每页均得标示页码,页码自始连贯至终,与下述记录的分类命名无关。
3记录的分类命名法:
a.依记录内容,分为计划(P)→操作(E)→结果(R)→讨论(D)四类。可以P-E-R-D代号说明此记录的性质,及各记录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方便追踪。
图解
b.实验之起点为计划之拟定,如[990819-P1],执行此计划则为[990819-P1-E1],此实验之结果整理为[990819-P1-E1-R1],对此结果之讨论为[990819-P1-E1-R1-D1]。但不一定要固守P→E→R→D次序,可省略任何一点。
c.若同一天有两项实验计划,另写为[990819-P2],其执行为[990819-P2-E1]。
d.若两个不相关的计划同时在进行着,可在日期后面以字母区分,如[990819SS-P1]及[990819PP-P1];每一计划自成系统,亦可分开为两本记录簿。
4实验计划[P]:针对一短程的实验目标,进行纸上作业计划,设计实验流程。
a.收集所有已知的有关方法,研读之后,选出一或二个最适当方法。
b.整理出可行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以流程条举写出,注明实验条件及细节;像在写计算机程序,或电影剧本。正式操作前,要先在脑中演习一次流程。
c.整理出所使用的药品单,及其配制方法;并开始找药品或购买。 d.整理出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表,事先检查或洽借;并学会使用方法。
e.对可能出问题的步骤,事先与专家讨论其要点,并预想解决方案。
5实验操作[E]:实验成败的关键时刻,也是发现的起点。 a.依实验计划[P]进行,记录下所有进行过程的细节;要小心观察所有细节,宁可多记,勿漏记重要记录。有点像福尔摩斯在观察犯罪现场的记录。
b.可事先列表,或制作一执行流程,以便引导实验进行。通常在正式的记录本之外,可另设一本在实验桌上使用的现场记录簿(Benchman)。
c.第一次试作失败,检讨后若计划不改,则进行第二次操作为[P1-E2]。
d.若检讨后改变计划,则[P1]取销,重新写计划,另立一新日期。 6实验结果[R]:不论成功或失败,仔细察觉事实真相,均能获益。 a.就所得数据,一一整理出结果,不管成败,都要制成完整形式的图表;数据若不整理成图表,无法对它分析或思考。可把所有的图表结果贴在书桌前,朝暮思考。
b.对所得图表进行观察、讨论,分条以文字描述所观察及省思的结果。
c.强迫自己对结果的图表,作最大限度的想象,尽量挤出新的观察结果。
d.若结果不佳,亦必慎重整理、检讨,勿随手一丢了事;既使失败的实验,也要从中榨出一丝结果,做为改善的起点。
7实验讨论[D]:由各种角度,检讨实验的来龙去脉。 a.针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说明其所衍生的问题或结果。 b.由结果所衍生出的问题,提出可能之说明,并建议解决方式。 c.对失败的实验,提出改进及注意要点,卷土重来。 d.实验虽然看似成功,要思考各种可能造成相同结果的假相。 e.不要忘记跳出实验现场,以较宽广的角度,再次检讨整个研究的大方向。
8应用心得:
a.以日记方式记录,是一种自我对谈及省思,经常可在以笔记录的过程中,自动显现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大多懒于做这种记录与省思。
b.积极的研究生活,每天可经历一个P-E-R-D循环,并由结果规划次日的计画[P]。
c.若一时无法对问题有所解答,过些时候再重新细读实验记录,可能会有新的心得。
d.随时把实验结果影印给指导老师,共同讨论,或在Labmeeting口头报告;把重要结果整理成一页来报告(One-PageShow)是一理想的方法。
e.当记录数目累积相当多后,可作一index表,表列各实验摘要,方便查阅。
第十七章英文科研文章常见语言技巧
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的研究的重要性通常在叙述了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比如
However,littleinformation.. littleattention... littlework... littledata littleresearch orfewstudies fewinvestigations... fewresearchers... fewattempts... fewattempts... orno
noneofthesestudies has(have)beenless doneon... focusedon attemptedto conducted investigated studied (withrespectto)
Previousresearch(studies,records)has(have) failedto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to
overestimated,underestimated misleaded
thus,thesepreviusresultsare
inconclisive,misleading,unsatisfactory,questionable,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discrepancies)stillexist...
这种引导一般提出一种新方法,或者一种新方向。如果研究的方法
以及方向和前人一样,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强调自己工作的作用: However,dataisstillscarce
rare lessaccurate thereisstilldearthof Weneedto aimto haveto
providemoredocuments 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thedataset
Furtherstudiesarestillnecessary... essential...
为了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之前介绍自己研究问题的反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比如: 1)时间问题
如果你研究的问题时间上比较新,你就可以大量提及对时间较老的问题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说(However),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
2)物性及研究手段问题
如果你要应用一种新手段或者研究方向,你可以提出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以及物质性质,然后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研究甚少。
3)研究区域问题
首先总结相邻区域或者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强调这一区域研究不足
4)不确定性
虽然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有两种或者更多种的观点,这种uncertanties,ambiguities,值得进一步澄清
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证
如果自己的研究完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自信地说,根据提出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证实这种结果。
Weaimtotestthefeasibility(reliability)ofthe...
Itishopedthatthequtestionwillberesolved(fallaway)withourproposedmethod(approach).
b)提出自己的观点 Weaimto
Thispaperreportson providesresults extendsthemethod.. focuson
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
Furthermore,Moreover,Inaddition,,wewillalsodiscuss... c)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
前言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的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等。
为了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你就要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
1)时间尺度问题
如果你的问题涉及比较长的时序,你可以明确地提出本文只关心这一时间范围的问题。
Wepreliminarilyfocusontheolder(younger)...
或者有两种时间尺度的问题(long-termandshortterm),你可以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
2)研究区域的问题
和时间问题一样,明确提出你只关心这一地区 d)最后的原场
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的帮助。或者说,
furtherstudieson...willbesummarizedinournextstudy(orelsewhere)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减少争论(arguments).
关于词汇以及常用结构,要经常总结,多读多模仿才能融会贯通。 -------------------------------------------------------------
怎样提出观点
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很重要。 不合适的句子通常会遭到reviewer的置疑。 1)如果观点不是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要用 Weconfirmthat...
2)对于自己很自信的观点,可用 Webelievethat...
3)在更通常的情况下,由数据推断出一定的结论, 用,Resultsindicate,infer,suggest,implythat... 4)在及其特别的情况才可以用Weputforward (discover,observe..)..\"forthefirsttime\". 来强调自己的创新。
5)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 Wetentativelyputforward(interrpretethisto..) OrTheresultsmaybedueto(causedby)attributedto rsultedfrom..
OrThisisprobablyaconsequenceof
Itseemsthat..canaccountfor(interpret)this.. OrItispisiblethatitstemfrom...
---------------------------------------------------------
连接词与逻辑
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一个毛病就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的方法有:
1)句子上下要有连贯,不能让句子之间独立 常见的连接词语有,However,also,inaddition, consequently,afterwards,moreover,Furthermore, further,although,unlike,incontrast,Similarly, Unfortunately,alternatively,parallelresults,
Inorderto,despite,Forexample,Comparedwith otherresults,thus,therefore...
用好这些连接词,能够使观点表达得有层次,更加明确。 比如,如果叙述有时间顺序的事件或者文献, 最早的文献可用AAadvocateditforthefirsttime. 接下来,可用ThenBBfurtherdemonstratedthat.. 再接下来,可用Afterwards,CC.. 如果还有,可用MorerecentstudiesbyDD.. 如果叙述两种观点,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AApputforwardthat... Incontrast,BBbelieve orUnlikeAA,BBsuggest
orOnthecontrary(表明前面的观点错误,如果只是表明两种对立的观点,用incontrast),BB..
如果两种观点相近,可用 AAsuggest
Similarily,alternatively,BB.. OrAlso,BB orBBallsodoes..
表示因果或者前后关系,可用
Consequently,therefore,asaresult,表明递进关系,可用
furthermore,further,moreover,inaddition,当写完一段英文,最好首先检查一下是否较好地应用了这些连接词。
2)段落的整体逻辑
经常我们要叙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 逻辑结构。
首先第一段要明确告诉读者你要讨论几个部份
...Therefore,therearethreeaspectsofthisproblenhaveto beaddressed.
Thefirstquestuoninvolves... Thesecondproblemrelatesto Thethridaspectdealswith...
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晰地把观点逐层叙述。
Or,可以直接用First,Second,Third...Finally,.. 当然,Furthermore,inaddition等可以用来补充说明。 3)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
小标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把要讨论的问题分为几个片段。 一般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为重要的数据与结论。补充说明的部份可以放在最后一个片段。
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读者会分为多个档次。文章除了本专业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详细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为了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加以个括弧,给出较为详细的解释。
如果文章用了很多的Abbreviation,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1)在文章最好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reviation列表
2)在不同的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ciation的含义,用来 2)在不同的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ciation的含义,用来 提醒读者。
总之,写文章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读懂,读得清晰,并且采取各种措施方便于读者。
---------------------------------------------------------
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这是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英文叫做给别人的工作credits.
所以文章不要出现非常negative的评价,比如
Theirresultsarewrong,veryquestionable,havenocommensence,etc.
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婉转地提出:
Theirstudiesmaybemorereasonableiftheyhad consideredthissituation.
Theirresultscouldbebetterconvincedifthey... OrTheirconclusionmayremainsomeuncertanties. 讨论部份还包括什么内容 1.主要数据特征的总结
2.主要结论以及与前人观点的对比 3.本文的不足
第三点,在一般作者看来不可取。事实上给出文章的不足恰恰是保护自己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刻意隐藏文章的漏洞,觉得别人看不出来,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谓不足,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问题有点片面 讨论时一定要说,
Itshouldbenotedthatthisstudyhasexaminedonly.. Weconcentrate(focus)ononly... Wehavetopointoutthatwedonot.. Somelimitationsofthisstudyare... 2.结论有些不足 Theresultsdonotimply,
Theresultscannotbeusedtodetermine betakenasevidenceof betakenasevidenceof
Unfortunately,wecannotdetermienthisfromthisdata Ourresultsarelackof...
但是,在指出这些不足之后,随后一定要再一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浮笔。
Notwithstadingitslimitation,thistudydoessuggest.. However,theseproblemsculdbesolvedifweconsdier
Despiteitspreliminarycharacter,thisstudycanclearlyindicate..
用中文来说,这一部份是左右逢源。把审稿人想到的问题提前给一个交代,同时表明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文章长度,试
验进度或者试验手段的制约,暂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通过你的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游可能实现。
第十八章后记
经过紧张的找寻资料,编辑了这一套科研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作品,在整过作品的整理过程中,自己的见识也增长不少,但愿这个作品的出版,能给各位科研同仁带去科研写作的福音,同时祝愿大家能写出好论文,科研出好成果!!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