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神韵说(王士禛)性灵说(袁枚)格调说(沈德潜)肌理说(翁方纲) 3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4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李渔《笠翁十种曲》(《伶香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 7《长生殿》洪昇《桃花扇》孔尚任三言冯梦龙“警通”“醒恒”“喻明” 8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侧帽集》、《饮水词》。 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随园诗话》 10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 11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2红楼梦:脂评本80回,程甲本和程乙本129回 13金瓶梅:抄本;词话本,(金瓶梅词话);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洁本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政治问题剧。“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 沈汤之争:沈璟、吕玉绳曾经《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意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腔调。两人持论相对,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其文亦号“台阁体”。其特点是雍容平易,不矜才气,既无深湛幽眇之思,亦无忧郁不平之鸣,太平宰相之风度,可以想见。以三杨为首的这派诗文,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前后七子: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而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

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唐宋派古文理论,与前后七子相左。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著名。他们的创作直抒胸臆,朴素自然,以简雅取胜,对桐城派有明显影响。

公安派: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在创作上长于游记、散文,文字清新活泼;诗歌能书写出个人性情。但弊在内容不够深厚,题材狭窄。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反对拟古,应书写性灵,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陷于玩索一字一词之间。

神韵说: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

或者: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功能。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提出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文学理论主张,因此流派庞大,影响时间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