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IllI 教学大参考・作文教学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 启迪与实践 画葛德均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是有部分学 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 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①:也有不少的“作 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 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 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 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 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 怎么办?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接地气”。 一、下水一指导:自成之蹊上蕴蓄“底气”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学祁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 了“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 事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学生心 态”的“稚化”艺术.并例举了“思其所思.以导深思”、 “惑其所惑,以利解惑”、“难其所难.以利化难”、“错其 所错,以求防错”的稚化路径②。体育老师在教学生各种 球技、运动动作时。大多会给学生做示范.音乐老师也 会领唱、试唱,美术老师会提笔绘画或书法.理化老师 会亲自做实验演示、给学生示范解题步骤 这些非语文 学科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是 很值得我们写作教学借鉴的。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 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 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 生的帮助就越大。 ‘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 遣词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经常动动笔,用 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 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 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 处更多。”“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 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③遵循叶圣陶 先生的教导.基于对“下水”写作的认识.笔者经常实践 之,倒也收获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应。有时,先 写好一篇范文展示给学生.再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启迪 学生,立竿见影地指导学生习作。有时,给学生布置好 38 作文题,自己也在教室里写,完成后师生交流.互相取 长补短。有时,学生作文批阅完毕后.故意把学生作文 中的不足之处(譬如写社会文明总是“路捡钱包.归还 失主”、写家庭亲情总是“亲人逝去,痛不欲生”.写同学 友情总是“大雨滂沱,雨伞相赠”.等等)集中“稚化”到 笔者的名下,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破绽”里.看到自己 的影子。 笔者写过一篇《雨天读古诗》的散文,并告诉学生: 只有对写作素材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才能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有几位学生很是喜欢这类散文.心仪之余. 认真寻找和查阅相关的资料,消化。吸收。感悟.诉诸以 自己的语言,成就了《美好的相遇——写给易安》、《像 苏轼那样:今天真好!》等好作文。笔者的小诗《如果你 是……》则是与学生们学习了诗歌后的课堂即兴创作. 虽然十分稚嫩,但笔者在课堂上只用了十几多分钟就 完成了,当笔者向学生展示我的“下水”习作时.教室里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与其说是学生对笔者的钦 佩,不如说是对老师“下水”行动的点赞.笔者从中感受 师生间距离的贴近。在这堂课上,笔者还和学生们集体 模仿创作。并现场共同修改而成一首《取决的因子是心 境——写给一位抑郁沉闷的朋友》,极好地激发了学生 们的写作热情 可见,只有经常“下水”写作.才能真正感染和引领 学生,使之渐渐学会舞文弄墨.由崇敬老师走向崇敬语 文;只有经常“下水”写作,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态. 知晓习作的甘苦.用期待和宽容的目光.积极鼓励在有 限的时空中“戴着镣铐跳舞”的孩子们:只有经常“下 水”写作,才能客观、公正地批阅和评判学生的习作,发 现学生思想的星星火花.呵护学生尝试的稚嫩触须.批 在关键处,评到点子上,落地生根,切实可行 著名语文 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语文老师至少要偶尔写点东西. 从来不写,要教好写作很难。”④笔者点赞黄老师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下水”作文并不是教师简单地以 学生心态“易位”后的文字表现.而是一种力求高屋建 瓴地融入学生世界的创作状态。贵在恰到好处.不能自 诩炫耀,显露失当。偶尔地“稚化”,也应是大智若愚地 呈显,不能过火失真.弄巧成拙。 二、阅读一习作:膏腴之壤中积储“才气”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 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 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 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 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 教学大参考・作文教学 II lI攀 到外。”⑤“写作基于阅读 II阅读是写作的基础”⑥因此, 多读名篇佳作是会逐渐熟悉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的.而且对整个语文教学也会起反馈作用,所谓“读书 破万倦,下笔如有神”,真是至理之言。我们认为,大多 数中学生作文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就是读得太少了,他 们往往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文,从而“书到用时方恨 少”。见识不广,文思枯涩。所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是 很有意义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 们努力使之成为积储习作才气、积淀学生素养的膏腴 之壤。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 集》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 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课文大多出自“已有定评的大 作家”.理应好好阅读。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 给了学生自己利用时间的机会.让他们在书籍的海洋 中自由地遨游。事实证明。这比强按着学生潜水要好得 多。 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文学著作 浩如烟海,古今中外,辽无际涯。因此。教师要精选一些 佳作名篇或有助于学生自学的书刊供学生阅读 教师 “下水作文”以及学生的优秀习作最能为学生的写作起 到引领和助跑的功效.我们就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课 文结合起来阅读.使之在与作者“零距离”分享中感悟 写作的门径 再次,模仿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艺。阅读的目的在 于借鉴,在于从别人优秀的作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也 就是说,旨归在于应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以致用的 实践是习作。我们要积极撩拨学生探寻的触须.鼓励学 生多模仿、勤写作,从而由量变到质变。比如模仿茅盾 《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写《荷花赞》、《小草颂》、《咏 梅》等;模拟菡子《乡村小曲》运用小标题组接画面的手 法,写《乡村写意》、《校园剪影》等。也可以模仿甲作品 的开头、乙作品的结尾、丙作品的立意、丁作品的语言。 这样摘取种种,合为一体。比如学习《春》的结构与语 言,《济南的冬天》的拟人手法,《三峡》凸显季节特征 等,模写《春在校园》、《校园夜色》等。学生在仿作中窥 到门径,很自然地产生创造的欲望。步着前人的足迹. 走出自己的新路 ⑨ 同时,教师也要“阅读”。在谈论教师“下水”作文问 题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了教师的“下文”阅读:“跟教作 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 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 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 的确.教师只有“下水”阅读,才能真正的“下水”作文。 三、生活一素材:清甘之泉下漫溢“灵气” 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结构,乃至语言,书本里 或许能学到一二.唯有“素材”.恐怕是不能取之书本而 用之写作的,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叶圣陶先生 说的:“我们耍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 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 有清甘的水喝。”⑩这话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 生活是写作的地气。如果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 态度去投人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作文 素材,就能打造出真正属于学生的灵动作文课堂。 不少学生说:生活无疑是写作的泉源,但我就是不 知道该写生活中的什么和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不 少的学生作文暴露了与现实生活的气脉不和。法国雕 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美的眼睛。”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把生活原封不动地 搬上作文纸。我们要选择、加工、提炼、升华,表现生活 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写出灵气来。 写家庭生活的文章.可以写亲人的生活细节,可以 写家庭趣事,也可以写小小家庭的大社会意义。就教师 而言,可以多开展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活动.进一步 再现和凸显亲情氛围、生活知识、民生义务等。让家庭 小大入学会仔细观察,学会细腻表达。例如《看着妈妈 煮鱼汤》就是这样的佳作:小作者由“看妈妈煮鱼汤”这 一件家庭小事,着重表现了亲情之爱.还恰到好处地传 达出良好家庭教育的副主题,真实,感人。也是家庭生 活的文字,《幸福在身边》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 家庭中母女矛盾的和解.同样表现出家庭温馨的永恒 主题。值得称赞的是小作者行文舒缓.与其心中那隐隐 的感伤相应相切,而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很好地把情 感渲染给了读者。真让人心有戚戚焉 洒满校园的是阳光,充溢校园的是美好.校园生活 带给学生们的总是迷人的、欢悦的、魅力无限的、令人 回味的。《微笑如花》的小作者发现了校园角落的野蔷 薇之美,外在的.内在的.更让人叫好的是与文中“你” 的言行关联起来.真正展示出校园之花的美丽 第二人 称“你”的引入,情感真挚 自然。另一篇同题作文与之 一样,通过校园里一些不如人意事的圆满收效.表现出 同学之间互相谅解、互相宽容的主旨。是的。只要是校 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正是如花的少儿少女.以 其如花微笑,妆点着花园般的美! 校园里的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投身到更 j_ ≮ 3 9 举lIll 教学大参考・作文教学 为广阔的天地.才会发现更多的好去处、才会感知更多 的正能量。《玉龙雪山游》为我们呈现了如画的雪山风 情:小作者宛如手执画笔的画家,用虔诚的心.绘就玉 生机;汲取生活的泉源.写作教学才能洋溢灵气与活 力。 参考文献 龙雪山神奇的境界。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这正是面向 社会生活所获得的 学生文字的成熟.也正是大自然赋 予的,就让我们的学生去拥抱自然、拥抱社会吧!当今 时代大社会,学生们的笔触还能延伸到国外。《但愿人 长久》抒发的是对远在异国他乡友人的思念与祝福。试 想,如果只让我们的学生沉溺于书斋生活,以“课本”为 “世界”.而不是以“世界”为“课本”;那么,怎能写出如 此情真意切、妙笔生花、文韵通达、感人至深的佳作来? “生活化语文”的倡导者董旭午如是说:“语文课堂 教读不能只限于课本内和教室的围墙内.必须要与作 ①③⑥⑩⑩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137,138—139,143,141—142,12页。 ( 周学祁:《数学教学中的“稚化”艺术》,《江苏教 育》,1992年第11期 ( 黄厚江:《培养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中 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9期。 ⑤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浙江文艺出版 社.2012年版第3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版第321页 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学生生活和生活情理深 度对接和高度融合。这种对接和融合应该是十分自然、 朴素、有机和无痕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态的、人本的和 生命化的.应该是始终让学生灵魂站立着的.应该是始 终能够促进师生相融共生的。”@写作教学尤其如此. 中学生作文只有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感悟生活,才能 ⑧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4页。 ⑨葛德均:《“读写联通”教学策略论析》,《课程教 学研究》,2013年第6期。 ⑥董旭午:《真教语文教真语文》,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总社.2013年版导言第1页。 写出感觉来、写出味道来、写出精彩来。 总之.给学生放个样子。教师的指导才能富有底气 与大度:多让学生去阅读.学生的作文才能充满才气与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启秀中学1 (上接第26页) 四品言语的哲理美 美好日子.充满了温馨和美好: (4)绝望中的希冀。不管生活怎样的艰难,暖暖都 会给你以力量: 诗歌的鉴赏.对言语的感知是基础.意象的品味是 凭借.而进一步捕捉诗歌的深层内涵.体味诗歌的内在 生命.挖掘诗歌的哲理意蕴,才是诗歌教学的关键。现 代诗语言的多义性.源于诗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心世 界。根植于诗歌的内在结构,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 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例如痖弦的《秋 歌——给暖暖》中“暖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怎样理 解“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同学们经过小 组讨论.合作探究.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亲人(女儿、爱人……)。秋天里对亲人的思念, (5)冰冷世界里的太阳。暖暖就像是整个冰冷、冷 漠世界中的太阳。有了暖暖,世界就不再寒冷; (6)精神的寄托、美好的东西: (7)心灵中的另一个自己…… 诗无达诂.现代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朦胧美、象征 性.带来诗歌主题的多义性.这恰恰是诗歌鉴赏的魅力 所在。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深 入文本内涵.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这符合多元解读的 理念。在不断的师生品读鉴赏中,让学生逐步领悟到诗 歌无穷的魅力.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自主走 向新的意义的构建过程 f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1 有了亲人。有了爱。便拥有的整个世界; (2)坚守的信念。不管秋天怎样的萧条、凄凉,只要 心中有一个坚守的信念.就不会感到寒冷: (3)温暖的回忆。这首诗就是痘弦在寒冷的秋季的 一次温暖的回忆.虽然秋天已逝。但回忆过去了的那些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