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表人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叶公好龙”中,“好”字的读音是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叶公好龙”?用“ ”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3]叶公看到真龙以后是表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公真的喜欢龙吗?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各小孩______,只有王戎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1 / 6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4.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理解词语意思。
曰________ 溺________ 堙________ 故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回音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遽契其舟,曰( ) ④求剑若此( )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2 / 6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学 奕①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④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⑥而射之⑦。虽与之俱⑧学,弗若之矣。为⑨是⑩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②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③诲:教,教导。 ④其:其中。 ⑤鸿鹄:天鹅。 ⑥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⑦之:这里指代鸿鹄。 ⑧俱:一起。 ⑨为:同“谓”,认为。 ⑩是:这个人。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
2.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另一个 ,结果 。
3.“奕秋诲二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请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王戎,晋朝人,“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A.zhé B.shé C.zhē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诸儿竞走取之( )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
[4]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从词语“_________”可以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哪个不是他的过人之处?( )
A.仔细观察,不盲从。 B.善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C.认真思考。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11.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 (_________) 溺(_________) 堙 (_________) 故(_________)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12. 课外阅读。
獐(zhānɡ)与鹿
王雱(pānɡ)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____,“数岁”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 )。 A.为什么 B.哪一个 C.哪个人
[3]王雱___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________”可以知道。
[4]请写出画“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6
13.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面的词。
弃:_______ 是:_______ 方: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之”指代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文中的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 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借 衣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跌损一臂,衣亦少污。从者掖①公起,为之摩②痛。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从者曰:“身之不恤③,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注释]①掖:扶 ②摩:抚摸 ③恤:爱惜 1.解释下列加粗字或词。
(1)失足( ) (2)第( ) (3)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
5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赞同借衣人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