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 ( 七)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
1. 如图 G7-2 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图 G7-2
A.15 ℃时 ,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5 ℃时 ,30 g 甲加入 50 g 水中 , 获得 80 g 甲溶液 C. 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 , 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 降低温度 ,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然减小
2. 利用溶解度曲线 , 能够获得好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
(
)
G7-3 是 a、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图 G7-3
A.a 的溶解度大于 b 的溶解度
B. 当 a 物质中混有少量 b 物质时 , 能够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 C.10 ℃时 , 取相同质量的
b
a、 b 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 a 大于 b a 大于 b
G7-4(一)所示。
D. 将 t ℃时 a、 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40 ℃, 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 T1 ℃时 , 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
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 , 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
)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图 G7-4
A. 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 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 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将温度由 T1 ℃高升到 T2 ℃, 充分搅拌 , 烧杯乙中固体不用然全部溶解
4. t 2 ℃时 , 向盛有 1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 13 g 固体甲 , 搅拌后固体完好溶解 解度曲线如图 G7-5 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 放置一段时间后 , 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 甲的溶
1
1 / 5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七)溶解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
图 G7-5
98 g
A. 图中 P 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
B. 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
C. 经过升温能够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 甲溶于水的过程中必然放出热量
5.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G7-6 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图 G7-6
A. N点对应的 ZnSO4 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B. M点对应的 ZnSO4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高升而增大 D.40 ℃时 ,ZnSO4的溶解度为 41 g
6. 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相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以下表 温度/ ℃
氯化钾
溶解度 /g
硝酸钾
0 27.6 13.3 20 34.0 31.6
40 40.0 63.9 :
60 45.5 110.0
图 G7-7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
,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 A. 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 t 1 ℃时 , 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 在 34.0 g 至 35.0 g 之间
, 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 其对应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 C. t 2 ℃时 , 将凑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高升温度
D. 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 ,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7. 必然温度下 , 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以下固体
2
2 / 5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七)溶解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
图 G7-8
G7-9 所示。
8.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图 G7-9
。
( 1) t 1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 t 1 ℃时 , 将 50 g 硝酸钾加入到 50 g 水中 , 充分溶解后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 t 2 ℃时 , 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
( 4)将 t 3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 于溶液 a 和溶液 b,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都是饱和溶液 C. 溶质质量 a=b
B. 溶液质量 a。 , 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 。
100 g 分别蒸发 10 g 水 , 尔后降温至 t 2 ℃过滤 , 获得溶液 a 和溶液 b。对 。
E. 溶质的质量分数 a=b
9.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G7-10 所示 , 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 G7-10
(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 ( 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 可采用的方法是
( 2)欲将 t 1 ℃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任填一种) 。 (填“甲”“乙”或“丙” )相似。
A. t 1 ℃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 2 ℃时配制 300 g 甲的饱和溶液 , 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
100 g
C. t 2 ℃时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多 D. t 1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0. 图 G7-11 甲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 : 丙>甲 =乙
图 G7-11
。
( 1)青海湖区的人们有一种经验 , 冬天捞“碱” , 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纯碱 , 盐指氯化钠 , 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是
( 2)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 在 20 ℃时 , 取 2.5 g 样品加入盛有 10 g 水的烧杯中 , 充分搅拌后现象如
图乙所示 , 则白色固体是 。若将该溶液升温到 40 ℃时 , 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
3 / 5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七)溶解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
参照答案
典题训练
1.C [ 解析 ]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够确定 度是 40 g, 所以 30 g 甲加入 50 g
, 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够确定 ,A 错误 ;35 ℃时 , 甲物质的溶解
水中 , 获得 70 g 甲溶液 ,B 错误 ; 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 所以从乙溶液 ,C 正确 ; 降低温度 , 甲溶液的状态不能够确
中获得乙晶体 , 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定 , 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用然减 小 ,D 错误。
2.C [ 解析 ] 比较溶解度大小需要在必然的温度下 物质时 , 能够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
,A 错误 ;a 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增大明显 , 故当 a 物质中混有少量 b
b,B 错误 ;10 ℃时 ,a 的溶解度小于 b, 故取相同质量的 a、b 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
40 ℃ , 二者的溶解度都增大 , 故溶液组成不变 , 其
液所需水的质量是 a 大于 b,C 正确 ; 将 t ℃时 a、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a 等于 b,D 错误。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D [ 解析 ] T ℃时 , 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
1
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 , 乙烧杯底部有固体节余
,
1
说明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A 正确;
T
℃时 , 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
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 , 乙烧
杯底部有固体节余 , 说明该温度下乙的溶解度小于甲 , 故乙表示的是硝酸钾 , 甲表示的是氯化钾 ,B 正确 ; 水的质量相等 ,
,C
烧杯甲中固体全部溶解 , 乙中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 故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正确 ; 因为在 T ℃时烧杯甲中氯化钾全部溶解 , 而烧杯乙中硝酸钾部分溶解 , 能够推知加入固体的质量应小于或等于
1
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 大于 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 当温度高升到 T2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 T1 ℃时氯化钾溶解度
大 , 所以没有溶解的固领悟全部溶解
,D 错误。
4.D [ 解析 ] 经过解析溶解度曲线可知 , 图中 P 点表示 t 1 ℃时 , 甲的溶解度为 98 g,A 错误 ; 甲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4
4 / 5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七)溶解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
高而增大 , 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速率 程中必然放出热量 ,D 正确。 5.A [ 解析 ] M 点在曲线上 , 对应的
,B 错误 ; 经过升温能够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 错误 ; t 2 ℃时 , 向
盛有 1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 13 g 固体甲 , 搅拌后固体完好溶解
, 放置一段时间后 , 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 所以甲溶于水的过
ZnSO 溶液是饱和溶液 ,B 错误 ; 经过解析曲线可知
4
,0~70
℃ ,ZnSO 溶解度逐渐增
4
大 ,70~100 ℃ ,ZnSO4 溶解度逐渐减小 ,C 错误 ;40 ℃时 ,ZnSO4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g, 大体是 69.5 g,D 错误。
41%,所以溶解度应该是大于 41
6.D [ 解析 ] 经过解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 ,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 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 t 1 ℃时 , 氯化 2
较小 , 所以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高升温度
,A 正确 ; 经过解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
, 所以 t
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 在 34.0 g 至 35.0 g 之间 ,B 正确 ;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减小 少量的硝酸钾 , 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D 错误。
℃时,将凑近
, 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C 正确 ; 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 所以氯化钾中混有
7.D [ 解析 ] 必然温度下 , 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铜 改变 , 加入氯化铜从前 ,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能为 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积淀和氯化钠 和铜 , 反应开始前 , 加入锌粉的质量为 硝酸铜 , 积淀的质量从原点开始逐渐增加 8. ( 1) 25 g ( 2) 20% ( 3)蒸发结晶
, 能连续溶解 , 至达到饱和状态 , 溶质质量不再发生 , 不再发生改变 ,A 错误 ; 氯化铜与
0,B 错误 ; 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
0, 后逐渐增大 , 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 恰好完好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不能能为 , 至完好反应 , 不再发生改变 ,D 正确。 ( 4) ABDE
0, 则节余固体的质量也为 0,C 错误 ; 氯化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积淀和
[ 解析 ] ( 2) t 1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5 g, 将 50 g 硝酸钾加入到 50 g 水中 , 充分溶解后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
×100%=20%。(3)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 所以 t 2 ℃时 , 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
,
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液 a 和溶液 b 都是饱和溶液 ,A
( 4)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正确 ; t 3 ℃时 , 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 t 2 ℃时 , 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相
℃过滤 , 获得溶液 a 和溶液 b。溶
水 , 再降温至 t 2 ℃ , 氯化 , 蒸发 10 g 水, 再降温至 t 2 ℃ , ,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
, 所以溶剂质量 a等。将 t 3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 100 g 分别蒸发 10 g 水 , 尔后降温至 t 2
, 蒸发 10 g
钾析出的晶体少 , 所以溶液质量 a错误 ; t 3 ℃时 , 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2
各 100 g, 氯化钾饱和溶液中的溶剂多 , 蒸发 10 g 水 , 再降温至 t 正确 ; 溶液 a、 b 都是 t 2 ℃时的饱和溶液 , 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 9. ( 1)甲 (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 3)丙
[ 解析 ] (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增大 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 , 还是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多
a=b,E 正确。 (4)BD
, 所以欲将 t 1 ℃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 所以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丙相似。
,A 错误 ; t 2 ℃时 , 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
(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减小 ( 4) t 1 ℃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的饱和溶液 , 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 300 g×
所以降温到 t 1 ℃, 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够确定
50 g, 所以配制 300 g 甲
,
×100%=100g,B 正确 ; t 2 ℃时甲、乙、 丙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够确定 ,C 错误 ; t 1 ℃时 ,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 , 所以等质
, 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丙 >甲=乙 ,D 正确。 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0. ( 1)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夏天温度高 , 加快水分蒸发 , 氯化钠简单结晶析出 ; 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
大 , 冬天温度低 , 易结晶析出 ( 2)Na2CO3 20%
;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析出晶体的方法
[ 解析 ] (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析出晶体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是蒸发结晶。( 2) 20 ℃ , 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 25 g,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3 g, 所以在 20 ℃时 , 取 2.5 g 样品加入盛有 10 g 水的烧杯中 , 不能够全部溶解的是碳酸钠 ; 将该溶液升温到 40 ℃时 ,2.5 g 固体全部溶解 ,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5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