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问题研究
作者:方卉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4期
【摘 要】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毋庸置疑,其发展趋势日益显著。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摆在各国教育政策及众高校的核心位置,针对其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的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虽然高等教育的涵义还未有统一的界定,但针对其价值的研究显然比内涵研究更有意义。此次研究将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研究,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关注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完善和进步。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问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化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三个核心概念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研究众多,但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涉及的范围面较广,人们对其也理解不尽相同,所以目前对于其涵义尚无统一的界定。以下给出几种较为权威的理解:
国际组织方面,较权威的涵义界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缩写为 IAU)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将跨国际及跨文化的观点、气氛与大学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相结合的过程。IAU认为这一过程是变化的,且内容甚广,包括学校内部及外部的变化、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变化及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本概念的重点在于将大学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等功能国际化。
海外学者界定中,美国学者哈若瑞(M.Harari)站在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气质的角度定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他认为大学应有“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采用对各式具体活动分析的方法,对美国30年之间使用的概念及定义进行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个主要因素: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学术支持和项目合作。基于这些分析,二者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加拿大著名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长期工作于各个国际组织并被委托主持了多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课题研究。1994年,简·奈特在《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变革与发展》认为,“将国际维度和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与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十年之后,她将定义调整为“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调整后的定义更体现出高等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国际化的可操作性。简·奈特的定义相较之下适用面较广,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认可。
我国学者顾明远,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解释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日益注意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概括来说包括:发扬本国特色并吸取国际经验;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外语教学;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展开跨国教育和学术合作。
上述组织或学者虽界定角度不同,但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某一方面的内容做了阐述,各个观点相互融合、补充,为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综合以上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于不同的高校、参与者而言,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可以一概而论。概括来说国际化应基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面向世界,开放性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以具体多样的方式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办学、教学理念或模式,将国际化意识及理念贯彻到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在教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国家及世界经济发展目的的实践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分析
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股必然的趋势,占据了众多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及许多高校的战略规划核心位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刻不容缓,毋庸置疑。高等学校的国际化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发展经济的需要促使许多国家开始实力外交,国际竞争进而转向了对技术、知识,特别是人才的需求;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局势的日益明朗,各国面临日益增多的共同问题。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跨文化交流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随之成为必然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如下: 1.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强
国际交流的增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其突出表现为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二战之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国家的大学和政府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二是交流的范围大大扩展。大部分留学生赴发达国家留学,其中80年代末的数据统计显示,赴美国留学生占世界总数近30%,美国成为接纳最多留学生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互派留学生趋势增长。发展中国家外派人员留学同时,也在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除留学生交流学习外,越来越多国家也积极开展学者互访,合作研究等国际交流形式。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贸易倾向明显
从二战后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免收留学生学费。到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不再向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提供学费上的照顾,且终止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无偿援助项目。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海外留学生市场形成,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日益朝贸易化方向发展,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3.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主体改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参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政府作为操控主体参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走向,变为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做宏观指导。而具体的操作国际化发展的主体,变为了高校。
4.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向深层次发展,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获得较大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为首,开始了将课程的国际化多样发展的过程。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外语教学;在普通教育中增设世界史等核心课程;在诸如工程、工商管理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方面内容;开展跨文化研究,设置研究区域性国际问题的专门科系等等。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进展标志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走向实质性阶段。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综合趋势日益明显
二战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向综合,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如下:(1)教育内容更为广泛。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跨国高等教育机构。(2)空间更加宽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迈入国际化潮流中。(3)活动方式更为多样。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除了上述表现,综合化趋势也体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文化的融合。领先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化过程中向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及文化扩张,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将受到冲击。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特征,即它永远与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所以,分析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需就不同的背景而做出不同的考虑。但就目前而言,概括看来,许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家及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都面临几个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强化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发展核心,淡化商业化色彩,避免过度竞争及因地制宜,结合国情促进当地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1.“国际化”过程中核心价值弱化
从高校教育国际化战后最初的发展,不难看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初衷是为了合作、交流、互惠互利。然而在其推行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国际化逐渐走向贸易化,盈利性质的交流活动逐步占据主流市场。“促进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及交流”这一核心价值逐渐被弱化,甚至出现了不正当竞争、过度商业化及高校过分追求国际排名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的改善,要求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其核心追求,即: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国际上,学术界尽量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一定义做出较为统一的界定,以利于高校及政府明确“国际化”的根本价值,明确其过程和结果目的。 2.过度商业化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贸易化的趋势逐渐加重,许多教育商业化行为及活动不可避免。留学生市场的发展及国际化的不少合作活动为高校创收颇丰,在这一诱惑下,为了抢占全球教育市场,不少高校过度追求排名,追逐国际地位及声誉。同时,为了经济利益,许多教育活动已经发展为带有消极影响的恶劣竞争。如一些高校为招生而降低学术标准,放宽录取及毕业条件,造成出现了许多“证书工厂”类高校。越来越多以“国际项目”、“跨国合作”等为名的活动,在国际化的外表下被利益主导,向商业化、甚至过度商业化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除了偏离教育本质,曲解国际化核心外,还会给制假机构提供商机,类似假证书、假审批机构、假认证机构等日益增多,学术界造假现象频发。
解决过度商业化倾向,还需高校明确国际化真正的诉求,以合作提高学术水准,夯实科研能力,明确教育本质,淡化商业化色彩。 3.忽视“国际化—本土化”关系
“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概念,是一对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矛盾统一体。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面向国际,同时更要坚守本土特色的本源。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可以看到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同时,如果只一味强调国际化,则会丧失原有的民族及本土特色,也就丧失了根基。只保留国际化特征的高等教育也会逐渐失去对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应该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两者相结合发展。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体系差异,因地制宜推动国际化的发展,尊重地方的政策及实际情况。要明确国际化首先是要完善、协调及延续本土特色,而并非控制及支配本土特色。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忌将别国成功的国际化方式直接套用,要量体裁衣,而非“一刀切”。要根据本土需求、高校具体需要及其特定目标和预期,脚踏实地推进国际化。 4.忽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无疑为各国学术界、高校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机遇的到来也意味着挑战的到来。国际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已经发生的许多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作为跨国学术交流的一大风险,这一问题对于人才流动循环链底层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并将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单向向发达国家流动。
只有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与风险,才能更好得规避或解决潜在威胁,并利用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启光. 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38. [2]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 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4,15.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M]: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加)简·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 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 刘东风,陈巧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25-26.
[5]阳荣威. 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6]韩骅. 世界留学教育现状简介[J]1比较教育研究,1998,(4):48-4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