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刘显洪

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4期

摘 要:现在的教学背景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场所。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课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特征。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在现代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寻找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为社会提供具备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能力为本

21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这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发展道路也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中,人才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政府颁布《执业医师法》以来,加上我国的牙科义齿加工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方向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需求,当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需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在于“能力为本”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基本问题,简单概括有如下几种意义。第一,所培养的规格和目标。第二,实现所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全部教育过程。第三,实现全部教育过程的评估和管理制度。第四,与所培养的规格和目标相互印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 2.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以“能力为本”。在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人单位和医学院所共同确认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的综合就是以“能力为本”。

教育思想的不同,所体现的就是“目的性”的不同,所反映出的不同价值观就是其本质核心。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指导是“能力为本”“市场作为指导方向”“教学一体化”“终身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牙科义齿加工行业的技术人才来源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其检验标准在于人才能否被行业所认可。当下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而是其职业实践能力。就学校而言,检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就学生个人而言,自身职业技能的高低与否决定是否可以竞争上岗,这也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于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重,为了培养出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二、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才”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目标”。随着我国牙科义齿加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加上政府颁布《执业医师法》,我国的牙科义齿加工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家统一制定了口腔医学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机制。当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1.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指导方向是职业能力,应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目标。将市场需求和教学任务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去,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当下口腔牙科义齿加工的各种岗位需求,具备口腔牙科义齿加工的相关工作能力。 2.具体的要求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要热爱口腔医学技术工作,树立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具备完善的人际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并掌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相关医学知识和口腔预防保健知识。 三、结语

当今的社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社会各项机能趋于完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于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相结合,学校应以“能力为本”进行人才培养,才可以为社会提供具备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李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业学习包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5):21-23.

[2]王美琴,叶福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40-42.

[3]曹广辉,赵晓峰.高职师资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29-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