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的若干思考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的若干思考

作者:姚望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第08期

[摘 要] 通过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来规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保障大学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2013年7月,教育部启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旨在发挥其对我国本科专业教学的规范、导向和指南作用,真正提高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编制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时,应注意标准的专业性、权威性、基本性和可操作性,教育部需尽快编制有法律效力的、能覆盖全部专业的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 [关 键 词] 本科教学;教育;专业;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158-02 一、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的提出

自200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等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来规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世界各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2013年7月,教育部启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各专业类教指委依据高教司拟定的框架方案,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 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存在学科水平、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制定并落实一套统一可行的最低标准,对于规范我国本科专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质性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二、现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并没有成体系,主要零星地体现在《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高等教育基础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也有部分体现在一些阶段性的评估、认证指标体系与专业规范中,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也在不同时期制定过相应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等,这类质量标准往往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现有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1992-1994年,国家教委先后两次颁布了48种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仅占专业总数的9.5%左右;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在高教司指导下,各教指委开始了理工科专业的专业规范研制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强调“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编制工作,目前也仅能看到以教指委名义发布了计算机、生物、英语等专业的专业规范,且有些仅仅是意见稿阶段,还未正式定稿;至今也鲜见文管、农林等学科门类本科专业的专业规范。历次标准的制定均未能形成涵盖所有专业门类完整的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 (二)现有教学质量标准及体系构建过程不规范

在以往的质量标准研制和构建过程中,往往都是从上往下制定的,多数为教育部主导或牵头相应教指委来具体进行,教指委的相关负责人和成员多数是“985”“211”等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质量标准里的基本要求、教学规范等的制定缺少教育信息的采集和数据支持,对地方高校或特色高校的考虑不足。制定的质量标准对地方高校标准过高,不能起到很好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三)现有教学质量标准的运用不规范

各阶段所推行的各类专业规范往往由于推广力度不够,效果并不佳,没有体现出质量标准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1)由于教指委文件并没有约束力,高校普遍不太重视,缺乏整改动力;(2)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类型高校都采用一种标准,标准适应不规范,缺乏权威性、共识性和分类性,从而影响其推广效果。

当前,教育质量标准存在不完善、不规范和不配套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政策依据、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定主体以及缺乏相关政策支撑等方面。 三、制定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而“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高等学校的各项建设,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而我国正在统筹制定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于规范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为避免之前各类专业标准的“缺陷”,需要辨明和注意以下问题: (一)确保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1.从标准的专业性上看,标准的建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本科教学活动和教育领域的准则。标准的内容和形态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具体的制定还是应该由教指委来进行。教指委需要参考国内外该专业的各类标准,结合教育部审核评估要求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既照顾我国专业、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考虑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广泛邀请专业人员和不同层次高校参与讨论,并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和论证,从而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专业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从标准的权威性上看,本科教学标准作为国家和政府实施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和政府的意志,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制定应该是政府行为。目前,在我国只有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才是合法的。所以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应该是在教育部主导下,依靠各学科专业教指委制定,最终由教育部整合统一发布的高等本科教育纲领性指导文件,以确保标准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并在政策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明确。 (二)明确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为该专业的基本标准

教育部副部长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视频会议上指出,国家标准是“尺度”“要求”“底线”和“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其目的是增强高校各类专业的纵向和横向可比性,提高本科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钟美荪、孙有中,2014)。因此在研制相关专业质量标准时应注意考虑所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非仅仅根据一流大学或专家所在大学的情况来做统一标准,而是划出一条该专业办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质量标准”虽然是最基本要求,是底线、是门槛,但绝不是“很低要求”。标准制定虽然会照顾专业整体发展水平,但并不会迁就所有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基本办学质量问题的学校。对于这些专业,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质量标准的引导性,实现通过标准建设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注重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

必须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文本的规范性。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应该符合现代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要求。评价标准的表述要语言准确,即内涵准确,外延清晰,这样的表述可以统一参评人员对标准强度的认识,使所做的价值判断比较客观。在设计时对每条评价标准都要认真推敲,尽可能不使用“加强、认真、努力、积极、坚决、坚持”和“很好、较好、基本能做到”等表示程度的弹性语言,而使用“有与没有”“是与否”“对与错”“达到与否”等判断性语言,以避免参评者对标准尺度的理解不一,掌握不准,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教育部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敦促尚未公布专业质量标准的教指委迅速行动,并整合92个专业标准,最终出版具有法律性质的《本科教学专业质量标准》,提供最基本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质量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承功.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要结合高等教育实际[J].上海教育,2011(17):46-48. [2]郭德红,林光彬.对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27):41-43.

[3]陈玉祥.从标准的内涵看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J].中国高教研究,2007(7):35-3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董泽芳,陈文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