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八章 文学价值的创造

1.真--历史理性 善--人文关怀 美--文体升华 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艺术真实:是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4.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1、内蕴的真实2、假定的真实 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艺术真实的概念: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情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概括):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到那个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失误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5.艺术概括的规定性--1、从个别到一般,是以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为途径的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内在的尺度”即审美价值取向运用到对象上去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 6.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认得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认得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2.“真”是“善”的价值根据,“善”是“真”的价值取向,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的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多个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观点上展现;单一历史试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提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2、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寄寓某种意念、意蕴 2、朦胧性,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5..象征型与现实型、理想型的区别: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在文学意向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话总文学意象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朦胧性。

6.中国古代文学中三中文学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现实型文学《诗经》可以说是其源头。 理想型文学《楚辞》表现出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7..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雪莱认为诗歌是“想象的表现”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8.象征主义:美国作家爱伦*坡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星期做啦准备。象征主义者认为认得精神与自然万物是息息相通的

9.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 1 页 共 4 页

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 西方文学中,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学文留牌,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0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11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坏境描写

12剧本: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任务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14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章 文学作平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曾鸣、文学意蕴层面

2.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既有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内指性(普通言语是外指性,文学言语是内指性)、心里蕴涵性、阻拒性。

3.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像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文学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4.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5.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三个不同层面: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 6.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7.特征、特征化

特征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的。两种属性:1、它的外在形象及其具体、生动、独特 2、通过外在形象缩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发生的过程。

8.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话总生命的魅力在于:

1)典型人物的生命所成仙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2)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和深度。 3)灵魂深度的理解:1、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4)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5)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意境 9.典型怀境:不过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任务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0.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前面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11.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2.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①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景中藏情式、景中见情式、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把意境中较实的为实境,较虚的分、是虚境如《游园不值》,由实境开拓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第二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虚境的别名:神境、灵境。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司空图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命题

意境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3.以我观物---“有我之境” 以物观物“无我之境

14.意象:指以表达这里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打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5.意象的种类:1)心里意象2)内心意象3)泛化意象4)观念意向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意16.象的古义:是“表现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黑格尔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象征

17.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其二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老人与海》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18.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名词解释)总之,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9.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1)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

第 2 页 共 4 页

正式这则故事的主旨

2)符号式意象: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两类: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 20.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里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拒阻性。 21.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上面的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22.审美意象与一般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这里观念为目的的。

2)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构成 热奈特提出,“叙述”这个词,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言语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2.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3.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任务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5.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情节是中心,任务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种工具;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现任务性格的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最重要的,而黑格尔与此相反。金圣叹评《水浒传》,他珠注重的是任务的性格。他们的分歧的根源在任务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6.行动元

行动元的意思是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7.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任务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两重性,但是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8.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任务“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为人物“怎样做”。行动元的意思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

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9.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可能性 、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10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11.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12.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这样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也叫“顺叙”

13.逆时序: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之间还存在种种不一致的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 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14.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次数。

15.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16.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 1)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作品

2)内聚焦叙述: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3)外聚焦叙述: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任务所知道的要少,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冷漠的旁观者式的叙述方式 17.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事件长而文本时间段,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

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坐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的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感情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抒情话语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方式: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并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极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6.宣泄: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7.抒情与宣泄的区别: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

第 3 页 共 4 页

式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宣泄的主要特征。

8.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9.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10.抒情性作品结构(可结合意境三大特征)

1)声于情。其中包含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2)景与情。其中包含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

10.抒情方式:1)比喻与象征 2)倒装与歧义 3)夸张与对比 4)借代与用典

11.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一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另一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还有一种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a独特的言语形式b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c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d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内涵: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5.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 其次,应该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格区别开来。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出事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 一般而言,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利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而创作个性则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6.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文学生产: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作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把作家的这种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 3.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4.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5.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里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阅读视野

8.接受动机包括: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9.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1.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12.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至于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13.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的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