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A.Parus major B.Parus Major C.Parus major D.Parus Major
2、生物的五界系统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属于(原生生物)界。
3、动物命名的双名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该物种的( 属名),第二部分是该物种的( 种名),最后加上定名人。
4、双名法
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5、分类阶元
在动物分类学上,按物种或类群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不同程度,主要由门、纲、目、科、属、种等几个级别等来划分它们的等级序列,这种划分称为分类阶元。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1、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2、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3、细胞周期: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C:纵二分裂D:横二分裂 2.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B:夜光虫C:草履虫D:变形虫 3.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C:呼吸作用D:运动作用 4.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C ) A 钉螺 B 沼螺 C 按蚊 D 伊蚊
5.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有性生殖开始是形成: A.孢子和孢子体; B.大配子和小配子;
C.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D.配子孢囊和合子孢囊。( C )
6.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7.接合生殖属于下列哪种生殖类型( B )
A:孤雌生殖B:有性生殖C:无性生殖D:孢子生殖 8.黑热病由下列哪种动物引起的( C )
A:日本血吸虫B:中华枝睾吸虫C:利什曼原虫D:锥虫 9.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 腐生性
营养) 。
10.伸缩泡的主要功能为( 调节水分平衡)。
11.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
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如间日疟原虫
12.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所具有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如眼虫、草履虫等。
13.刺丝泡: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
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 14.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几种?各举一代表动物。 无性生殖:二分裂;出芽生殖;多分裂;质裂;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 15.原生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16.绘疟原虫生活史简图,叙述引起人类发生间日疟的症状和原因,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
征。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在完全卵裂中,分裂的子细胞形状大小相同的称为(均等卵裂),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不相同的称为(不均等卵裂)。
2、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4、试阐述生物发生律定义以及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
5、简述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提示: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方面。)
第5章海绵动物门
1.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不属于海绵动物。( D )
A:具领细胞B:具水沟系C:有胚胎逆转现象D:具两个胚层 2.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中。( D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3.毛壶具有何种类型的水沟系及由何种物质构成的骨针;( B ) A.单沟型、钙质; B.双沟型、钙质; C.双沟型、硅(矽)质; D.复沟型、硅(矽)质。
4.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
( 复沟型)。
5.海绵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6.以钙质海绵纲为例说明海绵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 7.海绵动物门分为哪几个纲?它们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第6章腔肠动物门
1.桃花水母是属何种类型?( C ) A.水螅型发达; B.水母型不发达;
C.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 D.水母型和水螅型均发达。
2.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3.水螅的生殖腺来源于( B )
A:内胚层B:外胚层C:中胚层D:内皮肌细胞 4.腔肠动物的幼虫是( D )
A:帽状幼虫B:担轮幼虫C:钩介幼虫D:浮浪幼虫 5.刺细胞是( 腔肠动物门) 动物所特有。
6.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 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7.腔肠动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确定腔肠动物的进化地位。 8.比较腔肠动物中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异同。 9.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7章扁形动物
1.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三胚层的动物最早出现于( B ) A:软体动物B:扁形动物C:原腔动物D:环节动物 2.涡虫耳突的功能是( D )
A:听觉B:感觉C:触觉D:嗅觉和味觉
3.下述吸虫生活史中哪一组是华枝睾吸虫的?( B ) A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囊蚴→成虫; B成虫→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C成虫→毛蚴→尾蚴→囊蚴→成虫; D成虫→毛蚴→胞蚴→尾蚴→成虫。
4.绦虫比吸虫对寄生生活更高度适应的特征表现在( C ) A、消化器官退化消失 B、身体前端具有吸盘 C、生殖器官发达 D、具后肾型排泄器官
5.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会感染( D )
A 球虫病 B 钩虫病 C 吸虫病
D 绦虫病
6.原肾型排泄系统来源于哪个胚层( A ) A:外胚层B:内胚层C:中胚层D:中胶层
7.无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包括:身体出现( 两侧对称)体制,出现了( 中胚层),出现
了( 生殖管道)。而这些进步性特征首先在( 扁形)动物门中出现。 8.目前危害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最严重的寄生虫是(日本血吸虫),与同纲其他寄生虫感染方式
不同,它是以( 尾蚴切破人皮肤侵入) 的方式感染人的。
9.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由帽细胞和管细胞构成的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
具有排泄作用。
10.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
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1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阐明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12.何为后肾型排泄系统?其结构怎样? 13.扁形动物分为哪3个纲?各有何特点? 14.论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特点及其危害防治。 第8章假体腔动物
1.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 B ) A 内胚层 B 外胚层 C 中胚层 D 体腔膜
2.蛔虫、丝虫和钩虫是重要的内寄生害虫,它们在动物系统学中属于( C )
A:扁形动物门B:动吻动物门C:线虫动物门D:线形动物门 3.人蛔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寄生虫,下列症状不可能是由蛔虫引
起的是( D )
A.营养不良 B. 肠道阻塞 C. 肺穿孔
D. 象皮肿(丝虫)
4.从横切面看,蛔虫消化道和体壁之间的空腔称为( C ) A:真体腔B:血腔C:原体腔D:混合体腔
5.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 轮
虫动物门)和( 腹毛动物门) 。
6.线虫的体壁由( 角质膜)、( 上皮)和( 纵肌层)组成。
7.具有完全消化系统的无脊椎动物,其消化道从前向后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 前肠)、( 中
肠)、( 后肠)。
8.排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