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晋峰山西(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摘太原030006)从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的现状、高要】本文就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要性、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措施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剖析,(试行)》。存在的问题,特别制定了《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评价办法应用型改革【关键词】传媒类;文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6)04-0153-02作为传媒类随着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基础支撑,文学课程的应用型改革必须立足于传媒类专业的特点,结合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多需求,符合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元化的进行深入改革,尤其要优化考核环节,多元化考核指标,注重过程化考核。一、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的现状(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学课程在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语言文学是传媒类专业的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干学科,传媒类专业“高素质、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文学课程必将成为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文学课程中国现当代文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实现;《外国文现当代文学》多通过考试方式进行考核。从课程属性来看学》多通过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多为必修课,《外国文学》多为选修课。教学压力大(二)课时不足,“控课时,调结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增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的双重《中压力下,多数学校文学类课程课时被严重压缩,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均为64,《外课时为32,国文学》如此少的课时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效果不佳(三)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传媒类专业的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压缩版,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师课上讲授和学生课下阅读的模式。传媒类专业的学文学素养较差,缺乏良好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薄弱,传统的教学内容的阅读习惯。面对新的教学对象,课堂上出现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必将陷入尴尬境地,教学效果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很难保证。二、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要性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一)从国家政策层来看,大势所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提升高校教学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应用型转变。”应用课程改革的学者曹勇安认为:用型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师。文学类课程在传媒类专业应用型只能顺势而行。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二)从师生诉求来看,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迫在眉睫教师都不愿意承担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的教教学任务重;另一方面学任务。一方面因为课时少,不配合,多数学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对课程不重视、收稿日期:2016-03-02(1982-)作者简介:霍晋峰,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助理。153霍晋峰: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研究生为完成学分而来,学习主动性差;在加上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授课多为合班,人数在90人左右,教师课堂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学生虽然认识到文学类课程对未来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并不认同,认为目前的文学类课程趣味性差、实用性差,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现代阅读的需要。教与学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推动力了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步伐。(三)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势在必行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集中的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公司、传媒公司等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不强,而且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成为制约他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人才培养的终端倒逼文学课程的应用型改革。三、高校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措施(一)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内容文学类课程作为传媒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和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典型作品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学史和作家生平可以作为尝试性了解。(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与专业的融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点,结合影视类专业特点,加强文学类课程与传媒类专业的融合,广泛引入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经典文学作品剧本及作品改编、文学知识竞赛等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变革,教师将颠覆传统文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发挥,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电子书、听书软件的出现给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很大冲击,但是纸质书籍的阅读有着其他媒介不具备的天然优势。文学课程作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必要重新唤起大学生重温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共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可以安排2本到3本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作读书笔记并在课上进行阅读交流,并将此项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依据之一。154(四)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传统文学课程的考核以试卷的成绩为依据进行评定,应用型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采用过程性考核及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提升进行全方位评价,这样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思路。作者从课堂表现、阅读评价、成长评价、同学评价、能力评价、教师评价六个维度制定了《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评价办法(试行)》。《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评价办法(试行)》为更好地推进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考核和多元考核,特制订本办法。一、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评价采用百分制进行。分别从课堂表现、阅读评价、成长评价、同学评价、能力评价、教师评价等六个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比重依次为课堂表现10%、阅读评价10%、成长评价40%、同学评价15%、能力评价10%、教师评价15%。每项最高按照100分记录。传媒类专业文学课程评姓课堂阅读成长同学能力教师总评名表现评价评价评价评价评价成绩(10%)(10%)(40%)(15%)(10%)(15%)(100%)张三李四(略)在应用型课程改革过程中,文学类课程不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更不能照搬传媒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模式,要在充分考虑文学类课程特点和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重新梳理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戴永课《.文学课程的改造与重构》[J].湖南教育(中),2012,05,42.[2]尤平《.应用技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天中学刊,2016,01,146.[3]刘春燕《.影视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