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金融危机对国内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别性影响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论金融危机对国内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别性影响

内容摘要: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再加上各地区开放度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外向型省区和西部资源型省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为有效应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沿海外向型省(市)应对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附加值,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省(市、区)应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中西部地区资源型省(区)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冲击 影响 地区差别 分析

当前,2008年10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仍在持续。2009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工业出口明显收缩。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各地区开放度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的冲击是不对称的,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的不同影响及其形成原因,对我们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分类研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实现由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业大国,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9%。因此,从工业角度衡量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衡量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以各省(市、区)2008年10月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主要参照标准,根据我国各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将各省(市、区)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负增长的省(市)

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主要是:山西、北京、上海、浙江和海南等省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从这些省(市)的地域分布来看,除山西省属于中部地区外,其它主要集中在东

部地区。北京市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6%、-8.1%、-6.9%和

-6.4%,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呈现持续的负增长,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3.1%、-0.7%、-11.8%和-12.4%。

浙江省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在零左右波动,总体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其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2%、0.9%、

1.1%、-8.2%。海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比国内其他省市总体较慢,受金融危机冲击,其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仅分别为-0.1%、-6.5%、-0.4%和0.2%。而山西省在这些省(市)中又是受影响最大的省份,其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10月份以来下滑速度非常明显,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9%、-24.5%、19.2%和-20.5%,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态势。

(二)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低于两位数的省(区)

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和宁夏等。这些省(区)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低于两位数。从这些省区的地域分布来看,既包括有东部地区的省区,也有中西部的省(区)。

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在2008年10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到低于两位数增长,如福建省在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7.4%、8.1%、5.1%和8.45%。而广东省则是在2009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降幅非常明显,2009年1-2月份累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只有0.8%,比2008年的12月份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省区主要是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其中,河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08年9月的21.7%下降到2008年10月份的14.8%,下降了6.9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份以后,该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入持续的低于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只有8.1%、5.3%和2.1%,相比2008年9月份以前的20%以上的增长速度,降幅较大。黑龙江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从2008年9月的17%下降到2008年10月的9.5%,虽然在2008年11月略有回升,但是2008年12月以后增长率又持续降低,2009年1-2月累积增长率只有0.8%,这都说明黑龙江省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较为严重。

而西部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省(区)主要有: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等。贵州2008年2月份由于受严重冰冻天气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

下降到-20.7%,但是从2008年4月份开始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10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显著降低,2008年10月、11月和12月增长速度分别只有4%、0.7%和5.1%。其他的西部省区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的情况类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2008年9月以后基本呈现低于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宁夏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更是呈现负增长。

(三)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区、市)

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省(市、区)主要有: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这些省(市、区)从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长速度较高。

从上述省(市、区)的地域分布来看,既有东部省区,也有中西部的省区。其中天津市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9%、20%、23%和18.4%,与2007年10月、11月、12月和2008年1-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8.1%、19.1%、18.3%和20.5%相比,增长速度还略有提高,表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辽宁省在2008年10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增长速度由2008年10月份以前的高于

15%下降到2008年10月份以后的低于10%左右,但是总体上比较平稳,在2008年12月份以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

安徽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增长速度由2008年10月份以前的20%左右增长速度下降到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的18.2%、14.7%、13.8%和19%,但是总体上仍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江西省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4%、19.8%、13.5%和13.8%;而湖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基本维持在2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5%、19.5%、18.5%和20.6%。

广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虽然在2008年10月下降到6.7%,但是2008年11月份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2月份增长率更高达22.9%。

四川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08年10月份后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1-2月份增长率达到16.8%。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从2008年10月份有所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2008年10月份的20.3%下降到2008年3.6%,但是2009年后工业增速明显,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9.6%。

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差别原因阐释

上述分析表明,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省(市、区)既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上海和浙江等省市,也有山西、甘肃等中西部资源型省份,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省(市)如安徽、湖南和四川等总体上受到冲击较小,形成这种地区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对此做如下具体分析。

(一)外需大幅下降是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省(市)经济受冲击的主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是外需下降,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例如,目前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增速也显著放缓。由于外需急剧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2008年11月开始,我国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出口急剧减少导致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而我国各省区之间的外贸依存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表1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的外贸依存度。从表1反映的结果来看,广东、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沿海省市是我

国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地区,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八成以上,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进出口拉动,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需求急剧减少,必然导致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省(市)经济出口的急剧下滑,对这些省(市)工业造成巨大冲击。

(二)基础原材料市场供求大逆转源于中西部资源型省区经济受冲击

表面上看来,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开放度和贸易依存度比较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较小。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表明,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资源型省区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受影响的程度超过外向型经济的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型省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抵御市场风险风力比较差,如山西省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95.55%,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的84%。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口需求萎缩影响到出口产成品的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沿海地区经济减速导致对能源与初级产品的需求下滑,导致基础原材料市场供求发生大逆转,价格大幅下跌。进入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企业的大面积减产或停产。山西省到200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停产达到1771户,比上年同期增加815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39.2%,加上半停产企业,估计全省停产、半停产企业在五成以上,全省中小企业已有8000多家停产、半停产,约占总数的10%。伴随着企业停产、减产行为,工业企业用电量增幅出现负增长,全年工业企业用电量达到1102.75亿千瓦时,增长-4.57%,比上年同期下降29.82个百分点。而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甘肃省,由于有色金属、钢材、石油价格持续暴跌,金川、酒钢、白银、兰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

(三)持续的产业转移为中西部部分制造业省(市、区)增强抵御危机能力

近些年来,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和重庆等中西部制造业省(市)区以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使得这些省份的工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有效的增强了其抵御冲击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影响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不同地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沿海外向型省(市)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利用金融危机对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

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地区长期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但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方方面面的证据表明了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能源与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推出、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措施的出台,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已经被显著削弱。沿海地区出口行业需要通过收购兼并、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来实施多元化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由于出口行业吸纳了太多的就业,造成出口企业利益集团在我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要我国出口商品还有价格优势,出口企业往往就缺乏进行调整的动机。

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降低了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商品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造成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将显著恶化我国沿海地区出口的外部环境。这就给了我国政府对沿海地区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带来机会。我国政府应能够利用这一时机,积极调整出口产业政策,允许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收购,鼓励沿海地区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附加值,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沿海地区的长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增进我国整体福利水平。

(二)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省(市、区)的建议

我国应利用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制造业造成巨大冲击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国际产业转移的突出特点是呈现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可以预见,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势必再次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制造业省(市、区)应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时机,承接东部的转移产业,拓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当地的工业化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省(区)的相关建议

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地区资源型省区的突出特点是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如山西省2008年轻工业比重只有4.45%,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这种超重的结构导致工业发展脆弱,发展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省以外),导致这些资源型省区虽然不是外向型经济区,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却超过外向型经济的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省区必须考虑的主要战略问题,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重要设备,实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淘汰关闭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业产能扩张,利用这次经济回调机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增强经

济抵抗风险的能力。

结论

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开放度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根据我国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将各省(市、区)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非常大,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负增长的省(市、区);第二类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低于两位数的省(区);第三类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区、市)。

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外向型省区和西部资源型省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沿海外向型省(市)应对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省(市、区)应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中西地区资源型省(区)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1997(3)

2.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3.石垒,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4.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5.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11)

6.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

7.洗国朋,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12)

8.李具恒.FDI的区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对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4(6)

吴三忙(1978-),男,江西黎川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