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国民性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影响

论国民性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影响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19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4 2010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4-0031-03

论国民性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影响

唐 莉 雅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 要:本文从日本国民性的几个特征入手,深入探讨其国民性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影响。 关键词:外来文化;集团主义;等级秩序;沉默;勤奋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使日本变成一片“废墟”,当时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流离失所者达3000万。日本又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多自然灾害的小岛国家。诸多因素表明它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条件,而日本人却创造了奇迹,成功地在仅仅5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美国政府的扶持,有的认为是新中国政府谢绝了日本巨额的战争赔款。然而笔者认为日本人的国民性在战后经济崛起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将从国民性的几个特征来分析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其必然性。

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日本的国民性突出地表现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集团主义、等级秩序、沉默而勤奋。

一、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日本封闭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造就了日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满腔热情。为了发展,日本人形成了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且善于转化、消化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特点。纵观日本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开放发展融合的历史。日本在历史上先后有三次向比它先进的国家学习,古代学中国,创造了本民族的和风文化;近代学欧洲,使日本成为东方唯一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学美国,形

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本人很重视与本国实际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精神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如:数千年前向中国学习汉字,此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以及具有日本特色的汉字;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却只吸收了有益于其统治的部分政治伦理,而对作为儒家人伦根本的婚姻、家庭伦理则加以排斥或变通;引进美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加以创新造出比其耗油量更低更经济的车型。务实精神的现实性使得日本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表现出了较大的融合能力,为日本发展注入许多新鲜血液。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外来文化,并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吸收、选择、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日本人的强烈的务实精神。战争使日本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在这样困窘的环境下,恢复发展本国经济成为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为战后日本的发展敞开了大门,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明,为战后崛起提供智力支持。日本经济崛起,得益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于吸收消化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技术。日本1960—1970年十年里,工业生产水平保持16%的增长速度,其中增长的80%都是靠吸收转化科技成果而获得。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收稿日期:2009-10-16

作者简介:唐莉雅(197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与文化研究。 31

二、集团主义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个体必须始终坚持忠诚于集团、与集团荣辱与共。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它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日本社会“自我”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重视与群体的统一与和谐,反对个人竞争;在行动中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对自我高度克制甚至牺牲。有人曾将日本人与美国人作比较:美国人奉行的原则是,我只要做别人尚未做的事发挥出个人的能力就会成功;日本人奉行的原则刚好相反,只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主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美国人总是极力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日本人则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的一样。②

集团主义培养造就了日本民众唯命是从的性格,在社会的发展中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组织力。日本著名学者中根千枝指出,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中后来居上,其内在原因在于国民的服从性极强,而日本民族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集团主义正是这种服从性的根源。二战后日本正是凭借这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将人们对集团的效忠精神和奉献精神化为持久的动力和战斗力,使他们为了集团的利益、民族的复兴,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的“终身雇佣制”的企业管理制度,将集团主义的精神发挥到极致。通过这种“类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使员工的前途和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集团意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为了集团的利益而努力的工作。正是有这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组织力,日本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便成为世界经济的亚军,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3年起即超越美国,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152倍。这样的成长速度让世界震惊。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断言,以日本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再次崛起是必然。集团主义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等级秩序

日本是个等级观念极强的国家。在集团主义的日本社会内,除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外,等级秩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条件。现代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等级序列,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等级秩序位置上。评判别人的社会地位,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尺度不是能力,而是公认的等级秩序。日本的等级秩序如同日本人的自我评价,“脱离了等级观念,日本社会生活便会无章可循,因为等级就是日本社会生活的规范”。③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等级秩序,日本

32

社会的稳定就有了保证。西方学者评价日本人“各安其分”,对秩序和等级制充满信赖。而这种“各安其分”的表现就是“安分守己”,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认真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这就是日本社会所

提倡的(分限)意识。④

日本文化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的

影响,强调“中和”意识,即求存于群体之中,要保持一体的大和。“和谐高于一切”,已成为日本人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赋予等级秩序合理性,日本人也表现出对等级秩序极大的认同。由于人们普遍习惯于按照自己所属身份序列行事,在各自的职业中勤奋工作,社会秩序得以保持稳定,所以日本社会的罢工、游行等劳资纠纷比欧美社会少得多。整个集团内部上行下效,统一协调,避免了无谓的内耗,为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节省了社会财富,让整个社会保持着较高的工作效率。等级秩序对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安定团结,加快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沉默而勤奋的民族

日本被称作是沉默的民族。一千多年来,日本从未受到过外民族的侵入和征服,也没有发生过外民族大规模的移入。日本民族形成了独特的自身亲和感与凝聚力。在这里社会结构简单、人际关系单纯,人们的思想方法、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都大致相同,整个日本如同是一个水泼不进的大家庭。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相当的熟悉,很多事情不必多说大家也略知一二。柳田国男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指出健谈在日本大众生活中具有负面价值,而埋头苦干被视为一种美德。日本人相信“沉默是金”“祸从口出”。实际生活中日本人把此作为一项行动准则。在国际会议上日本人是出现“3S主义”最多的,即“silence”(沉默)、“smile”(微笑)、“sleeping”(睡觉、打盹),他们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在其他民族也是不多见的。工作中,沉默的日本人总是少说多做,总是默契合作,这种沉默让日本人工作效率非常高。

盛田昭夫曾指出:“我们脚下的地差不多每天都要震动。除了水,我们岛上几乎什么原料都没有。”就是这种岛国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勤奋的国民性。资源匮乏、自然灾害不停地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一旦遭破坏,人们必须再次重建自己的家园。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付出勤奋的努力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日本人的勤奋在世界上是十分知名的。人们常把日本人称为“工蜂”“工作狂人”,甚至还有人把日本人说成是为了工作而生活的人。在日本公司每天加班2-4个小时都是非常正常,而且是自愿和无偿的。还有许多职员为了不愿意让其他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低,经常把工作带回家来做。甚

至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熬夜加班的上班族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的国民性在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让日本总是在接受最新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集团主义”让日本人为企业发展无私奉献。“等级秩序”则安定了经济环境。“沉默而勤奋”使日本人充满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注释:

①②④李卓.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

究,2007,(5):71-75。

③川岛武宜.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M].岩波書店,1957:18-22。 参考文献:

[1](美)鲁思·本尼迪可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2. [2]戴季陶.日本论[M].海南出版社,1994.

[3]祝大鸣.日本人的双重性格[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76-81.

(上接30页)保持快乐、享受快乐、创造快乐的一系列过程。

(二)幸福途径

1.提倡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打破过去只关注消极的心理学模式,重视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潜能开发、希望、幸福等问题的研究也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2.发展情绪智力: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儿童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感可以使思维更聪明,人们可以聪明地思考他们和其他人的情感。研究者也不断地通过实验证明那些积极影响——愉快情绪、快乐体验——会产生更有效率、更富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解决方式。

3.关注积极特质: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从人格特质的本质来看,人格心理学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他代表喜悦、快乐、和平、希望、谦逊、真理、幸福等。个体的发展(包括能力、情感等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来为个体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

4.理解幸福相对论:常说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优越的物资条件中,却体会不到深刻的幸福,爸爸给买了心爱的玩具高兴呀,可是隔壁孩子的玩具更高级,马上就又哭又闹,这就是幸福的相对性。现在的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随着欲望的膨胀,越来越高越来

越远,越来越多……永远在追求,永远有个更高的目标在远方,似乎永远也得不到幸福,这种感觉多挠心呀!我们应该学会知足,体会到眼下的幸福,懂得珍惜。

(三)儿童体验

提高儿童的幸福指数,注重身心双重幸福的追求。对于暂时得不到的幸福要学会等待,而不是心生沮丧和怨恨;对于已得到的幸福,应抓住幸福的每一刻,懂得回味,懂得珍惜,才会有更大的信心向下一个目标而努力,下一步目标永远是追求的方向,而不是压力,因为,现在已经得到不少别人没有的,或以前没有的了。孩子的追求目标就是一直保持快乐的状态,快乐现在,美好未来。

当代儿童,拥有优越的物质享受,但也由于养尊处优而缺少对快乐的深刻体验,更由于情感脆弱而难以经受成长中的风吹雨打。其实,真正的快乐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愉悦,即使不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孩子的快乐也来得简单而直接:夸张的语言、细微的动作、形象的神态、小小的游戏、精彩的故事都能让孩子的快乐尽情展现。从关心儿童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积极心理角度出发,我们应打破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关注个体积极优势,以发展儿童快乐潜力、提升幸福感为目标,从满足感官愉悦到满足心灵愉悦,从培养乐观精神到引导幸福感受,在循循善诱的开导中,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生命的积极状态,掌控开启快乐花园的钥匙,拥有一个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般活力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许远理,李亦菲著.情绪智力魔方 情绪智力的9要素理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彭聃龄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