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耕耘、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3.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 13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导学:
进田园,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刚刚欣赏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和充满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吧。
2.“四月”是什么时节?(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先请同学来读一读预习的生字词:
蚕(cán)、昼(zhòu)、耕(gēng)、塞(sài)、箬(ruò)、笠(lì)、蓑(suō)、桑、绩、鹭。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出节奏。
3.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对七言律诗进行有节奏的朗读。
2 / 13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继纠正。指导“了”在这里的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教师引问: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教师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 / 13
(1)教师引问: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还可以在哪里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的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不停地叫着)
4.教师导学:“雨如烟”是什么感觉?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
5.教师导学: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6.教师指导朗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
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教师引问: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
4 / 13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才、又)
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忙碌的景象读出来。
4.教师导学:读到这儿,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教师引问: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学: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采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5 / 13
小结: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采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2.教师导学: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杂兴”是什么意思?(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
6 / 13
篇。)“四时”又指什么?(四季)
(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
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5.小结: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相机点拨朗读节奏。
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继纠正。
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
7 / 13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出“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诗的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诗意,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信息,这样表达的意思就会更生动、更形象。指名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两句写得最有趣?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教师导学:你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8 / 13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们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
(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吧!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在跟谁学种瓜呢?(照应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3.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3)小结:因为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勃发,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齐读)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很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9 / 13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
2.教师导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10 / 13
2.指名朗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给其它两个音各组一个词。(“塞”读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示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子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着读出韵味儿来。(生自由练读标节奏)
5.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6.教师导学:谁能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翁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捕鱼一边唱着欢快的歌。)我们学的这首词,词牌名是——渔歌子,词的内容也是写渔夫的。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
三、品析词句,读出意境。
(一)感受山水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词,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前两行描写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11 / 13
①是呀,(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美景多么和谐,天上的白鹭与水中的鳜鱼相映成趣。
②那白鹭是怎样飞的呢?图片出示,观察后用“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③小结:青山,白鹭,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男女生比赛朗诵前两行。
(2)教师导学:学习后两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教师引问:后两行又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幅美景图吗?(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一点儿也不想回去。)
②教师引问:外面下着雨,这渔翁头上戴的是什么呀?(箬笠)是用什么材料编制的?(竹篾和箬叶)身上披的这蓑衣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草或棕)
(二)走近张志和。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
(1)教师引读:这样的美景摆在眼前,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去呀?所以他写道——(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教师引问:不须归,在这儿是不愿归哪儿?(家)这“不须归”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读诗歌,只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对张志和又有哪些了解呢?
12 / 13
2.学生交流。(师补充:张志和博学多才,早在16岁就深受皇帝赏识,“志和”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可这样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才子,却遭诬陷贬官,从此远离官场,过起了隐居垂钓的生活。)
(1)教师引问:现在你还认为他“不须归”只是不愿回家吗?(不愿做官)
(2)教师引读:做官穿的是绫罗绸缎,而现在他头上戴的是——(青箬笠),身上穿的是——(绿蓑衣),是什么使得张志和选择了箬笠、蓑衣,而舍弃了华丽的官帽、官服?请你品读后两行,读出张志和对大自然的迷恋。
(3)教师引读:让我们跟着张志和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斜风细雨吧!齐读课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教师导学: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设鱼饵的,他这样能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悠然自得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
4.小结:渔翁之意不在钓,在于山水之乐,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张志和“不须归”的真正理由啊。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重返大自然,获得了自由,那该是多么畅快的啊!离开了浑浊的官场,享受着自由,张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时的他,不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词(师读):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生对接)
四、诵读、吟咏、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课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园诗词去读一读,背一背。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