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
------李飞 “减负增效”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一个热点,也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其意义和价值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但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案例,谈点体会。
一、 课堂提问是有效,还是无效?
【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断: A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贴了10个△。
师: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什么呀? 生:三角形
师:对,贴了多少个? 生:10个
又贴了6个○后。 师:现在贴的是什么? 生:是圆
师:贴了多少个? 生:6个 B教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同样多的是哪部分?谁来分一分?
生:跃跃欲试
师:△比○多是哪部分?多几个? 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提问更是引导学生思考指向的关键语言。那么,如何让教师的提问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呢?我感觉值得深思:
让我们把提问更具有有效性。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提问。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询问,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向性,着眼点应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和模糊处提问。在案例A教学中,一共问了四个问题,两个关于“贴的是什么”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无直接关系,两个“贴了多少”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价值,都是一些增加学生思考负担的无效提问。而案例B的教学简单的两次问,清晰、准确地直奔重点,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再叫他们“分一分”后,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或分一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体现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课后作业是减负,还是增负
【案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断(课尾) A教学:
师: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第5页“练一练”3道题和“想一想”,外加配套《练习册》中相关的题。
生:哇,这么多!
师:表情严肃地瞪了一眼。 生:无言地低下了头 B教学:
师: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三选一:
1.请用圆规在纸上不同的地方画出不同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2.请用圆规在纸上画出精美的图案,拿给爸爸妈妈欣赏,说说它像什么?
3.请你大胆试一试,不用圆规,用你找到的工具画个圆吧! 生:好!(表情自然地流露出笑容)
这两个案例中孩子所表露出的心理特征是完全相反的,案例A中的学生面对这么多的作业,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态度是消极的,但却被高高在上的老师所折服,作业质量可想而知。而案例B中的学生听到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这么少而有趣,态度是积极的,甚至是一种享受。每次期末检测,教师B的成绩总比教师A的成绩好得多,平时的工作,看上去教师B也轻松许多。为什么呢?再作简单比较:
题量 A教学 多 千篇一律 B教学 少 新颖独特 愉悦 消极 优 作业形式 学生表情 凝重 作业态度 积极 中 作业质量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后作业虽然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与强化,但不是为了制止学生课后不疯玩、让他们时时学习而采用的手段。
第二,课后作业不应该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不应该是枯燥繁杂的练习,而应该是课内知识、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多元化的拓展,是学生自己的探索、挖掘,——你能“挖”多深,有多少新的方法,新的感悟,就看课后你如何去完成作业了。
第三,课后作业不该是强迫性的,学生不该是愁眉苦脸地对着它。《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学生能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因而它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生应该是每天都期待布置课后作业的那一刻,完成课后作业将是学生这一整天里最刺激最有成就感的事,而老师的评价则是他们最期望得到的荣耀。
第四,课后作业不该是单一的,无法选择的。要彻底改变全班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现代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因人布置课后作业,即根据不同的学生或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或者让学生自己来挑选,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的作业,甚至可以不选。因此,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推进课后作业改革,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