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述评
作者:毛做莹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5期
摘要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人际关系、个性心理特征三方面的关系,对近十年我国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加以述评,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有关成果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General Review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in the Last Decade MAO Zuo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AbstractThe peer relationsh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article generaliz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in the last decade comparing the study in peer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levant resul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 lonelines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益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其孤独感、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 关于研究内容 1.1 同伴关系与孤独感
孤独感是社会交往中,在主观上体验到的一种社交孤立状态。中小学生有沟通和被人接纳的需要,如愿望难以达成,则易产生孤独感。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且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大。这点同样在李幼穗2007年的研究中也得到验证,研究还发现,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和孤独感间存在中介作用。社交自我知觉消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或积极的儿童。另外,友谊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回避一些社交中的消极结果,减少孤独感的体验。过去的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友谊质量越高,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少。近几年国内的研究中,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友谊质量上升的男生孤独感显著降低,但对女生来说,友谊质量下降并未显著影响她们体验到的孤独感,而社交自我知觉下降,孤独感显著增强。这可能源于女孩对人际关系的自我知觉评价会显著影响到内心的情绪体验。
社交自我知觉所起的中介作用表明,改善儿童的社交认知可以减少其孤独感的体验,而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产生的因性别而异的影响,也为更好地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其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不同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1.2 同伴关系与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体稳定的自身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注意的反应性及其规律性上的具有连续性的差异。气质使得个体在交往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倾向性。儿童气质对同伴交往类型的形成影响很大,被接受型,被拒绝型、忽视型和一般型,在气质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拥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身的特有气质,为他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提供了基础,这些行为能够预测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
同伴关系也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接受性高的儿童自我评价更积极,同伴拒绝性高的儿童因其行为模式不同有着不同的自我认知水平。一项研究得出:被拒绝学生自我概念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并且,儿童的三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受欺负行为都通过同伴接受性作为中介,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起了显著的间接作用。如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削弱他的同伴接受性,而儿童会因遭到受欺负行为对同伴群体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导致同伴接受性降低,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让儿童产生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在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 2 同伴关系与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同伴关系,还有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对同伴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功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重大,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纳性越高。许多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同伴关系。表现为父母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指导、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行为方式等。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群体中,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获益最大,双重非安全依恋型儿童损失惨重,只对父母一方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介于二者之间。非安全依恋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个体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安全的同伴关系,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更易表现得焦虑、敏感、多疑。
随着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教师的作用也逐渐增强。儿童与同伴关系的发展,伴随着他们与成年人特别是教师的纵向人际关系的发展。过去研究指出,教师领导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式。一项研究中发现,教师接纳与儿童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教师接纳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刘长江、郑日昌二人的研究表明,放任型领导不利于儿童个体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权威性领导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民主型教师领导行为有利于班级团体顺利地调和。这一发现有益于改善教师领导行为,从而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 3 问题与展望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数量增多,质量上也呈现多元化。研究者的考虑不再单一,而是综合两个或三个因素研究他们的关系及影响。同时,一些因素所起的中介作用也开始被关注,这些都更利于同伴关系研究作为一个整合有序的系统去发展。但目前的这一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对中小学同伴关系的研究更多在同伴关系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上,但针对如何改善在同伴关系中困难的中小学生的交往状况,研究数量还是较少。对交往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干预,使他们能够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是研究任务的根本目的。
第二、针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研究仍不够全面。鉴于青少年独有的心理特征,同伴关系呈现新的特点,如逐渐克服了团体的交往方式、对同伴和友谊的意义有了更客观的认识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的继续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Rothbart,Ellis,&Posner,2004.
[2]Boivin M, Begin G. Peer statusandself-perception amo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caseof the rejected children. ChildDevelopment,1989.60:591-596. [3]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2007.
[4]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2007. [5]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2006. [6]刘文,杨丽珠,金芳.气质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关系的研究.2006. [7]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2004. [8]王燕,张雷,刘红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2000.
[10]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2002. [11]蔡艳.论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意义和策略.2005. [12]程利国.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2003.
[13]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