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年中考语文模似试卷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2009年中考语文模似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合分人 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三部分,共8页。

2.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写在试卷上无效。 .......得 分 评卷人

一、积累·运用(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作答。(4分)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很多光彩,有些人对个人苦难缄默不语,但他们的灵魂逾越了更为高俊的山峰,去俯..瞰更为广阔的大地。寻求苦难,就是寻求属于自我的精神美学。如果找到了,你就能够高踞于人类的全部苦难之上,真正领受高原的慷慨溃赠,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华,山川草野的壮丽。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剥( ) 缄( )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订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先将有病句的句子找出来并用横线标出,然后逐一进行修改。(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健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口语交际(6分)

阳春三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会”如期举行。

(1)假如你是本校校报的记者,打算采访我市的一位人大代表。采访之前,你打算如何与之联系? (2)听说你要采访人大代表,你的一个同学以现在学习如此紧张为由,觉得你是在浪费时间,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如何反驳?

4.诗、文名句填空。(共10分,①—⑥题每题1分,⑦—⑩中任选两题,每题2分。请注意: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最前面的两道题。)

必答题:

(1)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3)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5)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内政修明,而不是倚仗强大的武力,这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所说的“ ”。

(6)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但中国GDP却实现了9.6%的高增长率,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因为“ , ”啊!(用孟子的思想概括作答)

选答题:(任选两题作答)

(7)______________ 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 _。(温庭筠《望江南》) (9)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武陵春》) (10)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 _。(刘方平《月夜》)

二、阅读·理解(66分)

“能吞的森林

得 分 评卷人 能吐”

(一)阅读《“能吞能吐”的森林》,完成5~8题。(共16分)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5.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

6.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7.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3分)

答: 。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3分)

答: 。

8.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淮安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创建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4分)

答: 。

①在每年

得 分 评卷人 唱

(二)阅读《绝唱》,完成9~12题。(共16分)

我总愿的初冬

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2009年第04期《青年文摘》)

9.文章第⑥段“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4分)

答: 。

10.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4分)

答: 。 11.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4分)

答: 。

12. 文章第⑦段说“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这些形象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4分)

答: 。

低首

①富

得 分 评卷人 头与昂

(三)阅读议论文《低头与昂首》,回答13~16题。(16分)

兰克林

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臵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臵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臵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3.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 。 14.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5.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4分)

答: 。

16.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 。

《送东序》(节

得 分 评卷人 阳马生

(四)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片段,完成17~21题。(18分)

选)

幼时即

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7.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 (1) 礼愈至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1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3分)

(2)媵人持汤沃灌( ) .

(3)用舍生皆被绮绣( ) (4)录华,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

2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分)

答: 。

21.宋濂在求学的历程中,遭遇了种种磨难,但他毫不退缩,并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我们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谈认识。(4分)

答: 。

得 分 评卷人

三、写作·表达(60分)

22.请以“收藏在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秘密”、“往事”、“感动” 等等。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3)文中不得添加真实的人名、地名或校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

(5)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另加1~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