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八股亦称“八股文”,八股文也叫“时文”、“制艺”、“八比文”、“四书文”(盖因题目内容皆自“四书五经”也)是明清两朝科举取士的一种制度,即明朝设立制度,清代发挥到极致,新文学运动将其革除,此处为了与现今应试作文区分,故特加“古”、“今”作为区分。如今的应试作文在某种程度上与八股文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戏称其为“今八股”,下列一一分说。
细说今八股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真正的八股文,看看是否如你的经验几何?韩菼是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癸丑科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俗话叫“状元”,按官方制度,应称“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曾任编撰《大清一统志》总裁。下面是选自乾隆时方苞编的《钦定四书文》关于韩菼的大作: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因此八股文的文字数是相当有限的至多六七百字,与现代写作八百字实在差不了多少的。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相信通过品读和仔细分析,读的人是会对八股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比于今天的应试作文,又与八股文有那些相似或共通之处呢?如今的应试文基本不会叫你写散文而是议论文,从上文看来,作者基本是围绕议论开展的。首先,出题。出题往往是一段材料,只不过这类材料再不以四书五经为蓝本,且通俗易懂,考生亦往往需按照出题者之目的来“破题”,此方为切题而不是跑题。所不同于八股的是,现代出题难度相对大众化,不会出现或甚少出现如明孝宗朝陈敏政之类的事件,考生也较容易发现立足点而已。由材料的分析,进而是确立题目,即立意,对照破题一说是否共通呢?其次,议论文的基本格式。
其次,在形式上如总分式、并列式、正反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同时注重引论、本论和结论三段式结构模式及论点、论据、论证的论证应用,纵使形式上衍生出多种模式,但考生亦不出其右,这种以框架套内容的写作,这与 “八股”实有相似处,若有心者可详加考察,兹不赘述。
诚然,新文学运动述八股限制文人思想,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毕竟框架只有一个而绝无他选,而出题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读书人除了经则视其它为下等,此于社会分工与协作确有不当之处。然而却不能抹杀其长处,正如当年明月述说《朱子语类·论语》中的一句:“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指出了八股文要诗有诗、要对联有对联、要骈文有骈文之特点,之前亦有人指出八股文乃国之精粹。
作八股有其固定格式,正如作诗填词一样,不也按照“规矩”办事么?倘若写古诗(律诗)的人不按照平仄和格律写了一首,一般人是不会承认这就是古诗,填词的人不按照不同词牌的平仄、字数与韵脚对句,那它也不是词。而今人有写古诗填词的人大有人在,尽管时常有一种声音:“古诗词不是现代文学,它没有文化基础的根,不应提倡。”然而反对归反对,作的人照做不误,也从来没见它就从你我的视野里永远消失,相反的近年来似有爆发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委,我想这与古诗词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美是密不可分的,更何况,抱着舍弃国粹是可耻
的这一信念(如今亦有规模不少的以耻为荣之流,兹亦不述),作为怀旧者们的精神泉源正艰难的将其一步步、一代代的传延下去。
而八股被废的最大理由我想就在于其作为政治的敲门砖之缘故,其根本在于破灭了大多读书人的理想和愿望,妨碍了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无上之初衷,于是带着满腔愤恨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社会闲人(亦可成为社会活动家)。随着这类队伍的不断壮大,到了新文学运动,“世子们”终将内心的苦楚爆发出来并将其革除。 尽管八股被废已时隔多年,尽管民国时期于北京大学任教的周作人亦有过在北大科班开设八股课程,并强调将其作为必修课,但终因孤掌难鸣而就不了了之,之后亦再无有心人提及,八股文终于还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历史似乎跟大家开了个玩笑,如今的高考、策论是否更像是穿着西装裹着八股的一种圣物?关于八股的各个碎片,或者说他的灵魂早已不知不觉的完成了轮回转世,或者称之为“夺舍”更为贴切些。 以上内容,一家之见,幸而文学尚有一丝自由可言,尝不吝惜借以吐纳腹言,如有不足之处,万还望观者指陈,拜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