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9)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国家应运而生。

唯物史观: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分析农业出现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诞生。

时空观念:能通过对己学知识的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梳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发展线索。

家国情怀: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2、难点:农业产生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新知导入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 当下丰富的食物

三、新知讲解

模块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

(1)食物来源: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2)生产工具:那时的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3)生活方式: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食物生产

(1)出现原因:在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合作探究

结合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农业的出现有何意义? 农业出现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加速了人口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③原始音乐、文学、宗教获得发展。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历法获得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模块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局部)

此图截取自乌尔王陵中出土的乌尔王家军旗,表现的是苏美尔人提着鱼参加宴会的场景。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这幅古埃及墓葬壁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场景。

(2)古代中国

①农业: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社会生活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这是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墓室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

史料阅读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 ——崔定《政论》 (3)古希腊

(4)古罗马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这幅大理石浮雕,表现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g赶集。 (5)美洲

模块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四、课堂练习

1.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2.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锄等,收获工具有横刀、镰刀等,加工工具有碓、磨等。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3.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4.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答案:

1.D 2.C 3.C 4.A

5.(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五、课后作业

选择一种外来农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玉米、西红柿、西瓜、南瓜、辣椒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考查其传入中国后对粮食生产、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