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木叶”“树叶”“木”等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层次,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2.学习作者的探索精神,运用本文探究的方法和“暗示性”的知识,鉴赏其他诗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能力;

3.比较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发现林庚考证的片面性问题,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理性批判的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梳理整合;小组讨论,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短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九歌·湘夫人》开头的几句。意思是:湘夫人下降啊到北边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分外惆怅。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舜南巡时,死在苍梧,她的妃子娥皇、女英,寻到洞庭湖,投湘江身死,成为湘江女神,即湘夫人。这几句诗描绘的是湘君(舜)痴情等待湘夫人的情景,写得缠绵悱恻。

“木叶”,其实就是“树叶”。大诗人屈原这里为什么用的是“木叶”?反复朗读之后,你有什么体会?

下面,我们阅读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林庚的学术随笔《说“木叶”》,看能不能释疑解惑。 一、 梳理概念,理解“木叶”之美。

1.围绕“木叶”,看看林庚都说了什么。

为了说清“木叶”,林庚先生还讨论了相关的许多概念。请同学们用10分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先后出现的概念。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圈画,督促养成知识性文体的阅读习惯。

阅读完后,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视情况点拨,重点关注学生对这些概念出现次序的把握。

明确:先后说到了“木叶”“树叶”“落木”“木”“树”“叶”“暗示性”“饱满”“空阔”“第一个艺术特征”“概念”“影子”“第二个艺术特征”“疏朗”“绵密”等。

2.画思维导图,理理概念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花5分钟,再次浏览全文,想想这些概念是之间的联系;然后尝试用图或表的

方式,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你的理解形象鲜明地表达出来,分享给同学们。

学生自主绘制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巡视,提问引导:

①这些概念,其实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大类。你会怎么分? (如“木叶”与“树叶”,“概念”与“影子”。)

②这些概念中,有一个是作者重点解说的。是哪一个?由它引出的概念有哪些? (重点概念是“木”,由它引出了“暗示性”“概念”“影子”“空阔”“疏朗”及两大艺术特征。)

③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图或表,可以把这些概念的关系解说清楚呢?选择绘制得较好的3-5位同学分享。教师视教学需要,可出示下图,供学生参考: 树叶 树、叶 饱满、绵密 概念 第一个艺术特征 疏朗 影子(暗示性) 木叶 木 第二个艺术特征 空阔 3.用一段话,说说“木叶”之美。

文中作者说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请同学们就《九歌·湘夫人》,结合思维导图,用3-5句话,具体说说这首诗中“木叶”究竟美在哪里。

学生稍事准备后,请几位同学交流。

明确:透着微黄与干燥之感的秋叶,随着秋风飘零。落叶下,湘君在湖边的沙洲上默默徘徊等候。“木叶”既是这个季节的典型景物,又是深情等待的主人公心情的写照。它所渲染的一派萧索与空阔,正是本诗所需要的意境。 二、 举一反三,掌握语言的暗示性。

1.课内填空,强化理解“木”“树”之别。

文中还引用了许多诗句,都是前人精妙的创造。下面,我们再次来研读这些句子。 ①用“木”与“树”等填空,看看你掌握得怎么样。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有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②请任选一句,说说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学生自由选择,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补充、评点。 2.聚焦研讨,深入体味“树”“木”之妙。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说“树”“木”各有其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同一句中就分别用到这两个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填空。(前为“树”,后为“木”)

②讨论:你觉得这两个字可不可以换一个次序?

明确:我们先看后面的“木”,因为这是逢春之“木”,所以作者要突出其枯萎的生命状态。而“树”前面有一“病”字,说明其非正常的特点,但也未枯萎。实际上这样的表达很有深意。这是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对他悲惨命运的同情、惋惜而言的,刘禹锡表现得很豁达。他自称“病树”而不是“枯木”,这正可见他“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的乐观精神。 3.拓展延伸,利用“暗示性”鉴赏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借鉴林庚的方法,就下面这些诗句,写一段话来探讨“落花”“落英”“落红”的三者意味上的差别。

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陶渊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欧阳修《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苏轼《南歌子》: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

学生自主研习,课堂上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下课后,教师收阅学生完成的片段,挑选有典型意义的,以备下节课进行具体点评。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鉴赏“落花”“落英”“落红”之美。

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性鉴赏片段,请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评点。

教师视情况,适当点拨。比如:“落花”较“落英”、“落红”通俗、平实,不能勾画出事物具体形象,也很少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其暗示性也相对较少,故古人运用相对较少。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强调一种美丽的姿态;“落红”尽显花之色,点染了暮春时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更含悲慨之情。 二、研讨写法,鉴赏学术随笔的写作特点。

1.初步感知,交流对学术随笔写法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我们是第一次学习这类文体。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视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中为什么引用大量的诗句?只引几句,可不可以? ②开篇即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③文章前三节,占近全文一半篇幅,似乎冗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④文章的标题,换成“论‘木叶’”,写法上、语言上该有哪些不同? ⑤两个艺术特征,先后次序可以换一下吗?

2.梳理总结,概括学术随笔的写作特点。

学生总结学术性与文艺性特点,教师引导。可做如下明确:

学术性,体现在大量引用诗句上,科学严谨的考证有益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文艺性,体现在逐层剥笋,娓娓道来。作者充分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水平,必须努力把复杂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力避艰深,务求通俗、生动。

3.朗读第五节,具体感受本文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特点。 三、 对读激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理性精神。

作为一篇学术随笔,它最大的特征当然还应该是学术性。我们已经从林庚先生大量的考证与严谨的分析中,明显感知到了他的科学态度。但有人却公开发表了“不同看法”。这个人就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陈友琴。印发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1.通读全文,说说陈友琴有哪些不同看法。 学生5分钟自读、圈画后,交流分享。 2.激疑问难,想想陈友琴的批判有无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视情况点拨: ①他所说的“片面性”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林庚的看法是不是片面的? ③林庚的研究,为什么会犯片面性问题? 3.一分为二,谈谈该各向两位学者学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林庚先生善于从诗歌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然后根据语言的暗示性特征,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最终解决问题,启示我们该如何从文学现象中去进行科学研究。

陈友琴先生不迷信,不盲从,强调科学研究不能片面、笼统,而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敢于质疑、辩证思考。 四、结语: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从一个现象入手,探索了“木叶”背后的奥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既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学会了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更领会到了科学思维的方法与理性批判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