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它本身是一个重复消费率比较高的产品。如果企业提价10%,理论上企业利润可以涨到原来的150%,但是乳制品行业本身竞争非常激烈,外面还有一个蒙牛盯着,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原材料或者设备价格上升,伊利是不会涨价的。综合来看,每次涨价,伊利可以得到10%-20%的利润提升,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
当然,企业还有另外一条路提升盈利能力——改变产品结构,加大对于高端产品的投放,培育消费者对于中高端奶的消费。暂时我能想到的短时间内可行的,就这两种方法,因为整个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平缓阶段:
整个行业增速由原来的25%一度下降到5%附近,这个数字一直持续到2020年,但伊利的营收是跑赢了行业增速的,说明在抢占增量市场的同
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远没有西方国家高,按轻重靶点,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喝奶的习惯,国内喝牛奶的大多数都是青少年(中小学生为主),但凡出去打工或者上大学的人,很多人都不再喝牛奶。喝牛奶还没有完全被培育,可以说培育的空间很大,但是同样培育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很多人不喜欢喝牛奶就是不喜欢,我在农村的时候,早上吃的都是白饭和炒肉丝。。。
2消费水平不足和国内生态环境先天劣势。目前养奶牛最适合的还是内蒙古和新疆,但气候和土地面积始终比不上欧美,而且饲料国内一直没有真正完成进口替代(要知道饲料占奶牛养殖总成本的1/3),
所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最后的产品价格也比欧美的高。所以很多人在网上吐槽,国内奶喝着像水,价格还比欧美那边的贵很多
但我觉得这俩点是可以改善的:
现在很多成年人丐不足,但是可以通过喝牛奶来补充。这一点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宣传,只要投入够多的宣传费用,通过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以科普的方式引导成年消费者消费牛奶来补充不足的丐,那么国内乳制品市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点是我刷到推荐喝牛奶补钙的视频时想到的,不知道可不可行)
消费水平这一点不用担心,我国未来注定会从人均1W的GDP到2W的GDP,中产阶级人数会逐步上升,低收入人群的money会变的更多。产业链方面可能改善空间比较小,因为新希望这种大厂,它很多饲料的原料都是进口的,国内做到饲料原料自主可控的概率现阶段来看,不大
伊利的奶粉行业这一块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奶粉这个东西比较特殊,它的消费群体大部分是婴幼儿,所以用户对于奶粉的选择的影响因素其实很单一——安全、适合。而且奶粉的粘度很高,一旦选用某个牌子,消费者是不会轻易更换的(谁都不想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错吧,而且买奶粉主要是图方便,可以省一大堆时间)
而且,大家都知道,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印象,那段时间,只要是国产奶粉,一律不买。但是近几年随着消费者的遗忘,还有国产奶粉的质量的提升,国内奶粉终于逐渐抢占回了市场,但在一二线城市中还是被外资吊打:
奶粉品牌认可度上,伊利还差的比较远,这一点在这不过多分析(涉及因素太多,而且也不一定有相关性)
未来国内奶粉的出路只有一条——实现进口替代和中高端化: 未来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和三胎政策补贴,中高端比例会进一步提升。随着消费者的对于国内品牌的信心增加,进口替代并不是没有希望,因为只有中国人才研制的出适合中国婴幼儿的奶粉。就像当年飞鹤从三鹿奶粉事件后一路杀到国内奶粉市占率13%走的定位一样——专为中国宝宝设计的奶粉
冷饮市场:
冷饮市场目前还比较分散,伊利只占14%,其他牌子占据了65%的份额,未来有进一步聚集的空间
冷饮市场的规模每年保持在10%以上,目前来看有1400多亿的空间,目前伊利只有61亿的销售额,潜力还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